•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邊坡崩坍潛勢因子

第一節 崩坍因子

李三畏(1984)認為引致邊坡塊體崩塌發生的因素,一般可分為潛在因子 與誘發因子,潛在因子為山坡地本身之自然環境,如地形、地質、地下水、

溫泉及地震等,誘因係誘發崩塌之因素,如集中性降雨、長期性降雨、地震 及溪流淘刷等,以及人為開墾、開闢道路、社區、開墾土石礦等活動;

Fookes(1985)認為構造環境、地質、地形及氣候等因素足以影響邊坡穩定;

張石角(1987)則認為邊坡崩塌的主要誘因為雨水和地震,且邊坡崩塌涉及之 相關因子共有八項,計有坡度、岩質、高差、地質構造與坡向之關係、土壤、

不連續面之傾角、動態地形作用及水;Koukis & Ziourkas(1991)提出可能影 響邊坡崩塌的因子有六十四項,包括動態的誘因及潛在的環境因子;誘發因 子所指為直接引發山崩的環境因子,如降雨、地震等,潛在因子則是指邊坡 本身具有潛在造成山崩的因子,如岩性、地形等。而由前述有關前人研究中,

可將崩坍因子分為環境因子(潛在因子)及觸崩因子(誘發因子)兩大類,

玆分述如下。

一、環境因子

(一)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最常為學者研究用以作為探討邊坡崩坍之影響者,以邊坡坡 度、邊坡區位及邊坡坡向等因子,玆說明如下

1、邊坡坡度

由邊坡穩定之力學公式而言,坡度愈高,驅動力(剪應力)愈大、而抵

第三章 邊坡崩坍潛勢因子

抗力(剪力強度)愈小,故邊坡坡度愈大對邊坡之穩定有著愈不利影響。以 往許多研究都曾探討邊坡坡度對邊坡崩塌發生之影響及關連性,說明如下:

Campell(1974) 認 為 淺 層 邊 坡 崩 塌 事 件 多 發 生 於 坡 度 18.4°~45° 之 間 ; Keefer(1984)針對歷史記載 40 個著名地震引發邊坡破壞之案例進行統計,彙 整出引發各種不同邊坡破壞類型之邊坡最低坡度關係;Tibaldi 等人(1995) 針對 1987 年南美厄瓜多爾安地斯山之地震引發邊坡破壞案例進行研究,其結 果顯示於地震所引發之邊坡破壞案例中,邊坡坡度的影響並不顯著,但卻與 邊坡坡向有明顯的關連性;Rodriguez(1999)曾彙整過往邊坡破壞案例發現,

欲引發岩石塊體墜落行為,邊坡坡度必須在 35 度以上才會發生;而欲引發岩 石塊體滑移行為,邊坡坡度必須在 55°以上才會發生;Mario 及 Randall(2000) 針對 1994 年美國加州地區地震引發之邊坡崩塌案例進行研究,發現邊坡坡度 介於 26 至 30 度時具有最大之總邊坡破壞累積面積,邊坡坡度介於 36 至 40 度時具有最多的邊坡破壞案例數量,而邊坡坡度介於 46 至 50 度時之邊坡破 壞密度最高;Keefer(2000)針對美國加州地區因地震所引發的邊坡破壞案例 進行統計研究,其發現邊坡坡度越大,具有越高之邊坡破壞數量;李三畏(1984) 認為台灣山坡地區坡度在 31 至 61 度之間最容易發生崩塌;游中榮(1995)以 地理資訊系統對北橫地區之邊坡破壞潛感度進行研究,發現邊坡坡度介於 30 度至 70 度之間最易引發崩塌行為;胡蘇澄(1997)利用 GIS 評估七家灣溪流域 過往發生之崩塌危險區,於其研究區域中,發生於邊坡坡度超過 45%以上之 崩塌累積面積佔全總崩塌面積的 91.6%;Crosta(1998)認為在義大利 Alpine 地區,淺層崩塌大多發生於坡度 25 度至 40 度之間;黃臺豐(1999)研究 1998 年瑞里地震所誘發的山崩,發現大部分瑞里地震之邊坡破壞案例都位於坡度 超過 55 度以上之邊坡;洪如江等人(2000)依據草嶺、九份二山、九九峰及中 橫公路谷關德基段之崩塌案例資料庫分析,認為百分之九十的破壞發生在坡 度大於 45 度以上;廖軒吾等(2000)針對集集大地震所引發之邊坡破壞案例進 行研究,發現大部分山崩案例都發生在坡度超過 55%以上之區域,而邊坡坡 度超過 100%時,則山崩案例有明顯增多之趨勢,;陳樹群等(2005)探討 1999

年集集地震於南投縣九九峰地區引發之邊坡崩塌現象,發現邊坡坡度介於 30 度至 60 度間之崩塌案例佔總崩塌案例之 62.5%。

由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坡度愈大對邊坡穩定有著不利影響,此一結論殆 無疑義,然而坡度愈大之邊坡其表面崩積或風化土層厚度愈小,且土層結構 中大粒徑顆粒也較多,其摩擦角可能較大,故其穩定性是否隨坡度成等比例 下降仍有疑義;此外,前述研究有關高坡度邊坡發生破壞有許多屬於落石或 岩體崩落之破壞形式,而此類破壞形式其破壞損害屬於小規模,與中大規模 動所造成之損害仍有一定差距。

2、邊坡坡向

此一課題之研究主要在於探討邊坡坡向對於邊坡穩定之影響,理論上邊 坡滑動或崩落僅能朝向自由面發生,邊坡坡向應非影響邊坡穩定之要素,而 此類研究主要係基於地震發生時,由於震波具有方向性,當邊坡之自由面方 向與震波方向一致時,邊坡發生破壞之機率自然遠大於其他方向邊坡,此應 為邊坡坡向會影響邊坡穩定之主要原因,例如黃臺豐(1999)研究 1998 年瑞里 地震所誘發的山崩,發現邊坡破壞之案例多分佈於北、西北、西、西南及南 等五個坡向上;廖軒吾等(2000)針對集集大地震所引發之邊坡破壞案例進行 研究,發現邊坡坡向為南及西南之邊坡,其崩壞比例有明顯增加之趨勢。

3、坡面沖蝕度

邊坡坡面常因降雨及坡面逕流而形成蝕溝,而坡面逕流會向蝕溝匯流,

而加大沖蝕情形,蝕溝不斷擴大常因此而發生災變,例如林口台地邊緣曾因 沖蝕溝擴大而導致土石崩落,造成下方民宅受損之事;而又如邊坡上常有許 多因沖蝕形成之野溪,平時處於乾涸狀態,而於豪雨狀態下,地表逕流匯集 常誘發河岸崩坍、土石崩落,前述災害案例如大千豪景即為明證,故蝕溝發 育情形應為邊坡風險度之另一項重要指標。

(二)地質因子

地質因子係指地質活動所造成土層及岩層之特性,對於邊坡之穩定性影 響十分重大,而台灣地區地質構造十分年輕,而形成台灣島之蓬萊造山活動

第三章 邊坡崩坍潛勢因子

仍持續作用,影響所及高山邊坡構造破碎,而易造成邊坡破壞現象,有關地 質因子對邊坡穩定之影響研究眾多,玆簡述如下:

Keefer(1984)認為地震所誘發的山崩多發生在膠結不良或多節理面之地 質;張石角(1995)以工程地質觀點將台灣東部地區歸納為三個主要分區:硬 岩區、軟岩區與沖積扇階地,各分區主要的崩塌類型,在硬岩為落石、軟岩 為弧型地滑、沖積扇階地則是土石流;游中榮(1995)於北橫地區進行山崩潛 感研究,發現以石底層、大寮層等沉積岩發生崩塌機率較大;黃臺豐(1999) 針對 1998 年瑞里地震所誘發的山崩分佈進行研究,認為岩體強度不佳的卓 蘭層及錦水頁岩具有較高的山崩發生率;Keefer(2000)對 1989 年發生於美 國加州的地震進行研究,發現山崩發生率與地層岩石分類的關係達到影響顯 著,堅固而膠結良好的地層岩石分類有較低的山崩發生率;洪如江等(2000) 以統計方法分析集集大地震所誘發的山崩案例,發現超過 90%的邊坡破壞位 於沉積岩及亞變質岩,但邊坡破壞案例的分佈情形與地震所引發的地表最大 加速度分佈有一致的趨勢。

二、觸崩因子

(一) 地震因子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處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

地震活動相當頻繁,以根據鄭世楠(2004)統計結果,1900 至 2002 年台灣 地區陸地發生規模 6 以上之地震共 46 次,對於台灣地區造成嚴重人命及財產 損失,而地震對於邊坡壞之影響研究,說明分述:

Tibaldi et al.(1995)對南美厄瓜多爾安地斯於 1987 年 3 月發生的地震 進行研究發現,地震所誘發的山崩主要是受地表震動行為所影響,山崩分佈 與等震度線所形成之橢圓趨勢相近;黃臺豐(1999)以衛星影像輔助探討 1998 年台灣嘉義瑞里地區地震所誘發的山崩分佈進行研究,其認為邊坡崩塌發生 區域皆位於水平最大地表加速度超過 250gal 以上之區域,且多位於震央距離 15 公里以內;洪如江等人(2000)針對 1999 年集集地震所誘發的山崩進行統 計分析,其認為地震所引發之地表震動可能為地震引致山崩的主要因素,而

當垂直向地表最大加速度大於 200gal 且水平向地表最大加速度大於 150gal 的地震即可誘發崩塌;廖軒吾等(2000)針對 1999 年集集地震進行研究,其認 為地表加速度超過 250gal 之區域,邊坡崩塌之崩壞比明顯地大於其他地區。

(2) 降雨因子

降雨對邊坡穩定之影響主要在於雨水入滲增加土體單位重、提高孔隙水 壓力,意即增加土壤(或岩體)所受之剪應力,而雨水入滲對於土壤顆粒及 岩層弱面間產生潤滑作用,使摩擦角下降,因而導致剪力強度下降,此二項 作用發生將進而影響邊坡之穩定性。以往許多研究針對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對 於邊坡穩定性進行探討,嚐試尋找引發邊坡崩塌之「臨界降雨量」,此一數值 與土壤(或岩層)之組構相關,相關研究迄今仍未有較為明確之結果,相關 研究如下分述:

Lumb(1975)以香港地區邊坡崩塌案例進行研究,發現當日雨量超過 100 公厘或十五日累積雨量超過 350 公釐時,殘餘土就會再發生崩塌;高申錡 (1994)於阿里山公路沿線山區為研究區域之研究中發現,當累積雨量超過 150 公釐時即可能引發邊坡崩塌;洪如江(1996)以台灣脆弱坡地為例,如泥 岩坡地、紅土臺地邊坡、順向坡等,其日臨界降雨量約為 300 公釐;Polemio and Sdao(1999)提出引發邊坡崩塌之降雨量門檻值概念,並利用重現週期之 或然率歸納降雨量與邊坡崩塌之關係;Bell 和 Maud(2000)利用南非 Natal

Lumb(1975)以香港地區邊坡崩塌案例進行研究,發現當日雨量超過 100 公厘或十五日累積雨量超過 350 公釐時,殘餘土就會再發生崩塌;高申錡 (1994)於阿里山公路沿線山區為研究區域之研究中發現,當累積雨量超過 150 公釐時即可能引發邊坡崩塌;洪如江(1996)以台灣脆弱坡地為例,如泥 岩坡地、紅土臺地邊坡、順向坡等,其日臨界降雨量約為 300 公釐;Polemio and Sdao(1999)提出引發邊坡崩塌之降雨量門檻值概念,並利用重現週期之 或然率歸納降雨量與邊坡崩塌之關係;Bell 和 Maud(2000)利用南非 Nata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