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

第一章 《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第二節 樂曲解說之一

二、 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

二、 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

(一)巴赫生平概述

巴赫,全名為約翰.薩巴斯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以下簡稱

〝巴赫〞。

巴赫 1685 年 3 月 21 日誕生於艾森納赫市(Eisenach),巴赫出生於音樂世家,

家族幾代都是職業樂師。巴赫父親是艾森納赫市的小提琴手,也是巴赫音樂的啟 蒙教師,1695 年父親過世後,由長兄繼續負責巴赫的音樂教育,並帶領巴赫認 識弗雷斯科巴爾第(Girolamo Frescobaldi, 1583-1643)、伯格茲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 1637-1707)、賴恩肯(Johann Adam Reinken, 1623-1722)、布魯恩 (Nicolaus Bruhns, 1665-1697)、博姆(Georg Böhm, 1661-1733)等幾位早期的法國音 樂家。在這期間,熱愛音樂的巴赫曾為了欣賞管風琴大師賴恩肯(Johann Adam Reinken)在漢堡的演奏會,屢次徒步走幾十公里的路程到漢堡參加音樂會,足 見其對音樂過人的毅力與熱忱。

巴赫的音樂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威瑪時期(Weimar,1708-1717)以管風琴 作品為主,重要作品有《C 大調觸技曲》(Toccata in C Major, BWV564);柯登時 期(Kothen, 1717-1723)以器樂曲和管絃作品為主,如《布蘭登堡協奏曲》

(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萊比錫時期(Leipzig, 1723-1750)以清唱劇、鍵 盤曲、聖詠等宗教音樂為主,此時期重要作品如《六首組曲》(Partita BWV825-830)、

《B 小調彌撒曲》等。

巴赫在世時,作品並未受到當時代世人的推崇,直到孟德爾頌親自指揮演出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才開始引起眾人的注意。

到了今天,他的作品,如平均律曲集已成為全世界的西方鍵盤音樂教材,被譽為 鋼琴音樂史上的「舊約聖經」,他本人則被尊為「音樂之父」。巴赫晚年深受眼疾 之苦,在 1750 年曾接受眼睛的手術治療,雖然手術成功,但粗糙的癒後卻造成 他肺部感染,於 7 月 28 日病逝萊比錫,享年 65 歲。

5

(二)創作背景

巴赫在萊比錫時期,除了清唱劇與聖詠的創作之外,也著手鍵盤曲的創作,

於 1726 年到 1730 年分別出版六首組曲,並在 1731 年將六首組曲整理成一本曲 集,以鍵盤練習第一集(Clavier-Ü bung I: The Six Partitas, BWV 825-830)的名義出 版,為巴赫最早出版的作品,而這六首組曲的基本結構依然承襲英國組曲和法國

6

第一段由 e 小調 I 級的琶音式分散和弦開始,第三小節後一連串的四度模進

(譜例 1)。

【譜例 1】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觸技曲,第 1-4 小節

第二段為賦格樂段,先由左手八分音符節奏動機開始,緊接著奏出本曲的主 題(譜例 2)。

【譜例 2】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觸技曲,第 24-29 小節

第三段結尾的快速音群中左手為半音階上行:E-E#-F#-G-G#-A-A#

-B-C-C#-D-D#-E,最後一小節以完全正格終止和皮卡第 I 級大三和弦作 為結束(譜例 3)。

【譜例 3】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觸技曲,第 105-108 小節

7

2. 阿勒曼舞曲(Allemande)

e 小調,4/4 拍子,二段體,一開始右手的主題由兩種節奏動機 a、b 所組成

(譜例 4)。

【譜例 4】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阿勒曼舞曲,第 1-2 小節

第三小節左手低音聲部也使用了節奏動機 a、b,也從原本 e 小調轉到 G 大 調上(譜例 5)。

【譜例 5】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阿勒曼舞曲,第 3 小節

到了 14 小節低音聲部出現節奏動機 c 並以此動機做了一連串的模進;緊接 著高音聲部也使用動機 c,同一小節的左手低音線條呈現五度循環模式:E-A

-D-G-C-F#(譜例 6)。

【譜例 6】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阿勒曼舞曲,第 14-16 小節

最後以完全正格終止結束在主調的 i 級和弦上(譜例 7)。

【譜例 7】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阿勒曼舞曲,第 19-20 小節

8

3. 庫朗舞曲(Courante)

e 小調,3/8 拍子,二段體,為義大利式的庫朗舞曲,弱起拍開始,以連續快 速音符呈現出輕快及跳躍的風格,節奏上使用切分音型貫穿全曲,低音聲部以八 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進行為主(譜例 8)。

【譜例 8】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庫朗舞曲,第 1-5 小節

4. 詠嘆調(Air)

e 小調,2/2 拍子,開頭主題為自然小音階如歌似的旋律,主題先由高音聲部 奏出,之後再由低音聲部複述(譜例 9)。

【譜例 9】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詠嘆調,第 1-6 小節

9

5. 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e 小調,3/4 拍子,二段體,樂曲弱起拍開始,第一小節使用不協和音,到了 第二小節第三拍才解決(譜例 10)。

【譜例 10】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薩拉邦舞曲,第 1-3 小節

此曲以和弦進行為主要架構,加入大量裝飾音與即興式的旋律線條,並運用 許多和聲外音來延遲和弦的解決(譜例 11)。

【譜例 11】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薩拉邦舞曲,第 14-17 小節

6. 嘉禾舞曲(Gavotte)

e 小調,2/2 拍子,二段體,巴赫在此首 2/2 拍子的嘉禾舞曲中運用附點節奏 動機,使音樂風格保持活潑歡樂的律動感更鮮明呈現,在第 5~6 小節兩聲部形成 三度音程音階上行的旋律線(譜例 12)。

【譜例 12】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嘉禾舞曲,第 1-6 小節

10

7. 基格(Gigue)

e 小調,4/2 拍子,以賦格手法寫成,主題一開始在三個聲部中輪流出現在主 調與屬調上,並以倒附點為節奏動機(譜例 13)。

【譜例 13】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基格,第 1-7 小節

樂曲到了第二段落主題反向進行,呈現倒影的效果(譜例 14)。

【譜例 14】巴赫《第六號組曲,作品 830》,基格,第 25-27 小節

11

如巴黎諾特丹學派(Notre Dame School)經文歌和克勞蘇拉(Clausula),及十四到 十五世紀初發展的定節奏經文歌(Isorhythmic motet)、世俗歌曲「香頌」(Chansons) 中,可看出樂曲中變奏的想法(林宜貞,1999)。

(二)發展

十六世紀的變奏曲共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世俗歌曲、舞曲和詠唱調(arias) 為主題的變奏曲;第二種是是以素歌 (plain songs)和聖詠曲(chorales)為主 題的變奏曲;第三種是頑固低音主題變奏曲。音樂風格強調對位技巧,依靠 (Luys de Narvaez),在代表作品《為我守護牛群》 (Guardame las vacas)中每個變 奏樂段中有明顯的動機特徵,在最後的變奏中加入尾奏(coda)作結束。西班牙鍵 盤樂器變奏曲以卡貝宗(Antonio de Cabezon)為主要中心人物,其變奏曲創作特色 型態多樣化,在變奏樂段中加入對位風格的旋律式動機(林宜貞,1999)。

十六世紀後期英國維吉諾樂派(English Virginal School)受義大利與西班牙影 響,部分仍延續中式紀頑固低音變奏曲 (ostinato variation)和即興方式,作曲家 運用當時各類型的變奏曲將其技巧和藝術性發揮至最高點,如《費茲威廉維吉諾 曲集》(the Fitzwilliam Virginal Book)內含 300 多首不同形式的變奏曲(林宜貞,

199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