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邁向獨立

第一節 1952 年教育法令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1952年教育法令

馬來亞聯合邦在1948年正式組成之後,英國即在1949年成立了中央教育 諮詢委員會(The Central Advisory Committeee on Education),委員會於1950年提出報 告,建議透過一個共同語文──英文,來建立一個馬來亞國家的新觀念。3這 項建議同時受到馬來人與華人的反對,對華人而言,這個建議就如同扼殺了 華人的語言和文化,而英國的企圖就是透過教育使華族社群能夠馬來亞化。

4由於英國這項建議受到各方的反對,政府於是召集以牛津大學的巴恩(L. J.

Barnes)為首的五名歐人與九名馬來人,來檢討1950年的教育政策,他們所提 的報告書簡稱為《巴恩報告書》(Barnes Report)5在《巴恩報告書》裡提出了 國家必須透過英文和馬來文兩種語文的國民學校(National School),來培養人民 馬來亞國家的觀念。6在這樣的觀念底下,非馬來人的語言受到了排擠,華社 為此大為震盪,指此為消滅華教的政策。7此舉也促使了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 於1951年成立。8

為了表示顧及全民,英國方面也委任了對中國教育有研究的方氏(William P. Fenn)和聯合國官員吳德耀來研究馬來亞的華教問題,寫成《馬來亞的華校 及華教》(Chinese Schools and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Malayans),或簡稱《方吳報告 書》。9《方吳報告書》的主張是政府應該也發展華文教育,並且認為華人同 時樂於學習英文與馬來文,華人並不會排斥學習多種語言,但限制他們學自 己的母語,恐怕會受到華人的反彈。10

3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2-233。

4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3.

5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3。

6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46-47。

7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3。

8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2-233。

9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3-234。

10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儘管1951年先後出爐了《巴恩報告書》與《方吳報告書》,政府在1952 年通過的教育法令還是讓華人失望了。1952年教育法令基本上就是《巴恩報 告書》的翻版,強調政府應該開辦國民學校,以馬來文或英文做為教學媒介,

11其他語言的學校應逐步改為國民學校,並且有遲早要滅絕的危機。121952 年教育法令明白指出,這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達到讓聯合邦的孩子都能使用 一個共通的媒介溝通,也就是聯合邦的官方語言讓所有種族的學生在國民學 校裡能夠融和在一起。13

1952年教育法令因此在華人社群裡掀起一陣波瀾,1952年教育法令一 出,全馬華校教師董事代表與馬華公會代表舉行了緊急會議,馬華公會代表 陳禎祿也表示將支持華教的發展,陳禎祿雖是峇峇華人,但熱愛中華文化,

他對於母語的態度相當堅持。他認為除非學生對他自己的方言已經擁有良好 的基礎,否則學習外國語言的價值是有待商榷的。馬來亞華人應該與馬來亞 其他民族成為一體,但在文化上各民族應該保持自己的精神生活。14於是,

華校教師總會15、馬來亞華校董事聯合會16與馬華公會在1953年4月聯合組織 了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MCA Chinese Education Central Committee, MCACECC),繼續 反對教育法令,捍衛華教。17對於華社的反應,欽差大臣鄧普勒(Templer)拒絕 與馬華公會華文教育委員會的成員討論教育法令的問題,甚至批評華人是在 為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追求分離與獨立的地位。18政府不重視華人,甚至猜忌

與人物文化篇》,47。

11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4。

12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42。

13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3.

14 鄭良樹,〈陳禎祿:學者型的政治家〉,收入何啟良主編,《匡正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 歷史與人物政治篇》,52。

15 為了反應《巴恩報告書》的不公,1951年12月25日由吉隆坡教師公會主席林連玉召集全馬 華校教師會代表大會,催生了華校教師聯合會。

16 1954年8月22日成立的馬來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反對1954年的報告書。

17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1。

18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華人,追根究柢仍舊與共產主義有關。自從緊急命令發布後,政府對華校極 為不信任,搜查層出不窮,華校生也屢被指為左派份子。19鄧普勒對於華人 反對1952年教育法令有更尖銳的回應,他認為當時依舊還有許多華文中學暗 藏著馬克斯共產主義的邪惡教條,並且繼續腐蝕年輕學子的心智,讓他們受 到這種不知人性又缺乏正義,而且完全是錯誤的價值觀影響。20從鄧普勒對 華校的立場可以理解為何政府執意推動1952年教育法令,而華社爭取華校權 益也在共產主義的波及之下失敗了。

英國政府認為推動國民學校的制度是有根據的,第一,檢討過去的教育 政策,讓個別種族獨立發展各自的教育,使各民族的學生無法齊聚一堂,缺 乏互相了解以致產生糾紛。第二,國民學校可以減少語言的負擔,使學生用 一種語言就可以學習到其他知識。第三,政府要保存馬來亞豐富的生活方式 不會被消滅。21對於維護華文教育者而言,這三點都無法自圓其說。他們舉 出瑞士使用不同語言卻依然可以建國,而且過去各民族並未有互相仇視的問 題,如果以後會有仇視的問題,那也是因為政治上的不平等。22然而,對於 支持政府教育法令的人認為,只有透過國民學校的共同制度、教學內容與教 學方針,經由英文或馬來文的媒介傳達,才能灌輸國民效忠的觀念。反對者 則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馬來亞應該效法瑞士,不管是什麼語言,都可 以發揮教育國民共存共榮的觀念。23

但1952年教育法令依舊三讀通過了。華籍議員除了黃柏才表示支持華文 教育之外,馬華公會的議員如葉松綱、李孝式等人皆讚揚教育法令的成就,

並且是對於馬來亞的統一抱持妥協態度的正確法令。此舉對華教捍衛者而

19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47。

20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4.

2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89-390。

22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0。

2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0-3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言,無異受到出賣。24然而對馬來人而言,1952年教育法令也不受歡迎,他 們認為教育法令嚴重危害馬來文的發展,並且是殖民政策的延續罷了。25

在通過1952年教育法令之後,政府面臨了財政上的困難,似乎無法一下 子履行教育法令的項目。26於是政府接受了特別委員會的建議,在1954年9月 29日公布了教育白皮書,主要是設法在財政緊縮的狀況下推展1952年教育法 令,包括了計畫在現有的馬來學校、華校以及淡米爾學校加強英語教學,使 這些學校變成以英文為主的國民學校。結果這份報告引起華人與馬來人同聲 反抗,馬來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也正式成立,積極投入反對1954年報告書 的行列。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