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前言及奈米氧化鋅介紹

在無機發光材料中,以量子發光元件最常見,發光性的奈米粒子 亦被稱為量子點 (quantum dot),當 Ⅲ-Ⅴ 族與 Ⅱ-Ⅵ 族的半導體 粒子達到奈米等級時,會因為量子侷限效應 (quantum-confinement effect),隨著晶體粒子大小改變,有著不同的發光特性產生。氧化鋅 為 II-VI 族半導體材料,其具有寬能隙 (wide band gap)、發光性

(light-emitting)、壓電性 (piezoelectric)、價格低等特性。純氧化鋅 外觀為白色之粉體,屬於六方晶系之纖鋅礦 (wurtzite) 構造,空 間群 (space group) 為 P63mc 或稱 C6v ,鋅與氧皆為六方最密堆 積的方式交錯組成整個晶體,晶格常數 a 軸為 0.32495 nm、c 軸為 0.52065 nm,如 Figure 1-1-1. 所示。

Figure 1-1-1. The wurtzite structure model of ZnO. The tetrahedral coordination of Zn–O is shown.[1]

在能階上,LUMO 來自於 Zn2+ 之 4s 軌域;HOMO 來自於 O 2-的 2p 軌域,具直接能隙 (direct band gap) 大小為 3.37 eV,激 子結合能 (exciton binding energy) 於室溫下高達 60 meV,如 Figure 1-1-2. 所示。

Figure 1-1-2.Valence and conduction bands of ZnO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undamental bandgap.[2]

1-1-1 奈米氧化鋅之發光性質

1996 年 Vanheusden[3] 等人發表了對於氧化鋅發光機制探討的 文獻。文獻中說明氧化鋅之可見光範圍的發光來自於氧化鋅表面具有

多種缺陷 (例如: 氧空缺 (vacancy) 或是插入型 (interstitial) 鋅 原子) 產生的深層能階發射 (deep level emission)。氧空缺形式

有下列三種:(1) 中性氧空缺 (neutral oxygen vacancy, VO0),(2)

單游離氧空缺 (singly ionized oxygen vacancy, VO*),(3)雙游離 氧空缺 (doubly ionized oxygen vacancy, VO**)。

1-1-2 奈米氧化鋅之應用性

奈米氧化鋅高激子結合能之特性使氧化鋅於室溫具有高激子放 射效率,因此目前氧化鋅被認為是非常具潛力的紫外-藍光光電材料。

另外,氧化鋅可吸收較本身能隙波長短之紫外線,若在氧化鋅中摻入 鋁或鎵等 IIIA 族元素,可降低電阻率以利製作透明導電膜[4],用作 透明電極的應用,另可用在場發射 (field-emission) 顯示器上。氧 化鋅通電後電壓與電流間有相當高的非線性關係,可用來製作可變電 阻[5]。於工業上可作為橡膠加速劑、顏料及陶瓷添加劑,其他還有化 妝品、紫外線吸收劑、奈米光觸媒、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和氣體感 測器等光電之運用等多方面用途。奈米氧化鋅具有半導體催化劑的電 子結構,在光照射下,當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或者具有超過這個能隙 的光子射入半導體時,一個電子從價帶 (valence band) 激發到傳 導帶 (conduction band),而留下了一個空穴。激發態的傳導帶電子

和價帶空穴能夠重新結合消除輸入的能量和熱,電子在材料的表面態 被捕捉,價態電子躍遷到傳導帶,價帶的孔穴把周圍環境中的羥基電 子搶奪過來使羥基變成自由基,作為強氧化劑而完成對有機物 (或含 氯) 的降解,殺死病菌和病毒。在薄膜電晶體 (thin film transistor, TFT)

[6-8],利用氧化鋅奈米棒可製作出高 ON/OFF ratio、高移動率

(mobility)、低臨界電壓 (threshold voltage) 之高效率薄膜電晶 體元件。在有機太陽能電池 (organic solar cell) 方面[9],氧化鋅可 用於取代 C6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 (PCBM) 做為電子受體物質

(electron accepting material),具有非毒性、價格較低廉等好處。

1-2 文獻回顧

1-2-1氧化鋅奈米結構的製備

1-2-1-1氧化鋅奈米粒子的製備

氧化鋅奈米粒子的製備方法有很多種,可大致區分為物理法與化 學法。物理法包括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 (MOCVD)、氣液固相製 程 (vapor liquid solid growth process, VLS)、脈衝雷射沉積 (pulse laser deposition)、以及鋅粉蒸發反應等方式合成。化學法如化學沉澱 法、水熱合成法 (solvothermal)、溶膠凝膠法 (sol-gel) 及乳化法

(emulsion) 等,在此僅介紹化學法為主。

Bahnemann[10] 等人以醋酸鋅 (Zn(CH3COO)2‧2H2O) 在 50

℃ 下,劇烈攪拌溶解在異丙醇 ((CH3)2CHOH) 後,將全部溶液之 體積以異丙醇稀釋至十倍,再於 0 ℃ 一邊持續攪拌一邊快速加入氫 氧化鈉之異丙醇溶液,於 65 ℃ 水浴下加熱 2 小時後,再置於室溫 下 3 天,旋轉濃縮後即可製備出於異丙醇中之氧化鋅分散液,於 TEM 可見其粒子大小約 5 nm。Searson[11] 等人進一步利用此方法,

研究氧化鋅結晶之成長機制與不同條件下成長的速率,除了時間與溫 度的關係外,還研究了不同前驅物 Zn(CH3COO)2、Zn(ClO4)2 與 ZnBr2 的影響。如鹵素等陰離子對氧化鋅表面吸附力較強,較能防止 粒子變大或聚集。此外文獻中還探討溶解度對晶體成長的影響。當溶

解度愈大時,晶體成長速率就愈快,卻會造成晶體成長難以控制。而 影響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溫度、溶劑與陰離子種類。氧化鋅在水中的溶 解度約 5×10-5 M,在異丙醇中約 3×10-10 M,所以在水中晶體成長與 聚集的速率比在異丙醇中要快許多,反之卻難以控制其晶體成長。

Searson[12] 之 團 隊 另 於 上 述 反 應 過 程 中 加 入 有 機 覆 蓋 配 位 基

(capping ligand) 控制氧化鋅奈米粒子的成長。在加熱的過程中加 入帶有硫醇 (thiol) 或磷酸基 (phosphonic acid) 的長碳鏈配位 基,由於硫醇基與磷酸基可吸附粒子表面,使粒子原本隨著時間而變 大的結晶停止成長,並且可以由計算完全包覆所需配位基的量,與加 入配位基的時間,得到想要的粒子大小。

Kaneko[14] 等 人 所 用 之 逆 微 胞 法 , 將 二 丁 醇 基 鋅 ( zinc di-n-butoxide) 在氨水催化下使其在 polyoxyethylene(6)nonylphenyl ether(NP-6)/cyclohexane 溶液中水解,不同濃度的氨水與界面活性劑

的比例會形成不同類型的微胞,可以由此控制逆微胞的大小,進一步 控制粒子的大小,且不需加熱即可得到氧化鋅結晶。

Feldmann[15] 使用 polyol (指多個 OH 基且高沸點之醇類) 做

為溶劑,用來製備多種奈米粒子。是將金屬之醋酸化合物、醇類化合 物或鹵化物以加熱方式溶於高沸點之醇類 (DEG, diethylene glycol) 中,此文獻中製備的是摻雜有銦的氧化鋅 (ZnO:In3+) 做為 n 型透

明導電氧化物 (n-type transparent oxide)。首先,將醋酸鋅與醋酸銦 (5 mol%) 溶於 80 ℃ 之 DEG 中,在劇烈攪拌下加入 2 mL 水,然 後快速加熱至 180 ℃ 持續 2 小時,經過離心清洗後以超音波震盪 可再分散於乙醇中。產生之粒子為大小均一之球形粒子,粒徑大小為 80-90 nm。

Spanhel 與 Anderson[16] 等 人 則 是 先 將 醋 酸 鋅 溶 解 於 乙 醇 (C2H5OH) 中,配成 0.1 M 之 Zn2+ 溶液,在附有冷凝裝置下,於 80

℃ 加熱 180 分鐘,蒸餾出 60% 體積的乙醇,剩下 40% 體積之 Zn2+ 乙醇溶液。將此母液再以乙醇稀釋至原體積,分別加入 0.1 M、

0.14 M、0.2 M 氫氧化鋰 (LiOH) 乙醇溶液,最後在置於 0 ℃ 下超 音波震盪 10 分鐘。若在室溫度下則會使粒子變大,使用氫氧化鈉

(NaOH)、氫氧化鉀 (KOH) 或是氫氧化鎂 (Mg(OH)2) 取代氫

氧化鋰,均會使溶液產生混濁之沈澱物,若用其他醇類溶劑如甲醇

(methanol)、 異丙醇 (2-propanol) 或鋅鹽如蟻酸鋅 (zinc formate)、草酸鋅 (zinc citrate),均會得到較差的結果。此外將三 種不同氫氧化鋰濃度之溶液取出數滴溶入純水中,測量其 pH 值,

顯示 0.14 M之氫氧化鋰溶液其 pH 值大致與等電點 (zero point of charge)(pH = 9) 相近,因此粒子表面略呈電中性。0.1 M 之 氫氧化鋰溶液其 pH 值約為 6.5,使粒子表面帶正電;0.2 M 之

氫氧化鋰溶液其 pH 值約為 8.2,則使粒子表面帶負電,影響粒 子的形狀與大小。

Xiong[17-19] 等人進一步以將醋酸鋅以其他鋅鹽取代。首先將 poly(ethylene glycol) methyl ether (PEGME)、高錳酸鉀 (KMnO4),

以及氫氧化鈉 (NaOH) 溶於水中,在室溫下反應24小時之後再將 所產生之二氧化錳 (MnO2) 沈澱過濾出,形成一無色透明溶液。

利用鹽酸將此溶液之 pH 值調至 2.0 後,再將溶劑抽乾,於真空烘

箱 下 以 100 ℃ 乾 燥 之 , PEGME 之 衍 生 物 [CH3O(CH2CH2O)nCH2COO]2 於是可以利用甲苯 (toluene) 在所得 固體中萃取出。氫氧化鋅 (Zn(OH)2) 可由氯化鋅 (ZnCl2) 與氫

氧化鈉製得後再以去離子水清洗。[CH3O(CH2CH2O)nCH2COO]2 與氫 氧化鋅在熱水下反應後可得 [CH3O(CH2CH2O)nCH2COO]2Zn 之水溶 液,將溶劑蒸出後在於真空烘箱下以 100 ℃ 乾燥之。所得知產物溶

於乙醇後加熱迴流三小時,再加入一定濃度之氫氧化鋰溶液,形成表 面帶有 PEGME 官能基之氧化鋅奈米粒子。經由改變不同的氫氧化 鋰濃度,可以獲得不同大小之奈米粒子,PL放光波長範圍可由 450 nm至 575 nm,分別可產生由藍光至黃光的光色。此外其螢光效率

(quantum efficiency) 也可由之前文獻所提及之 1-16%,提高至 18-31%。此團隊進一步於 70 ℃ 將甲基壓克力酸 (methacrylic acid,

MAA) 之水溶液與氧化鋅之粉末反應,形成甲基壓克力酸鋅鹽 (zinc

methacrylate),將水抽乾之後再置於真空烘箱乾燥。將 0.1 M 甲基壓

克力酸鋅之乙醇溶液與 0.2 M 氫氧化鋰之乙醇溶液混合後於室溫下

反應一天,再於 40 ℃ 下旋轉濃縮至產生白色沉澱。此方式得到之

氧化鋅奈米粒子表面上具有甲基壓克力基,所以可以進一步與單體

MMA 或 styrene 反應,以產生氧化鋅與高分子的有機無機複合材料,

其 PL 放光波長在 420-464 nm 之間。

Liu[20-21] 等人則是進一步將鋅鹽前驅物做了更多的改變,以達 到所需之高發光效率、高材料熱穩定性、高加工性 (processability)。

首先將氯化鋅與氫氧化鈉之水溶液混合以得到氫氧化鋅,接著加入溴 醋酸 (bromoacetic acid) 水溶液,將此溶液於 70 ℃加熱至 pH 值 達到 6 左右,將未反應之氫氧化鋅過濾掉後取其濾液,此濾液旋轉 濃縮以除去大部分水後,再置於真空烘箱以 100 ℃ 乾燥之,得到溴 醋酸鋅 (zinc bromoacetate)。將 N,N-dimethyloctadecylamine 與溴醋 酸鋅溶於乙醇後,在劇烈攪拌下加熱迴流 24 小時。再把此溶液旋轉 濃縮至剩下少量溶劑,於 -12 ℃ 下以無水乙醚 (diethyl ether) 將

白 色 固 體 沈 澱 出 , 得 到 N,N-dimethyloctadecylammonium bromide acetate zinc salt (C18-Zn) 。 接 著 將 C18-Zn 與 lithium 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amide(LiN(Tf)2) 在 70 ℃ 水溶液中反應

數 分 鐘 , 將 溴 離 子 以 N-(Tf)2 取 代 , 形 成 N,N-dimethyloctadecylammonium 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 amide

acetate zinc salt (IL-Zn)。最後在室溫下將 IL-Zn 與氫氧化鋰以不同的 濃度比在乙醇下反應,以得到不同大小之氧化鋅奈米粒子。

Fu[22] 等人則是將二乙醇胺 (diethanolamine, DEA)、硝酸鋅

(Zn(NO3)2.6H2O) 的水溶液以及油酸 (oleic acid, OA) 一起放 入反應器中,先於室溫攪拌 30 分鐘後,再於 80 ℃ 反應兩小時。

比較之前文獻所合成出之氧化鋅奈米粒子,此方式不但較簡便,其 螢光效率更可達到 76%。

Demir[23] 等人以酸催化的方式以降低所需之反應時間、增加粒

子 分 佈 之 再 現 性 , 並 增 加 粒 子 之 結 晶 性 , 首 先 將對 甲 苯 磺 酸

p-toluene sulfonic acid monohydrate, p-TSA) 溶 於 1- 戊 醇

(1-pentanol) 與對-二甲苯 (m-xylene) 以 2:1 體積比混合之溶液

裡,加入醋酸鋅後於 140 ℃ 迴流,產生之白色沈澱經離心後再以去

離子水與乙醇潤洗。於 40 ℃ 減壓濃縮下抽乾溶劑後,可得到粒徑

離子水與乙醇潤洗。於 40 ℃ 減壓濃縮下抽乾溶劑後,可得到粒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