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 、 、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

貳 貳

貳、 、 、 、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

作為西方思想家的康德之所以影響深遠,可以從三方面來說:

I. 就知識論而言,在傳統經驗論的有限性中尋求思維無限性的依據,並確認思 維能力本身即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

40 參見B.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45, p.729.

41 依據學者迪特.亨利希(D.Henrich)的看法,馬克思主義是黑格爾哲學崩潰下的產物,而存在主義則是觀念

論崩潰下的產物。參見:《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彭文本譯,商周,2006,頁 6-7.

42 哥白尼(Copernicus)將星體與觀測者運行的角度互易,正如同康德將物我之間的主、客體角度互易。

參見:Kant,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 Trans. P.Guy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110.

23

II. 就道德哲學而言,在道德論中確認善的理念,不是存在於外在的規範法令的 他律,而是思維主體自身的意志自律。

III. 就政治哲學而言,反對以利益或功利為主導的政治哲學,特別是國際政治思

想,康德依據自由的概念,推導出群體和諧與永久和平的理想。

康德哲學的一貫立場:在群體之中,堅持實踐理性的普遍性,透過自由理性,

必能獲致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思維的逐步啟蒙會消除人類的無知狀態。康德以 人類尊嚴(人格與人權)為名,確認那種歷史上將人當成物,將人作為手段而非目 的的奴隸現象必然會逐步消失,這個過程是在個人與群體、思維與現實的矛盾 中,不斷追索自由解放的思辨與實踐的辯證運動。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康德作為啟蒙運動中的智慧高峰,他認為哲學家的任務 在於啟蒙個人思維,進而啟蒙群體思維。在思想上理解人類理性能力,俾為普遍 性科學知識之可能性提供理論基礎;在實踐上形成普遍理性的現實性,即建立理 性和諧的政治秩序,達成個人尊嚴與權利的保障,獲得自由人格的實現。作為思 想導師的角色,康德應是無愧的。

誠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自問自答的提到三個關於「人的問題」43:

I. 我能夠知道什麼(What can I know)?這是認識論所研究的範疇,主要表現 在「純粹理性批判」。

II. 我應該作什麼(What should I do)?這是倫理學的範疇,包含道德哲學與法 哲學,主要表現在「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

III. 我可以希求什麼(What may I hope)?主要論及形而上學預設(世界、上帝、

靈魂)等宗教哲學主題。

其中與本論文相關的是關於認識論與倫理學,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簡要 論述如次,以便為理解黑格爾鋪平道路。

43 Immanuel Kant, Practical Philosophy,Ed.and Trans. Mary J.Grego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6, p.677.

24

一一

一一、、、、理論理性理論理性理論理性理論理性

((

((一一一一))))獨立於思維之外的獨立於思維之外的獨立於思維之外的獨立於思維之外的「「「「物自身物自身物自身物自身」」」(Thing-in-itself/ das Ding an sich」

形而上學的困境正是對於人類理性能力運用的過度樂觀所致,如獨斷的唯理 論形而上學(如沃爾夫-萊布尼茲),認為僅須理性思維即足以掌握萬物(思維 等同於實在,本質是思維);與其相對的,經驗論者的反形而上學(如洛克-休 謨)觀點,則認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基礎,而因果原則是來自心理習慣(存在等 同於思維,本質是存在)。形而上學如何擺脫經驗論者的說理,而使之成為可能 的思維科學,其中最大的癥結在於:形而上學是追求絕對無條件原理,但是,只 要理性無法獨立於經驗之外,它就只是有條件的有限之物,並且離此「絕對無條 件」越來越遠,一旦如此,則古典哲學所研究的各項無限性的形而上學命題,包 括世界開端、上帝存在、意志自由、靈魂不死等,均無立足之地,那麼,絕對無 條件之物究竟存於何地?

康德哲學所從事的偉大事業,就是建立一個公正審理的思想法庭,對於這兩 種看似對立的觀點判斷其真實性,德文”kritik”,雖翻譯為批判,但其中包括檢驗、

區分、判斷的意思,甚至在康德的用意上來說,後者要更甚於前者,即重於釐清 事實而非推翻論證。康德所謂的純粹理性,即是對於理性本身進行考察,究明理 性自身是否有可能獨立於經驗,從而不依賴於經驗,使純粹知識成為可能。此種 對於抽象思維能力的分析,旨在探究並釐清人類認識能力的範圍、界限及其功能。

康德認為獨斷論與經驗論固然各言其是,但各有所偏,因此他構思一種先驗 理性,既駁斥獨斷論也一併駁斥經驗論,認為必然存在不依賴於後天經驗材料的 純粹思維範疇,但這種理性不是構成性(獨立)的存在,而是作為調節性(依附)

原則,為經驗的普遍認識而服務的。換言之,康德認為欠缺先驗理性,不可能形 成經驗知識;同樣的,僅憑藉理性思維,亦不足以認識現實的東西。時空及範疇 作為普遍有效的經驗的先天條件,證明形而上學(先驗的綜合命題)是確實可能 的,但它不是超越經驗的,而是經驗之先(a priori),但仍然在經驗現象之中。

25

此種創新的批判方法,康德比喻為哥白尼(Copernicus)式的思維革命44

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反轉,原先對於對象的認識,都 是以自在存在的對象(物)為中心,而康德則將其轉移到具有認識能力的思維主 體身上,對象依據我們對它的思維而轉變。換言之,客觀認識的必然性與普遍性 不是來自於對象,而是認識的主體所具有的先驗理性,至於認識的結果,只是現 象而已,所以真正的「物自身」或者物的真實性狀,人類思維無從及之。簡言之,

康德所謂的科學認識,一端是主體(思維能力與思維方法),另一端是客體(思 維對象),至於認識的真理只是現象。其中認識對象(物)與認識結果(現象)

之間的矛盾克服,康德採取的途徑是將現象與物自身二者分離,客觀的認識(理 論理性)僅限於現象與經驗領域,至於真正的對象(物)本身究竟如何?依人類 理性能力實無從知悉。

(二二二二))))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是科學存在的基礎是科學存在的基礎是科學存在的基礎是科學存在的基礎

康德將《純粹理性批判》區分為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與先驗辯證論,其 用意在於為數學、物理學的普遍性獲得理論上的支撐,並探究形而上學普遍概念 的可能性。他將「認識」分為二類:先天的認識及後天的認識。所謂先天的認識 就是不依賴於一切感官印象的認識,具有絕對的無限性、普遍性與必然性。至於 後天的認識就是起源於經驗的認識,具有相對的有限性、特殊性與偶然性。至於 判斷的分類,主要是主詞與謂詞之間的關聯,凡是謂詞包含在主詞的概念之中,

稱之為分析判斷;如果謂詞不包含在主詞的概念之中,稱之為綜合判斷。因此,

所有的判斷可以區分為以下四類:

I. 先天分析判斷:分析判斷是概念的自我包攝,必然是獨立於經驗的,所以凡 分析判斷必是先天的。

II. 後天綜合判斷:綜合判斷是無法自我包攝的概念,必須依賴經驗而來,所以

44 Immanuel Kant,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 p.110.

26

凡依賴於經驗的綜合判斷必是後天的。

以上兩類判斷其實並不能稱之為判斷,實際上只是自我言說而已。

III. 後天分析判斷:依據定義,分析判斷不需依賴經驗,因此不存在後天分析判

斷。

IV. 先天綜合判斷:獨立於經驗,而謂詞又能擴展主詞意含的判斷類型,所以,

科學的形而上學能夠成立的前提,有賴於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具可能性?

綜而論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主要是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I. 數學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純粹的先驗直觀形式演繹,在先驗感性論予 以論證45

II. 物理學(自然科學)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建立在經驗之上的假說體系,

在先驗分析論予以論證。

III. 形而上學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純粹理性是否有能力獨立於經驗之外自

行創設概念,在先驗辯證論予以論證。

此處有必要對於先驗(transcendantal) 與超驗(transcendant)二個術語進 行解讀:所謂「超驗」,指涉的是與經驗相互對立,與經驗無關的,即經驗的彼 岸,超越或凌駕於經驗之上的東西;相反的,「先驗」則仍在經驗之中,但是卻 作為經驗之所以構成的前提要件,是「經驗之先」,能與經驗產生相關性,或先 於經驗但卻是形成經驗所必須的形式上的東西,一種經驗的先天構成要素。所以 先驗是先天的,它是獨立於經驗表象,但它卻是經驗所以可能形成的要素;但先 天的東西卻不一定是先驗的,例如它包含一些直觀與定義體系,不必然是形成經 驗所必須的要素。如此看來,康德先驗理論並不涉入科學與非科學的概念之爭,

他既不推翻經驗的科學性,也不同意獨斷論具有合理性,他只是提供一種新思維

45 雖然通說近代數學是先天分析的,僅靠公理、定義與邏輯法則就可以演繹出來,但康德則主張數學是先

天綜合的。

27

方式,藉以論證客觀普遍的科學認識是如何可能的。所以誠如開章明義時所說 的,康德所謂的理性批判,其實僅是對理性能力進行理解與澄清作用。

(三三三三))))時間時間時間時間、、、、空間空間空間空間、、、、範疇範疇範疇範疇作為認識的先天條件作為認識的先天條件作為認識的先天條件作為認識的先天條件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首先從較低級的認識能力「感性」(sinnlichkeit/aesthetic)

開始,在先驗感性論中,提出空間與時間是純粹直觀的先驗形式,並使得先天綜

開始,在先驗感性論中,提出空間與時間是純粹直觀的先驗形式,並使得先天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