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本節中以建模步驟:模型選擇、模型建立、模型效化和模型應用等 4 步驟,

來將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的題目做不同的分類,進一步探討與分析不同教學組在 各建模步驟中建模能力成效是否有所差異。

為了準確瞭解學生在各建模步驟中建模能力成效,本研究對前測採用變異數 分析法(ANOVA),後測和延宕測採用共變數分析法(ANCOVA),以探討三組間各 建模步驟中建模能力成效是否有所差異。

一、模型選擇之建模能力分析

根據學生在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的前測、後測和延宕測中第一大題,進行 統計分析。

前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選擇題目的前測作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4-5-1 所示,顯示三組在模型選擇之建模能力的前測成績中 p=.994,未達顯著差 異。

4-5-1 模型選擇之建模能力前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1.62 .488 .006 .994 建模組 28 1.64 .500

對照組 28 1.63 .555

*P<.05

後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選擇題目的後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同 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649,p=.526>.05),表示前測表現與 後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表 4-5-2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後測成績有顯著的影 響,F=4.128,p=.020。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3 所示,顯示科學 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15;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異,

p=.015;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表 4-5-2 模型選擇之建模能力後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2.94 .357 4.128 .020*

建模組 28 2.95 .282 對照組 28 2.72 .379

*P<.05 **p<.01 ***p<.001

表 4-5-3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091 .993

對照組 .087 .015*

建模組 對照組 .090 .015*

*P<.05 **p<.01 ***p<.001 延宕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選擇題目的延宕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168,p=.845>.05),表示前測表現 與延宕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 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表 4-5-4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延宕測表現有顯著的 影響,F=5.223,p=.007。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5 所示,顯示科 學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5;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異,

p=.008;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表 4-5-4 模型選擇之建模能力延宕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2.74 .459 5.223 .007**

建模組 28 2.72 .285 對照組 28 2.41 .542

*P<.05 **p<.01 ***p<.001

表 4-5-5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116 .856

對照組 .116 .005**

建模組 對照組 .116 .008**

*P<.05 **p<.01 ***p<.001 二、模型建立之建模能力分析

根據學生在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的前測、後測和延宕測中第二大題,進行 統計分析。

前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建立題目的前測作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4-5-6 所示,顯示三組在模型建立之建模能力的前測成績中 p=.854,未達顯著差 異。

表 4-5-6 模型建立之建模能力前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1.26 .277 .158 .854 建模組 28 1.26 .426

對照組 28 1.22 .206

*P<.05

後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建立題目的後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同

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322,p=.726>.05),表示前測表現與後 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表 4-5-7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後測表現有顯著的影 響,F=4.310,p=.017。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8 所示,顯示科學 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9;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異,

p=.019;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表 4-5-7 模型建立之建模能力後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2.49 .421 4.310 .017*

建模組 28 2.44 .712 對照組 28 1.98 .889

*P<.05 **p<.01 ***p<.001

表 4-5-8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188 .772

對照組 .189 .009**

建模組 對照組 .188 .019*

*P<.05 **p<.01 ***p<.001

延宕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建立題目的延宕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1.084,p=.343>.05),表示前測表現 與延宕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 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表 4-5-9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延宕測表現有顯著的 影響,F=5.059,p=.009。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10 所示,顯示 科學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4;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 異,p=.017;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表 4-5-9 模型建立之建模能力延宕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2.31 .609 5.059 .009**

建模組 28 2.21 .755 對照組 28 1.77 .590

*P<.05 **p<.01 ***p<.001

表 4-5-10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172 .591

對照組 1.70 .004**

建模組 對照組 .167 .017*

*P<.05 **p<.01 ***p<.001

三、模型效化之建模能力分析

根據學生在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的前測、後測和延宕測中第三大題,進行 統計分析。

前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效化題目的前測作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表 4-5-11 所示,顯示三組在模型效化之建模能力的前測成績中 p=.949,未達顯 著差異。

表 4-5-11 模型效化之建模能力前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1.04 .736 .052 .949 建模組 28 1.07 .606

對照組 28 1.10 .693

*P<.05

後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效化題目的後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同

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1.747,p=.181>.05),表示前測表現與 後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表 4-5-12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後測表現有顯著的 影響,F=7.214,p=.001。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13 所示,顯示 科學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0;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 異,p=.022;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表 4-5-12 模型效化之建模能力後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2.12 .792 7.214 .001**

建模組 28 1.91 .414 對照組 28 1.56 .474

*P<.05 **p<.01 ***p<.001

表 4-5-13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151 .155

對照組 .151 .000***

建模組 對照組 .151 .022*

*P<.05 **p<.01 ***p<.001

延宕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效化題目的延宕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031,p=.969>.05),表示前測表現與 延宕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下表 4-5-14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延宕測表現有顯 著的影響,F=18.487,p=.000。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15 所示,

顯示科學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0;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 著差異,p=.002;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也達顯著差異,p=.005。

表 4-5-14 模型效化之建模能力延宕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1.93 .496 18.487 .000***

建模組 28 1.64 .413 對照組 28 1.32 .338

*P<.05 **p<.01 ***p<.001

表 4-5-15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103 .005**

對照組 .104 .000***

建模組 對照組 .103 .002**

*P<.05 **p<.01 ***p<.001

四、模型應用之建模能力分析

根據學生在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的前測、後測和延宕測中第四大題,進行 統計分析。

前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應用題目的前測作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4-5-16 所示,顯示三組在模型應用之建模能力的前測成績中 p=.945,未達顯著差 異。

表 4-5-16 模型應用之建模能力前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62 .635 .057 .945 建模組 28 .66 .792

對照組 28 .69 .773

*P<.05

後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應用題目的後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同 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1.973,p=.146>.05),表示前測表現與 後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下表 4-5-17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後測表現有顯著 的影響,F=8.153,p=.001。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18 所示,顯 示科學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0;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 差異,p=.018;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表 4-5-17 模型應用之建模能力後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2.09 .983 8.153 .001**

建模組 28 1.76 .853 對照組 28 1.24 .742

*P<.05 **p<.01 ***p<.001

表 4-5-18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219 .113

對照組 .218 .000***

建模組 對照組 .218 .018*

*P<.05 **p<.01 ***p<.001 延宕測

以熱傳播建模能力試卷中模型應用題目的延宕測作答進行分析,由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結果得知,F 值未達顯著差異((F=.129,p=.879>.05),表示前測表現 與延宕測表現間的關係,不會因為教學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進行共變數分 析。

根據分析結果如表 4-5-19 所示,顯示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延宕測表現有顯著 的影響,F=11.102,p=.000。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結果表 4-5-20 所示,顯 示科學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p=.000;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

差異,p=.047;但科學史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也達顯著差異,p=.006。

表 4-5-19 模型應用之建模能力延宕測分析

組別 人數 平均分數 標準離差 F p 科學史建模組 28 1.94 .839 11.102 .000***

建模組 28 1.35 .847 對照組 28 0.95 .752

*P<.05 **p<.01 ***p<.001

表 4-5-20 三組延宕測的事後比較分析

組別 標準誤 顯著性

科學史建模組 建模組 2.14 .006**

對照組 2.15 .000***

建模組 對照組 2.14 .047*

*P<.05 **p<.01 ***p<.001

五、小結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三組在建模四步驟—模型選擇、模型建立、模型效化和 模型應用的熱傳播建模能力前測上,均無顯著差異,表示三組學生在教學前,對 於建模四步驟的熱傳播建模能力都是相同的。

三組學生在熱傳播建模能力後測之各建模步驟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其中科學 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異;但科學史 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三組學生在熱傳播建模能力後測之各建模步驟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其中科學 史建模組與對照組,已達顯著差異;建模組與對照組,也達顯著差異;但科學史 建模組和建模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