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選取『熱傳播』概念為教材課程,以傳統教學、建模教學和科學史建 模教學為教學方式,探討不同教學對學生學習熱傳播概念和學習成效的影響。再 者,基於『建模能力分析指標』,探討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建模能力的影響,

更可進一步探討不同的建模教學對學生建模能力和概念改變之間的交互作用關 係。最後,可更進一步探討不同的建模教學對學生科學模型本質認識的影響。本 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七個,分別如下:

目的 1: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於學生熱傳播概念整體學習成效之影響。

目的 2: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於學生熱傳播概念中各概念主題學習成效之影響。

目的 3: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學生概念改變之影響。

目的 4: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學生建模能力的總體成效之影響。

目的 5: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於學生熱傳播模型中各建模步驟的建模能力成效之 影響。

目的 6: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學生熱傳播學習成效與建模能力之關係。

目的 7: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學生科學模型本質之影響。

根據各研究目的,有以下待答問題:

目的 1: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於學生熱傳播概念整體學習成效之影響。

待答問題:

1-1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熱傳播概念整體學習成效之差異為何?

1-2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熱傳播概念整體學習成效之差異為何?

目的 2: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於學生熱傳播概念中各概念主題學習成效之影響。

待答問題:

2-1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熱傳播概念的 3 個子概念—熱傳導、熱對流、熱輻 射學習成效之差異為何?

2-2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熱傳播概念的 3 個子概念—熱傳導、熱對流、熱

輻射學習成效之差異為何?

2-3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熱傳播模型的 5 個面向—範圍、成分、結構、巨觀 行為、微觀行為的學習成效之差異為何?

2-4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熱傳播模型的 5 個面向—範圍、成分、結構、巨 觀行為、微觀行為的學習成效之差異為何?

目的 3: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學生概念改變的影響。

待答問題:

3-1 三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時,對於熱傳導概念的概念類型與人數分布 百分比為何?

3-2 三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時,對於熱傳導概念的概念演變途徑為何?

3-3 三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時,對於熱對流概念的概念類型與人數分布 百分比為何?

3-4 三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時,對於熱對流概念的概念演變途徑為何?

3-5 三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時,對於熱輻射概念的概念類型與人數分布 百分比為何?

3-6 三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時,對於熱輻射概念的概念演變途徑為何?

目的 4: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學生建模能力的總體成效的影響。

待答問題:

4-1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熱傳播建模能力的總體成效之差異為何?

4-2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熱傳播建模能力的總體成效之差異為何?

目的 5: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對於學生熱傳播模型中各建模步驟的建模能力成效之 影響。

待答問題:

5-1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熱傳播模型中各建模步驟—模型選擇、模型建立、

模型效化和模型應用的建模能力成效之差異為何?

5-2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熱傳播模型中各建模步驟—模型選擇、模型建立、

模型效化和模型應用的建模能力成效之差異為何?

目的 6: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學生熱傳播學習成效與建模能力之關係。

待答問題:

6-1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熱傳播學習成效』和『熱傳播建模能力』,兩者 之間的關係為何?

6-2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熱傳播學習成效』和『熱傳播建模能力』,兩 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6-3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各建模步驟的建模能力』和『熱傳播學習成效』, 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6-4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各建模步驟的建模能力』和『熱傳播學習成效』, 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目的 7: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學生科學模型本質的影響。

待答問題:

7-1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科學模型本質測驗的總體成效之差異為何?

7-2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科學模型本質測驗的總體成效之差異為何?

7-3 三組學生在教學後,對於科學模型本質的三面向—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 以及其下的 10 主題的科學模型本質之差異為何?

7-4 三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科學模型本質的三面向—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 論以及其下的 10 主題的科學模型本質之差異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