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在教材編製上的建議 (一)昆蟲相關教材的編修

本研究發現在昆蟲多樣性的概念中,一般學童普遍存有相當多的迷思概念。

分析國小教材,對於昆蟲概念的內容,各版本的國小課程,皆將其獨立出來教學,

未與其他單元做連結,而在動物與生態系間的關係單元中,更常獨漏了提及昆 蟲,這容易導致學童對於昆蟲的概念是零碎的,這些可能是教材上未加以探討的 結果,學童固有的錯誤想法並沒有因為學校教學而加以修正。因此對於國小各年 段課程設計的連貫性就更為重要了,在課程的鋪陳上更需連接完整,概念上的連 貫合併具體的觀察經驗,讓學童產生有效的概念改變。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學童看待生物對於大自然的影響方式往往是以對人類 的利害角度來做判斷,對人類有好處的就是對大自然有益的,反之則否。生物多 樣性概念除了了解生物種類、外觀多樣性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思索人類在自然界 應扮演的角色、生物與人類生存之關連與萬物並存之道,因此需加強學童對於昆 蟲多樣性的認識,將生物多樣性概念與學童的生活結合,建議國小課程可多設計 開發關於這方面的教材,課程教材納入昆蟲在生態上的存在意義,使得昆蟲的棲 地及多樣性得以保存,地球才能永續經營。

(二)昆蟲教具及相關教學媒體的開發

本研究中發現,學童從事昆蟲相關活動的工具是很重要的配備,但小學教學 資源分配不均,使得許多實驗工具、器材和設備不足的學校無法順利達到完善的 教學。建議自然科相關的教具製作公司或廠商,研發合適的相關教具與實驗材 料,提供學校或學生個人在課餘時間從事昆蟲相關活動,例如對於昆蟲的捕捉、

飼養、觀察紀錄、製作標本等。此外,課本上的書面資料或照片很難將昆蟲的生 活型態完全展示清楚,而廠商提供的介紹昆蟲的錄影帶、昆蟲互動式光碟及一些

昆蟲相關教學媒體,都是很好的補充教材。

二、在教學上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童的昆蟲知識來源主要來自於學校課程,因此教學者應 有足夠且豐富的昆蟲相關知識,才能避免因教師本身的概念不完整導致學童產生 迷思概念。教師應多參加昆蟲相關的研習活動或藉由自修方式以充實昆蟲方面的 相關知識。

目前在教學時數的安排上,自然科教師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知識傳授 給學童,而由問卷結果也發現學童的昆蟲知識有許多是來自課外的學習,因此,

教導學童如何學習及使用適當的學習工具來輔助學習,是種有效的學習策略,但 須注意的是,有些書籍或媒體缺乏專業人士的審核往往會出現錯誤的地方,故教 師在收集教材時應小心檢視,以確保資訊之正確性,以免造成學童迷思概念的產 生。

而有些民間團體飼養各式各樣的昆蟲或是收藏有昆蟲標本,這些也可以作為 教師校外教學的參觀地點。教師也可透過一些專家學者的幫忙,設計戶外昆蟲探 訪的課程,讓學生動手做,親身體驗,透過學習單和記錄表,學生回到教室後和 老師及同學討論,瞭解到大自然環境與人類及昆蟲的互動。

教師也可透過讓學生實際觀察去探索昆蟲世界;觀察昆蟲的生活情形、使用 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昆蟲的細部,學生可從中學習到即使是小小的昆蟲也沒有二 隻是相似的,每一隻都反映了一個的特定的品種或多樣性,這種實際的觀察紀錄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本研究之施測方式是將二段式問卷結合網際網路方式來施測,其優點可 因為用電腦作答的方式使學童有興趣以引起學童的作答意願;再者由於電腦程式 的設計,可避免無效問卷的產生,提高每份問卷的價值性;而且在資料處理的效 能方面也大大的提昇,藉由資料庫所蒐集的問卷資料可以直接藉由 SPSS 處理出 所要的數據。如此在時間、金錢方面也可以節省不少,是值得後續研究參考的一 種施測方式。

(二)本研究限於經費、時間及人力的不足,樣本僅限於彰化縣的高年級學童 共 906 個樣本,建議未來的研究可擴大樣本數量,擴充樣本區域至台灣各地,對 全台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昆蟲多樣性相關概念建立一個更完整的資料分析。

(三)本研究只探討了高年級學童對於昆蟲多樣性迷思概念,建議後續研究者 可針對昆蟲多樣性迷思概念去設計相關課程,探討教學後是否對學童昆蟲多樣性 概念的改變有其影響。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1992)。我國五、六年級學生有關月亮錯誤概念的診斷及補救教學策略 的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57-380。

石正人(2001)。利用昆蟲作為兒童觀察與實驗的材料。翰林文教雜誌,18,14-22。

呂光洋(1991)。Biodiversity-生物岐異度、生物龐雜度、生物多樣性。大自然 季刊,31,4-9。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 影響。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汪光懿(1999)。原住民國小學童動物分類概念發展之詮釋性研究。花蓮師範學 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聖才(2001)。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生鳥類概念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林曜松(1998)。全新的保育理念,永續的生命基調-生物多樣性保育。師友,378,

4-10。

林清山譯(R. E. Mayer 著) (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出版 社。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8。

許榮富(1990)。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研究合作計劃芻議。科學發展月刊,2

(18),150-157。

陳世輝(1983)。兒童科學概念獲得之研究-我國新編國小自然科學課程之科學概 念及影響其獲得因素之分析。花蓮師專學報,14,298-318。

陳柏棻(1993)。職前生物教師動物分類另有概念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世輝、古智雄(1997)。山地兒童動物概念及動物分類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5-2511-S-026-001)。

陳建州(200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 訊,26,20-23。

陳錦慧(2002)。環境價值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教 學效果之比較— 以桃園縣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志彥(1998)。國小學童知覺選擇與動物分類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素珍(2002)。探討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校園昆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文馨(2002)。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 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湯宗達(1999)。與後世子孫立約 — 生物多樣性公約。科學發展月刊,27(9),

987-997。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1。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達三(1993)。國小學生分類能力發展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 果報告(NSC-81-0111-S-143-501)。

黃幸美(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題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55,55-60。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楊春筠(1995)。臺北市國中學生科技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宜芬(1998)。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平世(1998)。台灣昆蟲保育研究之發展及瀕危、珍稀保育類昆蟲簡介。動物 園學報,10,57-78。

熊召弟、王美芬(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廖智安(1999)。台灣昆蟲記— 賞蟲大圖鑑。臺北市: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賈福相(1998)。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31。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鄭湧涇(2000)。Using a diagnostic assessment instrument to assess

understanding of biology concepts。八十九年度自然科學概念學習研究 工作坊研習手冊,2-9。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

110。

韓景春(1996)。有迷思概念嗎。國教天地,116,83-84 。

簡妙娟(1992)。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世界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月穗(1996)。國小自然教科書中生物、動物、植物概念的概念發展。八十五學 年度師範學院教育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13-445。

二、英文部分:

Akerson, V. L., Flick, L. B. & Lederman, N. G. (2000). The influence of primary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on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4), 363-385.

Bell, B. F. (1981). When is an animal, not an anim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5(3), 213-219.

Bell, B. F. & Barker, M. (1982). Towards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anim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6(3), 197-201.

Braund, M. (1991). Children's idea in classifying animal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5(2), 103-110.

David, F. T. (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s: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 14, 327-346.

Driver, R. & Bell, B. (1986).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A constructivist view. School Science Review, 67(240), 443-456.

Driver, R., Guesne, E. & Triberghien, A. (1985).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Eylon, B. S. & Linn, M. C. (1988).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An examination of four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3), 251-301.

Fisher, K. M. (1985). A misconception in biology: Amino acids and transl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1), 53-62.

Gallas, K. (1995). Talking their way into scien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Gilbert, J. K., Osborne, R. J. & Fensham, P. J. (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Science Education, 66(4), 623-633.

Hashweh, M. Z. (1988). Descriptive studie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2), 531-529.

Head, J. (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 Promise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4(2), 203-211.

Hevel, G. (2003). How do insects survive winter. Science and Children, 41(3), 19.

Kattmann, U. (2001). Aquatics, flyers, creepers and

terrestrials-students’ conceptions of animal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35(3), 141-147.

Mintzes, J. J., Wandersee, J. H. & Novak, J. D. (1999). Assessing science u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ithchell, K.J. & Diem, K.D. (2004). Spiderrific learning tools. Science and Children, 41(8), 37-41.

Nichols, P. D. (1994).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gnitively diagnostic

Nichols, P. D. (1994).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gnitively diagnosti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