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家Wilson是第一位提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觀 念的人,1986年,他將biological diversity合併為biodiversity,並將其定義 為:「包涵所有層次(從屬於同物種的基因變體,到不同物種、屬、科、及更高 的分類層次)的生物類型,也包括各類型的生態系(是由某特定棲境內之生物群 落,及其棲息的物理環境所組成)。」

生物多樣性一詞的定義,於1992年夏天,全球153個國家的聯合國代表在巴 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會議,擬定「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其中第二條說明生物多樣性之內涵:「生物多樣 性是指所有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包括了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 所構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並定義生 物多樣性為各生物資源的可變性,包括生物所屬的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

呂光洋(1991)認為生物多樣性通常包括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基因多樣性 (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生態系多樣性

(ecosystem diversity) 。簡單地說明如下:(一)基因多樣性:每一物種內其個 體間的變異性;(二)物種多樣性:物種之間的多樣性;(三)生態系多樣性:在生 物圈內的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

總括來說,生物多樣性是指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多種多樣的物種及每 一物種所含的遺傳變異。由以上對生物多樣性內涵及定義的剖析,可知生物多樣 性之範圍由小至大包括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多樣性三層次。遺傳 多樣性,即每一物種內其個體間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即物種之間的多樣性;

而生態系統多樣性,則指在生物圈內的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系過程的多樣性。

二、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據估計,目前世界上物種消滅的速率是自然滅絕速率 的一萬倍以上,也就是說每天有超過一百種物種正消失中。若這種惡化的趨勢不

求亦隨之增加,人類的活動逐漸地侵蝕著地球維生系統的功能。開發中國家的人 民為了生存及已開發國家的奢侈浪費,皆消耗地球的資源,全球生物多樣性就是 在這種壓力下逐漸消失的。

湯宗達(1999)認為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五點:生存環境的喪失、棲 息品質的劣化、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氣候變遷、外來物種入侵。其分述如下:

(一)生存環境的喪失:楊氏淺色小豹蛺蝶,一種曾在台灣生存過的物種。這意味 著台灣曾有過一處如青康藏高原一般,由單子葉植物所組成的高山草原生態 系。但隨著這種棲地類型的消失,此種蝴蝶也已有四十年未曾在台灣這塊土 地上出現了。當人類社會為生存與發展之需求,將荒地變農田,造成棲息地 消失或分割,其上的物種無法適應時,只有走上滅絕的末路。

(二)棲息品質的劣化:過去,各種工業所產生的污染物與人類生活所丟棄的垃 圾,都直接往河川及未利用的土地傾倒,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生物生存所依 的各項環境因數,如土壤、水及空氣的污染。這些都將直接對物種的生存帶 來威脅。

(三)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數世紀以來整個人類社會因人口的急遽增加、社會經濟 的發展,對林木、動植物及農產品等生物資源的需求大量提升及傳統經濟觀 點中低估了生物資源的價值,造成了生物資源的退化和損失。

(四)氣候變遷:根據美國歷史博物館專家們的研究,地球從上一次冰河期後,二 萬年來溫度已升高攝氏五至九度。若全球的溫室氣體之排放率仍維持現狀 時,下一世紀將持續上升攝氏二至六度,這將造成海平面上升一至二公尺。

這大規模的氣候變遷將造成氣候區轉移(climate zone shift)及陸地面積的 縮小,進而使全球生物多樣性遭受鉅大衝擊。

(五)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種常因被引進地區缺乏天敵或本身所具備之高競爭力,

而導致本地物種的絕滅,進而造成本土生態系衝擊及基因污染。

三、生物多樣性教育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第十二條及第十三條中,提到永續利用及環境影響評估 的目標都仰賴研究、培訓、公眾教育及意識的支持。所以要往下紮根,而教育是 建立生物多樣性概念的重要管道之一。林曜松(1998)指出,加強我國生物多樣性 保育,應該要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宣導工作;政府應該進行與生物多樣性有關 的學校教育、大眾教育、企業教育與公務人員之教育;並使生物多樣性納入永續 發展之理念,從事各項生產活動。

推廣生物多樣性概念是目前生態保育的重要工作,賈福相(1998)認為保育要 做的事有三件:法律、研究及教育,而真正推動則是要靠教育。學童從小在認識 自然界的多樣生物時,會將個別物種與其重要屬性(外形構造、棲地、與人類關 係、其他生理機能等)建立連結,並運用在個人往後的分類系統中(彭聃齡、張必 隱,2000)。因此應去發展適合國小階段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讓學童知道如 何去認識、欣賞、尊重各種生物,並且能愛惜自然資源,鼓勵他們養成保護生態 環境的習慣,期望能達到全面性落實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工作。

趙榮台(1999)指出學校是強化「生物多樣性」大眾意識的重鎮,中、小學特 別重要,因為中、小學是感性、認知和觀念形成的階段,同時中小學的人數遠比 大學生的人數多。而要讓中、小學生瞭解「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教師也必須 熟悉「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內容,課堂上的教育才會產生效果(張文馨,200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