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0-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供學校、生涯輔導教師、進修學校學生及 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壹、對學校方面的建議

學校應發揮就業輔導機制,實施除提供一般性的服務外,多方試探,考慮個人 的需要、興趣、能力、價值及機會,瞭解各種生涯角色及認清工作世界,針對學校性 質,學生的特性,重視個別差異,促進自我瞭解,規劃輔導重點,由生涯輔導人員對 其內容加以整合運用,發展出一套適合各校學生不同性質、特性的生涯輔導可行方 案,發展適合的輔導策略,對學生的生涯發展才能有具體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學校學生,在工作認識上有顯著差異,因此,學校應提供學 生完備的生涯規劃建議,多加強學生規劃自己畢業後未來的發展,充實各方面的能 力,透過多元的選擇和考量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注重生涯決策能力 發展,建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輔導技能證照考取,有實用的就業輔導機制,包括就 業資訊、業界 參訪觀摩活動,使其在即將投入職場時能有更正確之認知,充滿自信且

有良好職業態度,強化對外界社會變遷的因應能力,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念,並能善用 時間管理,擬定符合自我的生涯發展目標與規劃,以便在進入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前 更能禁得起考驗。

貳、對進修學校導師教師方面的建議

導師及教師應加強高職進修學校學生生涯輔導目標與內涵的認識,對高職進修 學校學生生涯輔導,應協助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使能瞭解及肯定自我,發現潛 能與興趣所在,並熟知教育機會、特性與發展,把生活與工作、家庭和學習融入在一 起,讓學生明瞭各行業進路與發展、職場技能與狀況,作為未來選擇的參考,並協助 掌握洞悉社會脈動、培養決策能力與收集訊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有效利用時間,安排 工作與休閒,進而擬定自我的生涯規劃,對未來更具有明確的目標。從研究結果可知 不同年級的學生應有不同的生涯輔導重點,如:一年級的學生應加強其生涯認識,認 識自我與蒐集生涯資訊等基礎之生涯試探訓練,二年級學生應加強其生涯行動層面技 巧的培養及自我探索、自我了解,培養就業技能、認識行職業與學習生涯規劃,三年 級學生則應注意增強其問題解決能力,澄清價值觀與選擇未來的就業方向,訂定個人 專屬的生涯目標,幫助他們作生涯的規劃上的協助,有打工的同學可以加強對工作世 界瞭解。鼓勵學生多參與學習產生正確的價值期待,使其生涯成熟程度更加提昇。

參、對進修學校學生之建議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學生應持續進修,充實自我,根據本研究之探討,近幾 年來升學管道暢通與家長的期待及自我提昇等因素,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們,升學意 願高於就業意願,升學失 利退而求其次才是就業,對於高職學生的整體表現,盼學生 能學習團體生活技能、人際溝通能力、學習基本專業技能,改善不良習慣;在面對生 涯發展方向時,應抱持積極努 力不懈的態度,應不斷的充實自我,在不影響課業的狀 況下,蒐集相關資訊,加強實作練習,努力取得相關證照,強化自身對未來工作的認 知與條件,把握學習生涯,建 立起基本概念、加強自身的抗壓能力,以利未來踏出校

園後能快速的適應職場生活。

肆、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限於人力、物力與時間,僅以隨機抽樣方式,就台中縣市高中職附設進修 學校六所學生為研究對象,無法作全面性普查。所以未來研究者若能克服上述限制,

可將研究對象擴展到全台灣地區的高中職附設進修學校,甚至於所有外島地區,以取 得更多樣本。另外,也可發展為各教育階段以及公、私立學校之間差異情形,將使研 究更具推論性及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應該更進一步運用俗民誌或田野調查法,

對研究對象作深入訪談,實地探討以便儘量獲得質量並重的結果。如此可分別進行質 的研究和量的分析,並互為驗證與彌補不足而使研究更加完善。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係參酌過去研究者的問卷內容編擬而成。但因為時代快速變 遷,教育整體大環境也隨之變動。所以,未來在研究工具的編製上,可先透過訪談與 觀察,再加以修正內容以便符合當時實際的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牛格正、張德榮、許淑穗(1994)。高職應屆畢業生對工作角色認及其生涯成熟的 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2. 王文漢(1995)。從補校電工科教學看高職補校教育。職教園地雜誌,6,6-7。

3. 白秀玲 (1985), 職業輔導對高中男生職業決策及職業成熟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 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4. 朱勗慈(2006)。台灣地區大學畢業生生涯選擇相關因素之探討。世新大學經濟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江福清(1993)。高職學生性別角色取向、 生活角色重要性與生計成熟之相關研 究。國立彰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

6.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 (2003), 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及職業教 育雙月刊, (76), 40-43。

7.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3), 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 雙月刊, (76), 40-43。

8. 吳欣華(2007)。大學生之生涯決策型態、人格特質與生涯成熟關係研究---以高 高屏區域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9.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濤石文化。

10.吳貽誠 (2002), 高職進修學校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碩士論文, 未出版。

11.李文仰(1996)。高職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教所碩士論文。

12.李錫津(1993)。台北市高職學生職業成熟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1),118-130。

13.李靜宇(2008)。高雄市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之生涯成熟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復建諮商研究所。

14.辛秋菊(1993),《生涯發展、離職傾向及其關係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周幹家(1998)。請重視高職補校教育。職教園地,23,8。

16.林幸台(1993)高中生涯輔導工作現況與需求之探討。輔導. 季刊,29(4),8-16。

17.林恭煌(1995)。高職學生的特質。職教園地雜誌,7,14-15。

18.林蔚芳(民 79)。青少年生涯發展問題的輔導。諮商與輔導,53,33-36。

19.林騰蛟(民 84) 技職院校多元入學制度之理念與改革。

20.技術及職業教育,第. 35 卷第 6 期頁 26-29。

21.林騰蛟(民 86)。台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研究。

22.邱秀玲(民 88)。我國綜合高中學生生涯信念之研究。

2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金樹人(民 81)。我國高中學生職業興趣結構分析。

25.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9,155-173。

26.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臺北:揚智出版社。

27.高玉蓉(民 83)。啟聰學校高職階段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

28.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9.高綺玲(民 85)。臺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

3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5,233-251。

31.張佳晏(民 93)。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 之相關研究。

32.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3.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35.張添洲(民 87),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36.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臺北:教育部。

37.郭永順(2004)。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 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38.黃淑芬(1982), 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 國立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

39 黃富順(1981)。進卅年來我國的補習教育。教育資料集刊,6,85。

40.黃富順(1997)。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41.黃惠惠,1998;Super,1974

42.楊國樞、吳英璋、鍾思嘉和張本聖(1989)。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學習適應與職 業成熟之系統研究。

43.劉永水(2001)。高級職業進修學校與企業機構合辦員工進修班生學習態度及相關 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44.薛宗煌(民 85)。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45.鍾宜玲(民 93),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臺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Bachman, J. G., and P. M. O’ Malley 1977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Attain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365-380.

2. Blustein, J., Hanson, K., & Shea, S. (1998). Preventable hospitalization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Health Affairs (Project Hope), 17(2), 177-189.

3. Crites, J. O. (1973).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Monterey, CA: California Test Bureau/McGraw-Hill. 14.

4. Crites, J.O. (1961), A model for the measure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8), 255-259

5. Farrell, S. J. & Horvath, P.(1999). Career maturity and work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predictors of vocational choice certainty. Guidance & Counseling,15(1)

16-21.

6. Hall, D.T.,(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s, Pacific Palisades, CA: Goodyear.

7. King, John N. (1990). Spenser’s Poetry and the Reformation Tra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

8. Knowles, M.S. (1984). Andragogy in Action:Applying Modern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9. Krieshok, T. S. (1987). Assessment of adolescent career interests and values. New York, NY: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1 049)

10. Marland, S. P. (1974). Career education: A proposal for reform. New York:

McGraw-Hill.

11. Marsh, H. W., & Hocevar, D. (1985), Application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self concept: First and higher order factor models and their invariiance across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7(), 562-582.

12. Naidoo, A, J. (1998). Career maturity: A review of four decades of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19145)

13. Nunnally,J.(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New York:Mc Graw-Hill.

14. Ohler, D. L., Levinson, E. M., & Barker, W.F. (1996). Career maturity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278-288.

15. Patton,W.& Creed,P.A.(2001).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career maturity and career decision statu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9, 336-351

16. Post-Kammer, P. (1987), Instrinsic and extrinsic work values and career maturity of 9th and 11th-grade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 (66), 420-423.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0-9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