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新世紀為知識經濟時代,高教被視為培育國家人才之所,在全球化衝擊下,

政府將市場機制引介至校園,以績效表現,作為辦學品質的指標。而在追求知識 研發之卓越概念下,兼顧培育具健全人格之高教人才,避免墮入高教只追求智育 卓越之困境,本節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我國高教人才培育現況,以及後續相關研 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茲如下所述:

壹、重拾博雅教育的精神和目的

本研究發現,在強調競爭力與就業力的時代,企業與市場的影響力極大,迫 使高教追求學生的競爭力與就業力,且又於評鑑體制下,有些校地小、資源少的 學校因自身資源不足無法達到政府給予的指標,除影響爭取經費的權益外,連帶 影響學生的學習機會。博雅教育是西方大學的核心目的,若單以博雅教育的內在 精神而言,在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學校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要求學生能社會化而 已,教育的任務除促進個體獨立批判思考之能力與維護教育品質外,更為重要的 是以學生為主體,並協助其學會知識統整之能力,以面對社會變遷。

易言之,所有的人都有權利享有博雅教育的「理性之啟蒙」、「智性之培養」

與兼顧「真善美的陶冶」。黃藿(2016:58)指出,這種「知識統合觀」正如 Newman 於《大學的理念》所認為的,大學生可以積極的透過不同學科學習以擴大表現能 力,因知識是一整體展現的、是綜合性學科的,且知識的內容是密切綜合相關的,

他們可以相互補正、相互平衡,因此若過份重視某一學門很難會有智育上的突破;

但今日卻看重專門化與科技研發之卓越性,知識轉為外在功利目的,成為只是幫 助我們考取證照或謀求升遷的工具而已。黃藿贊同 Newman 一書中的看法,即大

176

學的內涵是一種博雅教育,其目的不是為培育專業人才;是培育有教養的菁英,

是有學問之人。而臺灣的高教理念在新自由主義的帶動下受到扭曲,黃藿反對大 學只著重功利性的表現,博雅教育若與之相比,層次較高;

「有教養的人是社會的菁英,是有學問水準的紳士,大學的目標應追求 廣博的基礎知識。而博雅教育是一種以哲學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即能將 所有知識串連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去理解知識,因此大學的學術自由與 對知識的追尋是珍貴的……,而大學裡的博雅教育目的是追求理智的卓 越,Newman 更覺得除哲學智慧之培養外,如何實踐智慧,成為社會的 良好公民,也是我們現代高教所要追尋的理想面貌(黃藿,2016:58)。」

是以,專門化的學科分野必須要從傳統墨守成規中解放出來,只專注於單一 領域反而會使自身與心靈脫鉤;現在雖有些高教機構推行學院計畫,但也只是少 數個案,大多還是因學制學分的關係,有些科目的門檻訂立太高、畢業門檻高,

造成欲跨領域學習者被迫只能以單一學科為中心,在大學四年的培訓中持續努力 讓自己能成為該領域的人才,使學生除了已學會的知識,無法充分利用智力來橫 跨其他領域以解決可能面臨的問題。

而在教育領域中,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身為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更應 該具備博雅觀,知道如何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讓課程富有彈性;讓知識與學 生生活經驗作連結,或給予學生實作機會參與社會,給學生能接觸人文精神以致 達到全人教育的效果。同方永泉(2009:154)提到 D. G. Mulcahy 的觀點,他主 張:「博雅教育即生活的預備」,相較於過往傳統的博雅教育,如今的博雅教育 牽涉到比學術更廣泛的知識觀 :包括具有敏銳的心靈、實踐知識、理解及主動參

177

與社會活動及不斷自我成長,甚至能透過多元的課程,讓學生站在先前的經驗上 增加其閱歷,於此可見得博雅教育對實踐形式的教育秉持著開放態度。

大學的目的應讓學生能逃脫專門學科框架的限制,培養學生能理智思考問題 及提高社會參與性,亦能透過批判性哲思去理解全面性的知識,這才是當今大學 的首要任務,於此也才能突破科層化的產物:「卓越觀」,發揚真正博雅教育中 liberal(自由、解放)的自由人精神(鄒川雄,2008:49)。而不該讓教育商品化,

以回應支持國家理念的正當性,教育是神聖的;是民族與文化的傳承,若過度強 調卓越意識形態,則會造成如Readings 所言「智力空洞」的問題。

貳、人文素養比外在物質更有實質效益

本研究發現,目前知識經濟引發一股潮流與趨勢,讓諸國不斷鼓吹知識資本 的卓越能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美國是商業氣息濃厚的國家,他們深信功利制度 的實施能富國強民,校園與商業知識連結,能使高教成為追求物質生活的手段之 一(葉坤靈:2008)。當時的美國強調學校物質的建設,諸如豪華設備、學校環 境規模建設,為了配合社會變遷,大學在課程上增設職業課程,例如:旅館經營 的科系。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社會則會透過知識的累進結果,去評斷一個人的 生活水準,因此讓大部份人開始追求知識的實用性,反而對其他文化或公民社會 不感興趣。甚至有一部分學者相信,學術知識也能成為增加財富的手段-擁有的 物質多寡,能彰顯人的消費能力與尊敬地位。

高教自古以來被視為傳播文化、專業知識與陶冶人文素養的重要機構,人文 的價值在高教發展中更是功不可沒,但隨著對專業知識的推崇,知識領域不斷被 切割、分化,讓人文教育處於弱勢的窘境;高教並非專指「訓練學生」達到某種

178

技術為目標,而是希望能在廣博知識中啟迪學生,提供學生心靈上最佳的資源。

徐宗林(1985:14)批判這種職業專門訓練的教育型態,雖教學成效倍增,但不 免也落入過分強調系統。

葉坤靈(2008)與徐宗林(1992)在高教領域研究中建議能以 Hutchins 的教 育思想為借鑑,因 Hutchins 的博雅理念追隨著古希臘的哲學理念,其教育主張趨 近於人文主義,他也再三強調,社會若過度強調物質生活會泯滅人性的價值,因 此高教應在追求人類的共善(common good)67與發展人性之重要。

不可諱言的是,教育是承載文化的載體,Hutchins 提出知識價值具有永恆性,

文化又是民族的共同精神產物,因此閱讀研讀經典著作,是能兼顧陶冶人的性情 及傳遞文化。由此觀之,人類作為一個社會中重要的文化傳人,勢必就有義務去 思考如何將人文知識實踐於社會中。過度專一的知識,反而會讓人在認知上產生 偏頗。為此,葉坤靈(2005)認為高教不應與商業組織及訓練機構勾結,且學校 亦不能唯獨以培育專才為主。換句話說,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能統合文 理領域的知識。具有說理、交際、情感上的處事應對等底蘊,才能在面對變動的 環境時能讓身心內外皆達到和諧,才能真正實踐「全人」教育。

參、宜維護高教既有資料庫及長期評鑑機制,以定期追蹤大學辦學品質

本研究所探討之相關教育部人才培育計畫,為因應全球化,許多學校以「跨 領域」或「整合學科」為辦學特色,擴增師生教與學自由的範疇。而教育部以競

67 根據葉坤靈(2008:94)赫欽斯「民主社會中教育的矛盾」中的博雅教育理念一文可見,共善 即是道德、智慧以及精神力量,因為人類是這三者的集合。除此之外赫欽斯亦認為必須要學會明 辨「善」的次第,因為價值本身就含有等地,教育的工作者要了解善的次第,並教導學生在生活 中實踐出來;教育工作者不應要求學生自己去適應環境,而是鼓勵學生能自發地改變環境且不簽 就自己為佳,因此,赫欽斯說這種教育是「自由人」(free men)的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合乎博雅 教育的概念,博雅教育注重人必須兼具理解與培養判斷力的能力。

179

爭性經費補助及績效分類已為常態,但這些補助都是以短期補助為主,高教政策 又會經不同政權更替而有不同教育目標與變化,而教育是需要長期耕耘,無法一 蹴而就的,所以需要研訂長期發展目標,透過多元評鑑模式改善高教辦學品質。

因此,學校的總體思維必須考量到「學校內部各領域的師生」,易言之,學校是 否能整合「各領域對學生的學習整體性評量」。況且,除以學院為主的領域評鑑 外,教育部亦得增加全校性的評量政策。

目前是知識經濟與AI 時代,學校可以透過巨量知識之存取,將彙整各校總體 規劃、評鑑目標、績效指標、質性指標及其內容、成果結構性等納入雲端系統,

透過數據分析的方式讓政府建立完善的檢討改善計畫,提升知識創新與多元發展 的價值,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系統給學校發展特色,以及協助教師共備課程內容 與協助學生達到個人發展目標,降低評鑑規劃與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不符的景況。

180

18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G20 峰會是什麼?一分鐘看懂(2017,7 月)。大紀元電子報。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7/7/n9365923.htm

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 1998 (英語) (1998, 1 月)。世界銀行。取自

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zh/390771468320070967/The-World-Ban k-annual-report-1998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2017, 9 月)。經濟部能源局。取自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976 一點通學習(2015,11 月)。106 年起後頂大計畫 5 年 8 百億不衝論文拚特色。

取自http://www.kstudy.com.tw/TopNews/NewsContent.aspx?type=8&no=8134 天下雜誌(2016,1 月)。不只「明通」5 年內大學要整併 50 所。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247

方永泉(2000,12 月)。通才教育。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

方永泉(2000,12 月)。通才教育。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