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 論

何謂「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可意指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出現 無國界現象,透過科技的蓬勃發展又加速聯通各國有形或無形資產的流動進程。

而現今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軸,各國政府欲提高人力素質而減少對企業與市場 發展限制,讓各國的資源、企業生產、核心技術能透過全球化現象提高知識創新。

因此,臺灣考量到全球經濟產業,以及西方新自由主義意識的的衝擊,會做出哪 些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考量?又如何評估其政策的妥切性?以下就本研究之研 究與目的闡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在加入全球競爭趨勢下,如何回應國際競爭力的衝擊?而高等教育(以 下簡稱高教)人才培育政策如何在全球講求市場自由化、產品需求化中,不忘傳 統高教理念之本,及其能否克服困境,發展競爭策略?因此於本節中將透過文獻 探討來釐清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1 世紀以降,在資訊革新與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下,全球化帶 來的影響範疇甚廣,其定義也相當繁複,但皆宣告著全球性社會(global community)

的來臨。在1840 年代左右,電報的出現讓訊息傳播更加即時與便利,使得不同國 家間開始密集的交換資訊。其次,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時間與空間之限制不斷 的被壓縮與突破,全球各地的聯繫愈形緊密。

2

目前,我們能即時聯繫世界各地不同時區或不同空間的人,即便在家不出門,

亦能知曉天下事,仿若在相同的物理空間裡,在1960 年代,M. McLuhan、Q. Fiore、

J. Agel(1968)即認為這是部落化(tribalization)1的展現,也就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由來。透過資訊技術作為媒介,人類擴展了既有感官的功能(extended senses),亦即我們的行為及感受皆會受到來自全球的相互影響,於是 McLuhan 斷言科技終將成為促進全球社會一體化之媒介。

K. Anderson 亦認為自 18 世紀起,全球各國之間貿易成長率開始有實質上的增 長,19 世紀工業化後,隨著蒸汽機、鐵路、輪船、船舶等的出現,增加貨物流動 的相關服務,也減少特定交通運輸的成本(Anderson, 2001: 13-14)。隨之,於 1945 年二次大戰後設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TO)、

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這三 個組織推動著世界經濟自由化與全球化,而美國則成為主導全球市場的第一大貿 易國,且促使跨國企業紛紛林立四起,進而讓許多國家捲入市場競爭與全球資本 主義中(李隆生、鄧嘉宏,2006)。再者,地球村的概念揭示全球性社會的到來,

舉凡政治、經濟、文化、通訊、科技以及教育等都深受影響產生急遽變化。J. Currie 與J. Newson(2000)指出全球化雖具多層次且變動性,仍可從政治、經濟、文化 三方面來闡述:

3

一、政治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帶來許多跨國性的議題,不單解構了我們原先對於群體間的權力 與從屬關係,也超越我們了對民族國家範圍的概念。即是跨國活動的增加,使得 區域之間開始整合政治權力與資源,有了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之觀念。

但眾多國家的主權亦將出現程度不一被瓜分的現象,不同國家、群體、組織之間 的權力也趨於不平等,個別國家的權力受制於全球性國際公約所規範,許多政策 事務也會被搬上國際檯面與各國協商,如聯合國(United Nation)、G202、國際合 作發展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等跨國性 合作的出現。

長期以來美國主導經濟走勢的現象,在近年來這些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協定或 國際組織,無法滿足若干國家貿易之需求,有些國家在大經濟體系裡影響力甚小,

為了自身經濟的利益及規避關稅與壁壘,開始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諸如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以下簡稱歐盟)、東南亞經濟共同體(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 、 亞 太 經 濟 合 作 組 織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Zone)等,對內除了 有協議基本自由貿易關稅之外,在較小的區域組織內增強出口利益,對外統一關 稅,降低與非會員國的市場競爭(李向陽,2002:2-4)。至此可見得,無論是跨 國組織聯合國,亦或是區域間的組織的出現,背後的動因為全球化現象帶來的結

2 G20 是 Group of Twenty 之縮寫,也就是由七國集團(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

加拿大),金磚五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七個重要經濟體(澳大利亞、墨西哥、

韓國、土耳其、印尼、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以及歐盟組成,合為二十國集團,此二十國的國 內生產總額占全球八成以上。每年的高峰會舉辦地點不同,主要關注於全球赤貧、環境保護、全 球治理、世界經濟、打擊恐怖主義等全球議題。(詳細資訊請看大紀元整理的電子報:

G20http://www.epochtimes.com/b5/17/7/7/n9365923.htm)

4

果,再次證實各國之間打破過去傳統單一國家的疆界,牽引著一個國家對內與外 行使的權力也會改變全球經濟。

二、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在經濟上都有著重大作用,如經濟體不斷擴大與融合,促成從人力、

商品、以及資本三方市場所歸結的經濟一體化之現象。許多國家引入市場規則,

由國家負責創造在市場自由運作中條件,俾有效於以提高效率與經濟利益。此外,

在競爭的市場下,跨國企業發展出一套獨有與具有規模的改良技術,商品也能夠 隨著全球的流通,增加消費者多元的選擇性,市場競爭亦能激發創新能力,以應 變市場的需求。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層面甚廣,雖有利於改善及促進不發達區域的 經濟發展,惟因各國經濟發展情境參差不齊,特別是對經濟能力薄弱、科技實力 不足的國家,無不積極教育人才建構國家實力,推動經濟發展以减少經濟全球化 進程中所帶來的不利損害,致使許多國家為保住國際地位與聲勢而推動不同政策 試圖以引進高階人才、增加勞動力來因應市場上人力需求,以取得國際競爭力。

三、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對文化產生的影響,表面看來是因為交通與運輸革新,使文化有交流 的機會,且改變不同族群與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等。不同領域 的相互聯繫,開啟不同層次的視野。在文化全球化的議題下,主要爭論是本土化

(localization)有否會被其他主流文化所吞噬,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為主流,

衍伸出許多國際文化交流的不對等與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現象。此現象 也常與企業緊密相關,許多企業瞭解到可以利用文化本身擁有的獨特性將文化于

5

以商品化,透過跨國企業的主導將市場導向全球為目標,使得本土文化有被其他 國家的文化同化之危機。

由上述可知,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都因全球化的影響,有其各自之發展,

且又交織在一起而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教育是以文化為基的活動,亦深受影響,

高教自不例外。甚此,對全球化的特徵做探究,以見出其肇因與發展趨勢,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全球化對高教之影響,可由劉欣宜(2005)在其《全球化脈絡下大學擴充對 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之影響》博士論文中發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現象皆 對高教有所衝擊。首先在經濟全球化中,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計有四項:經費排擠 效應、高等教育產業化、高等教育市場化以及學術資本主義。上述影響事項是有 其因果關係,由於政府大量將經費分配在社會福利或公共政策中,使得對教育的 補助經費緊縮而成為被排擠的對象,而為彌補經費之不足的情況及確保外部資金 的市場流動,教師則會投入私人的商業活動中,遂成為市場上積極參與者,使得 學校學術機構與產業產生連結,以運用資金進行市場相關研究,造成高教市場化、

學術工作功利化,使高教墮入於經濟學理論中,強調市場之競爭與淘汰的處境。

為了增加學校在高教市場競逐的資金來源,也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定位,

S. Slaughter 與 G. Rhoades(2004: 13)提到:「在高教中,我們目睹了一個教育由 公領域變成私有化的現象」。兩位學者認為在這樣的高教市場化的現象中,學生 已不是客戶或消費者,而是產業的一部分,淪為產品,產品的購買者則是以私人 企業為主,這意味著學校需透過改善產品(學生)的品質,來提高購買者的意願,

以增加學校的資金與盈利。

6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其背後因素為何?S. Slaughter 及 L. Leslie 在《學術 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一書中認為此與新自由主義(neo-libralism)3和 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4有關。新自由主義強調唯有透過公共事業私有化 與私有化市場競爭機制,方足以維持經濟自由市場的價值;而新保守主義則認為 政府對人民減少控管,才能增益國家最大之經濟效益與人民福祉。基此,新自由 主義及新保守主義促成政府公共政策轉變,間接影響對高教的投資,使高教極為 強調教育的經濟產值與成本效益。而高教為取得政府有限經費,無不透過與企業 結盟獲取市場資源,來發展以利潤與市場導向的學術研究,學校之間的競爭加劇,

從而產生高教市場化之後遺症(Slaughter& Leslie, 1997: 37-38)。

再者,全球化亦與文化和政治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世界系統分析學家

(world systems analysts)5及後殖民主義者(postcolonialist)進一步認為高教市場 化與競爭的現象遍佈全球,如美國高教仿若一個龐大跨國「產業」,主宰全球高 最低生活水平,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因此自由的經濟體能成長能夠使人類進步。出自Kean Birch

《What exactly is neoliberalism?》文章網址:

《What exactly is neoliberalism?》文章網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