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的結論以及研究者在過程中的反思,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期能提供有 益於國中排球低手發球教學之有效方案及未來後續研究上之參考:

一、 本研究進行二週的實驗,共四次的 120 發球練習測驗,分析每次練習的發球 落點得分、落點變異量與回饋次數,在發球落點得分的保留測驗上,與練習 一的發球落點得分卻沒有差別,代表練習的效果無法留存,建議如能增加研 究的練習時間,較能有保留效果及更多的資料可以參考。

二、 本研究的測量值是以發球落點得分,為其技能的表現,用來反應發球落點技

34

能的表現,可能還不夠敏感,建議之後研究此主題時,可以採用對發球落點 得分技能表現更敏感的測量值,例如:場地九宮格給分方式。

三、 本研究所採用的運動技能項目為排球的低手發球,在研究的依變項上可改採 其它的接、發球動作為之。

參考文獻

3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正銘(2009)自我控制回饋頻率對動作表現、學習與錯誤偵察能力的影響及其 年齡差異(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黃裕(2006)排球發球動作的探討。台大體育,44,27-40。

成戎珠(1994)。動作發展新理論-動力系統理論之介紹。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 會雜誌,19(1),88-98。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 書。

吳憲訓(2001)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60,138-142。

呂宛蓁、黃幸玲、楊振興、劉宗德(2006)比較軟式和制式排球初學者的低手發 球與接發球之訓練效果。淡江體育,9,67-77。

宋一夫(2007)電腦輔助教學融入表現獲知回饋後對高爾夫擊球動作技能之影響。

文化體育學刊,5,51-58。

李建毅(2006)。我國優秀男子排球選手得分技術競技能力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 聯研究。排球教練科學,8,52-73。

杜會霞(2010)排球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及課程的設計製作。遼寧師範學報,1(12),

76-77。

周禾程、周宏室(1999)。體育教師觀察系統電腦程式之介紹。大專體育,43,

186-193。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台北市:文史哲。

36

林韓司(2003)。結果獲知(KR)與表現獲知(KP)的對話—外在回饋在國內研究 之相關文獻回顧與展望。東師體育,10,43-56。

林韓司(2004)。自我控制回饋對低運動能力學童技能比現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 報,28,273-281。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和動作學習(第二版)。臺北市:金名圖書。

紀穎華(2009)自我控制運動技能學習之個別差異: 學習者時間感、時間壓力及 享樂感(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吉德、涂瑞洪(2004)攝影分析法在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上的方法回顧。屏師運 動科學學刊,1,110-118。

張木山、紀忠呈(2002)。影響男子排球比賽成績表現之相關技術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3(1),255-274。

張育誠(2009)工作限制對棒球打擊動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許明彰(1996)。排球的運動力學。大專體育,28,67-73 許樹淵 (1982)。排球運動技術分析。臺北市,協進。

陳小玲(2006)。體育與特教教師適應體育教學師生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秀惠(2000)。Schmidt 人類表現的概念模式圖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啟示。中華 體育,13(4),68-75。

參考文獻

37

陳秀惠(2007.06) 複雜運動系統的學習曲線。中華民國體育學會,40(2),39-50。

陳秀惠(2009)。以主成份分析量化多肢段運動協調的方法與實作。載於劉有德

陳俊汕(2008)。練習與運動技能學習。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08 -218。

陳昭元(2002)。亞洲青年男女排球賽前四強得分方式與比賽成績相關性之研究。

德霖學報,13,163-204。

陳偉瑀(2005)。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運動技能表現之影響暨教學策略效果之研 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7,77-101。

陳凱智、林清香、蔡金霖、陳和德、林清和(2004)。不同表現獲知對網球雙手 反拍技能表現與保留的影響。文化體育學刊,2,83-92

麥財振、麥吉誠、林志隆(2008)回饋訊息在運動技能學習與教學上的應用。彰師 大體育學報,七,106-112。

麥財振、麥吉誠、逄廣華(2008)外在回饋訊息對籃球罰球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

臺大體育學報,12,45-62。

湯慧娟、藤原徹(2009)。排球高低手傳球技能在教學之應用。中華體育,117-123。

程乃器(2001)。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高應科大體育,1,28-32。

程乃器、呂德慶、劉安球(2001)。獲知結果對羽球幾發球動作學習之研究。高應 科大體育,1,48-58。

程瑞福(2007)。『快樂運動 活出健康』--啟動活力校園的政策與意義。學校體 育,17(4),8-17。

黃幸玲、楊振興(2007)。淺談排球自由防守球員選材。大專體育,90,132-136。

38

黃素芬(2005)。自設目標、自我效能及自我監控對桌球自我調整學習的影響。

臺灣運動心理學報,6,1-30。

楊秀華(2010)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得分型態之研究。學校體育月刊,118,100-106。

楊智能(2000)。自我控制回饋及其時宜對太極拳動作模仿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的

15,48-56。

歐宗明(2001)。體育系統觀察法術語探析。中華體育,16(3),85-93。

蔡英美、王俊明(2008)自我調整學習在大學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大專體育,97,

16-22

鄭光志、劉有德(2007)不同知覺管道對運動技能學習之影響。體育學報,40(3),

89-99。

鄭添財(2008)排球技術訓練與戰術應用。(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 大學,桃園縣。

蕭今傑(2007)。不同回饋型態對肩上飄浮發球技能學習之影響。交大體育,5,

參考文獻

39

21-32。

蕭秋祺(1998)。有效體育教學因素之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駱宗義(2006)自我控制工作難度對學習搖搖球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駱俊霖、陳妍伶、張瑞興、黃杉楹(2006)。不同外在回饋訊息模式對柔道大外 刈技能學習之影響。交大體育,2,29-38。

駱俊霖、鄭吉祥、黃建人(2006)。不同回饋訊息對柔道小外刈技能學習之影響。

文化體育學刊,4,67-78。

謝宗諭(2010)。技能學習之傳統理論。載於技能學習的動力-限制導向的觀點,

1-31。台北市:禾楓書局。

簡桂彬(2001)。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 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桂彬(2001)。回饋訊息與精密程度之探討。師大體育,45,37-42。

簡桂彬(2007)自我控制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表現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

75-84。

簡桂彬(2009)。不同回饋方式對法式滾球動作表現品質之影響。海峽兩岸體育 研究學報,3(2),頁11-30。

顏毓群(1982)。不同練習條件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耿賦、許宏哲、陳研伶(2006)。不同回饋訊息對排球低手傳球學習影響之研 究。真理運動知識學報,3(1),43-53。

40

二、英文部分

Chiviacowsky, S., & Wulf, G. (2002). Self-controlled feedback: Does it enhances learning because performance get feedback when they need it?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3, 408-415.

Chiviacowsky, S., & Wulf, G. (2005). Self-controlled feedback is effective if it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performan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6, 42-48.

Chiviacowsky, S., Wulf, G., Laroque de Medeiros, F., Kaefer, A., & Tani, G. (2008). Learning benefits of self-controlled knowledge of results in 10-year-old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9, 405-410.

Control,295-318.Amsterdam:North Holland.

Fitts﹐P.M﹐&Posner﹐M.I.(1967)Human performaci.Belmont﹐CA:Brooks/Cale.

for learning the golf swing. Journal-of-sports-sciences-London, 20(8), Guadagnoli-M., Holcomb. & Davis-M.(2002). The efficacy of video feedback Hand,M.J.,& Sidaway,N.H.B(1994). The role of pre-response and

post-response augmented Human Kinetics.

Janelle, C. M., Barba, D. A., Frehlich, S. G., Tannant, L. K., & Cauraugh, J. H. (1997).Maximizing performance feedback effectiveness through videotape replay anda self-controlled 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Sport, 68, 269-279.

Janelle, C. M., Kim, J., & Singer, R. N. (1995). Subject-controlled learningenvironment.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8,

參考文獻

41

269-279.

Janelle, C. M., Kim, J., & Singer, R. N. (1995). Subject-controlled performance feedback and learning of a closed motor skill.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1, 627-634.

learning variables in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Abstracts of Completed Research, A- 64.

Lee,A.M.,Keh,N.C.& Magill,R.A.(1993)Instructional effects of teacher feed-back in Magill, R. A., & Schoenfelder-Zohdi, B. (1996). A visual model and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a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learning a rhythmic gymnastics ski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7, 7-22.

Mckenzie, T. L., & Carlson, B. R.(1989).System observation and computer Newell, K. M. (1986).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In M. G. Wade & H. T. A. Whiting (Eds.),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pp.341-361). Amsterdam: Martius Nijhoff.

Newell,K.M.(1985).Coordination,control and skill .In D.Goodman,I.Frnak,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2.228-243.

technology. In P. W. Darst, D. B.Zakrajsek, & V. H. Mancini(Eds.), Wrisberg, C. A., & Pein, R. L. (2002). Note on learners’ control of the

frequency of model presentation during skill acquisi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4, 792-794.

Wulf, G., & Toole, T. (1999). Physical assistance devices in complex motor skilllearning: Benefits of a self-controlled practice schedule.

Research Quarterlyfor Exercise and Sport, 70, 265-272.

42

Wulf, G., Clauss, A., Shea, C. H., & Whitacre, C. (2001). Benefits of self-control indyad practi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2, 299-303.

附錄

43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同意書

研究題目:自我控制回饋與工作限制對排球低手發球技能的影響 研究單位: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研 究 生:高煥淵

聯絡電話:05-2357980 轉(234) 手機:0937-654779 各位參與實驗的同學您好:

歡迎您參加本次實驗的研究,在您簽下同意書之前,請先閱讀以下實驗相關的內 容,幫助您了解本次實驗的過程與相關內容:

(一)研究目的:此研究目的在了解排球低手發球回饋訊息對於學習全身性動作技 能之影響。

(二)研究步驟:每位受試者參與 30 次發球練習,並有自行觀看自我控制回饋 10 次,打進目標區才算得分。

(三)研究限制:實驗參與者年齡為 12-13 歲女性。

(四)實驗時間:每次參與時間約為 15-20 分鐘。

(五)實驗地點:嘉義市玉山國中文忠二排球場地。

(六)實驗參與者注意事項:實驗日期:中華民國 101 年 3 月 1 日至 101 年 3 月 31 日止,進行實驗,在每次實驗中,參與者都有 10 次自我自我控制回饋的機會。

(七)實驗參與者目標:儘可能排球低手發球至目標區,感覺動作不流暢及可觀看 影像。

受試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華民國 101 年 月 日

44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此同意書是要確認您願意讓孩子參與我的這項研究計畫,本研究以排球低手 發球動作過程中,並藉由影像多媒體器材觀看自己的低手發球過程,以修正自己 的發球動作或建立發球動作的形式進行研究,以探求視覺回饋對是否有助於學習 者在動作技能表現的增進和獲得。研究過程採取實際操作,在實施研究前會讓孩 子清楚理解研究目的與實施過程,實驗時間利用週三下午的班會與聯課時間,不 會耽誤到孩子的上課學習,純粹只是做為學術上研究用,為了保障孩子的隱私權,

任何牽涉到文字的書面報告,或公開演講時,所有的孩子的名字絕不會對外公開。

您和您的孩子參與完全是自願性的,您有權可以在中途退出這個研究,您孩子的 個人隱私權及資料一定會保密,本研究需要您的協助,若蒙同意,請在本同意書 上簽名。謝謝您!

本人同意我的孩子___________接受成為「自我控制回饋對排球低手發球技能的影

本人同意我的孩子___________接受成為「自我控制回饋對排球低手發球技能的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