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旨在闡明研究過程及資料處理方式,依序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 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設備;第四節、實驗時間與地點;第五節、實驗佈 置;第六節、實驗流程與步驟;第七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二週四回合的練習

第三週保留練習

資料處理與分析 自我控制回饋

將實驗參與者隨機分為二組

(每組 10 位,共 20 位)

練習前皆看十次示範動作

共軛組

1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實驗參與者以嘉義市玉山國中七年級女學生,共計 20 名。受試者帄均身 高 153.9±5.46 公分、體重 45.7±4.52 公斤、年齡 13.3±0.7 歲。實驗參與者於實 驗前簽署「實驗參與者頇知與同意書」(附錄一),其家長已填寫頇知與同意書

(附錄二)。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數位攝錄放影機 SONY(HDR-CX160)2 台及腳架二座:用以記錄實驗過程,提 供資料處理與動作分析時之參考依據與回顧實驗中發生之各項狀況。

二、電腦 1 台:主要目的在於拍攝參加者練習過程中給予自我控制回饋指標的影 像,利用 DV 攝影重播傳輸至電腦上,立即將影像傳送到螢幕上,以利提供學 習者回饋時機,如(見圖 3-2)。

三、MOLTEN 牌(MVA430,4 號球)排球 20 顆:於實驗中供發球使用。

圖 3-2 器材設備圖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四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時間:中華民國 101 年 3 月 1 日至 101 年 3 月 31 日止。

二、地點:嘉義市立玉山國中文忠二排球場,如(見圖 3-3)。

圖 3-3 文忠二排球場圖

第五節 實驗佈置

練習場地佈置為如圖3-3所示。網架上架設白色帆布,並於發球者和對邊場區 邊線分別置數位攝影機2台,前者配合電腦螢幕,設立自我控制回饋區,而後者為 記錄整場情況和落點用,如(見圖3-4)。為了統一影像動作表現回饋內容和視角,

提供回饋之攝影機放位置於垂直於發球者預備姿勢的額面,且能清楚攝入全身動 作處。此攝影機亦作為測驗時拍攝全身動作所用。受試者組別站立於一般排球發 球的位置,將球發至對面比賽場區或目標區,受試者將球擊至比賽場區或目標區 落地的同時,落點記錄員會立即以記錄落點位置與自我控制回饋次數。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第六節 實驗流程與步驟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驗證研究假設所設計,以國中七年級未接受排球低 手發球專長訓練的女學生為受試對象,共計 20 名。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為 可自行決定觀看影像回饋時機之『自我控制回饋組』,與隨第一組觀看影像回饋 時機之『共軛組』,每組 10 名;共計 20 名。並實施排球低手發球技能認知與安 全注意事項講解,同時於練習前皆看 10 次示範動作,之後二組學生以組為單位,

各組每回合練習 30 顆發球,其中『自我控制回饋組』,於練習中給予 10 次自我 提供時機的影像回饋,並紀錄其順序。而『共軛組』則於每回合 30 次的練習中,

依『自我控制回饋組』配對者的回饋時機,給予影像回饋。在持續兩週四回合總 計 120 次的排球低手發球練習後一週後再進行保留練習。在整個實驗練習及測驗 過程中,記錄每次試做的落點位置,同時以數位攝影機同時紀錄每位受試者發球 情形 。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

每試做的落點依其接近目標的程度加以給分(圖 3-5)。在四回合的練習中,

以每回合得分為測驗為學習成效的依據,以一週後的保留練習得分檢驗學習留存 效果。落點得分的計算方式如圖 3-5 所示,以誤差的概念來計分,越接近目標區 者得分越低,而球沒有擊過網或擊出比賽場區兩側邊線者得分為最高與次高分。

為了解落點的穩定情形,計算每回合練習的標準差來代表其落點變異情形。

同時為了解回饋所造成的效果,計算每次提供回饋後,落點得分是否降低。如有 降低及維持於 1 分以下,則記有效回饋一次。

22

二、資料分析

(一) 描述性統計:運用帄均數及標準差,來描述各變項的分配情形。

(二) 自我控制組與共軛組的發球落點得分、得分標準差和有效回饋次數以 混合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二組×四測驗),進行統計考驗,若交互 作用顯著,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檢定之變異數分析,主要效果顯著時,

則進行主要效果事後比較。

(三) 驗證各項假設本研究的顯著水準定在α=.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