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果及討論進行思考與反省後,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期待透 過本研究能給予教師教學事項及課程設計問題等方面幫助,作為未來教學及進行 相關研究時之參考。

壹、教學建議

在本研究中,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教學後其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教室環境知

覺皆有所提升,而在各分項能力及分項知覺上亦有所影響。研究者提出建議如下:

一、在 SSI 議題下實施 CPS 教學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SSI 議題中科學與道德兩難困境的呈現,可讓學生透過一個 與生活相關的議題,在小組討論的擴散性思考及小組表決的聚斂性思考模式過程 中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基於此,研究者建議教師可藉由 SSI 議題的爭議進 行教學,增加師生或同儕之間的對話,讓學生更有效的去了解一個問題、提出想 法,透過不斷精緻化的過程來發展其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擬定問題解決步驟及 規劃工作內容部份也會因此變得更肯定。科學教師也應了解各種議題並嘗試各種 可以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方式,才能在將來培育出更有世界觀的下一代 主人翁。

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以往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時,會傾向於先尋求師長的幫 助,自己卻不敢直接去做判斷。究其原因來自於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大多是以敎 師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較缺乏公開發表或討論的機會。故研究者建議敎師在教學 過程中應多讓學生有討論及發表的機會,在平時應多培養尊重、表達、溝通、稱 讚、鼓勵、接納等技巧,便能使師生間的討論更加流暢、多元,也能增加學生主 動去探究的機會與意願。研究亦發現學生間的親近及合作情況是需要一段時間去 磨合的。教師在實施不同的教學法前,需先觀察學生們的親和及合作情形是否良 好,再配合班級狀況來實施教學,則可讓學生的合作學習運用更愉快,分工及討 論也會更有效率。另外,在師生間的相處上,學生若感受到敎師在教學時是支持 及平等的,學生也就會更願意去分享其想法。敎師應多鼓勵學生經由小組討論後 發表自己的決策,藉由全班分享與討論會更有助於學生有效思考各面向的想法。

由於學生對於分組討論、上台發表及電腦運用等表示肯定,敎師在教學時亦可多 融入電腦等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對於學生學習效果會有幫助。

三、配合學生自然科學教室環境知覺實施教學

在量化及質性資料結果皆發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教師 支持」知覺、「平等」知覺及「探究」知覺感受。研究者建議敎師可藉由SSI 議 題的討論,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及任務分配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敎 師也能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學生能主動去探究議題中所涉及知識的機 會。另外,在實施教學後發現高科學教室環境知覺學生其「發現問題(pf)」及

「提出想法(if)」能力比低科學教室環境知覺學生表現好。敎師在針對不同科 學教室環境知覺學生進行教學時,可分別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依據班級科學教 室環境知覺高低分別來設計其教學方式。其次,研究結果亦發現經由小組討論明 確訂立個人工作內容,能提升學生「工作取向」知覺及增加「參與」知覺。故建 議敎師在採取相關教學時,需注意小組中的合作及討論情形,必要時需提醒學生 如何討論及分配工作。研究中亦發現,不同科學教室環境知覺學生間其問題解決 能力有所差異,對於其科學教室環境知覺與問題解決能力堅是否有相關存在,則 可作為往後從事相關研究者進一步探討方向。

四、增加學生討論時間與面向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討論時時間是比較難以掌握的部份。建議教 師可運用調課方式,如利用彈性課程設計延長學生討論時間,或是將學生的討論 衍伸到其他課堂,進行課程間的統整。若能連課餘時間都可以讓學生面對問題時 公開發表或彼此討論時效率將會更好。另外,當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過程中若有 瓶頸出現時,教師更要能適時提醒學生,引出其他面向的想法,才不致於將想法 侷限在某一個角度上,反而會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貳、課程建議

SSI 議題提供了學生討論機會,亦可以作為敎師編排課程時的參考。研究者 依據研究發現針對課程編排做出建議如下:

一、應用 SSI 議題教學並納入各領域課程編排

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牽涉不同領域的問題。故研究者建議可規劃跨領域 的學習,例如結合藝術與人文、綜合領域及彈性課程來設計創造性問題解決之教 學,亦能發揮擴散性思考的功能,針對不同社會情境去做思考。另外,在國小課 程中SSI議題的選擇方面,研究者建議教學者能從生活中選取較為普遍的議題,

例如以生態保育、經濟能源等議題為主。亦須事先考慮學生的先備知識背景,以 能引起學生較高學習興趣的議題為優先,一但學生較能投入其中,學習效果也就 會更好。課程中亦建議多採行小組討論或合作學習等課程編排供給學生學習較為 適宜。

二、配合學生教室環境知覺感受規畫教學課程設計

針對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課程配合需配合不同科學教室環境知覺學生進行 編排。在以往的「師生關係」層面知覺上以往多為敎師為中心的教學,學生對於 敎師支持知覺及平等知覺較低,建議可藉由SSI 議題等共同問題進行教學,教師 協助學生進行探究時以傾聽代替命令,並適時提供必要協助。「同儕關係」層面 中的親和知覺及合作知覺則有賴於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在平時活動安排建立小 組榮譽感等方式來提升,便能讓學生在進行 SSI 議題討論時同學間的討論分享及 小組合作更順利。在「個人發展」層面知覺則可透過學習單的引導、有趣的議題 討論、小組討論發表分享及教師任務明確的敘述等方式,幫助學生明白其任務性 質並積極參與,從而達成讓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目標。

三、組成教師小組團體互相支援教材教法

在目前國小所採用的教材中,在SSI 議題的部份是比較缺乏的,往往需要教 師在課餘時自行編排課程進行備課,較為耗時耗力。另一方面,由於正式教學課 程上也有其進度壓力,教師在教學時間及空間上要讓學生有較長、較自由的討論 時間更加不容易。此時,教師研究小組的組成對老師編排及實施此教學就變得很

重要。研究者建議不管是教材或是教法上,敎師都可以透過彼此的分享與討論,

避免許多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並縮短準備教學及教具的準備時間,更可以發揮老 師與老師間的創意教學。

參、研究建議

本研究因客觀教學條件限制及時間等因素,仍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因此,

提出下列幾項建議,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在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現況,採單組前後測研究設計來討論實驗組教學前後的影 響。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採用實驗組及控制組之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實施「創 造性問題解決教學」,而控制組則採取未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進行兩 種不同教學法的學習成效之比較,相信可以更深入、客觀地比較教學處理後兩組 間的交互作用,並討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教室環境知覺的影響。

二、在研究工具方面

許多學者所編製的問題解決量表各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及對象,其中適用於國 小學生的問題解決量表相對較少。建議未來研究者在建立研究工具時,可編製適 合國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量表,標準化後建立其信效度,使測驗結果更加具說 服力。而本研究中使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來考驗學生在進行教學後其問題解 決能力是否有差異存在,測驗設計內容為經濟與生態保護衝突兩難的的發揮。由 於量表實施測驗時間較長,對國小學生而言可能負擔太重,研究者在預試中便發 現有些學生寫到一半便開始產生了疲乏的感覺,進而影響其作答意願。另外,量 表發展亦可嘗試多融入許多的社會性科技議題,可以提供學生一種不同與以往的 評量過程,並在作答中嘗試著去發展本身對於各種議題的瞭解與深入的看法,從

中了解學生對於生活中重大議題的迷思及看法為何。

三、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因人力及時間的限制,研究對象實驗教學對象僅為研究者任教之台中 縣龍龍國小五年級學生,研究結果對於其他地區學校或其他年級學生不宜直接推 論。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以不同地區類型學校學生及不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來進行研究,也可針對性別、家長、先備知識等背景作為變項,擴大研究樣本進 行相關研究,對於學生在接受教學後的影響相信會有更多的發現。

四、在研究時間方面

本研究雖然進行了八週的實驗教學,但每週上課時間只有1~2節,時間較短。

在研究過程中,亦受到校外教學及學校活動等因素影響而順延,學生在學習時會

在研究過程中,亦受到校外教學及學校活動等因素影響而順延,學生在學習時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