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文興(主講),〈讀者午餐會紀實:古典才子王文興談現代女權〉,《婦 女雜誌》,第90 期,1976.3。

王邦雄,〈小語庫〉,《聯合報》,1987 年 10 月 22 日,第 8 版。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史》,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

立人,包廚樂,〈「女人走出廚房」?且慢;「男人進入廚房」!儘快〉,

《聯合報》,1978 年 5 月 15 日,第 9 版。

成中英(主講),〈讀者午餐會紀實:我想「女權運動」是不可避免的!〉,

《婦女雜誌》,第103 期,1977.4。

成令方,〈男性的女性主義在台灣〉,《當代》,第142 期,1999.6。

李文,《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

李元貞,《婦女開步走》,臺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

李捷金,〈男人與女人的戰爭〉,《聯合報》,1980 年 10 月 7 日,第 8 版。

李鴻禧,〈論墮胎合法化問題─刑法修正草案之不合時宜〉,《中國論壇》,

第8 卷第 10 期,1979.8。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呂秀蓮,《數一數拓荒的腳步》,臺北:拓荒者出版社,1976。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阮文達,〈女權運動〉,《聯合報》,1973 年 9 月 9 日,第 14 版。

何懷碩,〈言論的道德責任〉,《聯合報》,1976 年 7 月 31 日─8 月 1 日,

第12 版。

吳君元,〈現代大丈夫飯後洗碗筷〉,《聯合報》,1978 年 3 月 22 日,第 9 版。

邱永聰,〈為優生保健法催生〉,《台灣醫界》,第22 卷第 12 期,1979.12。

杭之(陳忠信),〈創造我們的現代文化─文化是一個許諾!〉,《中國論 壇》,第21 卷第 6 期,1985.12。

周碧娥、姜蘭虹,〈現階段台灣婦女運動的經驗〉,收入徐正光、宋文里(編)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出版社,1989。

思果(蔡濯堂),〈認錯─男女平權的問題〉,《聯合報》,1978 年 6 月 6 日,第12 版。

柏楊(郭衣洞)(主講),〈讀者午餐會紀實:中國婦女的三千年路〉,《婦 女雜誌》,第151 期,1981.4。

徐佳士,〈寂靜中的號音─談呂秀蓮的「新女性主義」〉,《書評書目》,

第13 期,1974.5。

翁佳鈴,《英國婦女運動之研究—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臺北:淡江 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許芳庭,《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臺中:東 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慶餘,〈虔誠的祝福─寫在新男性前面〉,《中國時報》,1976 年 3 月 9 日,第12 版。

張毓芬,《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臺北: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臺 北:清華大學社會學暨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臺北: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沁珠,〈中國男子對女性的看法〉,《婦女雜誌》,第91 期,1976.4。

黃榮村,〈我對婦女問題的一些看法〉,《中國論壇》,第 5 卷第 11 期,

1978.3。

莫毓瑤,〈正視婦女問題〉,《幼獅月刊》,第36 卷第 1 期,1972.2。

符芝瑛,〈婦女問題的歷史性對話〉,《中國論壇》,第255 期,1986.5。

梁雙蓮、顧燕翎,〈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收入 劉毓秀(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

曹又方,〈1/2 的未來─男性的和聲(下)〉,《中國時報》,1976 年 3 月 9 日,

第12 版。

曹又方,〈人人的婦女運動〉,《婦女雜誌》,第124 期,1979.1。

彭歌(姚朋),〈女士之姓〉,《聯合報》,1977 年 2 月 12 日,第 12 版。

游鑑明,〈台灣地區的婦運〉,收入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

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游鑑明,〈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收入王雅各主編《性 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出版社,2002。

舒子寬,〈由社會與人口看墮胎合法案〉,《公教智識》,第489、490 期,

1970.11。

董成瑜,〈女性主義干男人底事?〉,《中國時報》,1999 年 5 月 13 日,

第43 版。

楊子(楊選堂),〈讀陶文有感〉,《聯合報》,1972 年 5 月 17 日,第 9 版。

楊子(楊選堂),〈「新女性主義」觀〉,《聯合報》,1974 年 3 月 18 日,

第12 版。

楊子(楊選堂),〈男女關係〉,《聯合報》,1976 年 5 月 31 日,第 12 版。

楊國樞,〈從《這三個女人》看女性主義〉,《中國論壇》,第237 期,1985.8。

楊國樞,〈知識份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研討會 總結報告〉,《中國論壇》,第265 期,1986.10。

詹益宏,〈是考慮墮胎合法化的時候了〉,《中國論壇》,第8 卷第 1 期,

1979.4。

鄭士漢,〈新女性的岐路〉,《中國論壇》,第2 卷第 12 期,1976.9。

鄭至慧、林秀英、朱恩伶,〈男人看新女性〉,《婦女雜誌》,第174 期,

1983.3。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8。

謝小岑,〈男性如何可能成為女性主義思考主體〉,《當代》,第142 期,

1999.6。

謝蕙風,〈張任飛及其所創刊的《婦女雜誌》(1968-1994)〉,收入《走向 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 書局,2004。

顏崑陽(主講),〈讀者午餐會紀實:另一種男人的聲音〉,《婦女雜誌》,

第225 期,1987.6。

鎮天錫、尹建中,《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18 世紀歐洲啟蒙,20 世紀本土反 思》,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

顧燕翎,〈從「墮胎」到「人工流產」─社會關係及婦運策略分析〉,《女 性人》,第3 期,1990.3。

顧燕翎,〈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上)〉,

《律師通訊》,第169 期,1993.10。

顧燕翎,〈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下)〉,

《律師通訊》,第170 期,1993.11。

蘇墱基,〈為優生保健法催生〉,《台灣醫界》,第23 卷第 10 期,1980.10。

《中國論壇》,〈墮胎合法化與人口問題座談會〉,《中國論壇》,第 15 卷第3 期,1982.11。

《台灣醫界》,〈為優生保健法催生〉,《台灣醫界》,第 23 卷第 8 期,

1980.8。

《婦女雜誌》,〈十人座談談女人〉,《婦女雜誌》,第94 期,1976.7。

《婦女雜誌》,〈對於「新女性」、「新男性」名詞的看法?〉,《婦女雜 誌》,第225 期,1987.6。

《聯合報》,〈何不聽聽一般民眾的意見─我們對立院中優生保健法之爭的 看法〉,《聯合報》,1984 年 4 月 23 日,第 2 版。

責任編輯:陳進金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Opinion and Attitude of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