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家指出影響學習 CPR 的因素,不外乎教師、學員、課程內容和環境 等因素(Korttila, Vertio, & Savolainen, 1979;Cooper & Libby, 1997),民眾 學習的興趣、動機、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和技術存留的時間

(Eisenbuger & Safar, 1999)。

一、人口學因素:包括學習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之前 學習和受傷經驗而有所差異。

(一)性別:楊銘欽(1998)等人對 599 位曾經參加八小時急救課程之台 北市民的研究結果認為男性學習CPR 成績和救人意願較高 Cooper &

Libby(1997)也認為男性學習意願和知識得分較女性高。但是也有 些研究結果卻認為我國的女性在高中軍護課程中曾經學習過 CPR,

男性多半沒有學習,因此學習急救知識得分女性較男性高(張,

1982;藺,2002;馬,2002),而袁素娟(1979)對師專學生的急救

別可能是影響全民 CPR 學習成效之因素之一。

(二)年齡:苗迺芳(1992)對 633 位曾經接受過急救訓練之台北市民的 研究顯示,年齡愈長對急救課程的評價愈趨向滿意、愈正向。且鄭 宜昌等人(1997)對 868 位台北市民參加全民 CPR 的調查發現,年 齡在 50 歲以上者學習意願較高。但是 Cooper & Libby(1997)指出 年紀愈大,記憶和認知較差,學習不易,愈會影響CPR 知識得分和 技術的存留。因此,年齡也可能是影響全民CPR 學習成效之因素之 一。

(三)教育程度:楊銘欽等人(1998)的研究結果呈現教育程度較低者學 習知識得分較低。而苗迺芳(1992)卻認為教育程度愈高者對急救 課程評價卻較為負向和趨向不滿意。Cooper & Libby(1997)認為閱 讀能力和學習認知能力較好者會有較高的學習成效。但是 Swor

(2003)對 74 位社區老人的研究卻認為 CPR 技術存留與年齡、教育 程度無關。因此,教育程度有可能是影響全民CPR 學習成效之因素 之一。

(四)婚姻狀況與職業:苗迺芳(1992)的研究顯示,婚姻狀況會影響學 習成效,已婚者比未婚者對學習成效較高,職業等級愈高者如中級、

高級行政人員或主管,其課程評價是趨向正向的。

(五)個人經驗:個人經驗包括以前學習急救的經驗或自己受傷經驗和曾

經處理事故傷害的經驗。張淑良(1982)和林秀碧等人(2000)的 研究顯示,個人之前有學過急救課程者,再次學習的急救知識得分 會較高。也有研究顯示,自己曾受傷的經驗或曾經處理過傷患的經 驗者其學習成效也會較高(張,1982;羅,1996;藺寶珍等人,2002)。

(六)家庭因素:有許多研究顯示,家中有罹患心臟病患者的家屬,他的 學習動機和意願會較高,其學習成效也會較好(鄭宜昌等人,1997;

Nolan, et al., 1999)。

二、教師、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之因素:

Cooper & Libby(1997)指出,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會大大的影響學 生的學習成效。Korttila 等人(1979)也指出,要以適當的教學方式來教導 沒有醫護背景的民眾學習CPR。一般 CPR 教學方式多採用傳統式教學法

(traditional learning)或錄影帶教學法(vidio learning),也有人採用自我導 向學習法(self-directed learning)、情境式教學法(situated learning)或創新 教學法。所謂傳統教學法:係指CPR 課程中以講述和示範為主要教學法,

再加上分組練習和回覆技術。錄影帶教學法係以觀看 CPR 錄影帶自我學 習,一般錄影帶時間約30 分鐘的示範講解 CPR 過程,學員按照錄影帶操作 技術動作直到學會為止。馬玲玲(2002)對國內高中生的研究調查顯示,

教學方法與學生 CPR 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若上課用講述法和示範教學方 法,學生 CPR 技術學習成效得分為 8.45 分,若上課時能再加上觀賞錄影帶

或投影片教學,學生 CPR 技術學習成效可達 10.62 分,其學習成效更佳(p

< 0.001)。也有些研究認為單用觀看錄影帶的學習方式更可以縮短學習的時 間,快速達到學習 CPR 之短期成效(Batcheller, Brennan, Braslow, Urrutia, &

Kaye, 2000;Todd, Heron, Thompson, Dennis, O’Connor, & Kellermann, 1999)。

鄭惠美(1999)認為採用自我導向學習的成效不僅具有短期效果也具 有長期成效。學員以個人為出發點,診斷自己學習需求、擬定學習目標、

確認學習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選擇與實行合宜的學習方式、評估學習 成果的過程,在這期間學習者可能會獲得他人的協助,也可能完全由自己 進行。經由自我導向學習後,學員急救知識得分由 52.78 分進步為 72.63 分,

技術得分也由 27.97 分成長為 53.10 分,自我導向學習成效顯著高於非自我 導向的對照組。

Faddy(2002)認為教 CPR 應該用情境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習更為真實 有效,Faddy 將情境學習方式用於澳洲海浪救生員的研究結果顯示,成功救 援的機率高達 55%,比真實成功救援比率(9~36%)高出許多。所謂情境 學習(situated learning)是強調學習者必須在真實的環境中,經由與所處環 境互動,主動建構知識(廖,2001)。情境式學習強調學習的真實性、主動 探索與操作、重視情境中的觀察、示範、解說、提示與備詢等學習方式以 及重視從邊際參與到核心參與的學習過程,將所獲得的知識與環境互相連

結,藉由模仿操作,建構個人可以運用的知識和技能(邱、鍾,1993;蘇,

2003)。情境式教學尤其是運用在技術性的教學更應模擬真實情境讓學習者 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學習後的技術保留時間也會更久(Cope, Cuthbertson, &

Stoddart, 2000)。現階段國內在急救教學上在教導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

或水上救生員訓練時多採用情境教學法,從真實案例做分析,甚至模擬情 境給予指導,再以情境測驗評估最後技術是否救援成功。

民眾學習 CPR 屬於社會教育,並且學習 CPR 不僅要了解知識也需觀察 教師示範 CPR 技術且經由反覆練習才能做出正確動作的技能。假若在學習 CPR 時能引發學員興趣和學習動機,注意教師的示範和講解內容,經由技 術練習模仿、複製行為,再經由教師重點提示或討論來增強技術保留程度,

一旦遇到緊急事故發生,才能做正確且有效的反應。所以CPR 較好的教學 方式應以情境引發學習動機、簡化課程講述且多多練習、以增強技術熟練 度和救人意願。本研究因受限於設備及人力和時間等因素,採用部分情境 式教學,先以情境案例團體討論,課程中加入上述情境的處理,最後測驗 時採用傳統教學法之相同測驗方式以比較學習成效。

此外,亦有人嘗試以棒球遊戲和音樂等創新方式做CPR 教學,讓學習 氣氛輕鬆、易學、易做(Messmer & Jones, 1998),台灣地區也有教師以本 土口訣「一口二氣三心跳」或「叫叫 A B C」容易記憶和容易朗頌方式來提 昇學習 CPR 成效(楊銘欽等人,1998)。

在教師的方面,鄭惠美(1998)和 Perken(2002)的研究卻認為指導 教師無論是否為專業教師來指導,學員的CPR 學習成效並無顯著差異。紅 十字會自民國五十四年起培訓大專以上非醫護背景之社會人士,經由115 小時急救和教學訓練而成為急救教練,來指導民眾學習全民 CPR,因此本 研究所聘請的指導員均為紅十字會「認證」的急救教師。

三、環境因素:則包括學習環境和教學設備等因素。

Cooper & Libby(1997)認為,學習環境太熱、太悶或下午時間往往會 降低學習的注意力和學習成效,設備不足則練習時間不充分,學員技術操 作正確率會降低。因此專家研究中建議學習CPR 應有足夠的設備才可達到 充分練習,最好是採用可以記錄學習成果的電腦安妮模型(羅,1996;Korttila, et al., 1979)。

總括而論,上述參考文獻說明,學習CPR 的成效可能會受到人口學因 素、個人經驗、家庭因素、教學方式及環境等因素而影響。如何提昇學習 CPR 的最佳成效並探討影響因素?是本文研究者想要知道的。假若在規劃 CPR 課程時,能全面考慮影響學習的因素或加以控制或採用較適合的教學 方式與學員產生互動、引發學習興趣、多多練習以熟練技術,以發揮最大 的學習成效。而本研究因考量時間、設備與人力等因素下,在教學方法上 採用傳統式教學和部份情境式教學法來教導民眾學習四小時全民CPR 課 程,由本研究者擔任課程講師並邀請紅十字會急救教練擔任技術查核評

分,並由學員填寫問卷和操作技術以評量學習的成效。而環境因素方面,

則依假日、非假日、上午、下午來紀錄區分,學員和設備及指導員的比例,

控制在十比一之相同情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