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民CPR之學習成效及相關因素;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Public CPR Training Program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民CPR之學習成效及相關因素;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Public CPR Training Program"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全民 CPR 之學習成效及相關因素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Publ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蔡佩芬. 第一章 緒 第一節. 論. 研究動機與背景. 俗話說: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從 1999 年台灣 921 大地 震、2001 年美國 911 恐怖攻擊、2003 年全球呼吸道窘迫症候群(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SARS﹞) 疫災到 2004 年底的南亞大地震和海嘯,災 難從未在預警之下,頻頻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而襲捲走無數的寶貴生命。 即使我們所處的美麗之島---台灣,也無法倖免,災難和事故傷害總是無聲 無息的接近我們且奪走許多民眾的生命。依據我國內政部消防署統計,台 灣每年會遭受颱風、地震、山洪爆發及土石流等災害之侵襲,而造成許多 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並且依據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署﹞(1998)的 統計,自民國五十五年至八十七年台灣地區事故傷害之死亡比率一直高居 國人十大死因之第三位,更是高居世界第一位。每年約有一萬五千人死於 意外事故中,其中因交通事故而死亡佔了大半。若以死亡的年齡層來看, 事故傷害是十五歲到四十四歲之青壯年死亡之首因。青壯年期正是國家棟 樑的時期,旺盛的生命突然消失殆盡,這對國家或社會而言都是重大的損 失。到了民國八十七年事故傷害的死亡率稍稍下降至第四位,每十萬人口. 1.

(2) 仍有 50 人因意外而死亡。民國八十八年因遭逢九二一百年大地震,在地震 中意外死亡的民眾高達 2,440 人,使得事故傷害死亡率再度爬升回至十大死 因的第二位。民國九十二年,雖然事故傷害死亡率已下降至國人十大死因 的第五位(表 1-1),但每年仍然有八千多位民眾死於事故傷害中(衛生署, 2004)。換句話說,台灣地區每 1 小時 4 分鐘就有 1 人因事故傷害而死亡, 且多數是年輕寶貴的生命,實在令人惋惜。面對災難或事故傷害,我們是 否做好準備?身為社區衛生護理人員應提出有效的災害或事故傷害預防計 劃。 表 1-1 台灣地區歷年來事故傷害死亡率及當年排名 年度. 1985 199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每十萬人 58.97 68.85 52.23 50.25 58.88 47.40 42.58 37.79 36.30 口死亡率 當年十大 3 3 3 4 2 4 4 5 5 死因排名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2.

(3) 每10萬人口死亡. 台灣地區歷年來事故傷害死亡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8.85 58.97. 58.88 52.22. 1985年. 1990年. 1997年. 50.25. 1998年. 1999年. 47.4. 2000年. 42.58. 2001年. 37.79. 2002年. 36.3. 2003年. 圖 1-1 台灣地區歷年來事故傷害死亡率曲線圖(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所謂事故傷害(Unintentional injury)是指非預期或未注意的事件發生 後,導致身體的傷害、甚至死亡或財物損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紅 十字會﹞,2002) 。在我國衛生署歷年的統計,台灣地區事故傷害死亡率雖 然逐年在下降中(圖 1-1),但與歐美、亞洲各國來比較(圖 1-2),我國的事故 傷害死亡率高居世界各國之冠,其中超過一半以上是因交通事故而死亡(圖 1-3)。. 各國事故傷害死亡率 70 60 人/10萬人. 50. 47.5. 40. 39.9 29.7. 30. 16.9. 20. 13.9. 19.4 9.2. 10 1995年. 0. 台灣. 美國. 德國. 英國 3. 日本. 南韓. 新加坡. 2000年.

(4) 圖 1-2 台灣與世界各國事故傷害死亡率比較圖(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台灣地區2002年事故傷害死亡概況圖. 其他 19% 溺水 7% 火災事故 2% 意外墜落. 交通事故 54%. 14% 意外中毒 4%. 交通事故 意外中毒 意外墜落 火災事故 溺水 其他. 圖 1-3 台灣地區 2002 年事故傷害死亡比率圖(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台灣地區的高事故傷害死亡率探究其因,不外乎台灣是個地窄人稠的 地方、民眾使用汽機車比率高、民眾未遵守安全的行為、民眾的安全與急 救教育不普及等因素而造成(紅十字會,2002) 。然而專家指出,透過安全 急救教育、改正不當行為或態度,多數的事故傷害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事 故傷害的死亡其實是可以挽回的(陳,2000) 。因此,政府自民國八○年來 不斷地加強事故傷害的防制措施,除了宣導人人要遵守交通安全守則以 外,交通部自民國九十年開始實施駕駛汽車要繫安全帶、酒後不開車、騎 乘機車要戴安全帽、機車二段式左轉、小客車附載幼兒需安置在安全座椅 等各種交通安全新措施,為的是要保障民眾道路安全,進而降低國人交通 事故傷害之發生(交通部,2004)。 為了防制事故傷害的發生,政府也從教育層面著手,加強落實校園中. 4.

(5) 安全與急救教育的宣導,從小學階段培養國人正確安全、遵守交通規則的 觀念,國中階段開始學習創傷包紮等一般外傷處理,高中職、大專階段進 而能學習急救知識與心肺復甦術技能,以防範未來、自救救人(教育部, 2001) 。因此,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通令全國高中職以上學校實施「推展 校園學習心肺復甦術(CPR)知能暨師資培育計劃」 ,規定高中職以上的學 生每學年需學習四小時的心肺復甦術(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課程,希望學生們先完成基礎急救知能學習、熟悉操作、精熟技 能、再進一步學習 CPR,完成合格認證之目標(馬,2002) 。教育部於民國 九十年九月起開始推展「學校健康促進計劃」 ,明訂民國九十三年度以前, 85%的高中職以上學生需接受 CPR 教育,90%的學校校護和護理老師也需 完成 CPR 訓練,且至少每二年需再複訓乙次(教育部,2001) 。衛生署也同 步於民國八十九年起全面倡導「全民 CPR」 ,即全國民眾不分男女、不分老 少都應學習 CPR,希望民眾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減少事故傷害的發生, 遇緊急時能伸出援手、救人救己、協助參與挽救生命的救護行列(盧,2000; 衛生署,2002)。 研究者從事急救教育訓練工作多年,常常於台中縣市、彰化地區向各 級學校、公司機關、社團和社區民眾推展教授急救知識和技能。多年以來, 發覺一般民眾對 CPR 的認知不足或技能不熟練,在課程裡學習 CPR 的態度 往往是半推半就,上完課民眾到底學到了多少知識或技能?遇到緊急狀. 5.

(6) 況,又有多少人願意伸出援手,為他人施行心肺復甦術?一連串的疑問, 希望能以科學研究的方式找出答案,了解民眾學習 CPR 的成效?有哪些因 素會影響 CPR 學習成效?何種 CPR 教學方式有較高的學習成效?或是經由 學習 CPR 能有效的提昇知識技能和救人的意願?以上均是本研究想要探討 的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學習 CPR 的主要目的,為的是挽救生命,早期 CPR 可以提高傷患的救 活率已是不爭的事實(Gallagher, Lombardi, & Gennis, 1995;Hu, 1994; Kouwenhoven, 1960;Lyttle, 1996) 。但是挽救生命是需要環環相扣,當人遭 受意外事故或突發疾病,當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時,人體的生命中樞—大 腦,尚能維持四到六分鐘生物學上的活命機會,隨著時間的流失,大腦功 能逐漸衰敗而無法回復(張茂松,1978;Cole & Corday, 1956;Siesjo, 1981) 。 為達到生命之鏈(Chain of survival)的延續,要立即求救、早期施行 CPR、 儘早電擊和儘早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dvanced Cardio Life Support ﹝ACLS﹞)才能在生死存亡之際來挽救生命(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1992;Cummins, 1992) 。災難和意外的發生,往往讓人措手不及, 若要掌握傷患停止呼吸心跳的急救黃金時刻---四到六分鐘,最需要的是旁 邊有人立即施行 CPR,為的是要填補等待醫護人員介入的空窗時間,以延 續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並且能在八分鐘內送達醫院或在事故現場. 6.

(7) 立即進行 ACLS,如此可以大大提昇被救活的機會(紅十字會,2001a, 2001b;胡勝川,1997,1999,2001;陳,2000;AHA, 2000;Gallagher, Lombardi, & Gennis, 1995;Hu, 1994;Lyttle, 1996)。 1974 年 CPR 學會和心臟血管緊急照護協會(Emergency Cardiac Care ﹝ECC﹞)會議中就建議一般民眾和醫護人員都應學習 CPR 技術,以挽救 更多的生命。美國西雅圖自 1971 年來進行社區民眾學習心肺復甦術的長期 推廣計劃,約有五分之一的西雅圖居民接受三小時的 CPR 訓練,在以後所 涉及的急救行為中,結果不僅提昇了患者的存活率,也提昇患者在神經學 上的恢復率(謝、莊、李,1991;Eisenberg, Horwood, Cummins, Reynolds-Haertle, & Hearne, 1990) 。國內的專家學者也做了有關急救知能需 求的調查,顯示一般民眾或者學生對急救知識的普遍缺乏(張,1982;葉, 1983;羅,1996;鄭,1998) ,甚至是擔任救護工作的消防人員也認為自己 的急救知能不足,很少動手處理現場的傷患(劉,1986) 。以往政府、衛生 機構或民間單位雖然積極的在推行民眾安全急救教育,仍無法有效的提昇 民眾對急救課程的興趣,願意主動來學習或有施救意願的人也很少(胡, 1999) 。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台灣地區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一夕之間傷 亡慘重,民眾似乎體驗到災難時的可怕與無助,激起學習急救之渴望,尤 其是最想學習 CPR 技術(藺,2002) 。甚至在民國九十二年阿里山森林小火 車翻覆事件,有位女性民眾以平時學過的 CPR 技術成功挽救二位傷患的生. 7.

(8) 命,再次大大的衝擊和喚醒民眾。民眾體會到 CPR 技術的重要性,也認知 到 CPR 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所以,在現今高事故發生率、災難頻傳的時代, 學習 CPR 知識與技術以挽救生命、自救救人,是現代人重要的課題。 全民 CPR 的教學,在學校多為護理老師在教導(馬,2002) 。在社區民 眾急救教學上,社區衛生護理人員也常扮演教師的角色,在災難護理中更 是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王,2002;紅十字會,2003;劉,1986) 。一般 CPR 的教學方法採用的是傳統式的講述示範法,學員學習後,即使遇到事故傷 害真實的情境,往往也不知所措。依據馬玲玲(2002)的調查,88.3%學過 CPR 的學生仍表示施救信心不足,不敢去救人。國外學者 Flint, Billi, Kelly, Mandel, & Newell(1993)等人的研究,也顯示 40%的民眾在緊要關頭因擔 心感染問題或害怕傷害病患而猶豫不決,不敢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救人。 如何改進急救教學方法,讓社區民眾在真實情境中容易學習?進而在傷害 發生之第一時間內,有意願去施救、挽救更多生命。這些影響學習 CPR 的 因素一定要加以審視,並且在課程中加以改善,才能達到最大的學習成效。 在我國, 「全民 CPR」自民國八十九年的全面推展學習至今已有四年, 無論學校學生或社區民眾都可參與學習。政府與民間團體、醫療院所和學 校每年都投注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和經費,到底全民 CPR 的學習成效如何? 民眾的知識學到了多少?是否有相關因素會影響?不同教學方式其學習成 效是否有不同?民眾參與急救的意願有多高?希望藉由本研究找到答案,. 8.

(9) 做為我國衛生或急救教育政策擬定的參考,以及在社區衛生護理工作中, 更有實質的助益。.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乃探討: 1. 了解民眾學習全民 CPR 的成效。 2. 比較不同全民 CPR 教學方式之成效。 3. 探討影響民眾學習全民 CPR 成效的因素。 4. 預測民眾學習全民 CPR 成效的因子。.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是: 1. 民眾學習全民 CPR 的成效為何? 2. 不同的全民 CPR 教學方式其學習成效為何? 3. 民眾學習全民 CPR 成效的影響因素為何? 4. 民眾學習全民 CPR 成效的預測因子為何?.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全民 CPR 課程(Publ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概念性定義:衛生署及紅十字會於 2000 年推展全國民眾學習四小時成 人心肺復甦術之課程,課程內容依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 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成人 CPR 教材內容(如附錄一)。 9.

(10) 操作性定義:教導 2000 年民眾版之成人 CPR 四小時課程,全民 CPR 課程之教學教案(如附錄八) ,本研究採用傳統式教學法 及情境式教學法之全民 CPR 課程。 傳統式教學法乃講述 CPR 流程、步驟並示範操作一小時 和練習、測驗三小時;情境式教學法係先團體討論情境 後才講述 CPR 流程、步驟並示範操作一小時,練習時也 加入情境處理,最後再測驗。 二、學習成效(learning outcomes) 概念性定義:係指學員學習課程後之結果評量。 操作性定義:指學習全民 CPR 四小時課程後,民眾對成人 CPR 的知識 得分、CPR 技術操作正確率、救人意願、施救障礙、課 程滿意度和對 CPR 看法之結果評量。. 10.

(11)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心肺復甦術的由來 在人類歷史上,早已存在有復甦術,古時候人們相信一個人失去體溫 就是死亡,企圖以燃燒灰燼法、燃燒排泄物法或倒熱水置於病患身體上, 讓病患身體回復溫度活過來,這些企圖讓死人復活的方式稱為復甦術(胡, 1989) 。此外,去世的人就像在熟睡一般,因此人們也以各種方法試圖要叫 醒病患,例如大哭大叫、鞭打病人的屍體、將病患放在滾桶上滾動、放在 馬背上讓馬快跑或讓病人聞氨氣,試圖要讓死去的人甦醒過來。蘇俄人更 將患者埋起來,露出頭、胸部,再以水潑臉,歐洲人也曾將病患的舌頭或 肛門拉出來,嘗試用各種刺激方式來叫醒死去的人,當然如此方式喚醒病 患的機會微乎其微(胡,2001;DeBard, 1980)。 1500 年代,瑞典的 Paracelsus 用風箱試圖吹氣進病患口中以急救患者。 1570 年 Vesalius 將蘆草放在動物氣管,試圖將奄奄一息的動物維持生命。 十八世紀也有人使用煙燻法,將煙吹進患者口中或肛門。另外也將溺水的 患者以繩索倒立過來,再擠壓胸部企圖恢復病患呼吸。由於溺水的病人日 益增多,民間組織開始致力研究復甦術,例如 1767 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 立復甦協會,他們建議急救病患的方式應該以溫暖病人、除去吸進或吞入 的水、刺激病人、用口對口或風箱幫助病患呼吸和放血來救助病患。1774 年英國皇家人類協會的成立,將復甦術不斷研究改進並推廣於各國,包括. 11.

(12) 使用電擊、體外心臟按摩法和體內心臟按摩法,但是救活患者的機會並不 高(周,2003;胡,1989;張,1980;DeBard, 1980;Thel & O’Connor, 1999) 。 到了 1831 年,Balrymple 建議用兩側胸部壓迫法幫助病人換氣而開啟 了「肺部復甦術」時期,醫學專家們嘗試以各種方式增加肺部通氣量,包 括以側腹臥交替法、舉臂呼吸法、壓背呼吸法、背部間斷式壓迫呼吸法及 壓背舉臂法等(胡,1989) 。1958 年醫學專家們的實驗中,認為以口對口人 工呼吸法換氣量最好而逐漸沿用。其實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早在 1774 年法國 巴黎科學院早已發表文章建議使用,當時並未獲得醫學界的重視,直到近 200 年後才被接受(張,1980)。 1960 年是 CPR 技術發展的嶄新年代,Kouwenhoven 等人提出以體外心 臟按摩、口對口人工呼吸和電擊技術並成功救活 84 例心臟停止的病人的報 告(Kouwenhoven & Knickerbocker,1960) 。因此,開啟了現代心肺復甦術 的歷史,不僅大大改變大家對復甦術的看法,也真正地提昇救活病人的機 會。自此美國心臟學會、各國紅十字會和衛生單位均以此為標準的急救方 式(胡,1999;陳,2000;Safar, 1996) 。1966 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和 AHA 定期召開 CPR 會議,不斷研究改良 CPR 和 ECC 之標準技術,並公佈於世界有名的美國醫學期刊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中。並且 AHA 與 ECC 先後於 1973、1979、 1985、1992、2000 召開國際會議,將 CPR 技術加以改良,不僅提供醫護人. 12.

(13) 員標準急救病患方式,也將 CPR 大力推廣於民眾(周,2003;胡,2001; 張、蔡、阮、周,2001;AHA, 1992, 2000) 。現階段心肺復甦術已朝向整合 一致、簡單、易學、易做的救人技術。. 第二節 現代心肺復甦術的內容與功效 現代心肺復甦術依據 AHA(1992)的定義,包括人工呼吸和徒手心外 按壓二項技術的合併使用。人工呼吸就是以人為呼氣方式將空氣以正壓輸 送至患者肺部,有人稱為「生命之吻」(the kiss of life)。心外按壓即是徒 手在身體外面按壓傷患的心臟,可使胸腔改變壓力產生血流,將血液所攜 帶氧氣運送到腦部或全身以維持生命(吳,1982;張,1978;Chellel, 2000) 。 為提高存活的機會,AHA 在 1992 年提出生命之鏈(chain of survival)的概 念:早期求救、早期 CPR、早期電擊和儘早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若能迅 速啟動生命之鏈,環環相扣得當,急救的成功機率將大大的提昇(AHA, 1992, 2000;Lyttle, 1996) 。根據專家調查有 60%以上的心臟停止患者發生在醫院 之外,在美國每年有超過三十萬心臟病猝死的病患,當病患的呼吸心跳停 止時,最需要身旁的人儘早施行 CPR,才得以存活(陳,2000;Gallagher, et al., 1995;Thel & O’Connor, 1999) ,因此 AHA 希望將 CPR 技術推廣到社區 民眾,讓更多人學會,能在急救的第一時間挽救旁人的生命。 CPR 技術是屬於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BLS﹞),儘早施行 CPR 的確是可以挽救生命。依據美國西雅圖地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病患 13.

(14) 剛停止呼吸心跳的最初四至六分鐘的急救「黃金時刻」 ,假如立即給予病患 施行 CPR,將有 15-20%以上的復甦機會,若再加上施行體外電擊,更可提 升病患存活機會到達 30%(阮、周,2001;胡,1999;陳,2000;Eisenberg, Bergner & Hearne, 1980;Eisenberg, et al., 1990;Siesjo, 1981) 。在歐洲地區, 旁人(bystander)CPR 的比率也有 11%至 26%(Chellel, 2000;Eisenburger & Safar, 1999)。在亞洲地區,新加坡的調查也指出,旁人對心臟病突發施行 CPR 的比率有 20%,到院前存活率達 20.6%,康復出院率 1.9%(Lateef & Anantharaman, 2001)。在香港,旁人對心臟病突發施行 CPR 的比率有 15.6%,到院前存活率達 14.1%,康復出院率 1.25%(Leung, Wong, Tong, Lo & Kan, 2001) 。這些成功救援的數據再次證明,把握急救時機施行 CPR,是 可以挽救傷患生命的。 在台灣,胡勝川(1994)對台北市十家中大型醫院的急診室做調查, 到院前的傷患中,旁人施行 CPR 的比率只有 2.5%,存活率也僅僅 1.4%, 反應求援時間平均 7.4 分鐘,到達醫院時間平均 21.6 分鐘。這些數據顯示, 台灣地區的旁人施救比率遠遠低於歐美國家的 30%(Eisenburger & Safar, 1999),甚至也低於鄰近的香港 15%和新加坡 20%,在長達 21 分鐘抵達醫 院時間內,若沒有旁人施行 CPR,傷患被救活機率相對的也微乎其微。這 是否也是造成台灣高事故傷害死亡率的原因之一呢?值得救護專家與國人 省思。. 14.

(15) 國內有關學習 CPR 的研究,藺寶珍、王瑞霞、許貂琳(2002)對 251 位醫專學生的事故傷害與急救調查研究中指出,學生普遍對事故傷害急救 知識不足,只有 56.04 分,尤其是心外按摩、人工呼吸方面知識最差。林秀 碧、賴伶蜜、林佳蓉、高慧娟(2000)的 1838 位幼保人員對兒童事故傷害 之急救知識、態度與課程需求分析研究結果,90%以上的幼保人員認為有學 習急救的需求,尤其是學習 CPR 和實務演練。鄭惠美(1998)對國小學童 母親的調查也顯示,CPR 技術是學童母親最想學習的急救項目。劉波兒 (1986)對 119 消防人員的調查也呈現,在職訓練中急需學習 CPR 課程。 楊銘欽、范靜媛、黃久美(1998)對 530 位社區民眾的學習急救課程需求 之調查也發現,民眾最想學的課程仍然是 CPR,可見學習 CPR 已成為現代 人學習的課題。 為推廣並期許民眾有學習和施救意願,現代心肺復甦術已朝向簡單、 易學、易做和有效的技術教學。 2000 年國際 ECC & CPR 會議對 CPR 急救 準則做了重大改革,包括:簡化成人基本救命術、將民眾學習和醫護專業 學習做區隔為 CPR 民眾版和醫護版(附錄二) 。2000 年 CPR 民眾版趨向更 簡化易學,包括: (一)不再檢查患者的頸動脈,只要患者沒有呼吸、沒有 咳嗽或身體不動,就直接進行 CPR,以減少誤判而錯失 CPR 的機會。 (二) 更動成人的人工呼吸:每一口氣吹氣二秒鐘。 (三)更動成人心外按壓速率 改為每分鐘按壓 100 次,心外按壓位置可在兩乳頭連線下的胸骨處,是好. 15.

(16) 學易找的位置(紅十字會,2001a,2001b;阮、周,2001;阮,2004;胡, 2001;張進富等人,2001;AHA, 2000)。 2000 年成人 CPR 民眾版主要步驟如下: (一) Assessment 評估現場安全(自保):確認救援者與傷者有無進 一步的危險,宜就地施救。若現場有危險,應立即脫離現場 或消除危險因素。 (二). Check 檢查患者有無意識(叫):以雙手拍患者雙肩並呼叫 他: 「你還好嗎?」,若無反應,進行下一步驟;若有反應, 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急救或送醫治療。. (三). Call Help 高聲求援(叫):請人打電話一一九求救。若無人 前來,溺水、創傷、藥物中毒、小於八歲兒童或嬰兒,先做 一分鐘 CPR 再打電話求援。. (四). Keep Airway 暢通呼吸道(A):將傷患維持仰臥平躺方式, 以壓額頭提高下巴方式打開呼吸道,並清除口腔異物,以眼 睛看、耳朵聽、臉頰感覺呼氣,來檢查患者有無呼吸,檢查 時間不超過 10 秒鐘。. (五). Breathing 人工呼吸(B) :以拇、食指捏住口鼻,口對口或口 對口鼻或口對面罩方式,每一口吹氣二秒鐘,並可看到患者 胸部起伏,吹二口氣。. 16.

(17) (六). Recheck 再檢查有無循環現象:再檢查患者有無自發性呼 吸、咳嗽、身體會不會動,沒有呼吸則進行 CPR。。. (七). Compression 胸外按壓(C):以雙手互扣,掌根於患者兩乳 頭下的胸骨處下壓 15 下,深度 4 至 5 公分,速率每分鐘 100 次。. (八). Ratio 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率:無論單人或雙人操作皆以 15 比 2 比率施行,一分鐘做四循環。. (九). Recovery position 復甦姿勢:有呼吸但無意識的傷患,可擺 復甦姿勢等待救援,每 30 分鐘給予翻身一次。. 現代心肺復甦術可說是現代人必備的知識之一,誠如急救專家所言: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你可以一生不用 CPR,不可以一日不會 CPR」。因此,為防範事故傷害的發生,應該在學校、公司行號、社區中大 力推廣急救知能,尤其是 CPR 知識與技術,讓家家戶戶至少有一人學會, 以防範未然,自救救人。. 第三節 我國推展 CPR 課程之情況 我國推展 CPR 課程的開端,應溯自 1960 年代開始,不僅將 CPR 等急 救課程教導醫護和消防專業人員,大專學生和民眾 CPR 教育也逐步開展。 依據胡勝川(2001) 、周志中(2002)之研究,我國的衛生和消防單位自 1960 年起開始實施緊急醫療救護服務(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 17.

(18) 教導醫院的醫護人員和消防隊員學習 CPR 技術,以進行急救來挽救民眾的 生命。 在民間組織方面,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從民國 54 年起,由美國紅十字會 人員來台教授 CPR 等急救知能,培訓急救種子教練並於全國各地教導民眾 學習 CPR 技術,以自救救人,至今已有 90 萬以上的民眾接受過紅十字會的 CPR 課程或急救訓練(紅十字會,2004)。教育部也於民國 71 年起,委託 紅十字會開辦「國中小學教師事故傷害防治研習」 ,以加強教師們之急救知 能與校園裡緊急應變能力,CPR 技術當然是必要的課程之一(紅十字會, 2002)。民國 88 年,台灣地區遭逢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民眾體驗到災變之 無情,有愈來愈多人想學習急救或 CPR 知能。近五年來,在紅十字會學習 CPR 課程的民眾,每年開辦近 5000 場次,多達十五萬人次參加 CPR 或急 救訓練,在台中彰化地區每年也有 400 場,約二萬人參訓,且參加人數每 年呈現成長之趨勢(紅十字會,2004)。 在正規教育方面,早在民國 60 年代,教育部已將 CPR 等急救課程編入 大專的軍訓護理課程中。當時因教師及設備不足等因素,上課時並未做實 地操演,多數教師僅以講述法授課。直到民國 73 年,各大專院校之護理教 師獲得完整的急救教師訓練後,才逐漸於大專校園內推展師生學習 CPR 和 急救知能,甚至在校園中成立急救社團。八○年代,不僅大專的軍訓護理 課程中有 CPR 和急救單元,連同國中健康教育及高中軍護課程都編有 CPR. 18.

(19) 和急救的單元,但是真正讓學生有練習操作的機會並不多(周,1993) ,更 遑論遇到緊急時候敢去救人(羅,1996) 。為防範並降低校園事故傷害的發 生,民國 89 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各高中職以上師生必需學習 CPR 技術並取 得證照(教育部,2001) ,因此現階段高中職生在軍訓護理課程中人人必須 學習四至六小時的 CPR 課。 衛生署也在同一年同步推展全民 CPR 課程,呼籲各地醫院、衛生所要 積極地辦理「全民 CPR」之民眾急救教育,並於台北市新光醫院成立「急 救教育推廣與諮詢中心」 ,建立急救資料庫,鼓勵全體民眾學習 CPR,進而 有意願為他人施行 CPR,以減少事故傷害死亡比率(衛生署,2003) 。目前 全民 CPR 課程內容,依行政院衛生署之規定訂定為四小時課程,包括急救 概述、CPR 技術講解、CPR 技術練習和測驗,通過測驗者得以發 CPR 研習 證明。為維護 CPR 課程教學品質,教材以 AHA 所公布的 2000 年 CPR 民 眾版為標準課程內容,指導員必需完成基本救命術指導員(Basic Life Support Instructor﹝BLSI﹞)的訓練課程。練習技術時,指導員及學員比率 最好維持在一比十人以內,並應提供足夠的設備及時間讓學員充分練習(衛 生署,2002;紅十字會,2000)。 因此,現今 CPR 課程不僅學校護理老師、軍訓教官在教授學生,紅十 字會、衛生單位醫療院所、消防單位和民間救難組織也都在教導一般民眾 學習 CPR,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一起來學習,學習 CPR 儼然已成為全民運. 19.

(20) 動了。身為社區護理人員更應負起教導社區民眾學習全民 CPR 工作之責 任,並普及每個家庭和長者,讓每位民眾學會 CPR,以自救救人。. 第四節 CPR 之學習成效 研究中指出,CPR 學習成效,可由知識、技術、態度、救人意願、執 行障礙(barries)和其他指標來評值學習成效。茲敘述如下: (一)知識成效:鄭惠美(1997)對 334 位國小學童母親採用自我導 向學習急救知能策略的研究,經由半年五次的學習,以 21 題問卷測得學習 後急救知識成效,學童母親們的急救知識由前測的 52.78 分進步到 72.63 分,平均提昇了 37.6%,一年後再測為 66.9 分,仍具有長期成效(鄭,1998) 。 羅元宏等人(2000)對新竹縣 769 位國中小教師推展學習三小時 CPR 的研 究中,以知識 20 題量表測量其成效,教師們的急救知識由學習前平均 76.51 分進步至學習後 92.89 分,成長了 21%。楊銘欽等人(1998)對台北市 559 位民眾經過八小時的急救訓練研究結果,急救知識從學習前 31.2 分進步到 73.7 分,成長了 136%,更是可觀。Broomfield(1996)對 19 位合格護士的 研究指出,經過三小時 CPR 學習,以 26 題知識問卷測得成效,由學習前 14.9 分進步到學習後 23.9 分,成長 60.4%,但十週後再測知識又下降到 19.4 分。以上的研究顯示,經由學習,學習者的知識都有明顯的進步,具有知 識的立即成效,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知識,則有明顯遺忘的情形。 (二)技術成效:鄭惠美(1997)對國小學童母親教導五週急救知能 20.

(21) 後,母親們的自評急救技術 14 項行為,由學習前 31.20 分到學習後 42.65 分,雖然成長 36.7%,但是距離滿分 100 分甚遠,仍為不理想(鄭,1997)。 馬玲玲(2002)以 Brennan 等人研發的十四點技術查核表,對 1071 位高中 生測驗 CPR 技術操作,發現學習 CPR 後技術得分平均 9.17 分 (滿分 14 分) , 若以 100 分計算平均得 66.5 分,各項目以「胸外按壓」做最好,正確率達 91%,而「測量脈搏」 、 「大聲呼救」正確率最低,僅達 41.8%及 51%。Broomfield (1996)以八點技術評分法評值合格護士的 CPR 技術執行正確率,由學習 前 1.11 分進步到學習後 7.21 分,十週後再測技術則下降為 5.05 分。Handley (2000)對 65 位民眾教導三小時 CPR 後,測驗二循環胸外按壓技術正確率 由學習前 15.97 次到學習後 23.94 次(總分 30 分,正確率 79.8%),進步 49.9%,但是六週後再測技術平均正確率卻回到原來的 15.63 次。Swor 等人 (2003)對 74 位 55 歲以上老人學習二小時 CPR 課程,學習後技術操作正 確率有 86.4%,三個月後再以 Brennan 技術查核表評量,技術存留只剩 43.6%,且以「人工呼吸」 、 「胸外按壓位置」正確率最低。這些研究都顯示 學習後技術有立即的學習成效,但隨著時間增長,技術比知識更會遺忘, 應該定期複習才能維持正確的 CPR 技術操作。 (三)態度成效:多數的研究學者多以問卷量表來測量急救態度,問 卷中含括對急救訓練的參與、對急救的責任意識、對急救的處理態度、對 課程的價值認同等,研究中發現民眾多持正向的態度且支持急救教育,也. 21.

(22) 期望能多多推廣(林秀碧等人,2000;苗,1992;葉,1983;藺,2002; Kandakai & King, 2002;Kliegel, Scheinecker, Sterz, Eisenburger, Holzer, & Laggner, 2000;Messmer & Jones, 1998)。 (四)救人意願:鄭惠美(1997)以 14 項急救情境測試學童母親的急 救勇氣,是否敢去做,由學習前 60.08 分到學習後 68.37 分,結果顯示自我 導向的學習方式有助於急救勇氣的提昇。馬玲玲(2002)對高中生學習 CPR 後調查,80%以上的人自認為能勝任 CPR 技術操作,但 14.9%認為自我施 救信心不足。羅孟伶(1996)對護理科系學生接受 CPR 課程後的調查顯示, 專科護生的救人意願為 44%,高於高職護生的 43% 和大學護生的 32%,大 多數的護理學生遇到緊急情況需施行 CPR,因為”沒把握”所以會猶豫不決。 許多專家研究,民眾的救人意願,往往是願意救自己家人的比率 98%~ 83% 最高,其次是救親戚和朋友 91%~ 72%,而願意救路人或陌生人的比 率為最低 75.1%~ 40%(楊銘欽等人,1998;鄭、胡、顏、高、李,1997; Jelinek, Gennat, Celenza, O’Brien, Jacobs, & Lynch, 2001;Kliegel, et al , 2000)。 (五)執行障礙:楊銘欽等人(1998)對參加八小時急救課程的民眾 調查顯示,在執行 CPR 時,民眾最擔心的事情依序是:傳染病、缺乏信心 和法律問題,這些都是影響民眾執行 CPR 的最大障礙。Platz(2000)對家 中有心臟病患之家屬的調查發現,擔心傷害病患、缺乏知識和技術是她們. 22.

(23) 不願執行 CPR 之障礙。許多研究也發現,一般民眾不願為傷患施行 CPR 的 原因,主要是擔心對急救技術不熟而沒有自信救人,或是怕接觸到患者血 液或嘔吐物、怕傷害到患者、擔心傳染病和擔心法律上的問題(胡,1999; Chu, May, Clark, & Breeze, 2003;Johnston, Clark, Dingle, & FitzGerald, 2003;Jelinek, et al, 2001;Smith, Cameron, Meyer, & McNeil, 2003) 。專家也 指出學習 CPR 是可以降低施救時的障礙並可作為對抗心臟病猝死的緊急策 略(Nolan, Wilson, Shuster, Rowe, Stewart, & Zambon, 1999)。 (六)其他成效:Moser, Dracup, & Doering(1999)對高危險群新生兒 父母的研究發現,有受過 CPR 訓練後的新生兒父母的焦慮程度、負荷感和 失去控制感較沒有受過 CPR 訓練的新生兒父母來得明顯的低(p <0.01)。 Moser & Dracup(2000)也對患有心臟病之家屬給與 CPR 訓練後發現,可 以對家中有心臟病患或老人做好緊急應變能力,也可有效地降低家屬的焦 慮感、憂鬱程度和家人敵對的情緒。同時,在校園內學習 CPR,不僅可提 升學生學習挽救生命的知能、了解並對緊急處置做準備,也可增加學生的 自信心和自我效能,甚至因有 CPR 訓練證明可以提供就業的機會等優勢 (張,1982;Kandakai, 1999;Reder & Quan, 2003)。 依據以上文獻查證,本研究將全民 CPR 課程學習後知識得分、技術操 作得分、救人意願、執行障礙、課程滿意和對 CPR 看法列為 CPR 學習成效 之評估。CPR 的學習成效可以在知識、技術和態度及救人意願中顯現,但. 23.

(24) 是也會有學習上的問題和障礙,例如技術會遺忘、不敢去救人、對技術缺 乏信心和擔心法律問題等,這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發揮最大學習成 效。假使能多舉辦 CPR 的訓練課程、模擬真實救人情境教學、增加練習操 作機會以加強技術的熟練度、定期複訓增進記憶和純熟度、教導保護自己 避免被傳染的機會,增加急救法律相關資訊等都是可行的措施。. 第五節 影響 CPR 學習成效的因素 專家指出影響學習 CPR 的因素,不外乎教師、學員、課程內容和環境 等因素(Korttila, Vertio, & Savolainen, 1979;Cooper & Libby, 1997),民眾 學習的興趣、動機、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和技術存留的時間 (Eisenbuger & Safar, 1999)。 一、人口學因素:包括學習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之前 學習和受傷經驗而有所差異。 (一)性別:楊銘欽(1998)等人對 599 位曾經參加八小時急救課程之台 北市民的研究結果認為男性學習 CPR 成績和救人意願較高 Cooper & Libby(1997)也認為男性學習意願和知識得分較女性高。但是也有 些研究結果卻認為我國的女性在高中軍護課程中曾經學習過 CPR, 男性多半沒有學習,因此學習急救知識得分女性較男性高(張, 1982;藺,2002;馬,2002) ,而袁素娟(1979)對師專學生的急救 知識與態度調查卻認為性別對學習成效並沒有顯著差異。所以,性 24.

(25) 別可能是影響全民 CPR 學習成效之因素之一。 (二)年齡:苗迺芳(1992)對 633 位曾經接受過急救訓練之台北市民的 研究顯示,年齡愈長對急救課程的評價愈趨向滿意、愈正向。且鄭 宜昌等人(1997)對 868 位台北市民參加全民 CPR 的調查發現,年 齡在 50 歲以上者學習意願較高。但是 Cooper & Libby(1997)指出 年紀愈大,記憶和認知較差,學習不易,愈會影響 CPR 知識得分和 技術的存留。因此,年齡也可能是影響全民 CPR 學習成效之因素之 一。 (三)教育程度:楊銘欽等人(1998)的研究結果呈現教育程度較低者學 習知識得分較低。而苗迺芳(1992)卻認為教育程度愈高者對急救 課程評價卻較為負向和趨向不滿意。Cooper & Libby(1997)認為閱 讀能力和學習認知能力較好者會有較高的學習成效。但是 Swor (2003)對 74 位社區老人的研究卻認為 CPR 技術存留與年齡、教育 程度無關。因此,教育程度有可能是影響全民 CPR 學習成效之因素 之一。 (四)婚姻狀況與職業:苗迺芳(1992)的研究顯示,婚姻狀況會影響學 習成效,已婚者比未婚者對學習成效較高,職業等級愈高者如中級、 高級行政人員或主管,其課程評價是趨向正向的。 (五)個人經驗:個人經驗包括以前學習急救的經驗或自己受傷經驗和曾. 25.

(26) 經處理事故傷害的經驗。張淑良(1982)和林秀碧等人(2000)的 研究顯示,個人之前有學過急救課程者,再次學習的急救知識得分 會較高。也有研究顯示,自己曾受傷的經驗或曾經處理過傷患的經 驗者其學習成效也會較高(張,1982;羅,1996;藺寶珍等人,2002) 。 (六)家庭因素:有許多研究顯示,家中有罹患心臟病患者的家屬,他的 學習動機和意願會較高,其學習成效也會較好(鄭宜昌等人,1997; Nolan, et al., 1999)。 二、教師、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之因素: Cooper & Libby(1997)指出,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會大大的影響學 生的學習成效。Korttila 等人(1979)也指出,要以適當的教學方式來教導 沒有醫護背景的民眾學習 CPR。一般 CPR 教學方式多採用傳統式教學法 (traditional learning)或錄影帶教學法(vidio learning) ,也有人採用自我導 向學習法(self-directed learning) 、情境式教學法(situated learning)或創新 教學法。所謂傳統教學法:係指 CPR 課程中以講述和示範為主要教學法, 再加上分組練習和回覆技術。錄影帶教學法係以觀看 CPR 錄影帶自我學 習,一般錄影帶時間約 30 分鐘的示範講解 CPR 過程,學員按照錄影帶操作 技術動作直到學會為止。馬玲玲(2002)對國內高中生的研究調查顯示, 教學方法與學生 CPR 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若上課用講述法和示範教學方 法,學生 CPR 技術學習成效得分為 8.45 分,若上課時能再加上觀賞錄影帶. 26.

(27) 或投影片教學,學生 CPR 技術學習成效可達 10.62 分,其學習成效更佳(p < 0.001) 。也有些研究認為單用觀看錄影帶的學習方式更可以縮短學習的時 間,快速達到學習 CPR 之短期成效(Batcheller, Brennan, Braslow, Urrutia, & Kaye, 2000;Todd, Heron, Thompson, Dennis, O’Connor, & Kellermann, 1999)。 鄭惠美(1999)認為採用自我導向學習的成效不僅具有短期效果也具 有長期成效。學員以個人為出發點,診斷自己學習需求、擬定學習目標、 確認學習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選擇與實行合宜的學習方式、評估學習 成果的過程,在這期間學習者可能會獲得他人的協助,也可能完全由自己 進行。經由自我導向學習後,學員急救知識得分由 52.78 分進步為 72.63 分, 技術得分也由 27.97 分成長為 53.10 分,自我導向學習成效顯著高於非自我 導向的對照組。 Faddy(2002)認為教 CPR 應該用情境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習更為真實 有效,Faddy 將情境學習方式用於澳洲海浪救生員的研究結果顯示,成功救 援的機率高達 55%,比真實成功救援比率(9~36%)高出許多。所謂情境 學習(situated learning)是強調學習者必須在真實的環境中,經由與所處環 境互動,主動建構知識(廖,2001) 。情境式學習強調學習的真實性、主動 探索與操作、重視情境中的觀察、示範、解說、提示與備詢等學習方式以 及重視從邊際參與到核心參與的學習過程,將所獲得的知識與環境互相連. 27.

(28) 結,藉由模仿操作,建構個人可以運用的知識和技能(邱、鍾,1993;蘇, 2003) 。情境式教學尤其是運用在技術性的教學更應模擬真實情境讓學習者 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學習後的技術保留時間也會更久(Cope, Cuthbertson, & Stoddart, 2000) 。現階段國內在急救教學上在教導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 或水上救生員訓練時多採用情境教學法,從真實案例做分析,甚至模擬情 境給予指導,再以情境測驗評估最後技術是否救援成功。 民眾學習 CPR 屬於社會教育,並且學習 CPR 不僅要了解知識也需觀察 教師示範 CPR 技術且經由反覆練習才能做出正確動作的技能。假若在學習 CPR 時能引發學員興趣和學習動機,注意教師的示範和講解內容,經由技 術練習模仿、複製行為,再經由教師重點提示或討論來增強技術保留程度, 一旦遇到緊急事故發生,才能做正確且有效的反應。所以 CPR 較好的教學 方式應以情境引發學習動機、簡化課程講述且多多練習、以增強技術熟練 度和救人意願。本研究因受限於設備及人力和時間等因素,採用部分情境 式教學,先以情境案例團體討論,課程中加入上述情境的處理,最後測驗 時採用傳統教學法之相同測驗方式以比較學習成效。 此外,亦有人嘗試以棒球遊戲和音樂等創新方式做 CPR 教學,讓學習 氣氛輕鬆、易學、易做(Messmer & Jones, 1998),台灣地區也有教師以本 土口訣「一口二氣三心跳」或「叫叫 A B C」容易記憶和容易朗頌方式來提 昇學習 CPR 成效(楊銘欽等人,1998)。. 28.

(29) 在教師的方面,鄭惠美(1998)和 Perken(2002)的研究卻認為指導 教師無論是否為專業教師來指導,學員的 CPR 學習成效並無顯著差異。紅 十字會自民國五十四年起培訓大專以上非醫護背景之社會人士,經由 115 小時急救和教學訓練而成為急救教練,來指導民眾學習全民 CPR,因此本 研究所聘請的指導員均為紅十字會「認證」的急救教師。 三、環境因素:則包括學習環境和教學設備等因素。 Cooper & Libby(1997)認為,學習環境太熱、太悶或下午時間往往會 降低學習的注意力和學習成效,設備不足則練習時間不充分,學員技術操 作正確率會降低。因此專家研究中建議學習 CPR 應有足夠的設備才可達到 充分練習,最好是採用可以記錄學習成果的電腦安妮模型(羅,1996;Korttila, et al., 1979)。 總括而論,上述參考文獻說明,學習 CPR 的成效可能會受到人口學因 素、個人經驗、家庭因素、教學方式及環境等因素而影響。如何提昇學習 CPR 的最佳成效並探討影響因素?是本文研究者想要知道的。假若在規劃 CPR 課程時,能全面考慮影響學習的因素或加以控制或採用較適合的教學 方式與學員產生互動、引發學習興趣、多多練習以熟練技術,以發揮最大 的學習成效。而本研究因考量時間、設備與人力等因素下,在教學方法上 採用傳統式教學和部份情境式教學法來教導民眾學習四小時全民 CPR 課 程,由本研究者擔任課程講師並邀請紅十字會急救教練擔任技術查核評. 29.

(30) 分,並由學員填寫問卷和操作技術以評量學習的成效。而環境因素方面, 則依假日、非假日、上午、下午來紀錄區分,學員和設備及指導員的比例, 控制在十比一之相同情況。. 30.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乃描述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工具與 信度效度、研究倫理、研究步驟、資料收集過程和資料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乃採用類實驗性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來探討 有關民眾學習全民 CPR 之成效及相關因素。研究對象採用立意取樣(purpose sampling),以團體為分組單位,分派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組,採單盲 (single-blinded)設計,即參加團體或學員不知道自己參加的是哪一組的研 究。實驗組以四小時全民 CPR 學習方案為介入措施,再將學員隨機分派為 A、B 二組,實驗 A 組採用全民 CPR 傳統式教學方法學習,課前先填寫問 卷,15 分鐘後回收,再發給 CPR 學習手冊(附錄一),課程直接講授 CPR 適用情形、流程並示範 CPR 技術操作、分組練習後再填寫課後問卷及操作 CPR 技術。實驗 B 組採用情境式教學方法,課前先填寫問卷,15 分鐘後回 收,再發給 CPR 學習手冊,並以車禍、心臟病發作、瓦斯外洩中毒、觸電 和呼吸道異物哽塞等五種情境(附錄六)授課,於課前先做團體討論十五 分鐘,引發學員學習動機和救人意願,並了解學員所採用之急救方法,授 課時再一一澄清各種情境的正確施救方法,同時講解和示範 CPR 技術操作 步驟、分組練習時加入上述情境演練 CPR,再行操作 CPR 技術及填寫課後 問卷,學習過程時間實驗 A、B 二組均為四小時。 31.

(32) 對照組學員先徵求本人同意後參加本研究,先填寫課前問卷 15 分鐘 後收回,再發給 CPR 手冊讓民眾自行閱讀,沒有教授或示範講解 CPR 課程 或技術,但提供其他非 CPR 之課程或活動,四小時後再填寫課後問卷,自 由操作技術,並回收問卷。 本研究設計如下: 實驗 A 組 B組 對照組. O1. Xa. Î. O4. O2. Xb. Î. O5. Î. O6. O3. O1, O2 為實驗組學習前觀察值,O4, O5 為實驗組學習後觀察值。 O3 為對照組學習前觀察值,O6 為對照組學習後觀察值。 Xa 為四小時全民 CPR 學習方案之傳統式教學方法, Xb 為四小時全民 CPR 學習方案之情境式教學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不分男女,以住在台中縣市、彰化縣地區,年齡滿 10 歲以 上,體重超過 37 公斤以上的社區民眾,有意願參加 CPR 研究,會識字寫字、 並且聽懂國語之民眾為本研究目標族群(target population)。以電話及電腦 網路公開邀請彰化縣、台中縣及台中市各社區民眾團體參加本研究,並分 派為實驗 A 組、實驗 B 組及對照組。 預試研究收案時間為 93 年 3 月 1 日至 93 年 3 月 31 日。 32.

(33) 正式研究收案時間為 93 年 4 月 1 日至 93 年 7 月 31 日。. 第三節 研究架構 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後,研究者以全民 CPR 學習方案為實驗介入,進 行類實驗性研究。經由不同的教學方式來看社區民眾學習全民 CPR 的成效 及相關因素。本研究以學習成效為依變項,比較學習前、學習後的「CPR 知識」、「救人意願」、「施救障礙」的得分以及學習後的「CPR 技術」操作 正確、 「課程滿意度」和「CPR 看法」做為學習成效之評量。並將人口學因 素,含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和婚姻狀況,個人經驗和家庭因素 列為自變項,圖 3-1 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圖。. CPR 學習成效. 全民 CPR 學習方案 人口學因素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職業 .婚姻狀況 個人經驗 自己受傷經驗 曾經處理意外經驗 以前學習 CPR 經驗 學習動機 家庭因素 家中有 65 歲以上家人 家中有心臟病患者 家中有人學過 CPR 學習環境與設備.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3. CPR 知識 CPR 技術 CPR 態度 救人意願 施救障礙 課程滿意度 CPR 看法.

(3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上述參考文獻及研究架構,本研究的研究假設為: 假設一、實驗 A、B 組較對照組之全民 CPR 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實驗 A、B 組學習前與學習後之成效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學習成效與人口學因素有顯著關係。 假設四、學習成效與個人經驗有顯著關係。 假設五、學習成效與家庭因素有顯著關係。 假設六、民眾的人口學因素、個人經驗、家庭因素等因素可預測全民 CPR 學習的成效。.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 本研究工具採用自填式 CPR 學習問卷表、CPR 技術查核表和成人 復甦安妮模型共三項。 一、CPR 學習問卷表: CPR 學習問卷表是研究者參考文獻後,自擬而成,含括課程學習 前、學習後二份。CPR 學習問卷表內容包括三個部份:基本資料量表、 CPR 態度量表,和 CPR 知識量表(附錄三)。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量表,有十二題,內容包括(一)人口學因素: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共五題。(二)個人經驗:. 34.

(35) 以前學習 CPR 的經驗、自己以前曾經受傷經驗、曾經處理他人意外受 傷的經驗、學習動機,共四題。(三)家庭因素:家中有六十五歲以上 家人、有心臟病家人同住、家人曾經學過 CPR,共三題,每題以鉤選方 式回答。 第二部份 CPR 態度量表有十六題,總分為六十分至十一分,內容 含括(一)救人意願:若有人需要施救,是否願意對家人、朋友、路人 施行 CPR,學習前、學習後問卷共六題,以 Likert 五分量表法勾選,五 分為「非常願意」,四分為「願意」,三分為「不一定」,二分為「不願 意」 ,一分為「非常不願意」 ,其總分為十五分至三分。學習前或學習後 的測量均使用相同量表。 (二)施救障礙:擔心沒自信、怕感染、擔心法律糾紛、技術不熟 怕做錯和其他擔心,學習前、學習後問卷共二題,為複選題,以是否勾 選,「是」為一分,「否」為○分,總分為五至○分。 (三)課程滿意度:學習後對上課內容、上課場地、技術練習充分、 自我學習表現,共四題。對照組因為沒有講述和示範全民 CPR 課程僅 發給 CPR 手冊,所以課程滿意度內容改問:是否有閱讀 CPR 手冊、對 CPR 手冊內容的滿意、對 CPR 手冊內容說明的瞭解和自我學習表現之 滿意,也是四題。 (四)對學習 CPR 的看法:應何時開始學習 CPR、學習 CPR 的機. 35.

(36) 會、自我施救信心、學習難易度,共四題。第(三)(四)項以 Likert 五分量表法勾選,五分為「非常滿意」 ,四分為「滿意」 ,三分為「普通」 , 二分為「不滿意」,一分為「非常不滿意」,課程滿意度及對學習 CPR 看法總分為二十至四分。 第三部分 CPR 知識量表,採結構式問卷,內容是有關 CPR 之知識, 係參考紅十字會 CPR 考卷和教材自擬而成問卷初稿。擬妥後邀請十位 民眾填寫問卷初稿並計算難易度,將難易度 0.8 分以上者刪除或更改題 目措詞,再邀請另外十位民眾填寫並計算難易度均在 0.8 分以下,最後 修正問卷共二十題,含括是非題十題、選擇題十題,學習前、學習後 CPR 知識量表題目均相同。每一題答對者給五分,答錯者或未回答者給 ○分,滿分為 100 分。另外紀錄每班學習環境與設備:上課時間—上午、 下午、假日、非假日,教練與學員人數比率、空間適中、噪音感覺等環 境因素。 本研究問卷量表邀請國內八位產官學界之專家做內容效度的評 定,專家含括有衛生局掌管 CPR 業務之行政主管一位、急診專科醫師 一位、學校護理講師三位、急救教練督導二位以及統計專家一位。衛生 局行政主管具有十三年的護理工作經驗且是推展全民 CPR 民眾教育之 主要承辦人。急診專科醫師乃台灣急診醫學會秘書,於社區推展急救教 育工作也有十年經驗。統計專家具有流行病學博士學位,擔任學校副教. 36.

(37) 授工作已九年。其他的專家均為護理人員,對 CPR 教學有十年至二十 三年的經驗。專家們依據問卷內容給予評定題目的相關性、正確性及措 詞的合適性給予內容效度之評量。依據專家評量結果,每題專家內容效 度值(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平均達 0.8 以上者給予保留,未 達 0.8 者則再修正(附錄五)。 CPR 學習問卷表依專家評定後共有四十八題。保留基本資料量表十 二題、態度量表十六題,和知識量表十九題,修正知識次量表之選擇題 一題,所修正題目:知識次量表選擇第一題: 「CPR 適用時機(1)溺水(2) 一氧化碳中毒(3)窒息(4)以上皆是」 ,專家認為題目語意不清,且應盡量 避免用以上皆是。故修改為: 「CPR 適用時機(1)尚有知覺的溺水患者(2) 手腳抽搐的癲癇症患者(3)痛苦呻吟的燙傷患者(4)因窒息停止呼吸心跳 的患者」。修改後再請二位專家評定內容效度達 0.8 以上。 本問卷信度在前驅研究 CPR 知識量表 Cronbach’s α(K-R 20)為 0.5754,CPR 態度量表 Cronbach’s α 為 0.7172。正式施測 CPR 知識量表 Cronbach’s α 學習前、學習後為 0.5344、 0.7646,CPR 態度量表 Cronbach’s α 為 0.7929。 二、CPR 技術查核表( CPR checklist): 本研究的技術查核表乃參考 Brennan 和 Braslow(1995)所發展之 十四項技術查核表,以及參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的 CPR 十二項技. 37.

(38) 術查核表(紅十字會,2000b),而自行研擬為十五項的 CPR 技術查核 表(附錄四),以作為評定全民 CPR 學習後之技術成效。Brennan 和 Braslow(1995)所發展的「簡易 CPR 技術查核表」,共分為兩部分: 一部份是 CPR 十四項技術查核表,採用「有做到」、「沒做到」二項評 分法;另一部份是 CPR 主觀整體評分表,內容將學員的整體表現主觀 感覺評定為傑出的、非常好、能勝任的、能力不足、沒有能力等五級。 經過 Brennan, Braslow, Batcheller, & Kaye(1996)測試其技術查核表之 信度為 0.89。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的 CPR 技術觀察查核表為十二項 技術項目查核表,採用○分至五分或十分或二十五分不等之計分方法, 滿分為 100 分。 由於研究者先以 Brennan 技術查核表試著評分,發覺雖為簡單方便 之查核表,但技術操作並非只有「有做到」或「沒有做到」的情形,也 不是只有 1 或 0 的分數。每一項的技術操作中含括有更小、更細微的操 作步驟,對於「部分做到」的技術,容易會被評定為「沒有做到」,而 低估實際的分數。Brennan 技術查核表雖方便使用,但是不易評定出操 作者實際的分數。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之十二項技術查核表的每一 項操作給分不均等,環境安全及情況判斷就佔 25 分,且沒有評分標準 而不容易客觀評分,其餘操作項目也沒有評定內容,易使評分者主觀評 分。所以本研究者參考 Brennan 及紅十字會之技術查核表而自行研擬出. 38.

(39) 全民 CPR 十五項技術觀察查核表(附錄四)。 全民 CPR 技術觀察查核表是依據 CPR 操作流程:自保→叫→叫→ A→B→C 的各項操作動作給予計分,每一操作項目包含二到三個更細 部的動作,每一操作項目以五至○分計分,完全正確(100%)計五分, 大部分正確(99-70%)計四分,部分正確(69-40%)計三分,小部分 正確(39-20%)計二分,大部分不正確(19-1%)計一分,完全沒有做 計○分,滿分為 75 分。位因應一般人習慣以 100 分計算,考量第 1, 7, 10, 14, 15 題操作項目為評估環境安全、人工呼吸吹氣量、胸外按壓位置、 重複動作的連貫、異物哽塞處理,此步驟乃屬 CPR 技術中最重要動作, 所以給予加權五分,以 10 分計算,故技術總分為 100 分。觀察員需依 據學員做出的每一項動作給予評分,分數愈高表示愈完全做到及正確, 分數愈低表示愈不正確,沒有操作項目給予○分計算。本技術查核表經 由五位實際參與本研究評分之觀察員評定技術查核表內容之相關性、正 確性和適切性,並計算專家效度 CVI 值達 0.8 以上(附錄五)。 為求評分者之間的一致性,正式施測前由研究者向評分者說明和討 論技術評分方式,並先做預試評分,每評完一人則立即做討論其評分不 一致或困難的項目,直到每位觀察員的評分取得評分共識為止,共預試 評分 8 人,觀察員間的評分平均標準差由起初的 0.776 縮減至 0.419, 顯示評分者的看法趨向一致。. 39.

(40) 教師方面,由研究者擔任每一團體之 CPR 授課講師,並邀請紅十 字會十位急救教練來擔任 CPR 技術查核觀察員和技術指導員,每位觀 察員均受過紅十字會 115 小時急救教練訓練合格者,其中五位具有護理 背景,其餘觀察員至少有二年以上的教授指導 CPR 課程的經驗,每次 技術評分前均給予觀察員充分說明和討論,技術練習和技術查核時,觀 察員人數與學員人數比均為 1 比 10 以內,每位學員練習時間為五分鐘 或練習正確為止。. 三、復甦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manikin): 本研究 CPR 設備器材是採用第三代 Laerdal 亮燈式成人復甦安妮模 型(Resusci Anne manikin),其功能參閱附錄七。CPR 技術的評定「人 工呼吸之吹氣量」 、 「胸外按壓之位置」和「胸外按壓之深度」則參考復 甦安妮模型之亮燈結果來評分。每次授課前均先校正並測試復甦安妮模 型功能,是否人工吹氣和胸外按壓會正確亮燈,必要時給予更換電池、 肺袋或維修,經再測信度(test- retest)Cronbach’s α 為 1.0。 此外,為比較各組之整體學習成效總分和實驗組學習成效總分,其 計算公式如下: 整體學習成效總分(55~2 分)=知識得分(20~0)+救人意願(15~3) -施救障礙(5~0)+CPR 看法(20~4)。 實驗組學習成效總分(145~2 分)=知識得分(20~0)+救人意願(15~3) 40.

(41) -施救障礙(5~0)+CPR 看法(20~4)+技術操作(70~0)+課 程滿意(20~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之進行前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方式和課程主題,並 需填寫二次問卷,學員有權利於實施過程中的任何時間中途退出,若不 想填寫問卷者也可以參與課程。研究資料僅供本研究使用,問卷回收後 給予編碼,並立即塗去研究對象之姓名,技術查核表也以編號代替研究 對象之姓名,不外流。說明完畢,獲得研究對象之口頭同意後,始進行 施測。 為保護學員操作時的衛生和安全,避免接觸到他人體液而傳染疾 病,研究進行時提供每位學員各一張的 CPR 面膜來練習吹氣。每位學 員使用前和使用後均以 75%酒精棉球來消毒復甦安妮模型的口腔和鼻 部,以確保衛生和安全。為達到復甦安妮模型之吹氣功能及防範細菌的 滋生,每使用 100 人則更換成人復甦安妮模型之肺袋。. 41.

(42) 第七節. 研究步驟 填寫課前問卷. 實驗組. 對照組. 講授示範 CPR 課程. 發 CPR 手冊. 分組練習 CPR 技術. 講授非 CPR 課程. 測驗 CPR 技術. 自行閱讀 CPR 手冊. 填寫課後問卷. 問卷 統計˙分析. 圖 3-2 研究步驟流程圖 本研究時間共四小時,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係講授、示範 CPR 課程約一小時,並分組技術練習和測驗技術三小時,課程內容依據紅十字 會 2000 年民眾版 CPR 課程,並發給每位學員 CPR 學習手冊、面膜各一份。 對照組則發給每位學員 CPR 學習手冊一份自行閱讀,並講授其他非 CPR 課 程四小時。實驗組和對照組每位學員均需填寫課前和課後問卷各一份,研 究步驟流程(如圖 3-2)。 42.

(43) 第八節 資料收集過程 (一)預試研究(Pre- study): 本研究自民國 92 年 9 月 1 日與專家討論研究主題、擬定大綱,進行文 獻查證,經多次討論擬定問卷內容。第一次定稿之問卷於彰化縣社區測試 研究進行方式、問卷的內容適切性,再與專家討論、修正問卷、測試後修 正,再請專家對問卷內容效度之評定。研究者從事 CPR 教學多年,對全民 CPR 的課程雖然十分熟悉,但是發覺要進行社區 CPR 的研究,變項有許多 且不容易操控或配對,每個研究步驟需反覆思考並與專家再做討論。問卷 的擬定希望能真實偵測出學員學習後的成效,廣納各專家意見後,再修正, 再測試,反覆進行前驅研究,直到順利進行研究為止,研究者在研究問卷 量表、技術查核表上花費許多時間,直到 93 年二月才真正定稿進行專家內 容效度評定和進行前驅研究。 (二)前驅研究(Pilot study) 民國 93 年 3 月 1 日至 3 月 31 日邀請彰化縣三個社區民眾團體進行前 驅研究,將團體分派為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依先後參加順序隨機分派 為採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實驗 A 組,或是採用情境教學方式的實驗 B 組,講 解示範 CPR 及分組練習操作技術時間共三小時三十分,最後三十分給予測 試 CPR 技術並填寫學習後問卷。預試研究收案共 70 人,其中實驗 A 組 18 人,實驗 B 組 30 人,對照組 22 人。預試收案過程中,對 CPR 學習問卷的. 43.

(44) 用詞稍作修正,並技術操作前再向觀察員解說評分方式並先做預評才正式 評分。 (三)正式研究收案: 自民國 93 年 4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研究者分別以電話洽談和電腦網 路公告邀請彰化縣、台中縣和台中市各社區有意願學習全民 CPR 之民眾或 機關團體參加。共徵得九個團體,355 人參與本研究,實驗 A 組三班,132 人,實驗 B 組三班 115 人,而對照組三班,108 人。收案後,發現研究對象 中未完成填寫學習前和學習後 CPR 問卷者有 30 人,視為流失個案,因此本 研究之有效個案共 325 人,有效個案率為 91.6%,其中實驗組 A 組 120 人 (90.9%),實驗 B 組 105 人(91.3%),對照組 100 人(92.6%)。. 第七節 資料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在回收的 CPR 學習問卷及觀察技術查核表,由研究者將學員所 填寫的資料進行編碼及登錄於電腦上,再以 SPSS for Windows 10.0 版電腦 中文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一、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因素、個人經驗、家庭因素: 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全距之描述性統計分析,並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 test,χ2) 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比 較三組之差異。 二、 研究對象之全民 CPR 學習成效: 44.

(45) 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全距之描述性統計分析,並以卡方檢定、 t 檢定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檢定差異,若有顯著 差異再進行 Scheffe 事後多重比較;另以一般線性模式(General Linear Model﹝GLM﹞)重複量數檢定其時間點(前後測)、組別成效之差 異、時間點(前後測)與組別之交互作用。 三、 檢定人口學因素、個人經驗、家庭因素對全民 CPR 學習成效的關係: 連續變項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或類別變項以史皮 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 correlation)檢定其相關性。 四、 預測全民 CPR 學習成效影響因子: 以逐步複回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預測全民 CPR 學習 成效之因子。. 45.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於正式收案期間,共有 9 個團體,355 人參加本研究。依其參加 目的分派為實驗組 6 個團體,247 人,和對照組 3 個團體,108 人。實驗組 再隨機分派 A、B 二組,實驗 A 組 132 人,實驗 B 組 115 人。收案後整理 問卷,發現有 30 個案填寫問卷不完全或沒有完成前測及後測,而將個案問 卷視為廢卷,不列入統計分析。最後收案有效個案數共 325 人(91.6%), 實驗 A 組 120 人 (90.9%) ,實驗 B 組 105 人(91.3%) ,對照組 100 人(92.6%) , 以下分析均以 325 個案為主。本章描述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研究對象的 學習成效、影響全民 CPR 學習成效之相關因素和學習成效之預測因子。.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一、人口學資料: 表 4-1、4-2 顯示本研究對象人口學資料, (一)性別部分,男性佔 26.2%, 有 85 人,女性佔 73.8%最多,有 240 人。其中女性在實驗 A 組佔最多 (87.5%) ,實驗 B 組最少(55.2%) ,三組經卡方檢定( chi-square test,χ 2) 有 顯著差異(p = 0.000) ,實驗 A 組高於對照組和實驗 B 組。 (二)年齡部分, 最小為 17 歲,最大為 72 歲,平均年齡為 41.7 歲(標準差 10.62) 。41 歲以 上者較多,佔 58.2%(189 人) ,在對照組最多(70%) ,實驗 A 組最少(48.3%) , 三組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 0.005) ,其中對照組高於實驗 B 組和實驗 A 組。 (三)學歷部分,高中職的人最多佔 40.3%(131 人) ,其次是國中小學. 46.

(47) 有 30.1%(98 人) ,大專以上者有 29.5%(96 人) ,三組平均學歷為高中職, 經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 0.000) ,以實驗 A 組和實驗 B 組高於對照組。 (四)職業部份,目前有工作者居多佔 60.6%(197 人) ,有工作者在實驗 B 組最多(68.6%),對照組最少(50%),三組經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 0.021),實驗 B 組和實驗 A 組高於對照組。研究對象之職業類別以服務業 和家庭主婦各有 24.6%(80 人)為最多,其次是工商業 17.8%,公教人員 17.2%,待業者 9.8%,以學生最少僅 4.9%。 (五)婚姻部分,已婚者居多佔 77.3%(228 人),實驗組已婚者最多(83.3%),實驗 B 組最少(70.5%), 三組經卡方檢定沒有顯著差異(p = 0.065)。 表 4-1 研究對象人口學基本資料 (N= 325). 變項. 全 部 N=325 n (%). 實驗 A 組 n=120 n (%). 實驗 B 組 n=105 n (%). 對照組 n=100 n (%). 85(26.2) 240(73.8). 15(12.5) 105(87.5). 47(44.8) 58(55.2). 23(23.0) 77(77.0). 30.923. 0.000***. 136(41.8) 189(58.2). 62(51.7) 58(48.3). 44(41.9) 61(58.1). 30(30.0) 70(70.0). 10.522. 0.005**. 98(30.1) 131(40.4) 96(29.5). 18(15.0) 54(45.0) 48(40.0). 34(32.4) 37(35.2) 34(32.4). 46(46.0) 40(40.0) 14(14.0). 31.873. 0.000***. 197(60.6) 128(39.4). 75(62.5) 45(37.5). 72(68.6) 33(31.4). 50(50.0) 50(50.0). 7.683. χ2. p值. 性別 男性 女性 年齡 40 歲以下 41 歲以上 學歷 國中以下 高中職 大專以上 職業 有 無. 0.021*. 婚姻 未婚 72(22.2) 20(16.7) 31(29.5) 21(21.0) 5.479 0.065 已婚 253(77.8) 100(83.3) 74(70.5) 79(79.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p<0.05, ** p<0.01, *** p<0.001 47.

(48) 表 4-2 是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人口學因素差異,二組的年齡、學歷和 職業因素經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 0.01) 。年齡方面,對照組高於實驗組。 學歷和職業方面,則實驗組高於對照組。其餘人口學因素在性別和婚姻狀 況二組經卡方檢定沒有顯著差異(p > 0.05)。 表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口學基本資料 (N= 325) 組別 變項. 實驗組. 對照組. n=225 n (%). n=100 n (%). χ2. p值. 性別. 男性 女性. 62(27.6) 163(72.4). 23(23.0) 77(77.0). 0.527. 0.415. 年齡. 40 歲以下 41 歲以上. 106(47.1) 119(52.9). 30(30.0) 70(70.0). 7.641. 0.005**. 學歷. 國中以下 高中職 大專以上. 52(23.1) 91(40.4) 82(36.4). 46(46.0) 40(40.0) 14(14.0). 23.838. 0.000***. 職業. 有 無. 147(65.3) 78(34.7). 50(50.0) 50(50.0). 6.191. 0.010**. 婚姻. 未婚 已婚. 15(22.7) 174(83.3). 21(21.0) 79(79.0). 0.036. 0.774. 註:** p<0.01, *** p<0.001. 二、個人經驗: 個人經驗包括個人之前有無學習 CPR 課程經驗、之前有無受傷經驗、 之前有無處理事故傷害經驗以及本次的學習動機。由表 4-3 顯示(一)學習 CPR 課程經驗方面,以沒有學習 CPR 經驗者較多佔 50.8%(165 人) ,其中 實驗 B 組 53.3%最多、對照組 48%最少,三組經卡方檢定沒有顯著差異(p = 0.747) 。全部研究對象中有 49.2%(160 人)有學習 CPR 的經驗,其中有 48.

(49) 33.8%(54/160)在一年內學過,對照組有 22 人,實驗 B 組有 20 人、實驗 A 組有 12 人在一年內學過 CPR。(二)之前受傷經驗,以沒有受傷的人為 多,佔 52%(169 人) ,其中實驗 A 組 60%最多,對照組 47%最少,三組經 卡方檢定沒有顯著差異(p = 0.087);但是有 48.0%的研究對象表示有受傷 的經驗,其中 72.4%(113/156)因車禍事件而受傷為最多。 (三)處理事故 傷害經驗方面,81.8%(266 人)的研究對象表示沒有處理事故傷害的經驗, 其中實驗 A 組 89.2%最多,對照組 76%最少,三組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 0.026),其中實驗 A 組高於實驗 B 組和對照組。相反的,有 18.2% (59 人)表示有處理事故傷害的經驗,以處理車禍事件經驗為最多有 47.5% (28/59)。(四)學習動機,因對照組並沒有參加急救課程,故不予檢定學 習急救動機之差異。而實驗組研究對象的學習動機,96.4%是自動學習而 來,以為了學習救人最高佔 47.6%(107 人) ,然而有 3.1%是被指派來,0.5% 是為了打發時間等原因而來,實驗 A、B 二組在「為了學習救人」的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p < 0.000),實驗 B 組高於實驗 A 組。. 49.

(50) 表 4-3 研究對象個人經驗之分布 (N = 325). 實驗 A 組 n=120 n (%). 實驗 B 組 n=105 n (%). 165(50.8) 160(49.2) 54 43 25 38. 61(50.8) 59(49.2) 12 15 13 19. 56(53.3) 49(46.7) 20 17 6 6. 無經驗 有經驗 車禍事件 骨折 火災 休克 其他 處理事故傷害經驗. 169(52.0) 156(48.0) 113 36 5 6 15. 72(60.0) 48(40.0). 無經驗 有經驗 車禍事件 骨折 火災 休克 其他 學習動機 a. 266(81.8) 59(18.2) 28 12 5 11 9. 預防未來 有興趣而來 可以救人 取得證書 打發時間 被指派來. 101(44.9) 94(41.8) 107(47.6) 49(21.8) 1( 0.5) 7( 3.1). 全部 N=325 n (%). 變項 學習經驗 無 有 一年內 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 受傷經驗. 對照組 n=100 n (%). χ2. p值. 48(48.0) 52(52.0) 22 11 6 13. 0.583. 0.747. 50(47.6) 55(52.4). 47(47.0) 53(53.0). 4.886. 0.087. 107(89.2) 13(10.8). 83(79.0) 22(21.0). 76(76.0) 24(24.0). 7.182. 0.026*. 56(46.7) 50(41.7) 43(35.8) 24(20.0) 0( 0.0) 5( 4.2). 45(42.9) 44(41.9) 64(61.0) 25(23.8) 1(1.0) 2(1.9). 0.329 0.001 14.168 0.477 1.148 0.950. 註:* p<0.05, *** p<0.001,a 學習動機僅檢定實驗 A、B 組,n=225。. 50. 0.593 0.971 0.000*** 0.520 0.467 0.453.

(51) 三、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包括家中是否有六十五歲以上的家人同住、有心臟 病的家人同住和家人有學習 CPR 經驗等三變項。表 4-4 顯示(一)家中有 六十五歲以上的家人同住,以沒有者較多佔 60%(195 人),其中以對照組 66%最多,實驗 A 組 50%最少,三組經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 0.019) , 且對照組和實驗 B 組高於實驗 A 組。 (二)家中有心臟病的家人同住方面, 以沒有心臟病家人者居多佔 81.2%(264 人) ,其中以實驗 B 組 81.9%最多, 實驗 A 組 80.8%最少,但三組沒有顯著差異(p = 0.977) 。 (三)家人有學習 CPR 經驗方面,以沒有學習 CPR 經驗者較多佔 56.4%(183 人) ,其中以對 照組 58%最多,實驗 A 組最少,但三組沒有顯著差異(p = 0.905) 。但是也 有近一半(43.6%)研究對象的家人有學習 CPR 的經驗,以兄弟姊妹有學 過者最多佔 52.8%(75/142) ,其次是子女有學過者 31%(44/142) ,配偶有 學過者 24.6%(35/142)。. 51.

(52) 表 4-4 研究對象家庭因素之分布 (N= 325) 組別. 全部 n (%). 變項. 有 65 歲以上家人同住 無 195(60.0) 有 130(40.0) 家中有心臟病家人 無 264(81.2) 有 61(18.8) 家人學習 CPR 經驗 無學過 183(56.4) 有學過 142(43.6) 父母親 12 配偶 35 兄弟姊妹 75 子女 44 其他家人. 實驗 A 組 (n=120) n (%). 實驗 B 組 (n=105) n (%). 對照組 (n=100) n (%). 60(50.0) 60(50.0). 69(65.7) 36(34.3). 97(80.8) 23(19.2) 66(55.0) 54(45.0). χ2. p值. 66(66.0) 34(34.0). 7.929. 0.019*. 86(81.9) 19(18.1). 81(81.0) 19(19.0). 0.047. 0.977. 59(56.2) 46(43.8). 58(58.0) 42(42.0). 0.200. 0.905. 4. 註:* p<0.0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學習成效 一、CPR 知識得分: 全民 CPR 學習成效知識得分共有 20 題,每題五分,滿分 100 分。由 表 4-5 顯示,前測全體知識得分最高分 95 分,最低分 20 分,平均 60.57 分 (標準差 13.16) ,其中實驗 A 組 61.54 分(標準差 13.99) 、實驗 B 組 62.24 分(標準差 11.95)最高、對照組 57.65 分(標準差 13 分)最低,三組經 ANOVA 分析呈顯著差異(p = 0.026) ,再以 Scheffe 多重比較,實驗 B 組顯 著高於對照組。後測全體知識得分最高得分 100 分,最低分 20 分,平均 81.82 52.

(53) 分(標準差 15.73) ,其中實驗 A 組 88.92 分(標準差 6.83) 、實驗 B 組 90.57 分(標準差 7.32)最高、對照組 64.1 分(標準差 15.41)最低,三組經 ANOVA 分析也呈顯著差異(p = 0.000),以 Scheffe 多重比較,實驗 B 組和實驗 A 組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全體研究對象之 CPR 知識平均得分由前測 60.57 分, 成長至後測 81.82 分,整體進步了 21.25 分,和前測相較知識得分進步 35.1%。其中實驗 A 組由前測 61.54 分,成長至後測 88.92 分,進步 27.38 分(44.5%);實驗 B 組由前測 62.24 分,成長至後測 90.57 分,進步最多 28.33 分(45.5%);對照組由前測 57.65 分,成長至後測 64.10 分,進步最少 6.54 分(11.2%)。三組知識進步以 ANOVA 分析結果呈有顯著差異(p = 0.000),以 Scheffe 事後比較,實驗 B 組和實驗 A 組均顯著高於對照組的知識進步。表 4-6 顯示,以一般線性模式(GLM)重複量數檢定,在考量性別、年齡、學歷 和職業因素共變量下,知識得分之時間點(前後測)、組別、時間點與組別的 交互作用均達顯著差異(p < 0.01)。圖 4-1 顯示,全民 CPR 知識學習成效, 實驗 A 組與實驗 B 組均呈現較大幅的成長,對照組的成長幅度較小。. 53.

數據

表 4-2 是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人口學因素差異,二組的年齡、學歷和 職業因素經卡方檢定有顯著差異(p &lt; 0.01) 。年齡方面,對照組高於實驗組。 學歷和職業方面,則實驗組高於對照組。其餘人口學因素在性別和婚姻狀 況二組經卡方檢定沒有顯著差異(p &gt; 0.05)。 表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口學基本資料 (N= 325)  組別          實驗組              對照組                                           n=225
表 4-3  研究對象個人經驗之分布  (N = 325)                            全部            實驗 A 組    實驗 B 組      對照組                             N=325     n=120     n=105      n=100       χ 2       p 值  變項                n (%)      n (%)     n (%)      n (%)  學習經驗          無
表 4-4  研究對象家庭因素之分布 (N= 325)          組別        全部          實驗 A 組    實驗 B 組      對照組                                    (n=120)    (n=105)    (n=100)      χ 2           p 值  變項               n (%)      n (%)      n (%)     n (%)  有 65 歲以上家人同住          無
表 4-5  全民 CPR 知識得分之前測、後測結果 (N= 325)                       全部        實驗 A 組    實驗 B 組    對照組          F        p 值      Scheffe                  n=325    (n=120)   (n=105)   (n=100)                 多重比較  前測      極大極小值  95- 20    90-20     95-40     85-3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Clinical Supervision Practices and Satisfaction Within the Public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of a Training Program to Enhance Clinical Supervision

To enable the research team to gain a mor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40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32 in eight case study

Looking at both sets of findings together, the research team concluded that the ENET Scheme overall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pedagogical practice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