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在文檔中 課程目標 (頁 44-59)

•2010年由美國自由派博客所創,專指保守派漠視氣候變 化事實。

•美國的保守主義者,特別是那些與能源業有關的既得利 益者,開始關注減排政策對能源業的影響,並且猜疑這 些環保人士是「綠皮紅底」的共產主義者。

•為了阻止環保主義者,共和黨人倫茨(Frank Luntz)定 下了一個策略——質疑科學家對於全球暖化的共識,堅 稱科學界內部有人反對全球暖化的存在。

•就這樣,全球暖化就由一個「真相」降格至一種「觀 點」。這就是「後真相政治」的起點。

•《經濟學人》稱,「後真相政治」已成各國政 界的新常態。

•在後真相時代中 真相淪為次要,人們不再驗證 或質疑政客的言論是否屬實,重要的是「感覺 真確」。

•政客說謊不再是為了瞞騙,而是 鞏固目標群眾

的偏見,換取共鳴與支持。一旦出現反對聲音,

只會加劇己方陣營的敵我對立心態,衍生各種 陰謀論,令偏見更難被推翻。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美國總統候選人 特朗普被視為後真相政治的代表

•他聲言總統奧巴馬並非在美國出生,最近又稱他是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創辦人」,克 林頓夫妻則是殺人犯

•非黨派機構PolitiFact今年6月發表報告,檢視特朗 普言論,發現六成屬全錯,僅有3%完全是真的。

•儘管其誑論毫無根據,但無損特朗普支持度,反被

自感遭精英階層剝削的民眾視為挺身抗爭的證據

•英國脫歐公投兩派亦存在以誇張說法誤導選民

•英國脫歐公投後,針對脫歐派種種 不實宣傳,英 國論者亦用上這字眼。至於英國脫歐的成功,也 是因很多選民烏龍地以為他們若不做,將立刻被 迫從土耳其接收一大群中東難民。

•脫歐派不斷聲稱英國平均每周向歐盟「進貢」3.5 億鎊(約40 億港元)的謊言,

•民調顯示近六成選民投票時傾向 根據直覺而非事實 判斷。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反疫苗人士,甚至未來一國之首特朗普Donald Trump,

均指控疫苗會引致自閉症或者會危害健康(沒有證據支 持)。

•即使是科學家和傳媒多番驗證,及多次指出當中的證據 其實是虛構 ,都不影響他們繼續無的放矢。

•這類投機人士不會認真求證,為達到目的,會不惜以謊 言包裝,由此向大眾「販賣恐懼」;並從出版書籍、銷 售「自然產品」或者是從講座中獲利。

•其中,美國反疫苗運動已引致原來 4 種已受控疾病捲土 重來,威脅所有人的生命。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理想的政治應建基事實

•在過去無論是普通的謊言還是只為搗亂的「後真相」謊 言,都會有擁有公信力的傳統媒體公開糾正。

•《經濟學人》稱,後真相政治源於民眾對主流傳媒、精 英階層甚至專家等建制失去信任。

•Ipsos MORI 新近民調指出,英國人認為髮型師甚至路 人較商業領袖、記者、政府官員等可信多一倍,無人再 對「真相」有專利。

•社交網絡冒起,網民藉以接收及分享資訊,大量未經考 證消息迅速散播;社交網絡傾向將類近想法者結集,令 資訊變得單一封閉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但隨著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興起,慢慢成 為市民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圍爐取暖」

(homophilous sorting)現象十分常見,甚至成了常 態。

•網上的交友圈通常由相近價值觀的人所組成,舉目所見 都是同聲同氣的人。隨著社會愈加撕裂,一言不合就

「Unfriend」的情況十分常見,令「圍爐取暖」的情況 愈加嚴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同意見的網絡群體,就只會聽到對 自己觀點有利的資訊,從而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

相」,對方看到的就是「謊言」。在這種網絡環境下,

自然難以談起「社會共同相信的真相」。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Google和Facebook等使用演算法決定放什麼新聞給用 戶瀏覽,亦令「圍爐取暖」的情況更為嚴重。

•由於Google及Facebook使用的演算法根據用戶之前瀏 覽的網頁及新聞決定將會向用戶投放什麼新聞資訊,

Facebook和Google最後變成了一面回音牆。

•更嚴重的是,經過幾次爭議後,Google和Facebook拒 絕再承擔審查新聞真偽的責任。新時代的人將社交媒體 視為傳媒,但社交媒體卻拒絕承擔傳媒的責任。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華盛頓郵報》主編巴倫(Martin Baron)今年5月演 說曾談及民眾拒絕接受相反資料的現象,指出人們輕易 便將主流傳媒傳播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事實視作詭計,

「謊話被視為真實,陰謀論在大量的謊言中紮根……當 我們連最基本的事實也無法有一致看法,我們如何能擁 有有效的民主制度?」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經濟學人》稱,跟專制國家 相比,民主國家雖能依靠獨立 司法制度、教育等工具抗衡謊 言,

•有關「後真相政治」的論述,

本身就反映了「後真相政治」

這個概念的特徵——真相與觀 點,不應混為一談,但有時又 似乎真的很難輕易定分界。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科大校長陳繁昌:時下年青人在互聯網世代要保持個人 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他認為學生應該具備批判思維,小心唾手可得的互聯網 資訊,不應只接受單一觀點或立場,更不應盲從附和,

以免被人錯誤引導,甚至刻意煽動。

後真相年代/政治(Post-truth era/ politics)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舉辦「新媒體素養教育研討會」及 公布調查結果 (12/2016)

調查發現近三成青少年不論資訊真假都會分享, 近三成認 同網絡世界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 建議加強媒體素 養教育,培養青少年分析能力

青少年熱愛社交媒體,若果運用得宜,瀏覽網上資訊並能 夠作出理性思考,相信可以增長不少知識。香港青年協會 媒體輔導中心公布「青少年網絡素養問卷調查」結果,在 受訪的1,855位中一至中六學生中,近五成(48.1%)受

訪學生從未發現自己讚好或分享的網上圖文是虛假;不過,

亦有近三成(27.6%)表示不論資訊真假都會讚好、轉發 及分享。

上述調查以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於11月成功訪問全港

1,855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的網絡行為、網上私隱及網 絡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在社交平台未取得當事人同意下,逾 四成半(46%)受訪學生經常或間中被人標註;逾二成半

(26.6%)則會標註他人;兩成一(21%)會截取及分享與他 人的對話內容及圖片。

此外,逾六成(61.4%)受訪學生在社交平台上載資訊時,會 作出私隱設定。受訪學生對保護個人私隱有一定意識,卻相對 忽略尊重別人的私隱。網上行為方面,逾三成半(36.6%)受 訪學生從來不會封鎖、移除或檢舉虛假資訊的發放者或網站;

逾兩成 (21.9%)不時在社交平台上結交陌生人。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舉辦「新媒體素養教育研討會」及 公布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7.6%)受訪學生同意「在網上 公開的資訊,其他人都可以隨便使用」;近三成半

(33.8%)則同意「在網上轉載資訊時,資訊的趣味性比 真實性更重要」。此外,同意「網絡世界是一個可以為所 欲為的地方」及「網上世界誠信不重要」,分別佔近三成

(28.7%)及一成五(15.6%)。

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單位主任吳錦娟表示,調查結 果反映青少年在尊重網上私隱、分析及分享網上資訊,網 上操守及應有態度等各方面的意識仍有不足。他們欠缺明 辨資訊真偽的意識,容易被虛假網上資料誤導,如果不論 真假便隨意分享,無意中助長誇張失實的網絡謠言。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舉辦「新媒體素養教育研討會」及 公布調查結果

她分析指,雖然部分青少年具有保護個人網上私隱的意識,但在處 理牽涉他人的資訊過程中,容易忽視尊重他人的私隱,因而出現未 經同意下分享圖片、標註他人及截取對話的行為,更甚者有態度及 價值觀偏差,誤以為守法、誠信及責任等在網絡世界均不重要。

青少年不再是被動地接收網上資訊,同時也是網上資訊的提供者,

是創建網絡世界的一分子。故此,青少年的媒體素養相當重要,值 得老師前線工作者及家長關注,向青少年加以引導。吳氏建議加強 媒體素養教育,透過有系統及持續的課程,培養青少年分析能力,

判斷資訊真偽,辨別網絡危機及建立應有的價值觀,才能在訊息紛 亂的網上世界獲益更多,善用網絡發揮創意,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舉辦「新媒體素養教育研討會」及 公布調查結果

在文檔中 課程目標 (頁 44-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