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情緒勞務

2.1.1 情緒勞務的發展

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這個名詞,最早是由Hochschild(1983)在其著作中所 定義。換句話說,情緒勞務的概念僅是近二十多年的產物。在更早期的組織行為研究中,

情緒(emotion)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當時將工作場所視為一個理性的環境,而情緒只 被視為會妨礙正確判斷的干擾物。那樣的背景下,情緒並不被當作是導致某些工作現象 的解釋因子。然而,其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情緒無論是在個人還是組織的表現結果 上,都是一個絕佳的解釋因素。這個發現開啟了組織行為研究的新方向,使得更多的人 專注研究員工的情緒管理和工作績效上的連結(Grandey, 2000)。接下來,便從Hochschild

(1983)開始,回顧相關研究中,對於情緒勞務的內涵討論。

Hochschild(1983)對情緒勞務的定義及內涵

Hochschild(1983)的著作《情緒管理的探索》(中譯本書名,原書名為The Managed Hea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首次提出情緒勞務的概念。過去在工業 革命帶動資本主義的環境下,從事工業的勞工為多數。他們是以身體付出勞力進行勞務,

工作會帶來的是身體上的勞累。而隨著時代的改變,服務業興起,工作的內容不再只是 付出勞力。舉例來說,空服員需要帶著微笑及親切的態度來服務顧客,護士需要帶有同 情心並且提供病患安慰與鼓勵。也就是說,服務性質的工作不只付出體力還要付出情緒,

將會帶來情緒上的勞累。對比於一般勞務的觀念,將其改稱為情緒勞務。

Hochschild(1983)對於情緒勞務的定義為「(與顧客高度接觸的工作者)對於情 感的管理,以便在公眾面前創造一個可以被看見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the management of feeling to create a publicly observable facial and bodily display)」(p. 7)。她定義包含 情緒勞務的工作,必須要有以下三個特性:

9

1. 需要面對面或是聲音對聲音與公眾接觸。

2. 工作者需要製造一個情緒狀態給他人。

3. 允許雇主透過訓練和監督的方式,對員工的情緒活動進行某種程度的控制。

Hochschild(1983)的情緒勞務觀點起源於劇場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演員相當於員 工,觀眾就是他們的客戶。演員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緒,表演出適當的情感,以達到組織 的目標(也就是戲能賣座)。依循劇場觀點,她提出演員(員工)兩個主要的情緒管理 方式:表面演出(surface acting)與深層演出(deep acting)。表面演出是單純控制情緒 表現。深層演出則是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感覺,進而表達情緒。

Hochschild(1983)所定義的情緒勞務包含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情緒管理是一件耗 費心力的事。她指出情緒管理確實存在於工作設定中,並且對於員工可能是有害的行為。

原因有二:其一,無論是表面演出還是深層演出,都需要付出努力。表面演出需要假裝 一個和內心情感矛盾的言行舉止。如此內心緊繃,加上身體努力在壓抑真實情感的過程,

會使自己承受壓力。深層演出不會經歷內外矛盾的情緒壓力。然而需透過重新喚起認知,

調整想法、情感,發自內心將情緒改變為組織所要求。這樣的過程也是極為費心。其二,

當進行市場交易時,若員工的姿態已經成為影響買賣的一個層面,那員工的情感已經被 商品化(Hochschild, 1979)。這種員工情感的商品化,會使員工感覺被組織控制了私人 的領域,而引起不滿。Hochschild(1983)所定義的情緒勞務既耗費員工心力又恐引起 員工不滿,使其內涵與工作倦怠(burnout)及工作壓力容易產生連結。

Ashforth 與 Humphrey(1993)對情緒勞務的定義及內涵

Ashforth 與 Humphrey(1993)把情緒勞務的定義涵蓋了Ekman(1973)表達規則

(display rules)的概念。表達規則是一種廣泛的規範機制,可以是社會規範、職場規範 或是組織規範。社會規範提供普遍、首要的規則,說明在服務進行當中應該表達什麼情 緒以及如何表達(Rafaeli & Sutton, 1989)。涵蓋了表達規則後,他們定義「表達適當情 緒的行為(也就是遵守表達規則)」為情緒勞務(the act of displaying the appropriate emotion (i.e., conforming with a display rules) as emotional labor)(p. 90)。相較於

10

Hochschild(1983)所定義的情緒勞務,此處將情緒勞務的重點放在「行為」,而不是

「管理(行為背後的)情緒」。因為行為才是別人可以直接觀察並感受到的。除此之外,

文中指出遵守表達規則可能不用有管理情緒的過程,因此情緒勞務並不是一件需要耗費 意識去努力才能達成的事。Ashforth 與 Humphrey(1993)甚至提出無論是表面演出還 是深層演出,都可以變成是員工的例行公事而不需要太多心力,所以不會是壓力來源。

Ashforth 與 Humphrey(1993)對於情緒勞務的發展還有另外一個貢獻,他們研究 情緒勞務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係。他們提出情緒勞務和工作績效有正相關,當顧客感受 到員工真誠的情感時,服務效果會較好。而這部分他們同意Hochschild(1983)的觀點,

若是員工表現出來的不是真誠的情感,那麼此時的情緒勞務是無效的。

Morris 與 Feldman(1996)對情緒勞務的定義及內涵

Morris 與 Feldman(1996)定義情緒勞務為「在(與顧客)進行人際互動時,為表 達出組織要求的情緒,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計畫及控制(the effort, planning, and control needed to express organizationally desired emo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s)」(p.

987)。這個定義建立於四個假設:(一)情緒的交互作用模型中指出,個人情緒的產 生至少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外在社會的影響,因此情緒體驗和情緒表達經常會遭遇外來的 指導、增強以及壓抑的影響。(二)同樣根據情緒的交互作用觀點,Morris 與 Feldman

(1996)認為即使員工個人的情緒和組織要求的情緒相同,員工依舊需要付出一定程度 的努力,來確保情緒以組織要求的適當方式呈現出來。換言之,即便員工的情緒與組織 要求的相同,他還是需要進行情緒勞務的付出。(三)根據Hochschild(1983)的觀念,

情緒勞務已經將情緒由私人主宰轉變為市場商品。(四)不同職業對於情緒勞務有其特 定的標準和規則,來規定如何表達情緒,也就是有「表達規則(Ekman, 1973)」。

Morris 與 Feldman(1996)根據上述他們對情緒勞務的定義,提出情緒勞務是由以 下四個構面組成:

1. 情緒表達的頻率(frequency of emotional display)

2. 對被要求的表達規則的專注度(attentiveness to required display rules)

11

• 情緒表達的持續時間(duration of emotional display)

• 情緒表達的強度(intensity of emotional display)

3. 需要表達的情緒種類(variety of emotions required to be expressed)

4. 情緒失衡(emotional dissonance)

Morris 與 Feldman(1996)推論,以上四個構面與情緒耗竭有正相關,而只有情緒 失衡與工作滿意度呈現負相關。然而,Grandey(2000)認為情緒失衡並不適合當作情 緒勞務的構面之一。因為情緒失衡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付出心力的過程,這和Morris 與 Feldman(1996)對情緒勞務的定義矛盾。另外,在工作上採取管理情緒的行為,並非 一定會經歷情緒失衡的狀態。本篇研究對於情緒失衡與情緒勞務的關係,將採用Grandey

(2000)的觀點,意即不將情緒失衡視為情緒勞務的構面之一。

Grandey(2000)對情緒勞務的定義及內涵

Grandey(2000)統整過往對於情緒勞務的定義,認為其有兩個面向:情緒勞務是 一種工作特徵(Morris & Feldman, 1997),以及是員工可被觀察到的情緒表達(Ashforth

& Humphrey, 1993)。但其中都包含了相同的主題:個人在工作中能夠成功調節他們的 情緒表達。因此, Grandey(2000)定義情緒勞務是「調節情感與情緒表達,以達到組 織目標的過程(the process of regulating both feelings and expression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p. 97)。並且,他將情緒勞務的重點擺在表面演出與深層演出的探討。無論 是哪種演出方式,過程中都是在進行情緒調節,也就是他所定義的情緒勞務內涵。

Grandey(2000)說明針對表面演出和深層演出來探討情緒勞務有許多好處:首先,這 兩種演出方式本身未帶有優劣的價值。所以既能用來解釋壓力及健康問題等負面結果,

也可以解釋顧客服務提升這種正面結果;第二,這兩種演出方式具有實用性,可以直接 用於組織訓練或壓力管理的課程中;最後,將情緒勞務視為表面演出和深層演出能夠直 接建立理論模型。Grandey(2000)呈現的情緒勞務理論模型即是和情緒調節理論結合,

以了解情緒勞務的作用機制。

12 Zapf(2002)對情緒勞務的定義及內涵

Zapf(2002)從組織心理學的角度討論情緒勞務的定義。根據Hacker(1973)的著 作,工作行為受工作心理歷程控制。這些心理歷程包含目標發展、計畫、監控以及回饋 訊息處理。Zapf(2002)由此所定義的情緒勞務為「為符合組織要求的情緒所必須調節 的心理歷程(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necessary to regulate organizationally desired emotions)」(p. 239)。情緒表達的行為是透過心理歷程的調節。從這個觀點來看,

Ashforth 與 Humphrey(1993)以及Hochschild(1983)對情緒勞務的定義並沒有太大 的衝突。不過,Zapf(2002)認為,Ashforth 與 Humphrey(1993)對於情緒勞務只著 重在可觀察的行為還是有所不足。基於至少兩個理由應該依循Hochschild(1983)將個 人內部的情感納入情緒勞務的概念:第一,在許多專門的職業中,真誠地感受情緒是社 會與專業認同的一部份;第二,當一個人不能去感受他應該感受到的情緒時,會令人覺 得虛偽。

將上述各學者對於情緒勞務的定義彙整如表2-1。

表 2-1 情緒勞務的定義

年份 學者 定義

1983 Hochschild 對於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眾面前創造一 個可以被看見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

1993 Ashforth & Humphrey 表達適當情緒的行為。

1996 Morris & Feldman 在進行人際互動時,為表達出組織要求的 情緒,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計畫及控制。

2000 Grandey 調節情感與情緒表達,以達到組織目標的 過程。

2002 Zapf 為符合組織要求的情緒所必須調節的心理

歷程。

13 2.1.2 情緒勞務的策略

Hochschild(1983)在《情緒管理的探索》一書中提出,進行情緒勞務時,可以透 過兩種方式完成情緒表達:表面演出與深層演出。Grandey(2000)更進一步的認為,

表面演出和深層演出這兩種策略,可以直接視為情緒勞務的內涵。以下進一步介紹兩種

表面演出和深層演出這兩種策略,可以直接視為情緒勞務的內涵。以下進一步介紹兩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