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意識的結構

彭加勒在[科學與方法]一書中,詳述自己的數學創造經驗是由無意識到下意識自我最後才是解

答自然地浮現在表意識中;他對下意識自我的性質的描述是"主宰一切的是我稱之為自由的東

西--如果我能用這個名稱來形容那種完全缺乏紀律和隨机產生的無序狀態。只有這種無序允許

意外的聯繫"[29],跟愛因斯坦所謂的潛意識裡"概念的自由遊戲"是相同的,而這潛意識的作用

,比現代心理學的放輕鬆出現的潛意識還要再深入[30],奧羅賓多稱這種高級潛意識為高等心思

(Higher mind),它的運作不需要一步步的邏輯思維活動,主要功能是大量的觀念化,

進行觀念與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繫貫通[31]。

湯川秀樹所謂愛因斯坦的較高等的想像力,則是奧羅賓多所說的照明心思(Illumined mind),這

是比高等心思再更深入一層的意識功能,它不是靠思維來工作,而是靠內在視覺來觀察,用視

覺觀照來認識整体,比思維意識具有更大的認識力量[32],即是愛因斯坦說的,他是用意像

在思維。

彭加勒說靈感是從無意識而來的頓悟,又說無意識與表意識是兩個不同的自我的感覺,其實,

無意讖轉成"有意識"就是超意識,也就是靈性甦醒。無意識與超意識的腦波都是Theta波,頻

率每秒4到8,超覺靜坐的生理效應研究有大量論文發表。

靈性與自我意識的感覺不同,前者寬廣無邊,後者狹隘侷限;頓悟就是來自超意識的閃光!

奥羅賓多說,比照明心思更深一層的意識功能是直覺,而直覺就是超意識的中心[33],奧修

說,直覺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真相,東方稱為第三眼[34]。照明心思的整体視覺觀察認識功能

就是源自直覺的明鏡意識,而高等心思的觀念貫通就是源自照明心思的整体融通觀照, 直覺的映現

功能鈍化就变成了照明心思的視覺思維。

故,形容頓悟的經驗像是"靈光一閃"、"直接出現",都是由於直覺的反映真相的功能。又,頓

悟是在靈性我這個層次發生的,前面提過具有寬廣無邊的特微,這時候,有限的自我感就會暫

時消失掉,成為一種"忘我"的經驗狀態,然後感受到與思考或創造的對象合一的惑受[35]。

18

許多藝術家及科學家都曾描述過這種伴隨極大喜悅的主觀經驗,那一瞬間,人本心理學之父馬

斯洛稱之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並視為是處在超個人意識狀態,即靈性層次的經驗。

心理學家 羅洛.梅 這樣描述自己的頓悟經驗:

"當這種洞見脫穎而出時,我接著就會覺得週遭的一切忽然活躍起來。我記得自己走過的那條

街道,兩旁的房屋潻著醜陃的綠色,平常我是懶得看上一眼的。但是,在我領悟洞見之時,四

週的顏色忽然鮮明起來,印在我的經驗中,使我至今還記得那種醜陃的綠色。隨著此一洞見的

迸現,世界宛如罩著一層特殊的光暈,我的視野也变得特別清澈。我相信這就是潛意識經驗突

破進入意識層次時,自然伴隨的現象。這也是此一經驗使人如此懼怕的理由之一: 內在的與

外在的世界,共同展現一種強度,使人在剎那之間難以招架。這是所謂的[忘我]的一種表現:

潛意識經驗與意識相互聯結,這種合一不是憑空玄想的,而是一種動態的當下融合。

我要強調,我並非在夢境中得到洞見,好像世界與我都是恍惚模糊的。一般人的誤解是:在体

驗這種洞見時,知覺变得遲鈍麻木。我卻相信知覺其實变得更為銳利。這種經驗的一面像是一

場夢,但是它的另一面則是更為銳利的知覺,生動活躍,如像我與週遭事物的関係清澈透明。"

[36]

感官知覺 变得更敏銳是因為頓悟時連上了超意識,而超意識是與內在感官共同運作的[37]

。內在感官在引言的註釋中已經提過,開啟內在感官會罩住外在感官,故內在與外在當下展現

為動態的融合。感官印象变得更鮮活是來自內在感官的視野,重疊在外在感官上。感覺像是一

場夢是因為內在感官的強度大過外在感官,結果外部世界的意識减弱,現出了偽裝的樣態。內

在感官可以穿透外在感官,故覺得與週遭事物的關係清澈透明。

羅洛.梅 的經驗只是稍微打開了內在感官,只要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就會体驗到內在感官空間

與外在感官空間重疊的現象。

這種內外交融的現象,奧修說過:"當玫瑰愈能夠深入你的內在,你也就愈能夠深入玫瑰的內

在,會有某個片刻來臨,你变成了玫瑰,而玫瑰变成了你,當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當所有的

二元性消失,你會知道玫瑰的真實、玫瑰的本質。"[38]

李嗣涔舉了一個這種合一狀態的例子: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一九八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也是研究玉米

的細胞遺傳學家,一九五一年她發現了基因"轉位"的現象,玉米基因在複製時會從一個染色体

跳躍到另一個柒色体上,產生重組現象,而在遺傳控制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這個想法不為

當時科學界所接受,直到二十多年後才被重視。她最特殊的是具有直觀能力,她的傳記く玉米

田裡的先知>描述用顯微鏡看玉米細胞時:"當我完全進入狀況後,我己不再置身局外,卻進到

裡面去了,成為那個系統的一部分。我和它們在一起,然後每樣東西都变大了。我甚至可以看

見染色体內部的細節,每一樣都真真實實地在那裡活動。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我真的覺

得我自己也在顯微鏡下,而它們都是我的朋友。",這表示麥克林托克女士其實是有觀想能力,

能進入心物合一狀態,深入事物的實相,才能有遠超過一般科學家的洞見。她為自己是一個"

神祕主義者"而自豪,她一直相信,除了科學家信奉的求知方法以外,還有其它可靠的方式存

在,她特別努力學習西藏喇嘛的訓練方法,這些信念來自她一輩子所經歴過許多科學所無法

解釋的經驗。

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在自傳性回憶錄く于宙波瀾>中,提及一九四八年才華洋溢的

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嘗試用簡單的圖示法,來解釋量子力學裡複雜的粒子交互作用

,剛開始並不成功,因為無法與其它大師溝通,沒有人了解他在說什麼。戴森仔細聆聽及觀察

才知道原因:"一般物理學家所以無法了解狄克(費曼的暱名),是因為他從來不用方程式,、、、

。狄克只把自己腦海裡的答案寫下來,卻從來不寫方程式,因為他對事情發生的情況有一個具

体的影像,那個影像可以讓他用最少的計算,直接得到答案。一般物理學家的思考方式是分析

式的,他卻是視覺的。"由此可見費曼也具有觀想能力,可以直接探索微觀物理的過程,、、、

。"[39]

創造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在科學與藝術創造的最高峰,會出現這種意識與關注對象冥合的特殊

意識狀態。[40]

東吳大學物理系陳國鎮教授自述他開啟內在感官的超意識經驗:"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

20

我突然体驗到"超感知覺"的現象。、、、超感知覺就時間而論,不僅能覺察過去或現在的人、

事或物,最奇異的是,未來的事物或情境,也偶而能夠預先覺察到。、、、就空間來講,不僅

能覺察遙遠的事物或情境,也能覺察很隱密的事物。

顯然超感知覺所涉及的時空,不像科學所說的那樣簡單、侷限而且邏輯化。隨著這種知覺方式

的熟悉,能夠知覺的時空愈來有愈大的伸縮度,近距離的、遠距離的、大範圍的、小區域的、

很久以前的、未來的都可以如在眼前。五官的感覺因此可以被超越,覺察到感官極限以外的

人、事或物。"[41]

所以,由以上這些例子,可知整個創造力表現的意識過程是:

鈍化 鈍化 鈍化

內在感官現出實相---→照明心思的意像認識---→高等心思的觀念運作---→

潛意識象微影像---→表意識思維

圖三

佛教唯識學並不認為上述的內外交融的合一狀態就是最根本的意識狀態,原因是在超意識狀態

中,仍舊存有能知覺與被知覺對象的對立性質存在;從表意識一直到超意識,這種對立性質從很

具体到愈來愈騶向合一的狀態;在超意識之上,一種不存在能知與所知對立性質的完全合一狀

態才是最究竟的意識本質,稱為非ニ元意識,禪宗所謂的開悟,就是指這種意識,名為"不ニ",

不ニ法門這名詞其實源於此。唯識學家說:所有層面的意識都是源自非ニ元意識,包括超意識所

知覺的實相。

佛教唯識學在禪定中所發現的意識結構分為: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及前五

識。前五識即外在五種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即表意識,第七識即各種層

次的潛意識,第八識包括無意識、超意識及終極的非ニ元意識。每一種意識都有相分與見分,

相分即覺知的對象,見分即該種意識覺知的功能。第六識的根是第七識,第七識的根是第八識,

這跟意識由無意識浮現到潛意識再浮現到表意識是完全一致的。從終極非ニ元意識变形到超意

識開始有知覺的對象即實相,及超意識的覺知功能。這覺知功能經過層層鈍化,最後变成表意識

的邏輯思維,已經離本來面目很遠了。唯識學家說:"常識所謂的"心靈",相當於唯識宗所謂的

這過程,心靈和物質的連繫愈來愈弱,所以,在表意識中,我們不容易察覺心和物的互動。陳

"我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協作,探討有關試驗,他們送了我一套內部的資料,資料提示,所

"我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協作,探討有關試驗,他們送了我一套內部的資料,資料提示,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