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成影概念研究

在幾何光學課程的安排中,成影概念通常被認為是相當簡單的學習單 元。在我國國小課程中,影子單元安排在小學低年級,包括踩影子遊戲、

竿影等活動。然而,很多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的中小學生,對影子的成因、

影子的大小、影子的深淺及影子的顏色等相關問題都有很多的迷思概念。

影子是黑的,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也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因此,

大多數人甚至不會認為影子為什麼是黑的是一個值得問的問題。根據過去 的研究,一般學生通常是用「光照到物體就形成影子」或「物體擋住光就 產生影子」等等來解釋影子的成因,這樣的回答並不代表對成影概念的真 正瞭解。皮亞傑指出孩童認為影子形成的物理原因有四類(Piaget &

Inhelder,1956):

(一)影子是因為外界的黑暗(如夜晚、樹的陰影等)而產生的。

(二)影子是物體本身所具備的。

(三)影子是物體本身所具備的,光的照射會使得影子發射出去。

(四)影子是因為光被物體遮擋而在屏幕上所形成的。

前三類都是標準的「迷思概念」。第四類的回答則還要透過學生進一 步的解釋或畫圖,才能判定概念是否合乎幾何光學上的解釋。很多研究指 出(Feher & Rice,1988;黃湘武和黃寶鈿,1989;邱韻如,1998),用「影 像發射」來解釋成影成像,是相當普遍的迷思概念。Feher & Rice(1988) 指出,很多 9 到 13 歲的學童認為影子是存在空間中的一種東西,它屬於 物體,因此形狀會和物體相同,這些學童的想法是,當物體受到光的照射 時,影子會自己投射到屏幕上或被光推動到達屏幕。黃湘武和黃寶鈿(1989) 在一項針對國中生到大學生所做的研究中指出,有些學生認為影子是光照 射到物體後,物體再發射出影像所形成的;也有學生認為投影的現象是由 於光只能照射到物體前方,因此在物體鄰近後方產生一個陰影,此陰影再 投射到屏幕上而形成。

很多學童認為黑色是影子本身的性質,他們沒有“影子是因為那個區 域沒有光線被反射所以才呈現黑的"的概念。他們通常認為黑色、白色和 其他顏色一樣都是物體固有的性質,光的作用是照射到物體讓我們可以看

到物體的(Feher & Rice,1992)。這些想法和科學史上的舊觀念是一致的,

在牛頓之前的人們也大都是持這樣的看法,因此當牛頓提出白光是有由很 多種色光組成的說法時,並不是一下子就被世人所接受。

在黃子晏(2004)的研究中,以科學寫作的方式探究國中生有關「光」

的迷思概念,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影子的形成」存有迷思概念。少部 分學生有「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光被物體吸收產生黑影」;也有部 分學生存著「物體不可以沒有影子」、「有光源就會有影子」、「物體離光源 越近影影子就越小」等的迷思概念。

王龍鍚和林顯輝(1992)則是透過教室觀察和紙筆測驗及臨床晤談研 究國小二年級學生的光和影概念,也發現到發現學生對影子形成的迷思概 念有:(1)光照到物體就有影子;(2)影子是物體的本性,只要有光就可 看到影子;(3)影子是太陽的相對產物,只要有太陽就有影子;(4)影子 是物體的一個映像;(5)影子是從太陽跑出來的。

而蕭倍如(2005)以自行發展之紙筆測驗來台中縣中小學生對於光學 的迷思概念,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於影子的迷思概念有(1)影子的顏色 與燈光顏色相同;(2)把光源調暗則影子變大;(3)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由於物體反射或偏折光線;(4)黑暗中的物體仍有影子;(5)以十字型 的電燈照射有圓孔的障礙物,則螢幕上出現十字型的亮影。

然而根據何嘉峻(2003)的研究可以發現到國中二、三年級不同性別 學生對於光學 (含「光源」、「光的直線前進」、「光與影子」、「光的折射」、

「光的反射」、「光與視覺」、「光與顏色」)均存在著迷思概念。

黃湘武與黃寶鈿 (1988)以群測及晤談的方式研究國中、小及高中學 生對於光的先前概念,包括:視線與顏色、光的投影以及平面鏡的成像。

與本研究相關的影子概念方面顯示:學生會認為影子是光照射到物體,物 體發射出來影像所產生的。

另外在 Rice 與 Feher (1988)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來研究學生對於影

子的概念中,發現學生易以反射來解釋影子的生成,影子是一種某物,會 移動到螢幕上,將影子給物質化。

李采褱(2003)針對光學概念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影子的形 成」的概念上,學童之迷思概念有:「透明物沒有影子,或為深色黑影」、

「影子係由物體『反射』陽光而生」、且「黑暗中依然有影子」。

綜合以上幾個研究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於影子的形成的確存在著許多 的迷思概念,例如:「影子的顏色與燈光顏色相同」、「影子是物體發射出 來的」、「影子是因為那個區域沒有光線被反射所以才呈現黑的」等迷思概 念。

第四節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