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透過 POE 策略的方式,以「影子變色」POE 推理實驗來了解 國中二年級學生對於影子及影子變色的概念為何?由其在活動過程之中所陳 述的對於影子的形成及影子變色的現象的預測與結果的解釋,去歸納其相關 的概念及推理的過程,並經由此一過程能瞭解學生的概念、推理類型、推理 過程間的關係與相互作用的影響。研究問題如下:

1. 國中二年級學生對於影子與影子變色的概念為何?

2. 國中二年級學生對於影子與影子變色的推理類型為何?

3. 國中二年級學生對於影子與影子變色的推理過程為何?

4. 國中二年級學生的影子與影子變色概念與推理過程間有何關聯及影 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POE 策略

POE 策略係指使用 P(Predict:預測)、O(Observe:觀察)、E(Explain:

解釋)此三個步驟的教學策略及方式,此一策略可以清楚的了解學生對於某 一概念的認知、理解以及推理過程(White & Gunston, 1992)。首先要求學生對 於事件的結果先進行預測並說明預測的理由,接著進行觀察及描述實際所觀 察到的現象,最後就預測的結果及實際觀察到的結果之間的落差,進行調適 以及解釋。

二、影子與影子變色概念

在本研究中,影子概念所指的是在前活動中,學生所使用來解釋影子是 如何形成的概念;影子變色概念是指學生在 POE 推理活動中,所使用來解釋 影子為甚麼會變色的概念。

三、另有概念

本研究所指的「另有概念」乃依據建構主義之觀點,指學生以個人日常 生活經驗、學校學習或其他途徑,對於現象或概念所產生與之認知,而這些 認知與當今科學家所認同的看法與信念不同者。

四、推理類型

本研究所探討的學生推理類型是指學生在進行 POE 活動時,所採用的推 理方式,而本研究所採用的推理類型,是參考張春興(1992)所整理的「歸納 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外加「直覺臆測」 等四種類型進行分 析。

五、推理過程

本研究所指「推理過程」,是指學生在影子變色推理實驗中之 POE 活動中,

對於所觀察到的現象,依據自己原有的知識、概念所陳述之解釋,分析其所 用之推理類型,在整個活動中所呈現的改變。所以在本研究中科學推理過程 包含學生利用推理能力來解決問題時所呈現出來的推理類型,其結果將由概 念來表徵,其方法將由推理策略來表現。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由於受到研究時間、人力與物力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研究的範圍與所受到的限制如下:

一、 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僅針對苗栗縣某國中二年級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 來進行,對象為二十九人,因此對於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

(二) 本研究以學生學習及生活經驗為主,並相信學生皆有推理的能力,其 他相關生活背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三) 本研究結果僅適用於研究對象在本研範圍內所做之推論。

二、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採 POE 策略的半結構式晤談,假設研究對象均有能力且願意 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二) 本研究以「光影變化」概念為範圍,對於其他光學概念不宜做過度 之推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為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討論與分析,以下分為四個章節討 論:第一節探討 POE 策略;第二節探討概念與另有概念;第三節為成影概 念研究;第四節則是討論推理。

第一節 POE 策略

一、POE 策略的起源

1980 年美國 Pittsburgh 大學 Champagne、Klopfer 和 Anderson 設 計了「DOE」(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DOE 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 由此一晤談策略來探討學生的相關概念。這策略分為幾個部分,先對學生 實施紙筆測驗,接著由教師示範實驗活動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最後則由 學生回答測驗上的問題並提出說明(Champagne, Klofer & Anderson, 1980),當時有些 DOE 的測驗會要求學生於觀察之前先對實驗的結果進行 預測。

王淑琴(1993)將 Champagne、 Gunstone 和 Klopfer(1985)等人發 展的 DOE 概念晤談教學策略的實施方法整理如下:

(一)裝置好一系列的示範實驗儀器,並說明所用到儀器之操作方法。

(二)請學生預測示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並且說明他們之所以如此預 測的理由。

(三)在未觀察實驗示範前,讓學生看其他同學所作的預測及解釋,並請 學生指出他人的答案中是使用到哪些概念。

(四)請學生比較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想法異同之處。

(五)施測者進行示範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將他們的觀察描述出

(六)請學生討論他們所作的預測和觀察到的現象有何不同之處。

(七)進一步也可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並請 他們再次提出解釋。

Gunstone 和 White (1981)發現讓學生進行「預測」的活動,除了能 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其預測的理由也反映出學生原本的認知結構。所以 他們認為「預測」對於瞭解學生概念及提升教學成效十分重要,基於上述 理由,便將 DOE 策略改良為 POE 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教學效益。White 和 Gunstone (1992)提出了 POE 策略運用於探究學生概念之改變,其策略的 主要步驟有三:

(一)預測:學生運用其原有的知識去預測一個事件的結果,其預測必須 要有其支持的理由,才能提出。

(二)觀察:在事件完成之後,學生去描述觀察到的結果。

(三)解釋:由學生解釋他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之間的矛盾,通常他會遇到 困難,教學者要鼓勵學生去考慮所有的可能因素;此時鼓勵 是重要的,因為學生在這個步驟中會展現出他們對於事件的 理解。

因此,DOE 教學策略雖然與 POE 教學策略相當類似,但也不全然相同,最 主要的差異點在於 POE 教學策略較為強調預測這一階段的重要性,但 DOE 教學策略則否。

二、POE 策略的目的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學來的知識,去解釋 事件與經驗,在課堂中「問問題」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檢視 學生應用知識的情形,而 POE 則是一種對應用知識能力的測量(White &

Gunstone,1992)。因此 POE 比「問問題」更為直接,當我們在提問問題時,

很可能我們的問題之中就會含有對答案的暗示。對學生來說,他的學習也 只是重複操作某一概念來對教師所提的問題做出解釋,這樣的情境學生根 本不需思考。但 POE 所強調的「預測」的部份,與問問題相比,更能讓學

生運用知識去做推理,使用推理去做出解釋,也經由推理讓我們更能了解 到學生所學的知識是如何被運用在真實的情境之中。

葉辰楨(2000)認為,運用 POE 模式,由於作「預測」較少受到「什麼 是正確答案?」的想法影響,運用此一策略,也可使得低成就以及平時不 善表達的學習者較能在教師與同儕鼓勵下發言;而在實驗活動中使用 POE 模式,學習者參與課程和投入的程度亦有所提昇。例如「不同重量的兩個 球,在同樣高度下,哪一個先落下?」這種一般性的問題,在 POE 的過程 中,學生也較有可能以實際觀察到的現象,去評估所學的物理知識如何運 用到真實的情境中(White & Gunstone, 1992)。

李家銘(2001)也發現低成就學生在進行實驗時,由於其實學習成就 就及學習態度的影響,通常只是動手操作而沒有進一步的動腦思考。但若 使用POE策略來進行教學活動,他們的電學概念會有明顯進步,其中最有 意義的是「預測後的解釋和觀察後的解釋」,因為這樣的解釋行為讓學生 會動腦思考問題的答案並評價自己的概念,進而增進學習的成效。

POE 最重要的關鍵是讓學生自己決定推理、預測、解釋所抱持的理由,

在許多活動的經驗中,學生經常由日常經驗或是以曾學過的知識去支持他 們的理由,甚至應用跟科學家相異的觀念去解釋現象。這說明了 POE 比一 般的策略更能探測學生用來解釋科學現象的信念(White & Gunstone, 1992)。

三、POE 策略的實施

Bruce (2000)的研究顯示,許多不同概念、不同階段的科學學習活動 中、都可以運用 POE 策略來作為學習策略,同時 POE 策略也可以很成功的 應用在從幼稚園(利用繪畫與交談)到大學前後的課程,它可以幫助我們思 考幾個方向:

(一)當課程中所學習的是學生有共同興趣的學習材料上,POE 策略提供 科學課程或課堂討論一個很好的導引。

(二)POE 策略可以讓教學者能觀察學生活動的歷程,作為進一步研究、

改進寫作能力或形成性評量的基礎。

(三)由於書寫 POE 活動單需要時間,所以它可以讓學生放慢腳步去思 考,他們正在做什麼?想什麼?因為學生必須去思考這些有趣的現 象與可能的理論來加以解釋。

(四)「預測」這個動作會增加學生的參與感,這會讓大部分的學生對於 真實的實驗現象更有興趣,特別是當學生自己的預測與多數人的預 測不同的時候。

(五)POE 策略的相關教學活動可以成為學生進一步探索科學原理的基 礎,例如觀察到的現象有何差異?實驗可以提供哪些解釋?

然而,Bruce (2000)也提到如果 POE 活動的主題是學生較少經驗的主 題,當要他們進行預測時,學生可能會任意猜測,誤以為學習的目標就是 要回答出老師們心中持有的答案,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預測-觀察-解釋」是晤談策略的一種延伸(邱美虹,2000),是用 以探測兒童應用知識能力的測量工具,藉由對研究對象完成此三步驟的過 程來探究受試者對概念的想法與概念改變的歷程。

邱美虹(2005)接著更提出 POE 實施步驟如下:

(一)首先向學生說明實驗程序,並讓學生觀看實驗裝置,接著請學生就

(一)首先向學生說明實驗程序,並讓學生觀看實驗裝置,接著請學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