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資訊教育政策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資訊教育政策發展

一、資訊教育推動政策

我國自民國 86 年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起,透過一連串的國民教 育資訊科技課程的實施,培養學生的資訊科技基本能力與素養。從國內資訊教育 推動計畫中,發現除了對資訊教育的重視外,亦有其階段性的目標,其歷年資訊 教育相關政策分述如表:

表 一:資訊教育重大推動計畫

二、97 年後資訊教育推動現況

鄉鎮補助設立數位機會中心,更結合大專校院學生擔任資訊志工運用電 腦、網路、視訊設備及線上帄臺,克服空間限制辦理數位學辦計畫服務,

培訓大學生為偏遠地區約 1200~1500 人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 學科的學習陪伴。(教育部,105)

綜上所述不用 97 年後資訊教育推動除提升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及正確 態度外,亦積極培力教師資訊能力與改善教學環境設施。然在資訊教育總藍圖

(2016)點出資訊教育面臨的困境:一般學生仍以學習助益不大、學習膚淺的社 交和娛樂為主,停留表層的資訊運用,未能達到深度學習,與能力指標設定、學 習內容與表現及教師的專業能力都有正相關;而城鄉數位差距、弭帄落差方面也 反映出社會階級之差異,未來追求數位帄等謀求改善。

21 世紀高中生具備最重要的資訊能力,有三項能力指標根據,根據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所公布,第一個指標為「use tools interactively」,能運用 3C 等工具溝通互動,不論是電腦資訊的 coding 能力,或是程式語言能力都包含在 這範圍;第二個指標為「nteract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也尌是能在社會 異質團體運作,在跨領域的團隊協同合作、完成團隊任務的能力;第三個指標則 為「act autonomously」,學習者能具備自主行動能力。能在資訊科技領域裡互動,

熟練地使用工具等層面,包括使用語言、符號與文本互動的能力,亦即涵蓋數學 思維的運用(OECD,2005)。科技以一日千里之貌變遷者,尤以軟體的發展,其 更新速度之快是超越且無法想像,已完全地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模式及工作樣態。

因此,如何使用數位工具,並善用網路資源進行 PBL 學習模式,儼然成為未來 教育日益重要的課題。

在我國,103 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設「資訊科技」

必修科目,國中階段設每週 1 節,高中階段則為二學分,預定於 108 學年實施程 式,而設計屬於科技領域的一部分(聯合報,2017)。在美國已成為創新教育新顯 學「動手做」的創客(Maker)課程,重新定義「STEAM」學習意義,其強調以 科技為導向,透過實際的體驗與任務,整合知識。而資訊教育裡的程式設計,正 是植基於 STEAM 的絕佳課程,藉由程序思考訓練與程式或類程式語言的拆解、

排列組合與撰寫,訓練學生的邏輯訓練與思考,透過學生動手做,以及觸發真實 的體驗學習,「程式語言設計」課程無疑將是未來學生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