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球數情境、球種與進壘點的關係

一、 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獨立性檢定

本研究大專優秀投手在四種情境下,投入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情形如圖 4-1 所示,卡方檢定表如表 4-2-1-1 所示:

圖 4-1 不同球數情境中、球種與進壘點分佈圖

表 4-2-1-1 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

卡方獨立性檢定

不同情境 數值 df 漸近顯著性 (2 端)

情境一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16.669b 2 .000

概似比 16.303 2 .000

線性對線性關聯 2.014 1 .156

有效觀察值個數 591

情境二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5.558c 2 .062

概似比 5.686 2 .058

線性對線性關聯 5.330 1 .021

有效觀察值個數 375

36 情境三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1.289d 2 .525

概似比 1.284 2 .526

線性對線性關聯 1.124 1 .289

有效觀察值個數 169

情境四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900e 2 .638

概似比 .892 2 .640

線性對線性關聯 .867 1 .352

有效觀察值個數 141

總計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18.881a 2 .000

概似比 19.309 2 .000

線性對線性關聯 9.691 1 .002

有效觀察值個數 1276

*P < .05

經卡方獨立性檢驗結果顯示,在情境一卡方值為:P < .05,達顯著效果;

在情境二卡方值為:P > .05,未達顯著效果;在情境三卡方值為:P > .05,未 達顯著效果;在情境四卡方值為:P > .05,未達顯著效果。代表在情境一時,

球種與進壘點分佈情形非相互獨立,以下分別檢驗兩者在各情境下的交互作用情 形。

37

38

39

在情境二球種分佈上,以適合度考驗後,結果如表 4-2-1-3-1 所示。其中 χ2=48.600*,P =.000 達顯著差異(<.05),應拒絕虛無假設,顯示在情境二中,

球種分布有顯著的不同。其中以「直球」的百分比 60%較多,「變化球」的百分 比 40%較少。

表 4-2-1-3-1 情境二、各球種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參數 觀察個數 期望個數 殘差 卡方 df 漸進顯著性 直球 225 187.5 67.5

48.600* 1 .000 變化球 120 187.5 -67.5

在情境二進壘點分佈上,以適合度考驗後,結果如表 4-2-1-3-2 所示。其中 χ2=27.568*,P =.000 達顯著差異(<.05),應拒絕虛無假設,顯示在情境二中,

進壘點分布有顯著的不同。其中以「外角」的百分比 44.5%較多,「中間」的百 分比 22.4%較少。

表 4-2-1-3-2 情境二、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參數 觀察個數 期望個數 殘差 卡方 df 漸進顯著性 內角 124 125 -1

27.568* 2 .000 中間 84 125 -41

外角 167 125 42

40

41

42

在情境四進壘點分佈上,以適合度考驗後,結果如表 4-2-1-5-2 所示。其中 χ2=8.340*,P =.015 達顯著差異(<.05),應拒絕虛無假設,顯示在情境四中,

進壘點分布有顯著的不同。其中以「內角」的百分比 39.7%較多,「中間」的百 分比 22%較少。

表 4-2-1-5-2 情境四、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參數 觀察個數 期望個數 殘差 卡方 df 漸進顯著性 內角 57 47 10

8.340* 2 .015 中間 31 47 -16

外角 53 47 6

43

第伍章 討論

本章主要根據研究結果,以二小節來呈現研究結果之討論,第一節:不同情 境、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情形;第二節: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關係。

第一節 不同球數情境、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情形

一、不同球數情境的分佈情形

在棒球比賽中,球種與進壘點會隨著不同的情境壓力有所提升,使得在比賽 過程中,充滿著不同的變數,比賽過程中,投手的每一顆球都會影響整體比賽的 結果,所以投捕之間的配球模式顯得重要。以本研究不同球數情境下,總共收集 到 1276 顆,在情境一 591 顆(46.3%)、情境二 375 顆(29.4%),情境三 169 顆 (13.2%)、情境四 141 顆(11.1%),與蘇茂菘等(2007)研究世界經典大賽日本隊投 手對中華隊的配球模式,經過統整日本隊總共收集 120 顆,在情境一 66 顆(55%)、

情境二 27 顆(22.5%)、情境三 18 顆(15%)、情境四 9 顆(7.5%),該研究與本研究 結果一致,發現無論優秀大專投手還是個案研究,投手在比賽過程中,最主要的 目標為能在比賽中取得好球數的絕對領先,降低投手陷入球數落後的情況,並一 直保持到比賽結束,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本研究投手的球數情境在落後的情境 四稍多,代表投手陷入高度壓力的情境較多,可能就會受到技能層次的影響。

二、球種分佈情形

本研究從整體球種使用來看,優秀大專投手在直球與變化球的使用上,比較 依賴使用直球與打者對決,而變化球多半使用的較少,與潘俊榮(2016)、蔡文星 (2005)配球策略較不相符。潘俊榮(2016)研究提出潘威倫在八場比賽中,總數為 696 顆,直球為 300 顆(43.1%),而變化球為 396 顆(56.9%)。蔡文星(2005)以國 外職業棒球選手作為研究對象,發現日本隊松坂大輔主要以滑球為主(53.75%)

44

的投手,而韓國隊鄭岷台則是以變化球(佔 60%)為主的投手。這兩個研究結果一 致,與本研究整體直球 942(73.8%)、變化球 334(26.2%)差距甚大。造成不一致 的原因,可能是職棒選手與大專選手技術有所不同,球種的使用及控制進壘點相

其中在前四名的隊伍中,直球的使用以 A1、B1、B3、B4、C2、D2 投手高於 整體直球平均值,直球的使用均超過 78%,而在變化球的使用以 B2、B5、C1、D1 球員高於整體變化球平均值,其中有 D1 使用變化球高達 42%。而在後四名球隊 中,與前四名球隊中有所不同,直球的使用只 E3、E4、G2、H2 投手員高於整體 直球平均值,直球的使用均超過 80%,而在變化球的使用有 E2、E4、F1、G1、H1、

H3 球員高於整體變化球平均值,其中 E4 使用變化球高達 47%。可以發現在整體

45

B2 66.7% 33.3% 100% E3 87.3% 12.7% 100%

B3 84.4% 15.6% 100% E4 52.6% 47.4% 100%

B4 81.1% 18.9% 100% F1 62.9% 37.1% 100%

B5 72.7% 27.3% 100% G1 68.2% 31.8% 100%

C1 66.2% 33.8% 100% G2 90% 10% 100%

C2 85.5% 14.5% 100% H1 69.1% 30.4% 100%

D1 57.1% 42.9% 100% H2 80.7% 19.3% 100%

D2 85.5% 14.5% 100% H3 60.9% 39.1% 100%

※英文字母代表學校代碼、數字代表該校第一位投手,以此類推。

三、進壘點分佈情形

從整體進壘點分佈來看,優秀大專投手在進壘點的應用上,進壘點大多以外 角 571(44.7%)為較多,其次以內角 438 顆(34.3%)、中間 267(20.9%)。而直球大 多以內角 354 顆(37.6%)與外角 409 顆(43.3%)為主要搭配,其次中間 179 顆 (19%),而在變化球進壘點大多以外角 162 顆(48.5%)為主,內角 84 顆(25.1%) 與中間 88 顆(26.3%)較平均分配。而在這兩種球種下,與鍾宇政(1999)研究曹錦 輝在三場比賽中,直球與變化球的進壘點分佈都以九宮格兩側為主及劉榮華 (2016)以郭俊麟在 U21 冠軍賽對日本投球內容作分析,進壘點也都以九宮格兩側 為主,因此發現在本研究球種與進壘點的關係下,在直球與變化球都以兩側為 主,降低被攻擊的可能性,本研究與鍾宇政(1999)、劉榮華(2016)的研究結果相 符。而在中間進壘點明顯較少,其最主要的原因為打擊者的攻擊熱門區域,較常 被擊出安打或長打。潘俊榮(2016)研究發現,以潘威倫八場比賽中,計算出被打 出安打的進壘點 2 號與 5 號位置,與本研究中間進壘點為同一個空間位置,總共 面對了 42 打席,被擊出安打為 32 支,這兩個進壘點位置被安打率高於 76%左右,

使得目前大專優秀棒球投手,因還在技術養成的階段,都以外角與內角作為對付 打者的依據。而變化球都以外角作為搭配,可能原因為變化球相較於直球球速較 慢,若投手想以變化球搭配內角,可能因變化球的軌跡,落入進壘點中間,容易 造成長打的機會。

46

47

48

B1 80.0% 20.0% 20.0% 13.3% 66.7% E2 66.7% 33.3% 42.4% 30.3% 27.3%

B2 65.5% 34.5% 24.1% 13.8% 62.1% E3 91.3% 8.7% 34.8% 13.0% 52.2%

B3 87.5% 12.5% 37.5% 15.0% 47.5% E4 47.4% 52.6% 26.3% 47.4% 26.3%

B4 73.3% 26.7% 26.7% 26.7% 46.7% F1 60.3% 39.7% 36.5% 20.6% 42.9%

B5 73.7% 26.3% 42.1% 21.1% 36.8% G1 75.5% 24.5% 28.3% 20.8% 50.9%

C1 59.4% 40.6% 18.8% 31.3% 50.0% G2 87.5% 12.5% 18.8% 25.0% 56.3%

C2 80.0% 20.0% 40.0% 20.0% 40.0% H1 68.1% 31.9% 31.9% 34.0% 34.0%

D1 42.9% 57.1% 33.3% 19.0% 47.6% H2 75.8% 24.2% 36.4% 18.2% 45.5%

D2 84.2% 15.8% 42.1% 21.1% 36.8% H3 38.5% 61.5% 23.1% 7.7% 69.2%

※英文字母代表學校代碼、數字代表該校第一位投手,以此類推。

(二) 情境二

本研究的情境二中,在球種的使用以直球 255 顆(68%)使用較多,變化球 120 顆(32%)較少,與蘇茂菘等學者(2007)研究日本隊對中華隊的配球模式,在情境 二球種以變化球(51.85%)為主,直球(48.15%)為輔,與本研究不一致。可能原因 為優秀大專投手雖在情境一,期盼能以直球搶下第一顆好球,但情境的提升,優 秀大專投手在球種的選擇上還是以直球為主,並期望維持在情境二的球數情境 下。而不同的是,從個別表現可瞭解,其中以 B2、H3(如表 5-2-1-2)大專投手在 球種的使用以變化球多於直球,其餘十八位大專投手球種使用都以直球為主,可 能原因為個人配球的喜好不同,在球種搭配上就與本研究投手群不一致。

進壘點部分,而進壘點以外角 161 顆(42.93%)居多,其次為內角 124 顆 (33.07%)、再者中間 90 顆(24%)作為搭配。本研究中的優秀大專投手在稍有壓力 的第二種情境中,以外角作為空間位置上的第一選擇,再者為內角,與劉榮華 (2015)研究指出郭俊麟在球種的配球模式都以內角、外角為主一致。表示本研究 中的投手在情境二的狀況下,在進壘點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在內角、外角中,並降 低打擊者的威脅。然而,以個別表現來看還是有些差異。其中以 E2、E4、G1(如 表 5-2-1-2)大專投手在進壘點多以內角為主,可能因個人喜好、球數上的多寡 或球種軌跡上的影響,進而與其他為投手有不一樣的結果呈現。透過中本茂樹

49

50

51

(四) 情境四

到了壓力最大的第四情境,球種的使用上大多以直球 117 顆(82.98%)為主,

變化球 24 顆(17.02%)為輔,而進壘點以內角 57 顆(40.4%)、外角 53 顆(37.6%) 作為搭配,而中間 31 顆(22%)較少搭配(如表 5-2-1-4)。與蘇茂菘等(2007)研究 日本隊發現,在情境四球種使用的選擇上,以直球(66.67%)為主、變化球(33.33%)

52

D2 81.8% 18.2% 63.6% 9.1% 27.3% H3 88.9% 11.1% 55.6% 0.0% 44.4%

※英文字母代表學校代碼、數字代表該校第一位投手,以此類推。

5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及結果分析為結論與建議兩小節探討,第一節結論:配合 研究之目的將研究結果呈現之概念陳述;第二節建議:配合研究結果之數據提升 未來訓練上或比賽上具體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專優秀棒球投手在不同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情 形,分析不同情境、球種、進壘點的分佈情形以及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 點分佈的關聯。結論如下:

一、情境、球種、進壘點分佈情形

(一) 透過情境分類方式瞭解,在四個情境總共收集 1276 顆好球,若扣除經 常發生的 0-0 狀態下,整體收集到 905 顆好球,而情境一、二收集到 595 顆,佔了(65.7%),表示優秀大專投手在投球過程中,較能取得好 球數領先,不至於落入情境較高的狀況下。

(二) 透過球種分類瞭解,優秀大專投手在球種的使用上,大多使用直球為 主,變化球為輔。

(三) 透過進壘點分類瞭解,優秀大專投手在進壘點運用,大多以外角為主、

其次為內角、中間為主。

54

二、球種與進壘點的關係隨著不同球數情境有所不同

(一) 優秀大專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下,會因球數情境壓力的提升,在球種的 使用上,逐漸都以直球為主,變化球就使用減少,而在進壘點的搭配上,

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以外角作為第一選擇,而不同的是在情境四時,

以內角為主,因此球數情境的提升,在球種與進壘點搭配使用,就會有 所不同,也會因個人的喜好,在不同球數的情境上有所不同。

(二) 整體而言,投手必須要有控制的能力,才能掌握比賽勝負的關鍵,若透 過多種的球種,異同的進壘點,投手取得好球數的機率增加,必能取得 最後的勝利。反之控球能力差,球種單一、進壘點相同,造成投手最大 的威脅,使得比賽過程中,逐漸邁向輸球的一方。

55

第二節 建議

本結配合結果之數據及結論,提供在未來訓練、比賽中或研究上之建議,分 別說明如下:

一、訓練上的建議

一、訓練上的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