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Copied!
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不同球數情境下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配球模式之分析

研究生:許子寧 撰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不同球數情境下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配球模式之分析

研究生:許子寧 撰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4)
(5)
(6)

致謝辭

大學畢業前夕,以決定繼續深造,在畢業兩年後於 2016 年 9 月重新踏上學 習之門,打開研究所學習之路,學期之間的酸甜苦辣,以最後十個感謝作為漂 亮的 End:

第一感謝:感謝神、能讓我完成人生第一本著作,不多不少,足以畢業。

第二感謝:感謝父母親的支持與放手,讓我完成學期間的碩士學位,也感 謝兩位弟弟協助照顧父親,得以讓我安心求學。

第三感謝:感謝最敬愛的指導教授,競技學位學程陳秀惠主任,不計辛 勞、不求回報,讓論文能發揮到最大境界及未來的應用上。

第四感謝:感謝擔任過我大學、研究所班導的溫卓謀教師,在口考期間給 予寶貴建議及指導,讓論文更貼切主軸、抓住重點。

第五感謝:感謝亦師亦友的莊國良教師,協助論文指導及額外的程式教 學,讓論文能更有系統的處理資料。

第六感謝:感謝體育學系范春源主任、陳玉枝老師、徐維敏學姐、邱琦玲 同學、洪建任同學,競技學位學程高克武教練、王信民教練、林玉涵學姊,在 收集資料給予最大協助,並完成論文而外的成果。

第七感謝:感謝競技學位學程棒球隊每位同學,有了你們的堅持,進軍棒 球一級公開賽,才有這本小而有力的小小報告書。

第八感謝:感謝 105、106 級碩班的學長、學姊、同學、學弟、學妹的陪 伴,有了你們讓研究室充滿這笑聲,更充滿著學術的味道。

第九感謝:上面八點為未感謝到的,以下到這點感謝,感謝你/妳的支持,

有了你/妳的出現,讓我能順利畢業。

第十感謝:感謝自己能撐過兩年,為自己加油、朝著下一個目標前進,我 想不久的將來,一定過著精采的人生。

許子寧(亞夫.比另) 謹誌 2018 年 7 月

(7)

i

不同球數情境下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配球模式之分析

研究生:許子寧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以大專棒球公開組投手之投球內容,作為比賽表現分析,透過 分析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瞭解投手在比賽中的配球模式。方法:以 106 學年度大專棒球聯賽公開組 B 組 13 場賽事,利用事後觀察方式進行標記分析,

紀錄內容為各隊投手的球數情境、球種及進壘點作為分析,取得資料後透過分類,

並透過中華職棒被上壘率及整體投球球數,算出前二十名大專優秀棒球投手作為 分析對象。

研究結果:

一、在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分佈

(一)情境一收集 591 顆好球(46.3%)、情境二收集 375 顆好球(29.4%)、

情境三收集 169 顆好球(13.2%)、情境四收集 141 顆好球(11.1%)。

(二)直球收集 942 顆好球(73.8%)、變化球收集 334 顆好球(26.2%)。

(三)內角收集 438 顆好球(34.3%)、中間收集 267 顆好球(20.9%)、外角 收集 571 顆好球(44.7%)。

二、不同球數情境下:

(一)情境一在球種使用上大多以直球為主,進壘點以外角為主、其次以 內角。

(二)情境二在球種使用上大多以直球為主,進壘點以外角為主、其次以 內角。

(三)情境三在球種使用上大多以直球為主,進壘點以外角為主、其次以 內角。

(四)情境四在球種使用上大多以直球為主,進壘點以內角為主、其次以 外角。

(五)結論: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比賽中的球種和進壘點的分配型態會隨 著比賽球數的情境有所變化。

關鍵詞:優秀棒球投手、投手配球模式、標記分析

(8)

ii

The Analysis of Pitching Pattern of Excellent University Baseball Pitchers in Different Ball Number Situations

Graduate:Tzu-Ning Xu Advisor: Hsiu-Hui Chen, Ph.D.

abstract

Purpose: In this study, the pitching content of higher-standard groups in the college baseball teams were used as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ames. The ball types and entry points in different ball number situations we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pitching pattern of pitchers in the games.Methods: Taking the number of pitches’ appearance of group B teams in University Baseball League (UBL) in 106 academic ye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total of 13 video recordings were taken, observed and analyzed after the competition. The recorded content contains pitchers’ ball number situations, ball species and entry points. After the data was obtained, the top 20 baseball pitchers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pitching number and the formula of WHIP (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 Pitched).Result:First, under the ball number situations, ball species and entry points: (1)The situation 1 collected 591 strike balls (46.3%), situation 2 collected 375 strike balls (29.4%), situation 3 collected 169 strike balls (13.2%), and situation 4 collected 141 strike balls (11.1%). (2)Collected 942 straight balls (73.8%) and 334 breaking balls (26.2%). (3)Collected 438 inside corner balls (34.3%), 267 balls (20.9%) in the middle, and 571 outside corner balls (44.7%). Second, under the different ball number situations: (1)In situation 1, most of the ball types are mainly straight balls, the ouside corners of the entry point are the main ones, and the inside corners are the second. (2)In situation 2, most of the ball types are mainly straight balls, the ouside corners of the entry point are the main ones, and the inside corners are the second. (3)In situation 3, most of the ball types are mainly straight balls, the ouside corners of the entry point are the main ones, and the inside corners are the second. (4)In situation 4, most of the ball types are mainly straight balls, the inside corners of the entry point are the main ones, and the outside corners are the second. (5)Result: The distribution of ball types and the entry points of the excellent University baseball pitchers in the game will change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number of games.

Keywords:Excellent University Baseball Pitchers, Pitches Pattern, Notational Analysis

(9)

iii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4

第六節 名詞解釋---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投球動作控制理論 --- 7

第二節 投手投球策略相關研究 --- 10

第三節 比賽標記分析相關研究 --- 17

第四節 總結 ---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0

(10)

iv

第肆章 研究結果 --- ---33

第一節 整體投球結果 --- 33

第二節 不同球數情境、球種與進壘點的關係 --- 35

第伍章 討論 --- -- 43

第一節 不同球數情境、球種與進壘點的分布情形 --- 43

第二節 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分佈關係 --- 4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 53

第二節 建議 --- 55

參考文獻 --- 57

一、中文部分 --- 57

附錄 --- 60

附錄一 棒球競賽不同球數情況下分類表「內容效度」專家審查意見表 -- 60

附錄二 棒球競賽不同球數情況下分類表專家意見彙整 --- 62

附錄三 中華職棒記錄表單 --- 64

(11)

v

表次

表 1 不同球數情境 --- 6

表 2-1 打擊者特質與投手配球模式 --- 13

表 3-1 各隊投手基本資料 --- 22

表 3-2 前二十名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基本資料 --- 22

表 3-3 競賽場次 --- 23

表 3-4 觀察細目表表格 --- 25

表 3-5 好壞球編碼 --- 25

表 3-6 電腦標記分析紀錄表 --- 26

表 3-7 專家效度之專家名單 --- 28

表 3-8 觀察員信度表單 --- 29

表 3-9 觀察員對各變項觀察一致摘要表--- 29

表 3-10 球數情境 --- 30

表 3-11 球種分類表格 --- 32

表 3-12 配球模式與統計方法應對表 --- 32

表 4-1-1-1 各情境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表 --- 33

表 4-1-1-2 各球種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表 --- 34

表 4-1-1-3 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表 --- 34

表 4-2-1-1 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 --- 35

表 4-2-1-2 情境一、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分布表 --- 37

表 4-2-1-3 情境二、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分布表 --- 38

表 4-2-1-3-1 情境二、各球種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 39

表 4-2-1-3-2 情境二、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 39

表 4-2-1-4 情境三、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分布表 --- 40

(12)

vi

表 4-2-1-4-1 情境三、各球種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 40

表 4-2-1-4-2 情境三、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 41

表 4-2-1-5 情境四、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分布表 --- 41

表 4-2-1-5-1 情境四、各球種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 41

表 4-2-1-5-2 情境四、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 --- 42

表 5-1-2-1 整體與個別投手球種分布統計表 --- 44

表 5-1-3-1 整體與個別投手進壘點分佈統計表 --- 46

表 5-2-1-1 情境一、整體與個別投手球種與進壘點統計表 --- 47

表 5-2-1-2 情境二、整體與個別投手球種與進壘點統計表 --- 49

表 5-2-1-3 情境三、整體與個別投手球種與進壘點分佈圖 --- 50

表 5-2-1-4 情境四、整體與個別投手球種與進壘點統計表 --- 51

(13)

vii

圖次

圖 2-1 打擊者反應時間 --- 7

圖 2-2 運動競賽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層次關聯圖 --- 1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1

圖 3-2 研究工具 --- 24

圖 3-3 場地攝影圖 --- 26

圖 3-4 進壘點分佈圖 --- 31

圖 4-1 不同球數情境中、球種與進壘點分佈圖 --- 35

圖 4-2 在情境一時、球種與進壘點分佈圖 --- 37

圖 4-3 在情境一時、球種與進壘點分佈圖 --- 38

(14)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分為六小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第六節、

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我國運動文化發展以來,棒球已成為我國最熱門的運動,無論是我國的中 華職棒還是美國、日本的職棒都深受國民的愛戴,而國民的話題中,常常離不開 點播率最高的棒球話題。我國棒球已發展超過半百年歲,無論是國際賽、國內職 棒、大專聯賽、高中聯賽、國中聯賽或是小學比賽,都可以看到滿滿的加油人潮,

更可以看得出國民對於棒球,已經有不可滅的棒球靈魂。在 1969 年金龍少棒奪 得少棒世界冠軍後,掀起了一股臺灣的棒球風潮,而大專體育總會為了讓大專棒 球蓬勃發展,提高棒球運動水準、銜接高中與職棒的橋樑,於 1996 年(85 學年 度)開始創辦大專棒球聯賽,從 85 年至今已有 23 個學年度之久(中華民國大專院 校體育總會),在有了大專聯賽制度後,讓高中球員不急於跳級至職棒,也有另 一條不錯的選擇,完成學業並提升自我球技,更讓青出於藍的後輩有發揮的舞台。

我國在世界中已發展出完善五級機制的棒球體制。近來,因科技的進步更為 棒球帶來了實質上的益處。特別是利用科技紀錄上的便利性、關鍵性及客觀的數 據作為回饋,提供教練、選手、球評、研究人員以及相關人員的參考依據,在訓 練準備、教育推廣及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幫助。在現代的競技運動中,之所以會 借重大量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是因為在人的大腦記憶中,短期記憶大約只有短短 的 二 十 秒 左 右 , 透 過 賽 後 回 想 視 覺 觀 察 而 出 的 記 憶 是 較 不 準 確 (Hughes &

Franks,2004 ; Laird & Water,2008)。針對這樣的問題,許多研究中會針對比 賽影片進行標記分析(陳佳郁、劉有德,2010;溫卓謀,2004 ),依據不同的比

(15)

2

賽項目與目的,規劃出屬於本項目的紀錄方式,再透過客觀的分析方式,來針對 或瞭解自己與不同對手的比賽表現(莊國良、劉有德,2013)。然而,選手在比賽 中的表現可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勢均力敵的比賽與一面倒的比賽,就 有可能會表現出不同比賽表現內容,Vaz, Van Rooyen, & Sampaio(2010)將一賽 季的橄欖球比賽的分差利用群聚分析(cluster analysis)以分差的方式來進行 比賽資料分類,並取出其中分數相近的比賽,來進行比賽相關內容統計分析。因 此,將比賽表現進行標記分析時,除了詳細記錄之外,更要注意的是比賽資料蒐 集的分類與解釋,避免因過多不必要的資訊影響到團隊或個人的運動表現成績。

而在棒球比賽中,鎂光燈的焦點常常落在投手的身上,因投手佔了比賽勝率 的 60~80%( Adair,1990;楊賢銘,1996),每場棒球比賽中最精彩的畫面大都來 自於投打對決的時刻。一顆時速 144 公里的球,從投手手中離開至本壘板的時間 只需要 460 毫秒左右,而如何運用這短短的 460 毫秒,作為時間差的改變,讓打 擊者無法精確的擊到球,就必須倚賴投手的投球技術與策略。劉雅甄(2014)在焦 點視覺研究發現優異的打擊者會依投手投球過程中,找出投球準備期、抬腿至高 期、最大跨步期、揮臂出手期的一些前線索,來針對投手的投球做出球種的判斷 及攻擊上的選擇。由此可知,優秀投手的基本條件可能就是隱藏特定投球姿勢的 特徵,讓打擊者就無法有效的提取揮棒前的線索,而讓打擊者無法猜出球種的可 能性。再者,球出手至本壘板僅需不到半秒時間,因此通常打擊者就需要在打擊 前,有一個大概預定打擊位置,或是設定球種的心理準備。所以,如果投手能夠 再進一步的結合優異的配球策略,掌握整場的勝算就更多了。

在評估一名投手的能力時,目前經常使用的依據就是防禦率、被上壘率及三 振率等數據。而在實際的賽場上,投手會面臨不同打者、球數、壘上跑者狀況、

局數、比分等因素的交互影響,除了基本的投球技術以及優異的心理技能之外(黃 武雄,2011),配球型態就是讓投手得以在各評估指標中獲得好表現的關鍵了。

例如,當好球數落在投手這一方,如:1-0、2-0 情況下,投手的配球策略就會

(16)

3

以擅長的球種作為對付打者的技術(高英傑、江昆達,2008)。吳明倫(2009)就空 間技術的應用,指出投手在對決每位打擊者前,會想要瞭解每位打擊者的打擊習 性、擅長與不擅長攻擊的球種、打擊的九宮格熱區、站姿打法及握棒方式,以利 每顆球都落在投手想要的位置,舉例來說:以一位右投手,發現打擊者離本壘板 較遠,其揮棒後伸手至最長,不一定會達到好球帶外角低球的地方,透過打擊者 給予投手這樣的訊息,投手在投球的空間位置上,都以直球外角低球或有利的變 化球作為對決的依據,讓打擊者在攻擊上較不容易揮棒。相對上述所說,若打擊 者較靠近本壘板,投手就會改變策略,都以內角直球或特定變化球,作為對付打 擊者的武器之用,迫使降低打擊者的攻擊,使防守球員有充分的準備,來完成每 次的任務。

綜上所述投手配球模式可能考慮不同球種會混淆打擊者的擊球時間;不同球 數下投手會使用不同球種,搭配不同進壘點干擾打擊者的效益,因此瞭解投手配 球策略對打擊者是否有效,可以從球數情境、球種以及進壘點等三個因素來探 討。目前我國多數有關棒球的研究都以國家隊、職棒隊或知名的投手作為研究主 軸,較少有以大專層級的棒球實際情境為探討對象。而大專棒球公開組也屬於學 生期間最高層次的比賽舞台,高中優秀選手為了延續棒球夢,並提升球技或維持 個人技術水準,都會努力爭取進入大學公開組棒球隊,朝著未來選上職棒選手的 機會,因此這個時期的技術養成,對於未來進入職業是有所幫助的。

所以本研究就以 106 學年度大專棒球聯賽中公開一級球隊棒球投手配球模 式進行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公開組層級的優秀投手在正式比賽時,是否有特定 的配球模式?此外,投手的配球模式是否可以透過不同球數情境、球種、以及進 壘點來探討?

(17)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針對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採事後觀察的方式來觀察影片,以標記分析紀 錄在棒球比賽表現分析,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優秀大專投手在比賽時,球數情境、球種和進壘點的整體分布情形。

2. 瞭解優秀大專投手在比賽時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問題如下:

1-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的分佈情形為何?

2-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是否有所關聯?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如下:

1-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的分佈有顯著不同。

2-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有顯著的關聯。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以 106 學年度大專棒球運動聯賽公開組 B 組隊伍的競賽影片為分 析資料。

(二) 賽程時間為 106 年 12 月 2~8 日,於嘉義市棒球場及嘉義縣大同學院太 保校區棒球場。

(18)

5

(三) 比賽賽制為九局,採循環賽制總共二十八場,實際錄影及紀錄為十三場。

(四) 記錄每場比賽從投手投出第一球至第九局第三出局出現的比賽情形,再 進行比賽表現分析探討及結果。

二、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針對整體競賽模式分析,以研究標準去判定各項技術,選手的心 理狀態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第一項限制。

(二) 本研究針對投手該球數情境下的投球狀況,而打擊者的站位、最後打擊 結果、壘上有人及出局數,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第二項限制。

(三) 本研究針對投手不同球數情境下的投球狀況進行探討,而球賽中的局 數、出局數、上壘情形、比分、教練戰術等不在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 第三項限制。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大專優秀棒球投手

(一) 為了大專校院公開一級棒球隊中的投手,限於研究人生僅以所有隊伍中 B 組隊伍之投手為觀察對象。其分組依 105 學年度成績為依據,A 組為 105 學年度第 1、4、5、8 名,B 組為 105 學年度第 2、3、6、7 名,其 餘未進入前八名者,由抽籤決定。

(二) 為了確認本研究所指投手的技術水準,進一步針對所觀察的投手中,以 被上壘率以及整體投球球數等,資料作為篩選出代表性投手為本研究所 指的大專優秀棒球投手,篩選步驟詳述於第三章。

二、配球模式

配球模式是指在比賽過程中,隨著不同球數情境下,投手在球種和進壘點上 的搭配組合。以下分別定義不同球數情境、球種以及進壘點:

(19)

6

(一)不同球數情境

是指投手在面臨打者時,隨著好壞球數而呈現的情境。研究發現,隨著好壞 球數,會形成投手投球上的壓力,進而影響配球模式。本研究針對不同球數情境 的研究,再搭配兩位棒球專家進行球數的分級,將所有可能出現的十二種不同球 數情境,歸類為以下分類為四種不同情境(附件一)。表 1 以本研究目的及兩位棒 球專家分級,在十二種不同球數情境下分類為四種不同情境。(附件一)

表 1 不同球數情境 球數情境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情境四

0-0 1-0 2-0

0-1 1-1 2-1

1-3 2-2 2-3

0-2 0-3 1-2 註:

各情境中:第一個數字為好球,第二個數字為壞球。如 1-0,代表 1 好球 0 壞球。

(二) 球種:

依照投手對打擊者投出的球在方向以及旋轉加以區分成為九種不同球種,如 下:直球、滑球、曲球、變速球、蝴蝶球、指叉球、卡特球、切球、彈指球(潘 俊榮、2016)。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同時避免球種誤判的可能性,將直球以外 的球種定義為變化球。

(三) 進壘點:

指投出的球進入打擊區時,通過垂直於本壘板上方平面的空間位置。依照其 相對於打者的身體高度與站位,畫分 9 個位置(圖 3-4)。

(20)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別探討本文相關的研究文獻資料:第一節、投球動作控制理論;第二 節、投手投球策略相關研究;第三節、比賽標記分析相關研究;第四節、總結。

第一節 投球動作控制理論

棒球運動競賽中,緊張刺激的畫面,都來自於投打對決的氣氛,若在不同球 數情境下,更是顯得焦躁不安。如圖 2-1,每次投打對決中,取決於每一顆打擊 者的動作時間,而從進行決定、執行動作與動作產生大約至 460 毫秒左右,若投 手能好好利用這時間的差距下,必能干擾打擊者的揮棒過程,且若能好好運用比 賽分析的資料庫,更能有效降低打擊者的攻擊。

圖 2-1 打擊者反應時間

資料來源:Slate-Hammel,A.T.(1960).Reliability,accuracy and refractoriness of a transit

reaction. Research Quarterly,31,217-228

150ms 130ms

0 20

0

40 0

50 0 30

0 10

0

進行決定 執行決定 動作 460ms

投球

慢速揮

快速揮

170ms

170ms

160ms

140ms

球離手

130ms 150ms

打擊者決策結束

300ms 320ms

揮棒開始

460ms

球抵達本壘 時間

(毫秒)

(21)

8

棒球要贏得一場比賽,除了投手會掌握整場比賽的勝負外,打擊亦是球隊獲 勝的另一項重要因素,也是獲得分數的必要條件 (楊賢銘,1996)。而在影響打 擊的因素可以分為揮棒技術、擊球效率、專注力及視覺焦點能力,皆是打擊者擊 球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龔榮堂,2003)。在人體器官中,視覺是人體外在訊息最 主要的感覺器官,可透過四周環境,視覺傳遞訊息至大腦,進行動作分析與選擇 過 程 , 大 腦 在 決 策 前 會 透 過 視 覺 系 統 , 對 刺 激 偵 測 (Detection) 以 及 確 認 (Identification),並決策動作上的對應,做出相應對的反應動作((Williams, Davids & Williams, 1999)。就以棒球打擊為例,打擊者會對於投手所投出的球,

在投球速度與飛行軌跡做判斷,先透過視覺的偵測,並將所有的訊息傳遞至大腦 與舊經驗做比對與確認,最後再做出揮棒,由此可知,打擊者會蒐集投手投球的 各種訊息,會從投手的投球過程中,辨識投手所要投出的球種、球速與進壘點,

此視覺觀看投球,可稱為視覺焦點。

所謂的視覺焦點指個體會利用視覺來搜尋投手的投球動作,進而在大腦進行 球種、球速及進壘點的判斷,直到從投手投出至飛行本壘的過程為止。Miller &

Ludvigh (1962)指出,視覺焦點是個體能快速且正確的辨識運動中細微動作,套 入投手的動作中,就是打擊者能對出手後的球種、球速及進壘點上細微的辨別能 力,劉雅甄(2008)研究發現視覺焦點是影響投與打擊者表現的重要因素,優異的 動體視覺能力與棒球選手打擊呈正相關(Horner,1998),優異的棒球選手動體視 覺顯著優於一般選手與非運動選手(劉雅甄,2006)。而在鍾瓊瑤(1998)研究針對 不同水準女子壘球隊運動員在打擊上的視覺線索做探討,發現優秀組探索線索主 要放在投手的身體動作上,而初學組則注視在身體部位且視覺不集中。Kato &

Fukuda(2002)研究發現在有經驗與初學者的打擊者在視覺追蹤策略有明顯差 異,有經驗的打者視覺焦點幾乎都在投手的肩膀與軀幹範圍,而初學者視覺焦點 都分散在頭部與臀部。而在劉雅甄(2008)也發現打擊者的視覺焦點會隨投手的動 作而改變,當投手在抬腿時,焦點放置於下肢抬腿動作,在跨步時期焦點較不集

(22)

9

中,直至由出手的那一刻視覺焦點才主要集中至前臂上。

透過投球動作理論及焦點視覺可以瞭解,打擊者在打擊的過程中,會透過投 手投球動作與焦點視覺的方式分析與決策,找出最佳攻擊機會,相較於投手的部 分,如何讓打擊者無法偵測到所有的前線索,在投球的動作上必須穩定且一致,

並利用球種的多樣性、空間上的改變及配球的策略,使打者無法有效及準確的擊 球。

(23)

10

第二節 投手投球策略相關研究

運動比賽項目中,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體項目,在比賽中常常有下達策略及決 策的時機來幫助球隊贏球為最終目的。趙高正、麥吉誠、林志隆、賴呈茂,(2006) 也提出在優秀的運動團隊或個人賽事中,運用策略或決策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比 賽過程中,成功的運用策略及適當的下達決策,可以幫助個人或團隊達到預期的 目標,進而可更靠近勝利。在棒球運動當中,棒球可以屬於忽快忽慢的一項運動,

因投球時間上的奧秘,常常會混淆打者的節奏,正因時間難以掌握,棒球運動更 是一項需要仔細思考及充分準備的運動。但在實際的比賽時,教練或選手都必須 找尋一絲機會來有效的防止對手攻擊,而在一瞬間的勝負,這就是棒球好看的地 方。

簡曜輝 (1983) 研究發現一位相當出色的投手必須必備的條件與投球技 巧,要有相當好的敏捷性、爆發力、柔軟度、協調性及優異的控球能力,更重要 的是必須要有處理危機的能力與聰明冷靜的思考,且擁有過人的分析能力及判斷 力。而每一次投手與捕手的配球中,必須觀察與分析當天每一位打擊者的能力與 狀態,包含打擊者擊球的優缺點、揮棒的型態及選球能力的優劣,適時地在關鍵 時刻,利用投手本身冷靜思考及掌握狀況,投出一顆致命的球路,封鎖打者的能 耐,進而化解失分的危機。而功力靖雄 (1991) 研究認為投手能在場上解決打擊 者最主要的因素為,利用投球時間上的差異,讓打擊者產生出打擊上的時間誤 差,而無法在每一次揮棒中做出適當的改變,繼而揮棒落空,更讓打擊者在揮棒 過程中增加揮空機會。曾文誠 (1993) 指出若隊伍上有左投手的情況下,往往可 以成為隊上的絕佳武器,因從小開始接觸的投手都為右投手較多,但一碰到左投 手,在投球的動作上及適應上會有明顯的落差,產生不適應的狀況,現今棒球也 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術語:「左投剋左打」,因此左投手對付左打者更是一大利多。

Tom (1994)指出在一場比賽的過程中,與捕手配球妥當,且投手能投出讓打 擊者無法打擊出的球路,並維持到比賽結束,那該隊伍將立於不敗之地。但如何

(24)

11

有效地防止打擊者打出強而有力的球,投捕手之間的配球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

在每一場比賽中,投手會因對手強度的不同,打擊者的能力及在比賽情況下擬訂 不同的投球策略,並與捕手搭配投手較擅長的球路與不同的球速作為應對,使打 擊者無法有效的擊出(Adair,1994)。而一名較好的投手通常能擁有多種的球路變 化,隨心所欲的利用縱(高、低)向、橫(左、右)向及球速的快與慢,不易讓打者 有效地擊中球。若投手能讓球與球之間,速差達到 30 km/hr 會更有效的讓打者 有所困惑(莊廷玉、李來發,2007)。高英傑、江昆達 (2008) 研究指出若一名投 手能隨意讓球與球之間,有球速上的差別,要讓打者確實擊中球更難上加難了。

但除了球速上的不同外,搭配投手擅長的變化球球路,利用縱向、橫向及速差來 混亂打擊者擊球時機。透過兩者目的是為了要使打擊者無效或無法準確的擊中 球,使打擊者打出較容易守備的滾地球與高飛球。

在球種方面,Adair(1994)認為投手會針對不同水準、以不同狀況,以各種 軌跡及位置的球路,來應付打擊者。當投手投出較快的球種,打擊者為了要擊中 球,勢必要被迫的縮短打擊反應時間,若在較快的球種中能搭配不同速差的球 種 , 就 能 進 一 步 破 壞 打 擊 者 正 確 擊 球 的 時 間 (Stodden,Fleisig,McLean &

Andrews2005)。而高英傑與江昆達(2008)指出具有速差的變化球,則是因球速的 差異來達到混淆打擊者的揮棒動作順序,使打者無法有效的掌握擊球時機,進而 造成容易守備的滾地球及揮棒落空。林德昭等(2012)文獻提出,在 2011 年 MLB 美國大聯盟世界大賽第六戰以兩隊投打對數據為主,分析投打對決策略,發現兩 隊投手相同處都會利用「球種」和「進壘點」作為混淆對手的初步策略,並採用 快速球與變化球交叉使用,以擾亂打擊者的揮棒感覺。在蘇茂松等學者(2007) 指出日本隊投手在搶下第一好球數後,會開始使用快速球與變化球的交替,讓中 華隊打擊者無法掌握擊球的節奏,建議投打對決時,投手可以依循球種的速差特 徵,來擾亂打擊者的節奏,並使打擊者揮棒中心被破壞掉(葉益銘、侯建文,

2013)。最後投手主要是使打擊者在打擊時間上有所誤差,使打擊者揮棒落空為

(25)

12

最大原則。眾多學者也認為一位觀念正確及優秀的投手,不必刻意追求三振每位 打擊者,而是利用不同的配球模式、多變的球種、忽快忽慢的球速及方向變化,

讓打者出局(葉志仙,1998)。雖然無法證實每一位投手都有速差上的存在,但只 要控制時宜的球種為關鍵因素,勢必可以在投打對決上佔上有利的位置。

投打對決除了上述所說的球種與速差大之外,一定也要搭配進壘點(縱向、

橫向)的不同,才能使每一次的對決更為出色。林德昭等(2012)也分析出,即使 投手面對同一位打者,每次對決中投出相同的球路,但配合不同的進壘點,仍然 有壓制打擊者的效果,在美國大聯盟一場賽事中,某隊投捕之間因忽略了進壘點 的策略,導致比賽被逆轉。因此,投捕之間的默契,除了在速差上的不同外,也 可以掌握進壘點的不同、球路的尾勁來影響打擊者預期的配球模式。鐘宇政(1999) 分析曹錦輝的配球策略發現,共三場比賽內的數據分析,三場總球數為 308 球,

快速直球佔了 194 顆,外角低球與內角低球為快速直球中,球數佔最多的進壘 點,分別為 30 球與 26 球。而進壘點則在滑球總球數佔了 68 顆,曲球總球數佔 了 46 顆。其中,投打對決人數中,有 41 人次是使用交叉配球模式,不重複同一 個位置的進壘點,只有 26 人採用同方向配球模式,結果採取交叉配球法進而有 效的影響打擊者的判斷能力。因此可以看出,透過交叉配球模式的模組,可以使 打擊者在打擊上有所影響,並無法讓打擊次序更有系統的串聯。蘇茂菘(2007) 分析日本隊投手的配球模式中發現,日本投手使用同方向配球模式與交叉模式配 球都為 14 次,但在同方向配球模式中上壘率高達 41.85%,代表每兩位打擊者就 有一位可以上壘,不但會造成投手的壓力外,更讓自己陷入一種不同情境的壓力 下。因此,綜觀上述文獻,投手在平常訓練時,除了在球種及變化球的訓練外,

可以增加縱向、橫向的訓練模擬,提升自己的實力外,更讓打擊者在每次打擊中,

無法有效預期投手的球種與進壘點,並可輕鬆的解決每一位打者。

投手除了與捕手搭配的微妙搭配以外,投手本身也需具備些內在特質,而內 在特質又可分心理、生理、智能三種不同方面。在心理方面提供了強大的抗壓性

(26)

13

及完善的人格品質,而生理方面提供了在訓練上的天生條件,至於智能方面則是 發揮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學習能力及結果決策。而這三項特別的特質上,有些 是先天,有些需要靠後天努力學習、鍛鍊及教育養成才可建立而成。其將這三項 結合而一,再經由完善且具有系統的整合與開發,即可開發展出投手在技術方面 的能力。

而中本茂樹 (1998)、曾慶裕 (1999)從投手的立場看投手與打擊者心理的關 聯性來看,提出在不同好壞球數之間,也會因為不同好壞球數在投捕之間配球上 有所不同。研究者也透過棒球教練的訪談獲得一些類似的結果。表 2-1 是針對比 賽中不同十二種球數下,一般打擊者的心理特徵及投手配球方式彙整。

表 2-1 打擊者特質與投手配球模式

球數

(S - B) 打擊者心理特質 投手配球模式 兩位專家

0-0 全神貫注於球種的選擇,例 如:變化球、快速球。

可 利 用 外 角 球 觀 察 打 擊 者 的 反 應,通常曲球較不會出棒。

投手會以快速的直球為主,

或運用自己擅長的球種,作 為第一顆球,投手心理較輕 鬆。

0-1 打擊者會積極的出棒,一般 打擊者會以直球攻擊為主。

球種中,以滑球較為優先,若以 直球應對以打擊者的相對外角為 宜。

投手會因前一球的好壞作為 依據,下一球選擇較自己擅 長的球種搶下好球數。

0-2 會 設 定 自 己 喜 歡 的 球 路 攻 擊。

盡量少投直球,且外角控球能力 格外重要。

投手會因壓力提升大多用直 球為主搶下第一顆好球、而 好球來打者才會攻擊。

0-3

除 非 有 人 在 得 點 圈 的 位 置 上,否則不會輕易揮擊。如 有揮擊的機會,大部分會以 直球作為攻擊。

可觀察打者是否有揮擊機會,除 非是強打或有得分機會,投手可 積極地搶下第一顆好球數。

投手壓力較大,全力搶下好 球數、打者較不會揮擊,但 已投出三壞球,只要不要被 打出長打,投出保送皆可。

1-0

較注意變化球,意識上壞球 不會揮擊,所以認為投手不 會簡單投出好球。

內、外角都可以,大體而言是投 內角球最好的機會。但要觀察打 擊者的反應,有利於下一球的配 球策略。

投手球數領先,投手配球方 式會改變,投手心理較無壓 力。

1-1

會積極出棒,一般會以打內 角 滑 球 或 變 化 球 的 感 覺 擊 球。

低角度的變速球或指叉球技能有 引誘打擊者出棒。若要投出內角 球,不妨利用內角伸卡球或上飄

投手因有一顆好球,會做試 探性變化球或直球配法,但 因有一顆壞球,也不希望投

(27)

14

球。 出壞球。

1-2 會比 1-1 更積極的出棒,想 盡全力拚搏。

借用打擊者積極揮棒的心態,誘 使 打 擊 者 無 法 正 確 掌 握 擊 球 時 間,且可投內角球或外角球引誘。

投手心理壓力會較大及來自 打者的壓力,且打擊者會有 想要攻擊的慾望。

1-3

注意力會設定在球路及角度 上,如球路位於內角腰部位 置上,積極揮棒。

不輕易投出直球,可利用滑球或 曲球較能抑制打擊。外角球比內 角球較為安全。

投身壓力提升,不想保送打 者,全力搶下重要一顆好球 數。

2-0

通常打擊者認為投手較不會 輕易投手好球,內角近身球 會大增,打擊者會對觸身球 產生恐懼。

決定與打者對決或投壞球引誘,

要避免將球投入好球帶與打者對 決。

因投手已取得好球數,有四 顆壞球可以運用,投手心理 較無壓力。

2-1 打擊者較迷惑地帶,若接近 好球帶的球就會直接揮擊。

因還有投出壞球的空間,盡量使 用容易打出滾地球或出局的球路 來應對。

因投手已取得兩好球,心裡 還有三顆壞球的運用,投手 心理也會有小小的壓力,但 盡量不變成 2-2 的情況。

2-2 多準備打擊變化球,很容易 揮擊較偏低的壞球。

可利用較擅長或有自信的球路,

並與打擊者對決,並免想太多以 免造成失投。

投手會拿出較佳的球種對 決,盡量不讓球數變成 2-3,

心理壓力會有大幅提升。

2-3

再一顆壞球即可保送,打擊 者也較不容易出棒。但為了 避免三振,也較容易揮擊壞 球。

盡量投出好球,也可以運用指叉 球投出於較低的位置。如一壘空 著,可以考慮下一棒實力,不一 定要與打者硬拚。

此壓力讓投手無法怯步,一 定要投出好球,壓力為最 高。

綜觀兩位學者及專家的意見,可瞭解到在不同球數的狀況下,投手的心理狀 況就會有所不同,使用的策略也有所差別。以棒球為例:當投手球數領先時,投 手在投球的過程中,配球模式,球種的多變就會成為擾亂打擊者的武器,投球動 作來說,使用不同球種搭配,會使打擊者在動作反應上產生誤差,無法準確擊到 球。而當投手球數落後時,配球的方面就會與球數領先有所不同,大多以擅長的 球種作為主要的對決球,球種變少了,就必須依賴空間(縱、橫向)的改變,使打 擊者的重心改變,就反應時間來說,雖然在打擊者的動作反應上有所固定,但方 向性的不同也可造成打擊上的削弱。可想而知不同球數情境下,對投手而言,有 相當大的影響,若投手能增加好球率的提升,球種的多變及方向性的變化,可使 投手在投球過程中掌握全局,帶領球隊贏向勝利的一方。

國際與國內外有許多優秀的投手除了以直球為主外,都會搭配變化球讓打擊

(28)

15

者產生打擊上的錯誤及混淆,若在關鍵時刻搭配拿手的變化球,更可以在比賽中 無往不利。棒球配球的策略中,包含了投球的球種、速差、進壘點,投手如何運 用頗為重要,而投手的技巧與能力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往往一場比賽中,投 手臨場的表現,影響六成到八成的勝率。就棒球運動中,投手的地位相當於整隊 的靈魂人物,一支好的隊伍中,若缺乏主力投手,而這支隊伍可能在每場比賽中 會飽受對方打擊者的強烈猛攻,而吞下敗戰,所以投手在隊中,是左右勝負的關 鍵人物。(陳太正,1983;姚立業,1993;林輝雄,1975)。

陳志成、陳天賜、陳彥蓁、于馥華(2009)研究指出中華職棒 2003~2008 年之 間,研究此六項指標中,六項指標為:好球率、自責分率、三振率、保送率、被 打擊率、被上壘率,而在勝利投手與敗戰投手的投球技術表現上,勝利投手除了 在三振率低於敗戰投手外,其餘各項能力都優於敗戰投手,而與陳志成、陳天賜 (2009)的研究一致,好的投手較不追求高的三振率,而是實質上的解決每一位打 者。棒球運動中講求實力導向的展現,必須全力取得競賽的勝利,而球隊的勝利 取決於球員在球場賽的實力,特別是棒球隊伍中的投手,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葉 志仙、李明憲、李峯亮,2003;Kindall,1993)。國內外棒球專家都指出棒球比 賽 中 , 投 手 的 表 現 好 壞 有 60 % ~ 80 % 的 比 例 決 定 這 場 賽 事 的 勝 利 (Adair,1990)。楊賢銘 (1996) 在棒球技術報告書中認為棒球比賽中,球隊勝負 比率,投手實力佔了 80% 左右,驗證了一句在棒球中的名言:「一支球隊擁有好 的投手群,是致勝的本錢,且有好的投手常常能在比賽中贏得較好的成績」。由 此可知在棒球比賽中投手是可以掌控全場的重要人物,關鍵因素都落在投手的表 現上,投手表現的好與壞足以決定一支球隊的未來命運。

劉榮華(2016)在個案研究中,研究一名以前往日本職棒發展的投手,在第一 屆世界大學冠軍賽先發,因七局的好投,讓本次中華隊在第一屆大學棒球錦標賽 贏得頭籌。而研究中發現,在七局的投球中,總球數 103 球中,快速直球佔了 43%,其次為變速球佔了 24%,最快球速及最慢球速間,速差達到 33km/hr,同時

(29)

16

好球比例偏高。而好球落點分布於內角偏低,其次於外角偏低,符合上節所說,

除了速差有效達到混淆外,也利用縱向與橫向的配球模式來干擾打擊者的節奏,

且因成功的配球模式順利摘下本次冠軍。而廖文男(2003)以 2001 年第 34 屆世界 盃成棒賽,棒球投手球路與速度分析指出,收集進入複、決賽的 8 支隊伍計 58 名投手進行分析發現,各種球路速度達到相關顯著水準,而在各國投手在各種球 路速度上,有差異存在,達顯著差異水準。鐘宇政(1999)以 1999 年第十八屆 IBA 世界青棒賽為研究,發現中華隊曹錦輝的配球模式分析下、速差方面:快速直球、

滑球、曲球的速差較小。進壘點方面:外角低球和內角低球有較高的比率出現。

第一球比率:外角低球較高。變化球:使用率較高,影響快速球的發展。配球模 式:以交叉配球為主。

綜觀上述多位學者文獻指出,不難發現有一些共同方向,都在於刺激的投打 對決中,取決於投手的投球內容,若在比賽中能運用球數情境的變化、多變的球 種及縱、橫向的投球策略,更有效的封鎖敵方的打擊能力,且讓對手打出較容易 處理的滾地球,失分傷害降至最低並保住贏球的希望與契機。

(30)

17

第三節 比賽標記分析相關研究

Hughes 與 Franker(2004)研究指出,標記分析早源於 Fullerton(1912)出 刊,並以棒球運動的打擊、投手與守備的成功率為探討主題。Messersmith 與 Bucher (1939),設計出籃球運動競賽的比較分析來研究。Downey (1973)發展出 運用在網球競賽的標記系統來分析球員的表現。各項運動競賽就如同軍隊要攻打 敵方一樣,需要大量的敵方資料,作為情資運用,徹底瞭解對手能耐,透過重點 彙整,準備下一場賽事,並擬定出模擬比賽並進而練習,藉由比賽分析資料提供 立即回饋與方針,並透過事後的分析,做為更準確的訊息。

我國五級棒球已發展健全,結合先進的電腦科技,以及國內、外的學者、專 家發展出嶄露頭角的比賽分析方式,透過客觀的數據,更深入瞭解運動員的運動 表現(陳佳郁、劉有德,2010)。而將運動表現利用量化的方式呈現,其目的為使 用客觀的數據讓運動員在運動競賽的各項表現,也減少教練主觀印象而造成的主 觀偏見,並以正確的衡量方式,來發揮出選手價值、戰術運用及教練執行效能,

同時建立運動競賽中的運動專業知識。

面對大量的資料,如何管理這些數據、選擇數據、如何分析與詮釋,就成為 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而一個團隊經營的好與壞,除了本身教練經驗累積、選手能 力的指標外,取決於一個團隊中的資料運用,如何搭配教練經驗的使用、如何協 助選手能力的發揮,完成三方面的連結更是重要的目標。換句話說,要提升團隊 的戰績、選手的運動表現,不在乎輸贏的場次,只怕不了解輸贏的內容,如果輸 了一場重要的比賽,無法從中得到重要訊息,再多敵方的資料,也顯得一點用處 都沒有。爾後再碰到類似的情境,又用相同的訓練法,有可能再次重蹈覆轍的輸 了一場重要賽事,一個優秀的團隊及優秀的運動員,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訓練,

也必須經歷無數大小的競賽,若能把每一場賽事完善記錄、選擇資料、事後分析、

加以詮釋,立即運用,就可做為競賽場上中的行動資訊。

(31)

18

圖 2-2 為資料、資訊、知識到智慧的層次關聯圖。龐大資料(Data)內有競賽 資料、比賽影片,經過細膩統整、篩選、等級分類與計算個數,轉換成為資訊 (information)。而資訊(information)藉由科技的方便加以儲存,並探討或發現 競賽或選手的優缺點,透過深入的分析與詮釋,轉換為知識(Knowledge),而知 識(Knowledge)透過行動來解決問題及決策事件,並透過經驗的累積,成為教練 或選手寶貴的智慧(Wisdom)。而智慧取決於在競賽中或個人臨場反應的狀況下,

所做出的一種能力。

圖 2-2 運動競賽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層次關聯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東清(2004),P.23.黃廷合、吳思達(2005),P1-10.溫卓謀(2006),P24.

有關棒球運動競賽表現分析的研究中,也有相當份量的研究,如:棒球投手 球路與速度之分析-以 2001 年世界盃成棒賽為例(廖文男、林啟川、高英傑、彭 國平,2003)、世界棒球經典大賽日本隊投手對中華隊配球模式之分析及預測(蘇 茂菘、張家銘、王金成、陳良乾,2007)、台灣之星-王建民在 2005 年和 2006 年大聯盟棒球季投球表現之比較(高英傑、劉強,2007)、中華職棒大聯盟勝利投 手與敗戰投手投球技術差異分析之研究(陳志成、陳天賜、陳彥蓁、于馥華,

2009)、中華成棒隊投手投球策略分析研究-以 2010 年洲際杯棒球賽為例(黃武 雄,2011)、棒球投手球路球速分析:以 2012 年亞洲職棒大賽中華隊為例(彭國 平、李進中,2012)、臺灣投手郭俊麟配球模式之研究:以 2014 年第一屆世界盃

(32)

19

21U 棒球錦標賽為例(劉榮華,2016)、職棒投手之投球策略—以潘威倫為例(潘 俊榮,2016)等,而這些不同的標記分析差異在,資料記錄上的完整性及連貫性,

有些屬於個案研究無法推測眾數,有些研究屬於年代,無法推測每場比賽的分 析,而比賽分析則強調的是針對比賽的整體性進行蒐集,進而分析與收納。而一 場比賽中會產生出大量的數據,而大量數據中,那要如何地選擇、記錄、收集、

轉換及應用,為相當重要。Hong & Tong (2000)指出將標記分析定義成「將完整 一場的比賽過程中予完善的標記來進行分析,而標記內容又分為時間因素(比賽 時間、休息時間)、空間概念(落點分析、球員所在地)、所使用技術的頻率、得 失分的比較及戰術應用策略」。而標記分析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建立屬於一套自己 的競賽資料庫,有利於往後比賽的提取,並發展出競賽中的策略。

教練、選手從小都知道,在每一場比賽後進行賽後分析,是必然要做的工作。

然而有時所收到的資料尚未儲存起來加以整理,而每次的賽後檢討就成為形式上 的會議。其實要建立一套屬於自己隊伍或個人的程序並不難,只要根據所收的數 據加以統整、分類、計算、納入訓練,模擬比賽,徹底瞭解對手,找出百戰百勝 的祕方,並搭配影片的詮釋,將資料成為我們競賽中的智慧,創造出屬於自已的 動力。

(33)

20

第四節 總結

我國棒球已發展了超過半百的年歲,而選手的層次每每青出於藍,在每場比 賽中,給予觀眾留下精彩的畫面,讓人津津有味。但每一場的競賽中,投手往往 佔了整場比賽的最終焦點,因在不同球數的情境壓力下,就會有著不同的結果,

有時一場的關鍵勝負,投手就成為整場比賽的代罪羔羊。

如今這樣的因素漸漸地改變,因科技的發達可透過專業方式收集每場比賽資 料,整理大量數據,透過分類方式並重新編排與歸納,再利用文字或數字詮釋,

來達到使用的最高效益,使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作為瞭解敵方的優缺點,檢 測策略的正確使用及賽後檢討之用,因科技的方便,使團隊或個人競賽中,因有 大量的「資料」收集,透過整合分類成一項有用的「資訊」,轉換成立即可使用 的「知識」,並結合老道的經驗,成為未來競賽中的「智慧」,讓比賽表現分析的 效能發揮到最大,透過分析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投手在球場上是守方最主要的靈魂人物,投手除了本身良好的體格與純熟的 技巧外,更注意的是投手要有冷靜的思考,來解讀場上的各種狀況,並透過投捕 間的策略,如:速差的變化擾亂打者的節奏、球種的多變讓打者不適應、進壘點 的不同引誘打者揮棒,並投手本身優越的心理素質,來面對各種打擊者任何可能 性,並降低打擊者有效的揮棒。

透過上述更讓我們理解,棒球比賽中,投手的強韌與技術,深深影響到球隊 的走向,若能取得寶貴的大量數據,運用有效的投球策略及強而有力的球速與球 種,必能在每次競賽中,取得對戰的勝利。

(34)

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設計與實施過程。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 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第五節,資料處理與 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擬定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球種

直球、變化球

前二十名大專優秀投手

篩選方式:被上壘率、整體投球球數

各情境下

進壘點 內角、中間、外角

前二十名大專優秀投手 投球模式

(35)

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06 學年大專棒球聯賽公開組 B 組各隊出場投手為研究對象。受限 於研究人力,選取其中 13 場記錄為研究樣本。選手基本資料如下:總平均身高 179.02 ± 5.55、總平均體重 76.57 ± 9.07 如表 3-1。透過被上壘率及投球數篩 選出前 20 名投手作為分析對象如表 3-2,研究競賽場次如表 3-3。

表 3-1 各隊投手基本資料 預賽

名次 學校 投手個數 平均身高 平均體重 預賽成績 1 文化大學 2 190.5 77 7 勝 0 敗 2 臺灣體育大學 12 178.33 77.08 6 勝 1 敗 3 遠東科大 11 177.73 80.73 5 勝 2 敗 4 北市大學 6 179.5 78.67 4 勝 3 敗 5 臺東大學 6 176 73.17 2 勝 4 敗 1 和 6 美和科大 8 176.75 75.75 2 勝 5 敗 7 輔仁大學 4 176.5 76 1 勝 5 敗 1 和 8 長榮大學 11 176.9 74.2 0 勝 7 敗

總平均身高:179.02 ± 5.55 總平均體重:76.57 ± 9.07

表 3-2 前二十名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基本資料

預賽名次 學校 投手個數 平均身高 平均體重

1 文化大學 1 190 74

2 臺灣體育大學 5 181.6 78.8

3 遠東科大 2 182 77.5

4 北市大學 2 184.5 80.5

5 臺東大學 4 174 71

6 美和科大 1 187 85

7 輔仁大學 2 175.5 70.5

8 長榮大學 3 175.33 68.67 前二十名平均身高:179.55 ± 5.65

前二十名平均體重:75 ± 7.75

(36)

23

表 3-3 競賽場次

大會場次 競賽組別 結果 備註

29 輔仁大學 – 文化大學 2:12

30 臺東大學 – 臺灣體育大學 2:15

31 遠東科大 – 長榮大學 3:1 *

32 美和科大 – 北市大學 1:10 *

33 長榮大學 – 輔仁大學 0:2 *

34 臺灣體育大學 – 北市大學 6:3 *

35 遠東科大 – 美和科大 5:1

36 臺東大學 – 文化大學 0:10

37 長榮大學 – 文化大學 0:18 * 38 臺灣體育大學 – 遠東科大 10:1 *

39 北市大學 – 臺東大學 2:1

40 美和科大 – 輔仁大學 8:6

41 美和科大 – 長榮大學 13:10

42 文化大學 – 北市大學 14:1

43 臺東大學 – 遠東科大 2:4 *

44 輔仁大學 – 臺灣體育大學 2:6 *

45 文化大學 – 美和科大 8:1

46 遠東科大 – 北市大學 9:4

47 臺灣體育大學 – 長榮大學 7:4 *

48 臺東大學 – 輔仁大學 2:2 *

49 臺灣體育大學 – 美和科大 4:1 *

50 長榮大學 – 臺東大學 6:9 *

51 北市大學 – 輔仁大學 9:2

52 文化大學 – 遠東科大 9:7

53 美和科大 – 臺東大學 1:12 *

54 輔仁大學 – 遠東科大 4:5

55 文化大學 – 臺灣體育大學 3:1

56 北市大學 – 長榮大學 10:5

*為本研究者現場記錄及錄影。

*本研究場次以隨機挑選 13 場賽事。。

(37)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

(一) 拍攝競賽影片工具

1. SONY 4K 硬碟式數位攝影機一台(型號:HANDYCAM)一幅 60 張。

2. 腳架一支(型號:WT3730)。

圖 3-2 研究工具。順序為左上一、右上二。

(二) 競賽影片之記錄

1. 筆記型電腦一台(內含 windows media player 影像撥放器提供研究 者與專家進行影片觀察記錄)。

2. 外接式螢幕(ISUS)一台。電腦化資料記錄表格與觀察細目表。

3. 棒球競賽資料記錄表。

二、觀察細目表

(一) 表格自訂:根據本研究目的,並參考本校棒球隊同學自行定表格後,修 定為本研究主要記錄格式,並利用中華職棒專用記錄表作為檢驗依據,

進行研究者自製表格內容是否遺漏。經過兩位棒球隊隊員及兩位棒球教 練檢驗後,研究者所制訂表格符合記錄表格,且獲得使用許可。詳如表 3-4。

(38)

25

表 3-4 觀察細目表表格

隊 名

比 賽 類 型

投 手

好 壞 球 數

投 球 結 果

球 種

進 壘 點

表格中項目逐一說明如下:

1. 隊名:當天比賽所記錄之隊伍。

2. 比賽類型:本次比賽之類型記錄。

3. 投手:當天所有出場投手之背號。

4. 好壞球數:為投手投球之後的好球數,如:1-0(一好零壞)、2-0(兩好零壞)。

5. 投球結果:投手所投出的結果,如:好球(S)、壞球(B)。

6. 球種:投手對打擊者所投出的球種,如:直球、滑球。

7. 進壘點:從球離開投手手中後,最後飛行至捕手手套的最後位置,如:7。

(二) 投球結果編碼:原投球結果記錄為:好球(S)、壞球(B),本研究為了方 便記錄與編碼,利用重新編碼投球結果,並請兩位專業進行核對與調 整,如表 3-5。

表 3-5 好壞球編碼

好壞球編碼

好球(S) 壞球(B)

1 2

(三) 電腦標記分析記錄表單:表 3-6 依據本研究目的研究者自行設計觀察類 目,提供研究者與觀察者記錄使用。

(39)

26

表 3-6 電腦標記分析記錄表

隊 名

比 賽 類 型

投 手

好 壞 球 數

投 球 結 果

球 種

進 壘 點

三、場地佈置

如圖 3-3 因本研究需要現場記錄進壘點位置,與兩位專家討論後的結果,座 於主審裁判後面觀眾席,且不於裁判成直一線,位置於裁判右下斜後方利於觀察 進壘點。

圖 3-3 場地攝影圖

觀眾席

觀眾席 觀眾席

(40)

2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步驟分共分為四個步驟:一、首先是取得比賽資料與影片。二、進行 前置作業流程。三、進行研究者與觀察員的訓練。四、正式觀察與記錄。五、信 度檢定結果。

一、資料取得

藉由現場紙筆記錄與錄影方式,將 106 學年度大專棒球聯賽公開組 B 組對戰 記錄下來,並分析 13 場進行觀察記錄。

二、前置作業流程

(一) 建立紙本與影像資料庫:將現場記錄的紙本與影像進行整理,存入於行 動硬碟,歸類於同一資料夾,且同一資料夾內,又分為紙筆記錄單與影 像,作為本次研究資料分析。

(二) 紙筆測驗利用制定表格匯入置觀察類目表:根據相關文獻,再根據本研 究之目的將觀察變相匯集成觀察類目表,並利用 Excel 軟體進行記錄與 描述性分析。

(三) 觀察類目表之建立信效度:為了提高本次研究之信度,本研究參考相關 文獻之定義,並邀請兩位專家,進行研究者制定記錄表格的檢核與修 正,並以建立效度。

1. 兩位專家名單如表 3-7。

2. 將制定觀察記錄表,並請兩位專家,進行表格檢驗,利用中華職棒 專用記錄表(附件三)作為檢驗依據,進行研究者自製表格內容檢 驗。研究者制定表格需經過專家效度分析後達到最低標準。

(41)

28

表 3-7 專家效度之專家名單

專家名稱 簡介

高 O O 1. 現任國立臺東大學競技學位學程講師。

2. 曾任中華隊教練。

王 O O 1. 現任國立臺東大學競技學位學程講師。

2. 曾任中華職棒球員。

三、觀察員訓練

(一) 觀察員訓練:由本研究者及一位就讀於本校競技學位學程棒球隊隊員擔 任本研究觀察員,並請具有棒球專業能力之指導教師親自訓練。並隨機 抽取某場賽事第一局影像,進行每一球球種判定與進壘點辨認練習,並 互相討論確定每一球球種與進壘點的屬性,建立共同觀察原則及一致。

(二) 觀察員間的信度建立:每一場比賽中的整體賽事影片於一位觀察員記 錄,再將二次的觀察記錄進行資料比對,以王文科、王智弘(2009)信度 公式:『觀察相同次數/(觀察相同次數+不相同次數)』,求出觀察機的信 度。

(三) 觀察員內信度建立:一週後以相同的影片進行第二次觀察記錄,將二位 觀察員前後兩次觀察記錄進行資料處理,求出觀察員內信度。

(四) 建立觀察信度:依據研究者制定觀察類目表之各項型態,先進形一場比 賽剪輯,將每場次為九局比賽中,以隊伍 A、隊伍 B 分為兩區域,若隊 伍 A 為先守後攻,剪輯影片為一局上、二局上以此類推至比賽結束,由 此隊伍 B 為先攻後守,剪輯影片為一局下、二局下以此類推至比賽結 束。並請一位本校棒球隊隊員,在事先瞭解本研究者制定類目標後並進 行觀察記錄,隔週後再次進行相同影片觀察記錄,並比較觀察者間(第

(42)

29

一次觀察記錄)信度與觀察內(第二次觀察記錄)信度是否為一致,若觀 察過程中有疑慮或問題須立即提出反應,並於觀察記錄表內填寫至備 註,如表 3-8。

表 3-8 觀察員信度表單

場次

型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十三

....

四、 正式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以每天觀看一場作為記錄原則,時間每次不已超過四小時為原則,

再依照研究目的進行資料分析。

五、 信度檢定結果

表 3-9 觀察員對各變項觀察一致性摘要表

變項

信度 球數情境 球種 進壘點

觀察員間信度 99% 97% 95%

觀察員 A 內信度 100% 98% 97%

觀察員 B 內信度 99% 97% 94%

(43)

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將比賽過程中的不同球數情況下、以投球表現的球種與進壘點,作為 分析之依據,其記錄方式如下:

(一) 資料檢核:進行統計分析前,研究者先根據觀察類表中的編號再次確 認,並請另外一位觀察員協助檢查數值是否有誤,檢核完畢無誤後將觀 察記錄表統整,分別計算出各項研究變項所需的總數。

(二) 歸類:資料匯入類目表後,並統整計算及歸類。

(三)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之篩選:

根據下面二個程序篩選本研究中的優秀大專棒球投手。

被上壘率公式(中華職棒):(安打+四壞保送)/投球局數 1. 篩選一:被上壘率 ≦ 1.5,整體投球球數 ≧ 70。

2. 篩選二:在取出前二十名投手所有好球。

3. 篩選三:所有好球資料,進而分析。

(四) 球數情境:因本研究以不同球數情境下作為比賽表現分析主軸,以好壞 球數共 12 種不同的記錄法,如:0-0、0-1、0-2、0-3、1-0、1-1、1-2、

1-3、2-0、2-1、2-2、2-3、並請兩位專家討論好壞球數的重要程度,

並把好壞球數分為四級,情境越高代表下一投球的重要情況,詳細如下 表 3-10。

表 3-10 球數情境 球數情境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情境四

0-0 1-0 2-0

0-1 1-1 2-1

1-3 2-2 2-3

0-2 0-3 1-2

(44)

31

球數情境說明如下:

1. 情境一:投手因球數領先,使用的球種也較多,較無心理壓力。

2. 情境二:投手球數領先,因一顆壞球存在,投手傾向盡量投進好球帶,心理 有小壓力。

3. 情境三:投手球數落後,大多會使用擅長的球種,且投手心理壓力大幅提升。

4. 情境四:因投手球數落後,會使用最擅長的球種,在壓力上也無退縮可言。

(五) 進壘點編碼:進壘點是由投手將球投出後,飛行至捕手最後之位置。進 壘點之大小,高為打擊者之膝蓋至胸口位置,寬為本壘板兩側最長之寬 度。本研究為了方便記錄與編碼,利用重新編碼進壘點,好球帶編碼為 1~9,為了簡化分析結果,同時避免細格數量過低,將進壘點在規整為 內角、中間及外角,內角由 1、4、7 組成,中間由 2、5、8 組成,外角 由 3、6、9 組成,內角為靠近打擊者站位內側及進入好球帶,外角為遠 離打擊者站位而進入好球帶。詳述如圖 3-4。

圖 3-4 進壘點分佈圖

1 2 3

4 5 6

7 8 9

(45)

32

(六) 球種編碼:球種是指投手所投出後之球種,球種分類如表 3-11,編碼 方式列出所有球種後,依據球種順序編碼,編碼代號由 1 開始至結束。

歸類依據除了直球外,其餘球種歸類於變化球,若有重複球種進行統一 歸類,如:二縫線快速球、四縫線快速球(歸為同一類)。本研究為了方 便記錄與編碼,並請兩位專業進行核對與調整。

表 3-11 球種分類表格

二、統計分析

本研究依據不同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所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如下:

表 3-12 配球模式與統計方法應對表

配球型態 統計方法

1-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的分佈情形為何? 適合度考驗 2-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是否有所關聯? 卡方獨立性考驗

球種

快速球 滑球 曲球 變速球 蝴蝶球 指叉球 卡特球 切球 彈指球

1 2 3 4 5 6 7 8 9

直球 變化球

1 2

(46)

33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分為二節;第一節呈現整體投球結果;第二節探討不同球數情境、球種 與進壘點間的關係。

第一節 整體投球結果

總共收集 1276 顆好球,按照每顆好球的投球情境、球種、進球點分布如下:

一、 各投球情境球數分布

在整體情境分佈上,以適合度考驗後,由表 4-1-1-1 顯示,表示比賽中情境 分布情形,χ2=411.611*,P =.000 達顯著差異(<.05),應拒絕虛無假設,顯示 各情境的分布有顯著的不同。其中以「情境一」的百分比 46.3%較多,「情境四」

的百分比 11.1%較少。

表 4-1-1-1 各情境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表

參數 觀察個數 期望個數 殘差 卡方 df 漸進 顯著性 情境一 591 319 272

411.611* 3 .000 情境二 375 319 56

情境三 169 319 -150 情境四 141 319 -178

*P < .05

二、 各球種球數分佈

以 適 合 度 考 驗 分 析 整 體 球 種 分 佈 , 結 果 如 表 4-1-1-2 所 示 。 其 中 χ2=289.705*,P =.000 達顯著差異(<.05),應拒絕虛無假設,顯示球種的分布

有顯著的不同,其中以「直球」的百分比 73.8%較多,「變化球」的百分比 26.2%

較少。

(47)

34

表 4-1-1-2 各球種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表

參數 觀察個數 期望個數 殘差 卡方 df 漸進顯著性 直球 942 638 304

289.705* 1 .000 變化球 334 638 -304

*P < .05

三、 各進壘點之投球數分佈

在整體進壘點分佈上,以適合度考驗後,結果如表 4-1-1-3 所示。其中 χ2=109.205*,P =.000 達顯著差異(<.05),應拒絕虛無假設,顯示各進壘點的

分布有顯著的不同。其中以「外角」的百分比 44.7%較多,「中間」的百分比 20.9%

較少。

表 4-1-1-3 各進壘點分配表與適合度考驗統計量表

參數 觀察個數 期望個數 殘差 卡方 df 漸進顯著性 內角 438 425.3 69.7

88.835* 2 .000 中間 267 425.3 -158.3

外角 571 425.3 88.7

*P < .05

(48)

35

第二節 不同球數情境、球種與進壘點的關係

一、 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獨立性檢定

本研究大專優秀投手在四種情境下,投入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情形如圖 4-1 所示,卡方檢定表如表 4-2-1-1 所示:

圖 4-1 不同球數情境中、球種與進壘點分佈圖

表 4-2-1-1 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卡方獨立性檢定

卡方獨立性檢定

不同情境 數值 df 漸近顯著性 (2 端)

情境一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16.669b 2 .000

概似比 16.303 2 .000

線性對線性關聯 2.014 1 .156

有效觀察值個數 591

情境二

皮爾森 (Pearson) 卡方 5.558c 2 .062

概似比 5.686 2 .058

線性對線性關聯 5.330 1 .021

有效觀察值個數 37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