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分為六小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第六節、

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我國運動文化發展以來,棒球已成為我國最熱門的運動,無論是我國的中 華職棒還是美國、日本的職棒都深受國民的愛戴,而國民的話題中,常常離不開 點播率最高的棒球話題。我國棒球已發展超過半百年歲,無論是國際賽、國內職 棒、大專聯賽、高中聯賽、國中聯賽或是小學比賽,都可以看到滿滿的加油人潮,

更可以看得出國民對於棒球,已經有不可滅的棒球靈魂。在 1969 年金龍少棒奪 得少棒世界冠軍後,掀起了一股臺灣的棒球風潮,而大專體育總會為了讓大專棒 球蓬勃發展,提高棒球運動水準、銜接高中與職棒的橋樑,於 1996 年(85 學年 度)開始創辦大專棒球聯賽,從 85 年至今已有 23 個學年度之久(中華民國大專院 校體育總會),在有了大專聯賽制度後,讓高中球員不急於跳級至職棒,也有另 一條不錯的選擇,完成學業並提升自我球技,更讓青出於藍的後輩有發揮的舞台。

我國在世界中已發展出完善五級機制的棒球體制。近來,因科技的進步更為 棒球帶來了實質上的益處。特別是利用科技紀錄上的便利性、關鍵性及客觀的數 據作為回饋,提供教練、選手、球評、研究人員以及相關人員的參考依據,在訓 練準備、教育推廣及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幫助。在現代的競技運動中,之所以會 借重大量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是因為在人的大腦記憶中,短期記憶大約只有短短 的 二 十 秒 左 右 , 透 過 賽 後 回 想 視 覺 觀 察 而 出 的 記 憶 是 較 不 準 確 (Hughes &

Franks,2004 ; Laird & Water,2008)。針對這樣的問題,許多研究中會針對比 賽影片進行標記分析(陳佳郁、劉有德,2010;溫卓謀,2004 ),依據不同的比

2

賽項目與目的,規劃出屬於本項目的紀錄方式,再透過客觀的分析方式,來針對 或瞭解自己與不同對手的比賽表現(莊國良、劉有德,2013)。然而,選手在比賽 中的表現可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勢均力敵的比賽與一面倒的比賽,就 有可能會表現出不同比賽表現內容,Vaz, Van Rooyen, & Sampaio(2010)將一賽 季的橄欖球比賽的分差利用群聚分析(cluster analysis)以分差的方式來進行 比賽資料分類,並取出其中分數相近的比賽,來進行比賽相關內容統計分析。因 此,將比賽表現進行標記分析時,除了詳細記錄之外,更要注意的是比賽資料蒐 集的分類與解釋,避免因過多不必要的資訊影響到團隊或個人的運動表現成績。

而在棒球比賽中,鎂光燈的焦點常常落在投手的身上,因投手佔了比賽勝率 的 60~80%( Adair,1990;楊賢銘,1996),每場棒球比賽中最精彩的畫面大都來 自於投打對決的時刻。一顆時速 144 公里的球,從投手手中離開至本壘板的時間 只需要 460 毫秒左右,而如何運用這短短的 460 毫秒,作為時間差的改變,讓打 擊者無法精確的擊到球,就必須倚賴投手的投球技術與策略。劉雅甄(2014)在焦 點視覺研究發現優異的打擊者會依投手投球過程中,找出投球準備期、抬腿至高 期、最大跨步期、揮臂出手期的一些前線索,來針對投手的投球做出球種的判斷 及攻擊上的選擇。由此可知,優秀投手的基本條件可能就是隱藏特定投球姿勢的 特徵,讓打擊者就無法有效的提取揮棒前的線索,而讓打擊者無法猜出球種的可 能性。再者,球出手至本壘板僅需不到半秒時間,因此通常打擊者就需要在打擊 前,有一個大概預定打擊位置,或是設定球種的心理準備。所以,如果投手能夠 再進一步的結合優異的配球策略,掌握整場的勝算就更多了。

在評估一名投手的能力時,目前經常使用的依據就是防禦率、被上壘率及三 振率等數據。而在實際的賽場上,投手會面臨不同打者、球數、壘上跑者狀況、

局數、比分等因素的交互影響,除了基本的投球技術以及優異的心理技能之外(黃 武雄,2011),配球型態就是讓投手得以在各評估指標中獲得好表現的關鍵了。

例如,當好球數落在投手這一方,如:1-0、2-0 情況下,投手的配球策略就會

3

以擅長的球種作為對付打者的技術(高英傑、江昆達,2008)。吳明倫(2009)就空 間技術的應用,指出投手在對決每位打擊者前,會想要瞭解每位打擊者的打擊習 性、擅長與不擅長攻擊的球種、打擊的九宮格熱區、站姿打法及握棒方式,以利 每顆球都落在投手想要的位置,舉例來說:以一位右投手,發現打擊者離本壘板 較遠,其揮棒後伸手至最長,不一定會達到好球帶外角低球的地方,透過打擊者 給予投手這樣的訊息,投手在投球的空間位置上,都以直球外角低球或有利的變 化球作為對決的依據,讓打擊者在攻擊上較不容易揮棒。相對上述所說,若打擊 者較靠近本壘板,投手就會改變策略,都以內角直球或特定變化球,作為對付打 擊者的武器之用,迫使降低打擊者的攻擊,使防守球員有充分的準備,來完成每 次的任務。

綜上所述投手配球模式可能考慮不同球種會混淆打擊者的擊球時間;不同球 數下投手會使用不同球種,搭配不同進壘點干擾打擊者的效益,因此瞭解投手配 球策略對打擊者是否有效,可以從球數情境、球種以及進壘點等三個因素來探 討。目前我國多數有關棒球的研究都以國家隊、職棒隊或知名的投手作為研究主 軸,較少有以大專層級的棒球實際情境為探討對象。而大專棒球公開組也屬於學 生期間最高層次的比賽舞台,高中優秀選手為了延續棒球夢,並提升球技或維持 個人技術水準,都會努力爭取進入大學公開組棒球隊,朝著未來選上職棒選手的 機會,因此這個時期的技術養成,對於未來進入職業是有所幫助的。

所以本研究就以 106 學年度大專棒球聯賽中公開一級球隊棒球投手配球模 式進行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公開組層級的優秀投手在正式比賽時,是否有特定 的配球模式?此外,投手的配球模式是否可以透過不同球數情境、球種、以及進 壘點來探討?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針對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採事後觀察的方式來觀察影片,以標記分析紀 錄在棒球比賽表現分析,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優秀大專投手在比賽時,球數情境、球種和進壘點的整體分布情形。

2. 瞭解優秀大專投手在比賽時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問題如下:

1-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的分佈情形為何?

2-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是否有所關聯?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如下:

1-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球種、進壘點的分佈有顯著不同。

2-1 優秀大專棒球投手在不同球數情境下,球種與進壘點的分佈有顯著的關聯。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以 106 學年度大專棒球運動聯賽公開組 B 組隊伍的競賽影片為分 析資料。

(二) 賽程時間為 106 年 12 月 2~8 日,於嘉義市棒球場及嘉義縣大同學院太 保校區棒球場。

5

(三) 比賽賽制為九局,採循環賽制總共二十八場,實際錄影及紀錄為十三場。

(四) 記錄每場比賽從投手投出第一球至第九局第三出局出現的比賽情形,再 進行比賽表現分析探討及結果。

二、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針對整體競賽模式分析,以研究標準去判定各項技術,選手的心 理狀態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第一項限制。

(二) 本研究針對投手該球數情境下的投球狀況,而打擊者的站位、最後打擊 結果、壘上有人及出局數,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第二項限制。

(三) 本研究針對投手不同球數情境下的投球狀況進行探討,而球賽中的局 數、出局數、上壘情形、比分、教練戰術等不在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 第三項限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