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探究式教學法的重要性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詰問法,是最早期的探究式教學法。詰問法說明知 識是一種「發現」,強調的是「引出」、「誘發」的過程,當問題出現時,不直 接告知答案,而是使其自行去發現答案,重視整個思考的過程,而在思考過程中 孕育出各種觀念、想法。(林寶山,1998)。

而Abd-El-Khalick(2004)提出,以科學中探究的角度來說:探究是一種教學的 方法與過程,可幫助學生發展科學概念;以探究科學的角度來說:探究教學的成 果包含學生學習在科學內容中探究、探索,發展出對科學本質及科學知識的認知 及有意義的探究技能。

探究式教學法要讓學生從主動發問和尋找解答中接近科學。以學生的探究活 動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Bruner認為教學不僅在增加某 一學科的知識,而是在使學生自己學習,求知的重點是是過程而非結果。故Bruner 同樣認為探究是指引學生去自己主動探尋,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林寶山,1990)。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釐清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可能的 假設、假說,擬定可行的解決方案,決定適合的解決方案、驗證假設並獲得結論。

經由問題解決的過程,讓學生像個科學家一樣,在探究活動中自主學習,從探究 活動中學習到科學知識、概念與能力(張靜儀,1995;張清濱,2000;劉宏文和 張惠博,2001;引自楊秀停和王國華,2007),因此探究式教學法理應適合用來 教導科學。下表2-2-1呈現傳統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的比較(Anderson, 1998;引 自黃欣玲,2008)

表2-2-1 傳統式教學法與探究式教學法的比較(Anderson, 1998;引自黃欣玲,2008)

表2-2-2 近年探究式教學實徵研究(林淑靜,2006)

趣、概念的理解、探究能力以及學習情境確實有提升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國中

「電流與磁的現象」單元採用探究式教學,希望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究學習環境,

讓能學生主動理解知識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與操作實驗、發現問 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探究的類型

科學探究大多以開放的程度來作分類或層級,開放程度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 認定。Schwab(1962;引自黃欣玲,2008)提倡以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並將科學探究活動區分成開放式探究和引導式探究兩種。此外Schwab也將實驗 活動依實驗問題或假設、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分類成三個等級:第一級在進行實 驗活動時,待答問題、實驗方法及步驟由教師提供,學生只要照著給定的方法及 步驟即可找出問題的答案。在第二級教師仍然提供問題,但實驗方法、步驟及答 案則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建構。在第三級教師僅提供一些初步的現象及合適的探 究環境,但問題、方法、步驟以及答案全都由學生自行去思考、設計,完全靠學 生自行探究來解決面對的問題。所以Schwab在第一級裡只有實驗的結果是未知 的、未給與學生的,因此開放程度在開放性實驗分類中的層次是最低的,而第三 級則是完全開放給學生自由探究,因此開放程度是最高的。

而Herron (1971)延伸Schwab的分類進一步提出第零等級,教師將實驗問題、

操作方法、操作步驟以及答案均提供給學生,學生僅依步驟進行操作,目的為驗 證已知結果,將分類擴大到四個等級,表2-2-3 Herron (1971)探究活動的四個層 次。

表2-2-3 Herron(1971)探究活動的四個層次

活動等級 實驗問題 實驗方法及步驟 實驗結果

第零級 √ √ √

第一級 √ √ 

第二級 √  

第三級   

另一種分法,改成依照學生主導(學生中心)或是教師主導(教師中心)程 度的差別,如果學生主導的程度較多,則教師主導的程度就會較少,探究型式就 越開放;反之,如果教師主導的程度越多,則學生主導的程度就會較少,則探究 型式就越封閉、傳統。

Colbrun (2000)就按照教師的介入情形,將探究分為下列幾個類型,如表 2-2-4。

表2-2-4 Colbrun (2000)探究活動類型 類型 特色

開放式探究 學生必須自己建構、設計出研究問題、方法、所需器材,連研究 結果都是未知,必須從研究過程中自行推論出研究結果。

引導式探究 教師提供學生問題以及所需的器材,學生必須自己去發展、規劃 研究方法來解決問題。

結構式探究 研究的問題、方法及器材皆由教師提供給學生,但沒有告知預期 的研究結果。

食譜式探究 研究的問題、方法及器材,甚至連預期的研究結果都由教師提 供、事先就告知、教導給學生。

除了以上的探究層次分類外,Lisa (2002)也有類似的分類,一樣分成四類,

如表2-2-5。

表2-2-5 Lisa (2002)探究活動類型 類型 特色

開放式探究 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方式,從學生自己主動提問開始,學生 自己設計實驗、與夥伴溝通、討論。需要較高階的思考能力。

引導式探究 教師從旁幫助學生發展整個探究過程,大多由老師選擇研究主 題。在分組中,同學間彼此互相協助,當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再 給予適當協助,提供學生可行的方案、線索,使學生能藉由教師 引導,逐漸走向開放式探究。

並行探究 教師引導與開放式探究的混合。在特殊議題或是概念下,先由教 師引導學生,再逐漸形成開放式探究教學。

結構探究 由教師主導學生探究,是屬於一種教師為中心的探究,類似食譜 式的教學。學生跟隨教師的指導參與活動,學生較沒有主動參與 及有決定權的感覺。

另外Hegarty-Hazel在1986年(白佩宜,1999)再將Herron的分級,再增加到 五級。同Staer, Goodrum和Hacking(1998;引自李志鴻,2006)將等級分類成確 認、引導式探究、開放引導性探究、開放性探究,差異呈現如表2-2-6。

表2-2-6 Staer, Goodrum和Hacking(1998;引自李志鴻,2006)探究分類表 層次 問題 器材 操作程序 答案 一般名稱

Level 0 √ √ √ √ 確認

Level 1 √ √ √  引導式探究 Level 2a √ √   開放引導式探究 Level 2b √    開放引導式探究 Level 3 √    開放性探究 註:√代表提供,代表不提供

在設計本研究的探究活動時,採用的是Staer, Goodrum和Hacking的Level 1僅 有解答未告知學生,其它的實驗器材、方法及步驟都由教師事前即明確的提供給 學生,因為本研究的對象雖然為九年級學生,但因為地處偏鄉,學校資源與設備 都較為不足,因此學生能著手進行實驗的機會不多,使得其基礎學科知識以及相 關的實驗能力仍顯不足,擔心學生可能會無法適應,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 無所適從,是故,雖然開放程度較為不足,但期許還是能訓練其過程中所需的技 能,因此採取引導性探究。在提供問題、任務,甚至活動器材及操作程序的情況 下,藉由教師從旁適時的協助、引導,從而讓學生運用來自行探究知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