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有關排球四項得分技術相關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探討有關排球四項得分技術相關文獻

排球規則改為得球得分制(Rally point system)後,將會使比賽出現不確定性,也就 是原本實力有差距的隊伍,會因新的賽制實施後,而促使雙方實力拉近,產生不確定性 的結果,任一項技術的表現均有得分與失分的雙重作用,而得分率高低與失分率的大小,

就成為評定一個球隊進攻能力強弱的指標(張歡,2004)。

本節將針對排球比賽得分之四項因素,分別為:攻擊、攔網、發球、對方失誤得分。

一、 攻擊得分技術之運用

扣球在排球比賽中是最撼動人心的技術,也是一場排球比賽中最主要的扣球技術,

可促使對手的處境為被動狀態,而增加我方獲勝的機率。

排球運動發展至今,選手的力量與速度已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然而,1990 年規則的重大改變,更使扣球進攻成為球隊得分最主要的戰術,整個國際趨勢亦演變為 以攻擊為主軸的比賽型態。強調快節奏與大角度移位的打法,趨使攻擊戰術更多元(陳 膺成,2002)。

鄧政偉,林寶城,孫苑梅,徐月琴(2007)指出排球技術中攻擊是最主要的得分手段,

而攻擊中最需要的就是戰術搭配,攻擊戰術可分為時間差、空間差兩個主要模式。而快

18

攻便是組織戰術中的起始者,戰術搭配的好壞,可影響攻擊得分的成效。因此,訓練出 優異的快攻手,不但可在比賽中先發制人,還可以組織良好的進攻戰術。快攻最主要特 色就是助跑時速度快、起跳快、出手快,而要訓練出優異的快攻選手,就必須從選手的 動作結構上做探討,了解選手在速度及扣球動作時的動作型態,才能針對重點做改善或 補強。比賽中常見快攻攻擊類型有有 A 式快攻、B 式快攻、C 式快攻、D 式快攻、以及 離網式快攻等技術,可見目前快攻的技術類型越來越多變。而林光宏(2003)提出從後排 攻擊在 1976 年被波蘭男排運用後,馬上為女排所接納,巴西女排有 50%的隊員參與後 排攻擊,其扣死球率在 45%以上,說明了女排隊員已有能力掌握該項技術。接著在 1992 年排球教練科學 24 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和 1996 年亞特蘭奧運會,後排攻擊成為排球攻擊 的主要得分手段,現今女子排球也不遑多讓,也已朝向和男子排球的打法般的強悍(鄭 芳梵,1997)。

蔡皓(1996)指出為了突破攻守兩方不平衡之狀況,必須加強進攻之破壞力,近年來 各國球隊有時會透過後排進攻戰術,來提升球隊之破壞力,統計發現在 1992 年第 25 屆 巴塞隆納奧運會中,後排強攻次數佔整體攻擊比例的 20%,並且發現後排強攻之成功率 達 30%,後排戰術進攻的效果已經如同前排進攻,並具有超過前排的趨勢,發展成為有 目的、有意識的與前排進攻相結合的立體進攻戰術。後排進攻不僅僅使用於第一波的攻 擊,更成為反攻最主要的手段,許多歐、美球隊在高達 40%-50%反擊後得分,是靠著戰 術的轉化與後排進攻所獲得(吳福明,王龍意,1999)。

吳忠政(2007)研究指出以 2006 年亞洲男子排球四強挑戰賽 12 場比賽為研究對象,

探討亞洲男子排球攻擊型態之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是整體攻擊型態的運用較多為 4 號位 平扣球較多;而後排攻擊是以 1 號為平扣球使用最多;整體攻擊成效方面最佳則為 3 號 位的時間差扣球最佳。然而,以 2006 年杜哈亞運前八強隊伍為研究對象,在每場比賽 中發現勝隊快攻成功率明顯較敗隊為佳。勝隊快攻成功率最低有五成,最高也有高達九 成左右。八強十二場次比賽中有九場賽事是勝隊快攻攻擊成功率高於負隊,雖然其他三 場雖負隊快攻攻擊成功率高於勝隊,但都因攔網、發球與關鍵時刻第一波攻擊及防守反

19

攻不如對手而落敗(鄧政偉,林寶誠,徐月琴,孫苑梅,2007)。由此可知,快攻攻擊成 功率在比賽中佔相當重要的地位。

扣球技術的發展則是從單人的技術到團體的戰術掩護到可以運用時間差、距離差、

空間差、到現代的立體進攻來達到得分目的,因此,在身材優勢能高舉高打單點進攻之 外,透過與網平行的距離差來擺脫攔網者進行扣球攻擊,以及運用個人或團體的時間差 與空間差搭配來進攻(康志偉,掌慶維,2012)。

二、 攔網得分技術之運用

排球是一項對人體基本運動能力全面性要求的一項運動,包括有速度、爆發力、肌 力、肌耐力、平衡感、敏捷性、柔軟性與有氧適能等;而攔網技術的動作由準備姿勢、

判斷、移動、起跳、空中攔網手臂動作及落地等六大部份組成(張恩崇,2000)。

解得春,邱鑾英(2011)提出日本排球運動專家-三僑義雄先生在 1925 年出版的排球 著作裡,對於攔網動作的起源,認為早在 1923 年以前,中、日、菲等三國的選手在亞 洲的「遠東運動會排球賽」,就曾使用過攔網動作,唯當時亞洲排壇人士把攔網動作稱 為「阻擋」(Stop),即攔網者的雙手不可伸越球網上方到達對方的空間。1938 年正式將 攔網動作納入比賽規則的規範,對當時強而有力的扣球動,確實是一種有效的防守技術。

1976 年蒙特婁奧運會期間,國際排球運動總會為了在比賽中加強「防守方」的實力,以 均衡日趨佔優勢的「攻擊方」起見,對攔網的比賽規則又再進行修訂,「允許攔網者-即 球後,攔網方仍有三次擊球機會」。修訂此項比賽規則後,大大的提升了攔網的重要性。

攔網是防守的大門,它既能攔阻和減弱對方的進攻強度,也是最簡單的得分手段,隨著 排球技術與規則更去完善的修改,尤其是「得球得分」制度,讓攔網這一項帶有攻擊性 的防守技術,在比賽中的作用就更為顯著,在比賽得分上,是僅次於扣球(詹文祥,陳 羿揚,邱文信,2014)。

攔網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線,其作用不再只是消極的阻攔或被動的防守,它不僅能將 對手強而有力的扣球直接阻攔、有效攔截或減弱對方攻勢,進而增加我方反擊與得分的

20

機會,更是一項兼具有防守與進攻之基本技術(稅尚雪,黃正一,王俊明,2014)。隨 著國際排球規則修訂對攔網技術之影響,因此加強攔網技、戰術水準,有效獲取網上及 空中優勢,讓其能夠快速適應現今排球多變的進攻體制,為攔網技樹訓練之重要課題(張 恩崇,2006)。

李士範、李士賢、王銘揚、林献巃(2013)在排球比赛中的每一個動作,必須建立在 判斷的基礎之上,場上球員必須專注並觀察對手、隊友及球,依據觀察訊息來判斷的方 向和落點。判斷是每一個技術動作及戰術先決條件,技術動作的有效性和戰術選擇的合 理性與判斷有絕對性相關。因此,攔網者需要有良好的判斷能力,否則就徒勞無功,判 斷應從本方向對方發球開始,包括對隊接發球的進攻或防守反攻,根據本隊擊球的質量 和落點,判斷對方接發球的情況好壞與舉球員所選擇的突破點及同時觀察進攻時攻擊手 的跑動路線。

排球是一項隔網運動,進攻方之得分最佳時機是在單人攔網或無人攔網,所以舉球 員會以多變性的舉球方式,發動出不同種類的攻擊,如短、平、快等舉球方式,透過豐 富的舉球模式,使得攔網者在反應動作上延遲,或者判斷錯誤,以達到得分之目的(孟 範武,2013)。因此,移動攔網最重要的環節在位置的改變,攔網球員要根據對方舉球 員傳球的方向進行移動,助跑起跳與起跳動作要緊密結合,在助跑制動時,雙足腳尖要 盡量轉向球網,便於轉動身體面向球網起跳攔網(李建平、鄭金昌,2007)。

三、 發球得分技術之運用

發球是一項由選手以單手或雙手持球,站在發球區域內,應在裁判鳴笛 8 秒內,將 球向上拋起,再以站姿或跳躍方式揮出單臂將球擊向對方場地之動作。因此,發球是一 項能自我控制的技術,而降低失誤與破壞對手一波的組織進攻,促使我方有效得分。排 球比賽得分方式採「得球得分制」後,強力發球已是各國所朝向的目標,指第一波發球 具有得分的意識。發球是最快速也是最直接的得分武器,強而有力的跳躍發球能產生一 波有效攻擊,可直接得分或破壞對方的第一波進攻成功率,對於勝負佔有相當大的影響 (林顯丞,吳忠政,黃鴻鈞,鄧政偉,2015)。然而在比賽中,發球是排球技術主動得分

21

技術之一,唯一不受他人制約的技術。如發球質量高,可直接得分或者破壞對方戰術組 織,同時也可以提升士氣,讓對手呈現有壓力的狀態下(黃河,2012)。

排球項目訓練的過程中會隨著環境以及人的因素所改變,是屬於開放式的運動項目,

而發球為整個排球比賽技術鏈的開始,也是發動進攻的開始,是屬於閉鎖式的動作,亦 是積極、主動的技術,不受隊友間及敵對的干擾與影響。(張木山,1997)。

林國全,陳政宇,吳忠政,(2010)提出目前世界排壇各國強隊,皆以強力的跳躍發 球型態作為主要的發球方式。選手在體型高大的基軸下,發展出由遠離端線位置在起動 助跑一步後,隨手將球向斜前高拋,使落點在端扣發球法(解德春,邱鑾英,2011)。由 於跳躍發球的球質重,速度快(球速平均每秒約 18 公尺)、威力強,往往造成對方接發球 者的壓力,是一種先發制人,獲取致勝的重要因素(張新亞,2000)。然而在比賽過程中,

技術與技術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更能直接影響比賽的勝負關鍵(王敏憲,呂莉婷,

2012)。

四、 對方失誤得分技術之運用

自 1999 年排球運動開始實施新規則,得分結構有很大的改變,每一項技術均有得 分與失分的雙重作用,得分率的高低與失分率的大小,均可成為球隊的強弱指標(黃宏 裕,王美麗,2015)。而在排球比賽中,對方失誤是一項主要且重要的得分技術。每個

自 1999 年排球運動開始實施新規則,得分結構有很大的改變,每一項技術均有得 分與失分的雙重作用,得分率的高低與失分率的大小,均可成為球隊的強弱指標(黃宏 裕,王美麗,2015)。而在排球比賽中,對方失誤是一項主要且重要的得分技術。每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