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複數的幾何性質

對高中生而言,複數的概念是相當抽象且難以理解的,雖然高中數學有介紹「複數 與複數平面」及「複數的極式」兩個單元,但學生往往只學會複數運算的技巧,沒有真 正瞭解其背後所隱含的幾何概念,因而無法感受到複數的實用性。

複數平面的建立,使複數本身及其運算具有直觀的幾何意義,讓大家對複數的存在 有比較實在的感覺,更推動了複數的研究及應用。反過來,運用複數的幾何概念為工具,

也可以用來解決一些平面幾何的問題,而且往往使問題的處理能化繁為簡,對幾何的研 究有很大的助益。

本章就高中數學所介紹複數的相關內容為題材,從幾何的觀點探索複數的幾何性 質,並舉出幾個例子,說明這些幾何性質如何應用在解決平面幾何的問題上,希望讓學 生對複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同時也能感受到其實複數是有用的。本章共分為四 節,分別說明如下。

5-1 複數平面

主要內容為複數的幾何表示、複數的絕對值、共軛複數及複數極式的幾何意義,並 透過動態幾何軟體 GSP 設計一個實驗,讓使用者在複數平面上實際體驗複數的幾 何概念。

5-2 複數四則運算的幾何意義

探討複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幾何意義,用幾何的觀點解釋代數的運算,並 透過動態幾何軟體 GSP 設計一個實驗,讓使用者在複數平面上實際體驗複數四則 運算的幾何意義。

5-3 複數n 次方根的幾何意義

探討複數 n 次方根的幾何意義,將複雜的公式用圖形呈現出來,並透過動態幾何軟 體 GSP 設計一個實驗,讓使用者在複數平面上實際體驗複數 n 次方根的幾何意義。

5-4 應用複數解平面幾何問題實例

舉出五個平面幾何的例子,用前三節所探討複數的幾何性質來解題,說明複數在平 面幾何的應用。

5-1 複數平面

本節的主要內容為複數的幾何表示、複數的絕對值、共軛複數及複數極式 的幾何意義,並透過動態幾何軟體 GSP 設計一個實驗,讓使用者在複數 平面上實際體驗複數的幾何概念。

複數平面的建立,是探討複數幾何性質最重要的開始。

複數的幾何表示

每一個複數z= +a bi, 其中a, b 為實數,由複數相等的意義,我們知道 a, b 是確定 的,所以任一複數z= +a bi, 在坐標平面上有一點 ( , )P a b 與之對應;反之,對坐標平面 上的任一點 ( , )P a b , 必有一複數z= +a bi與之對應。因此,所有複數與坐標平面上的所 有點,形成一一對應的關係,坐標平面可用來表示複數,而一個用來表示複數的坐標平 面,就稱為複數平面,又稱高斯平面,如圖 5-1-1。

z = a + bi b

a O

y

x

圖 5-1-1 複數的幾何表示

複數的絕對值

在複數平面上,複數z= +a bi(a, b 為實數)與原點 O 的距離為 a2+b2 , 我們將 其定為 z 的絕對值,以| |z 表示,即| |z = a2+b2 , 如圖 5-1-2。設複數z1= + , a bi z2 = + , c di

x y

O

| z |

z = a + bi

圖 5-1-2 複數的絕對值

共軛複數

當複數z= +a bi(a, b 為實數)時,我們稱a bi為 z 的共軛複數,以 z 表示,即 z = −a bi. 因此,在複數平面上,複數 z 與其共軛複數 z 的位置對稱於 x 軸,如圖 5-1-3。

z = a - bi z = a + bi

O y

x

圖 5-1-3 共軛複數

複數的極式

在複數平面上,若複數 z 的絕對值為 r, 且 z 在有向角θ 的終邊上,則 cos ( sin ) (cos sin )

z=r θ + r θ i=r θ +i θ , 此時θ 稱為 z 的一個輻角,而 (cosr θ+isin )θ 稱為 z 的極式。一個複數的輻角不是唯一的,但是每一個非零的複數 z 恰有一個輻角θ 滿足

0≤ <θ 2π , 此輻角稱為 z 的主輻角,以 Arg( )z 表示。複數 0 的絕對值是 0, 任何有向角θ 都可以做為它的輻角,它沒有主輻角,極式為 0(cosθ +isin )θ , 其中θ 可以是任意實數。

因此,當複數 z 的絕對值為 r, 且θ 為 z 的一個輻角,即 z 的極式為z=r(cosθ+isin )θ 時,

在複數平面上,z 在有向角θ 的終邊,且與原點 O 的距離為 r 的位置上,如圖 5-1-4。

r

x y

O θ

z = r ( cos θ + i sin θ )

圖 5-1-4 複數的極式

最後,我們透過動態幾何軟體 GSP 設計一個實驗,來呈現複數的幾何概念,如圖 5-1-5。

圖 5-1-5 複數平面實驗

當複數 z 在複數平面上的位置給定時,使用者可以點選畫面左上角的按鈕,以顯示 複數 z 的幾何表示、複數的絕對值、共軛複數或極式在複數平面上的情形。同時,使用 者也可以任意改變複數 z 在複數平面上的位置,針對不同的複數做相關內容的觀察。

5-2 複數四則運算的幾何意義

本節探討複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幾何意義,用幾何的觀點解釋代 數的運算,並透過動態幾何軟體 GSP 設計一個實驗,讓使用者在複數平 面上實際體驗複數四則運算的幾何意義。

以下我們依序探討複數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複數的加法

設複數z1 = + , a bi z2 = + , 其中 a, b, c, d 為實數,則c di z1+z2 =(a+ + +c) (b d i) . 因 此,令z3 = + , 在複數平面上,當原點 O, z1 z2 z , 1 z 三點不共線時,原點 O, 2 z , 1 z , 3 z2 四點依序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 5-2-1;當原點 O, z , 1 z 三點共線時,2 z 也在此直3 線上,且線段Oz 與線段3 z z 的中點重合。 1 2

z3 = z1 + z2 z2

z1 y

O x

圖 5-2-1 複數的加法

複數的減法

設複數z1 = + , a bi z2 = + , 其中 a, b, c, d 為實數,則c di z1z2 =(a c− + −) (b d i) . 因 此,令z3 = − , 在複數平面上,當原點 O, z1 z2 z , 1 z 三點不共線時,原點 O, 2 z , 3 z , 1 z2 四點依序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 5-2-2;當原點 O, z , 1 z 三點共線時,2 z 也在此直3 線上,且線段Oz 與線段1 z z 的中點重合。 2 3

z3 = z1 - z2 z1 z2

O x y

圖 5-2-2 複數的減法

複數的乘法

我們用複數的極式來探討複數的乘法。設複數z 與1 z 的極式分別為2

1 1(cos 1 sin 1)

z =r θ +i θ 與z2 =r2(cosθ2+isinθ2), 利用三角函數的和角公式,可得

1 2 1 2[cos( 1 2) sin( 1 2)]

z z =r r θ θ+ +i θ θ+ , 即z z 的絕對值為1 2 r r , 且1 2 θ θ1+ 為2 z z 的一個輻1 2 角。因此,令z3 =z z1 2, 在複數平面上,z 在將3 z 的位置以原點 O 為中心旋轉有向角1 θ2 後,再將其與原點 O 的距離伸縮為r 倍的位置上,其中三角形2 Oz z 與三角形1 3 O z 相似,1 2 如圖 5-2-3。特別地,當r2 = , 即1 z2 =cosθ2+isinθ2時,

3 1 2 1[cos( 1 2) sin( 1 2)]

z =z z =r θ θ+ +i θ θ+ , 在複數平面上,z 在將3 z 的位置以原點 O 為中心1 旋轉有向角θ2的位置上。

z3 = z1z2

1

z1 z2

x O

y

圖 5-2-3 複數的乘法

複數的除法

可得 1 1 1 2 1 2

5-3 複數 n 次方根的幾何意義

圖 5-3-1 複數的 n 次方根

圖 5-3-3 複數的 n 次方根實驗

當複數α 在複數平面上的位置給定時,使用者可以點選畫面左上角的按鈕,以顯示 複數α 的 2 次方根、3 次方根、4 次方根、5 次方根或 6 次方根在複數平面上的情形。同 時,使用者也可以任意改變複數α 在複數平面上的位置,針對不同的複數做相關內容的 觀察。此外,「 alpha 1= 」(即α =1)按鈕的設計,是特別讓使用者可針對 1 的 n 次方根 做觀察,當然,直接將複數α 移到複數平面上 1 的位置,也能達到相同的目的。

5-4 應用複數解平面幾何問題實例

本節舉出五個平面幾何的例子,用前三節所探討複數的幾何性質來解題,

說明複數在平面幾何的應用。

用複數解平面幾何問題,是將幾何圖形視為在複數平面上,而圖形上每一個點對應 一個複數,透過複數運算的結果,進而解決平面幾何的問題。

例 1.

試證平行四邊形定理:平行四邊形兩對角線長的平方和等於四邊長的平方和。

證明:

設平行四邊形的四頂點在複數平面上所對應的複數分別為 0, z , 1 z1+ , z2 z , 如2 圖 5-4-1。

z1 + z2 z2

z1

0 y

x

圖 5-4-1 平行四邊形 兩對角線長分別為|z1+z2|及|z1z2|, 且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1 2 2 1 2

|z +z | =(z +z )(z +z )=(z +z )(z +z ) |= z | +z z +z z+|z | ,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1 2 2 1 2

|zz | =(zz )(zz )=(zz )(zz ) |= z | −z zz z+|z | ,

上面兩式相加,得|z1+z2|2 +|z1z2|2=2(|z1|2 +|z2| )2 , 故兩對角線長的平方和等 於四邊長的平方和。 ▓

例 2.

2 2 2 2

例 5.

參考文獻

King, J. & Schattschneider, D. (Eds.), Geometry turned on: Dynamic software in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1997.

Nelsen, R. B., Proofs without words: Exercises in visual thinking,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1993.

Nelsen, R. B., Proofs without words II: More exercises in visual thinking,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2000.

蔡聰明,數學的發現趣談,三民書局,台北,2000。

李政豐,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實務的研究,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 文,台灣新竹,2003。

湯誌龍、孟祥仁、鄭明長、徐西森、吳思達、吳雅玲、羅希哲、張碧如、劉永元,教育 概論,五南圖書,台北,2005。

張國恩,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 期,2002。

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商務印書館,香港,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蔡政樺,在電腦套裝軟體環境下經營數學探究之研究,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 士論文,台灣新竹,2006。

左台益,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數學實驗教學,數學新天地,2 期,2002。

全任重教授,http://140.114.32.3/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顏貽隆,建構互動式學習環境實務之研究,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台 灣新竹,200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網路小組,動態幾何入門指引,九章出版社,台北,1999。

學習加油站高中數學軟體資源,http://content.edu.tw/senior/math/soft.htm

林保平,公切圓之圓心軌跡-用動態幾何軟體探討幾何性質,科學教育月刊,271 期,

200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數學充實教材第一輯,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0。

黃華民,本期徵答問題-8102 求橢圓內接三角形最大面積,數學傳播季刊,八卷一期,

1984。

張耀文、陳信成、徐仲誼,上期徵答問題-8102 求橢圓內接三角形最大面積解答,數學 傳播季刊,八卷二期,1984。

笹部貞市郎,解析幾何學辭典,九章編輯部譯,九章出版社,台北,1987。

常庚哲,神奇的複數,九章出版社,台北,1995。

堀場芳數,虛數 i 的奧秘,丁樹深譯,凡異出版社,台灣新竹,2003。

李虎雄、陳昭地、黃登源、李政貴、林礽堂、儲啟政,高中幾何學教師手冊上冊,康熙 圖書,台灣台中,200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