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的目標廣告服務,成功地讓網飛不斷擴大其全球事業版圖,在百家爭鳴的影音串 流市場站穩龍頭地位。71

固然,使用者收視行為的反饋已為線上影音業者所採,而反觀國內傳統電視,

似尚不見有業者積極利用訂閱戶收視行為紀錄來從事「個人化」行為行銷的具體 事例;然而,傳統電視在數位機上盒回傳頭端技術的支援下,要達成相同目標理 論上也並非不可能,例如國內已有 IPTV 業者利用電影訂閱紀錄,編排電影排行 片單,以增加訂戶收視各該熱門電影的機率。72因此,經由機上盒所蒐集的收視 行為紀錄與網際網路收視行為紀錄同樣具有為積極個人化內容行銷的潛力實毋 庸置疑。

第四節 收視行為紀錄的隱私及其他疑慮

利用大量、多元來源而快速累積的數據資料進行的大數據分析,確實為人類 的生活帶來許多驚喜,包括:提早預測疾病與災禍的發生、提供落實因材施教的 教育方法、更有效率的媒介供需以活絡商業市場、解決交通壅塞。收視行為紀錄 的大數據資料也不例外;在保有傳統收視行為紀錄的價值之餘,同時具有大數據 應用的潛力。然而由於大數據資料的一大部分是來自人類行為轉化後的數據,因 此在享受各種便利之餘不免令人產生對於個人隱私侵害等種種疑慮。以收視行為 紀錄而言,最關鍵的便是使用者收視的內容。現代個人資料保護機制是以個人自 主衡量提供資料的利弊為核心,但對於不涉及敏感性內容的部分,由於放棄隱私 的後果難以被具體化,所以在提供資料當下所能換取的「近利」(例如個人化的 舒適服務、或同意蒐集即可獲得免費紅利或優惠價格等額外誘因 ),相較於放棄 隱私在未來可能導致的「遠弊」,顯得更加清晰且無害,進而導致消費者幾乎不

71 To Understand The Secret of Netflix’s Success, You Need to Visit The Local Library, Scroll.in (Apr 11, 2017)

https://thereel.scroll.in/834212/to-understand-the-secret-of-netflixs-success-you-need-to-visit-the-local-library (last visited June 23, 2017).

72 例如中華電信 MOD、凱擘大寬頻 Super MOD 均有此服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可能作出真正對其有利的價值判斷,凸顯了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機制所面臨的困境。

73然而這些弊端卻是貨真價實的存在,對我們生活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

本節欲就收視行為紀錄本身及其揭露可能帶來的弊害作進一步的介紹。

在討論收視行為紀錄及其揭露對隱私,甚至於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之前,我們首先必須釐清的是,收視行為紀錄所代表的隱私內涵究竟是什麼?除 了可能涉及個人資料自主權外,其背後是否涉及隱私以外的其他價值而值得我們 更進一步地關注?

第一項 智慧隱私(Intellectual Privacy)

第一款 隱私權

隱私權並非我國憲法所列舉的基本權利之一,但其受憲法第 22 條保障的地 位已為我國大法官所肯認,迭有解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585、603 號,陸續 以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的自主控制,作為憲法隱私權 的內涵。大法官於釋字第 689 號中更進一步闡明,個人的私密領域及個人資料自 主,在公共場域也有可能受到干擾;蓋即使在公共場域中,若個人私生活及社會 活動,隨時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其言行舉止及人際互動即 難自由從事,致影響其人格之自由發展。因此,縱然在公共場域中,個人所得主 張不受此等侵擾之自由,有其限制(亦即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但並非 完全不得主張。特別是個人私人活動受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超過可 以忍受的合理範圍時,此一干擾即有加以限制的必要。

據此,我們可大致窺見我國大法官解釋對於隱私權內涵所為的詮釋,並不侷 限於我們對於隱私最原始的想像—「私密性」,而可能涵蓋了在公開場合對於私 人活動的各種追蹤行為;至於隱私所涵蓋的範圍究竟可觸及多廣,則有待進一步

73 See Daniel J. Solove, Introduction: Privacy Self-management and the Consent Dilemma, 126 HARV. L. REV. 1880, 1885 (20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衡酌這些追蹤行為的合理性。於是,我們可以推論,於我國法上,不論收視行為 的場合(在露天電影院、在家中客廳、在個人房間)或收視內容是否涉及私密性,

收視行為都可能為隱私權所保障的範圍。然而,除了大法官解釋中指出涉及個人 人格自由發展的隱私價值外,收視行為相較於其他私人活動,實有其更獨特的社 會面向值得我們關注。

第二款 何謂智慧隱私

長久以來,隱私權多半與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各種意見表達自由處於(衝 突的)對立面;然而實際上,隱私權有與上述自由相輔相成的可能,甚至是一切 意見表達自由的基礎,此即「智慧隱私」(intellectual privacy)所具有的重要意 義。

Neil Richards 在其著作《智慧隱私》一書中指出,「智慧隱私」基本上是指 一個確保我們得自由形塑自我思想的領域;具體而言,即是保障個人在準備好對 外表達想法前所為的思考、閱讀或與密友間的交談,免於他人的監控或不必要的 干擾。74此一智慧隱私對於言論自由至為關鍵。一般認為言論自由具有健全社會 民主、個人自我實現、維繫社會穩定與安全、增進知識等功能75。自由表達意見 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經由意見交換激盪出的新知,能促進文明發展,也愈能使 社會形成正確的共識,健全民主社會的環境。76而意見表達的前提是思想的形成,

因此單單保障個人表達意見的自由、暢通接觸資訊的管道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 確保這些意見的來源—思想自由,才能真正落實上述言論自由所欲達成的目標,

是故,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567 號解釋:「思想自由保障人民內在精神活動,是 人類文明之根源與言論自由之基礎,…不容國家機關以包括緊急事態之因應在內 之任何理由侵犯之,亦不容國家機關以任何方式予以侵害。」賦予思想自由絕對

74 RICHARDS, supra note 68, at 95.

75 司法院解釋字第 509 號解釋:「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 11 條有明文保障,國家 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 得以發揮。」

76 法治斌、董保成,憲法新論,2010 年 9 月,四版,頁 222-2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的保障。

而這樣的絕對保障,除了包含有排除任何外力干預行為的消極意義外,也應 寓有確保思想得自由形塑的積極意義存在。如 Richards 所指出,在我們思想萌芽 之初,尚未準備對外公開表達時,我們需要空間閱讀、思考,或者是尋求與周遭 親朋好友的交流來進行驗證,以使這些想法趨於成熟、完善,這樣的空間如果受 到監控,便會抑止個人創新想法的啟發,甚至引導個人思考只能走向無趣、空泛、

主流的想法。77回顧今日許多為人所捍衛的思想與價值,諸如民主選舉、政教分 離,或是全體人民不分種族、性別、信仰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的思想,在過去都 曾經相當具有爭議,只是信仰或促進這些思想都可能置個人於險境之中,例如近 代歐洲曾因信仰導致數以千計的人民被屠殺;或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因為相信種 族平等而被暴力處決的人們。78因此,一旦我們知道有人在監控我們,我們就會 對於個人所看、所想的一舉一動都小心翼翼,即使這些舉措不至於導致我們身陷 囹圄,也會讓我們因被揭露的威脅而警戒我們的話語與思想。79因此保障智慧隱 私乃是確保思想自由的前提。

第三款 智慧隱私於收視行為的意義

智慧隱私於收視行為上的意義為何,或許可以從美國「視頻隱私保護法」

(Video Privacy Protection Act;VPPA)立法過程中參議院報告的一段內容得到 最佳的詮釋:「隱私權保障了我們在家中與家人收看何部電影的選擇自由,也保 障了我們閱讀何本書的選擇自由,而無論從任何意義來看,這些活動都是人格的 核心。它們揭露了我們的好惡、我們的興趣、我們的怪念頭;透露了許多我們的 綺想與野心、恐懼與希望。它們反映了我們個人。描述了我們如何為人。」80

77 RICHARDS, supra note 74, at 97-101.

78 Id. at 97-98.

79 Id. at 99-101.

80 “Our right to privacy protects the choice of movies that we watch with our family in our own homes.

And it protects the selection of books that we choose to read. These activities are at the core of any definition of personhood. They reveal our likes and dislikes, our interests and our whims. They say a great deal about our dreams and ambitious, our fears and our hopes. They reflect our individuality, an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如孔子所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我們 外在的行為舉止,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內在思想,特別是以閱讀、收視行為等關於 資訊選擇的偏好,更能體現我們的內在意志。81因此,收視行為紀錄猶如我們人 格圖像的一片拼圖,隨著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所能蒐集、儲存的資料愈多、愈廣泛,

這片拼圖不但能展現我們更多的內在思想,也更有機會與其他資料拼湊出我們完 整的人格特質,讓我們可能唯恐內在意志被赤裸裸的揭露於眾,而害怕收視爭議 性的視訊內容,以致於不能真正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所思與所欲。

更進一步言,經由片斷、零碎的資料所拼湊出的人格圖像,甚至可能是「錯 誤」的人格圖像。因為廣泛蒐集而來的片斷資料已脫離了原來的背景脈絡,所以 很可能在後續拼湊的過程中被錯誤的解讀,從而對資料當事人產生不利的影響。

82例如,某 A 基於研究需要而收視大量的色情影片,但蒐集資料者無法知悉其收 視的動機,只能從客觀的數據進行機械式的判讀,因此可能因「某 A 收視大量

82例如,某 A 基於研究需要而收視大量的色情影片,但蒐集資料者無法知悉其收 視的動機,只能從客觀的數據進行機械式的判讀,因此可能因「某 A 收視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