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第四節中,對於非語文學習障礙的定義與鑑定等相關 議題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強調了篩選工具的重要性。對於一 份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工具的發展,效度研究的建立是重要 的工作,不僅可提出證據說明測驗工具的有效性,同時在效 度研究證據建立與累積的過程中,對於非語文學習障礙的相 關理論、概念、以及症狀特徵都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與認 識。因此,本節將對於測驗效度的問題進行探討,最後說明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壹、測驗的效度研究 一、測驗的效度

「效度」是指此測驗所測量到的特質是否是我們所要測 量的目的,包括:測驗的題目或問題樣本是否和測驗的目的 有關(內容效度);測驗所提供的資料是否和被評估現象的 理論假設相一致(建構效度);此測驗對於所要測量的現象 是否能夠提供一個較不被其他心理特徵污染的純淨測量(區 辨效度);以及在其他評估方法所蒐集到的訊息之外,此測 驗所提供的資料是否能增加我們相關的訊息(遞增效度,

incremental validity)等(Hunsley, Lee, Wood, 2003)。 不同的效度取向策略被用來了解測驗分數不同的意義以及 所代表的意涵,例如 Mitrushina 等學者認為內容效度以及 建構效度可指出此測驗對某一特定能力是否為一個有效的

測量方法;而效標關聯效度則可指出用此測驗分數為基礎所 進行的決策是否具有精確性(Mitrushina et al., 1999)。

若測驗運用於臨床工作,除了必須要符合標準化、信 度、以及效度的標準之外,從單一個案的測驗結果若要獲得 有意義的解釋,則需要有常模或特定效標關聯的切截分數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1999

)。倘若沒有這些參照標準,則將無法決定測驗結果的 意義,測驗也將失去臨床或教育實務運用的價值,而診斷效 度 ( diagnostic validity ) 或 是 臨 床 效 度 ( clinical validity)即是指測驗在鑑定以及描述相關特徵的實用性

(Gardner, 1982)。

二、測驗工具的效度研究

在 有 關 非 語 文 學 習 障 礙 評 量 工 具 的 效 度 研 究 上 , Goldstein(1999)曾編製了一份非語文學習障礙量表,但 似乎缺乏量化的計分系統,同時也並未進一步進行相關的信 效度驗證研究。雖然目前直接對於非語文學習障礙的篩選或 診斷測驗,以及相關的測驗效度研究均有所欠缺,然而,從 其他相類似性質的測驗中,相關的效度研究方法也可作為非 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效度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參考依據與 借鏡。

Cornold 等研究者編製了一份共 18 題,由教師填答的「簡 短 式 視 覺 空 間 問 卷 」( shortened visuospatial questionnaire, SVS),用來篩選視覺空間學習障礙的兒童

( Cornold, Venneri, Marconato, Molin, & Montinari,

2003)。在 SVS 的效度研究中,Cornold 等研究者用 SVS 篩選 出視覺空間學習障礙組以及控制組個案,並以神經心理測驗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數字廣度、語文自由回憶、圖形廣度、

Corsi 視覺空間廣度測驗)以及閱讀與算數等成就作業來比 較兩組學生表現的差異。此外,Cornold 等研究者也從醫院 與學校臨床個案為對象,由醫院職能治療師或學校教育心理 學家所鑑定出的視覺空間學習障礙、讀寫障礙(dyslexia)、

以及從學校中隨機選取的控制組學生,進行三組學生 SVS 的 比較。

Wilson 等研究者編製了一份由父母填答有關兒童動作 技能的問卷,稱為「發展性協調障礙問卷」(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 DCDQ),並對其之 信度與效度進行研究(Wilson, Kaplan, Grawford, Campbell,

& Dewey, 2000)。對於 DCDQ 的效度,Wilson 等研究者分別 以不同的資料加以驗證,包括檢驗 DCDQ 同時和兩個動作測 驗(Bruininks-Oseretsky 動作表現測驗、動作 ABC)的相 關性;DCDQ 在發展性協調障礙(DCD)、疑似 DCD、以及非 DCD 等三組個案分數的差異以及區辨性;以因素分析檢視 DCDQ 題目在理論上歸類的適切性;以及從職能治療師所診斷的不 同臨床個案(DC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閱讀障礙)在 DCDQ 的差異比較等。

Ehlers 等 研 究 者 以 「 高 功 能 自 閉 症 光 譜 篩 選 問 卷 」

( high-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ASSQ)進行研究,評估 ASSQ 是否能在臨床

個 案 中 鑑 定 出 可 能 具 有 高 功 能 自 閉 症 光 譜 障 礙 的 個 案

(Ehlers, Gillberg, & Wing, 1999)。在 ASSQ 效度的研究 上,Ehlers 等研究者以 ASSQ 和其他測驗(Rutter 以及 Conners 量表)的相關,以及 ASSQ 在三組不同臨床診斷個案

(自閉症光譜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習障礙)的差異 性等方法,來提出相關的效度證據。同時,Ehlers 等研究者 也 以 「 接 受 者 操 作 特 徵 」(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線來測量 ASSQ 從其他個案中(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習障礙)區辨自閉症光譜障礙的能力。

從上述關於測驗效度的探討以及相關測驗效度的研 究,可得知對於一份篩選或診斷測驗的效度指標,除了從和 其他測驗的關係中獲得效標效度或建構效度的證據之外,同 時也需要能夠有效的篩選與區分臨床個案,具有良好的臨床 效度,如此才具有臨床實務運用的價值與意義。

貳、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經由本章的文獻回顧與探討,雖然過去許多學者均觀察 到一些非語文學習障礙的行為特徵,但對於非語文學習障礙 的概念與鑑定仍主要是以神經心理測驗的組型表現來加以 診斷(Harnadek & Rourke, 1994)。然而,從教育本位的觀 點,對於非語文學習障礙的篩選鑑定應從可直接觀察到的核 心行為症狀特徵著手,包括社會人際、動作協調、以及知覺 組織等方面的行為特徵,而非以內在的生理病理學或神經心

理組型作為必要之條件。在教育上較為著重的現象是行為上 的表現,同時行為表現也才是教育能夠介入的目標主體,也 和後續特殊教育方案的設計有直接的關係。因此,若未出現 與學習適應有關的行為症狀特徵,則內在神經心理缺損或組 型特徵也將缺乏直接的教育意義。故在非語文學習障礙的篩 選鑑定中,本研究認為應將行為表現特徵視為非語文學習障 礙的必要條件。也因此,本研究將以社會人際、動作協調、

以及知覺組織等方面的行為症狀特徵為基礎,編製非語文學 習障礙篩選量表,並經由篩選量表高危險組與正常組學生的 神經心理表現來提出建構效度的證據(研究一)。此外,本 研究也從特殊教育鑑定實務中的語文類型和非語文類型的 學習障礙學生,比較兩組學生在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的 差異性,以及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對此兩組學生篩選分 類的準確性,來提出臨床效度的證據(研究二)。本研究以 上述兩種取向來驗證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的效度,本論 文之研究架構如圖 2-5-1。

行為症狀特徵

社會人際、動作協調、知覺組織

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

篩選量表 正常組

篩選量表 高危險組

語文類型 學習障礙

非語文類型 學習障礙

神經心理測驗比較 篩選量表測驗比較

【研究一】 【研究二】

圖 2-5-1: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