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與性別意識形態的關係

第四節 教科書與性別意識之相關研究

一、 教科書與性別意識形態的關係

伯恩斯坦(B. Bernstein)曾說的:「社會對教育知識的選擇、分類、分配、

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的分配和社會控制的原理。」就如 M. W. Apple(歐用 生,1989:104-105)所強調的,知識的選擇和分配不是價值中立的,不是工學 能決定的,而是階級、經濟的權力、文化的權力間之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顯著的、

潛在的價值衝突的產物。教科書是屬於教育過程的一部份,因此也反應了這種社 會現實,也就是它不是價值中立的,是文化的價值觀以及統治者意圖的反映。

由上述的資料可看出,教科書傳達的知識內容是經由刻意安排而形成,它反 應了社會的文化結構,反應優勢團體的利益與文化;在無意識情況,支配了受教 者的思想或行動的常識規則,甚至是施教者也受其影響、支配。這種影響力非常 地廣大,他會使接受訊息者,視之為理所當然,也就是說訊息接收者會視教科書 所傳遞的知識為合理的,久而久之,某些意義就被重建,某些則被消化,或是改 變成其他形式以支持優勢團體的主要文化,達到其「社會控制」的需要。

而探討教科書中所傳達的內容意識,分析其形成的因素,最有力的工具就是 內容意識形態的分析,如此能暴露出優勢團體的利益與文化其影響力浮出檯面。

亦即分析教科書內容中的意識形態,能顯示出哪些團體被正當化、合法化、合理 化、哪些團體擁有權力,哪些團體被教科書忽略了,甚至被扭曲了.…等等這些 問題,讓一直以來我們視之為合理的價值觀,能得到平等、公正的批判,讓教科 書不再只代表優勢團體的意識形態,而是能包含各種團體之意識的教科書。

M. Sadker & L. Long(莊明貞、林碧雲,1997:42-43;Sadker et al.,1993:

112-114)分析了六種形式的性別偏見分別是:「語文偏見」、「刻板印象」、「隱藏 不見」、「偏差失衡」、「不夠現實」與「零碎切割」。其定義如下:

(1) 語文偏見(linguistic bias):指課程教材普遍使用男性的術語和代名詞指稱 所有的人,此種偏見是最早被發現而排除的性別偏見。在歷史課本中,諸 如:caveman、forefather、mankind 這三個字,很自然地否定了女性的貢 獻(contributions)。同樣地,男性專屬的職業名稱,也否定了女性在社會 中的參與,如 mailman、policeman、businessman 等。另外一種形式的語 言偏見是,課文中出現女性時,其身份是以某人的太太或附屬地位呈現;

例如「威斯頓.威廉和他的太太、小孩們將搬去紐約」,如此則顯得全家 的成員受到了較公平的對待。

(2)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指對兩性的特質、行為、角色和職業等,採取 固定不變的刻板觀點。很多研究指出,教科中的孩童及成人角色都有明顯 的刻板印象存在,呈現男孩子時,有一組典型的行為、價值觀及角色,反 之,呈現女孩子時,則另有一組與男孩子非常不同的特質出現;男孩子反 覆出現的特質是:足智多謀的、勇敢的、有創造力的、敏捷的、主動的、

好奇的;女孩則是:依賴的、被動的、膽小的、溫順的受害者等;在成人 方面,角色與職業也充滿了刻板的印象,男性多是軍人、農夫、醫生、警 察,女性則為母親、老師、作家以及王妃。

(3) 隱藏不見(invisibility):是指女性對國家的建設、社會發展等等的貢獻,

在課程教材中被忽視了,或者被埋沒了。美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歩,女性同 胞有顯著的貢獻,但歷史課本中卻很少提及;這種性別歧視的現象,不僅 歷史課本如此,朗讀科、語言科、數學科、自然科學、拼音科以及職業教

育…也是如此,例如:1972 年一份針對自然科學、數學科、朗讀科、拼 音科、社會科等作內容分析的研究報告指出,教科書內容中只有 31%的插 圖有女性人物,而且年級越高,女性在插圖中的比例反而越低。

(4) 偏差失衡(imbalance):一直存在於教科書中性別偏見是偏差失衡的現象。

所謂偏差失衡,是指教科書中只呈現出一種言論或僅詮釋一個族群之意 見、看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編輯者能運用的空間相當有 限,或是認為呈現多方不同的意見、看法,並非適當的或可行的,例如:

Janice Trecker 曾經針對歷史課本作研究,發現課文中提及女性裙子長短的 遞嬗遠較介紹介紹婦女參政權運動多。這種偏差失衡的結果,使得多數的 學生對女性在美國社會中的貢獻、努力與積極參與,幾乎毫無所知。

(5) 不夠現實(unreality):指課程教材中對歷史或當代社會生活經驗的分析和 描述不夠寫實,企圖掩飾社會中受爭論的議題或逃避討論有關差別待遇與 性別偏見的問題。例如:現今美國社會有 50% 的婚姻是以離婚收場,三 分之一的孩童是生活在單親家庭之中,但教科書呈現的往往是典型的美國 家庭--兩個小孩、一位爸爸、一位媽媽和一隻小狗,全家和樂融融地到郊 外遊玩。

(6) 零碎切割(fragmentation):指教科書對女性貢獻的描述,非常零碎,沒有 將其完整地統合於課本的主題中;這些零碎的教材反而告訴了讀者,女性 非歷史、文化的主流,他們對社會沒有什麼影響力。例如:教科書中談論 女權主義時,往往只論及女性同胞是如何被女權運動所影響,而甚少談及 女權運動對其他團體的影響及對整個社會發展的意義。

評鑑課程材料時,可以運用這六種形式的性別偏見,來檢討教科書內容中是

否隱藏著不妥性別意識形態;當然,由於各國國情並不相同,所以並非非這六種 形式的性別偏見即適用於每個國家,必須視其社會、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性,略作 調整。例如中國的文字,在人稱代名詞的使用上,習慣以「人」字邊的代名詞來 統稱所有的男性與女性,這種使用方式,是否造成女性主體完全被男性含括的後 果,則是值得進一歩商確的(黃婉君,1998:35)。

P. Shannon(Kim, 1987: 22)曾強調認為,教科書在兒童的經驗中是很重要 的一部份,對兒童的智力、情緒與社會發展上有很大的貢獻,而書中所提供的例 子會更加強對兒童的影響。P. B. Campbell & J. Wirtenberg(Kim, 1987: 22)也指 出兒童讀物中種族偏見與性別偏見,對兒童的態度發展,是一個很顯著的影響因 素。H. Kim(1987)認為兒童讀物中種族偏與性別偏見,對兒童的態度發展,是 一個很顯著的影響因素。H. Kim(1987)認為兒童讀物中會傳達某些信念與態度,

而其中所刻劃的性別歧視理念會影響兒童對世界及他們自己本身的認識。K. P.

Scott(Kim, 1987: 23)於 1980 年探討具有性別歧視與無性別歧視的兒童讀物時,

支持了前面四位學者所得的研究結果,認為兒童書籍確實會影響兒童對自己與對 他人的態度。

所以從以上學者的研究,可知學校教科書,是社會中性別角色相關訊息和印 象的主要來源之一,扮演著傳授性別意識形態的重要角色,因此教科書在兩性教 育中到底教了什麼樣的性別意識,是我們必須深入分析、研究的重點,推動兩性 教育若不檢討、改革教科書;性別偏見、歧視和不當的意識形態可能出現在各科 的教科書中,不論是課文、人物對話、題解、圖片、活動設計等等,都有可能傳 達著刻板的性別意識。所以檢討教科書時,不僅要檢視其內文、圖片、人物對話、

人物行為、題解也需加以檢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