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視導的意識形態分析

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在它的基本意涵,指的是「一 套具有宰制性的信念與價值體系,代表那個世代中的支配性或主 流思潮」(彰明貴,民 70:5-6)。就視導的意識形態而言,三百 年 來 典 範 的 應 用 無 疑 的 將 「 視 導 就 是 視 察 」( supervision as inspection)做為最高的指導原則。事實上,教育的視導哲學是來 自教育哲學、歷史傳統及文化情境的形成。所謂意識形態是受到 經濟的、政治的與社會理論所支持的思想形體;意識形態因而被 認為是一種「思想上的典範」。至於「典範」(paradigm)這個字 原本是源自希臘文中的「paradigma」,意指「模範」(model)、「模 式」(pattern)、「範例」(example)。到孔恩(T. Kuhn)時應用到 最高潮。

學者 Smith(1975:19)認為典範是建基於對世界的一套假設,

它為我們解釋這個世界,同時幫助我們去預測那些行為。而 Barker (1992) 對「典範」的概念定義為:「是一套規矩與標準,在完成 兩種作為:其一,是建立或定義範圍;其二,它告訴人們如何在 內在的範圍中啟動,從而邁向成功。」故按照歷史的觀點與發展 的趨勢,教育的世界中一直是維持傳統的意識形態對抗:諸如怎 樣去監督學校如何教學,課程應包涵什麼,如何經營學校與環境 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進行視導工作。因此,每一個不同的或特別 的時期,都反映了那個世代中的宰制之意識形態形勢,也形成了 主導的典範形式。

從教育歷史的演進,Eye,Netzer & Krey(1971)等人,將

Zeon PDF Driver Trial

www.zeon.com.tw

視導的意識形態劃分成四個時期:即一、行政視導時期(the period of administrative inspection)。二、效能導向時期(the period of efficiency orientation)。三、團體協力合作時期(the period of cooperative group effort)。四、研究導向時期(the period of research orientation)。換言之,它代表四個視導階段時的主要意識形態之 信念:即「視察」(inspection)、「效能」(efficiency)、「團體協力 合 作 」( cooperative group effort ) 和 「 研 究 導 向 」( research orientation)。

這主宰了視導風格的四個意識形態, Daffy(1998)做了分 析說明它們的形成與影響:

一、行政視導的時期(1642~1875)

行政視導大略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間。在那個時期,視導 的本質與歷程主要的功能在檢察稽核(inspectoral)。很自然的形 成「視導就是視察」(supervision-as-inspection)這樣的意識形態 信念。因為,包括「管理委員會」及其它代表,視導的任務核心 在確定教師能謹守社區期望及宗教和道德的標準。這個時期還可 以劃分殖民時期(the colonial era),後革命時期(the post -revolution era)和普及學校時期(the common school era)。然而每 一個階段都分別有各自之期望與關心的重點。但是無論學校形 態、組織結構與教學方法等是如何的不同;「政策」、「目的」與

「課程」之決定,都不是來自教師而是「主管當局」的命令。強 調一致性的要求。

視導人員(supervisor)或視察人員(inspector),都擁有評鑑 教師的權力,並列有詳細的規定。這個時期的教育視導在意識形

Zeon PDF Driver Trial

www.zeon.com.tw

態中包括三種特質:一、權威與專斷的規則。二、強調監督以革 除不適任教師。三、透過監督委員會形成一套標準。要言之,這 個時期的視導作業,在關鍵性的概念就是「視察」(inspect)。而 視察就是在評定教師的教學行為,誠如 Spears(1953:12)所說:

「學校的視導,只是在保持學校既有的標準,而不是在做理想的 改進。」

二、效能導向時期(1876 ~ 1936)

這個時期開始於美國的內戰(Civil war)和工業化初期。在 強調以

生產導向的觀念下,全國製造業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s)甚至倡議為符應工業社會的需求,所有公立學校 應廣設技職訓練課程。NAM 批判學校缺乏效能,還不如把青少 年 送 入 工 廠 提 早 獲 得 技 術 , 會 更 利 於 美 國 工 業 社 會 的 發 展

(Rippa,1988)。因此,美國的教育意識形態,逐漸受到這種「商 業意識形態」--強調「效能性」(efficient)的洗禮,一直延續到 後來的「全品質管理運動」(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故 爾,視導在強調「教學效能」(instructional efficiency)。在 1911 年,全國教育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成立「時 間經濟委員會」,鼓勵以科學方法研究教育問題,並建構以「測 驗」去評估及檢測學校之績效。「科學效率」形成視導的追求典 範。但是,視導仍然不是民主化的歷程,這是一個非常吊詭的概 念。

在效能導向時期,有些觀念的開展讓美國教育做很大的啟 思。如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 Pestalozz,提出教育須根源

Zeon PDF Driver Trial

www.zeon.com.tw

於「兒童的感覺」; Froebel 的「幼兒園概念」; Montessori 推動 的「感覺教育」和 Biner’s 的「智力測量」,在教育上有很劃時代 的啟蒙作用。特別是 Deway 的實驗學校(Laboratory school),強 調「兒童中心」與「做中學」;自由精神相互尊重和「兒童自我 管理訓練」等,改變了許多傳統的教育。

在這個時期,視導人員在教育組織中,開始積極扮演管理者 角色。視導人員好比工廠的監工(factory foremen),學生是原料,

教師是處理原料的工人。學校的行政管理目的在提昇效能與效 率。視導人員在視導的過 程,關注著教師的教學是否具備更多 的發問技巧;在學科上有否熟知「目標學習」(object learning)

(Lemlech & Marks,1976)。在視導人員與教師之間,已經開始使 用 「 會 商 」( conferencing )、「 改 進 」( improving )、「 建 構 」

(contractive)及「成長」(growth)等這些名詞。教育的「績效 責任」形成了視導的主要風潮。

三、團期協力合作時期(1937 ~1959)

在這一個階段中,有幾項重大的事件對教育產生很重要的影 響:即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女性教育機會的增加 和「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等。一直到這個時期「合 作性」和「民主化」的概念才開始出現在視導的過程。從經濟大 恐慌及女性接受教育的意識抬頭,社會不斷變遷與轉換,透過廣 泛的參與及論辯而形成教育政策。同時,教師的角色逐漸獲得重 視,並獲允諾參與決定的過程,共同肩負改進學校教學品質的責 任。

視導,被認為是一種「動力歷程」,因此激勵鼓舞專業人員

Zeon PDF Driver Trial

www.zeon.com.tw

問題彼此觀念的相互改變。每一位在學校們工作的成員,對彼此 間之專業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因為,如果成員間彼此有更多的正 確認知和熟悉,才更有機會去做問題解決。這個時期的意識形態 信念之主要元素包括:改進一對一的視導,團隊溝通,對他人之 間的敏感度,人際間合作以及專業化(wright,1939)。

無疑的,在這樣視導的意識形態下,整個學校視導工作不再是 單向獨斷行為,「專業化」的概念不斷被提起。冀望透過專業化 與人際互動合作提昇學校效能。但強調共同分擔責任並不是意味 著教師導向取代視導人員的領導地位,也沒有假定了視導人員是 被動的,等待教師去發現問題與反應問題。相對的,在視導的過 程,視導人員應就整體的學校組織架構,有關教學,課程獲行政管理 各部分,提供階層順序概念:並根據這體系與架構,激發教師澄清 問題並有效教學。「專業化」與「團隊互動」在視導的發展中,

也建構新的典範(Wiles,1955)

四、研究導向時期(1960~至今)

這個階段的初期是由於蘇俄人造衛星「sputnik」號,讓美國 對其學校教育效能產生焦慮的反省。也因為驚恐國力日下,而引 發教育多項改革運動:如 1950 年代行政革新,強調產出效能

( produce efficiency )、 公 平 性 ( equity )、 績 效 責 任

(accountability)、專家化(expertise)等,並將這個方案稱為「組 織再造」。及至 1960 年代,教育改革的訴求是「教育行政決定」

應分權與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到了 1980 年代,教育改革 則倡議「重回基本能力運動」「the back to basic movement 」;這 樣的反思,主要是因為教育上極差的表現,包括過於簡單的選修

Zeon PDF Driver Trial

www.zeon.com.tw

課程,學術標準的低落,學生留校學習時間的短少,大量的「功 能性文盲」等等,遂引起社會大眾的檢討。在 1983 年 9 月卡內 基基金會(Carnegie Fundation)公佈一篇報告:「高級中學:美國 中學教育報告。」對於教育的現況充滿悲觀,並提出十二點之「行 動事項」做為改進的建言。事實,影響至深的尚包括有 1980 年 代中期的兩篇報告:一是 Holiens Group (1986)的「明日教師」, 另一是卡內基教學專案小組(Carnegi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的「國家的準備: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教師」。這兩篇 研究的焦點,都著重在教師備課等的改進方案。同時都建議成立 國家標準委員會(National Standards Board),從事推動改革和教 育人員證照的檢核。

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呼籲:「學校教育應避免權力集中化」;「給 教師們更多的自主性和機會,與同僚共同參與做決定」;「致力於 學習能力定位」;「要求更多的家長共同參與教學事務」;「小班以 及小校教學」等之改革議題。在這樣的信念,遂與興起了「臨床 視導」(clinical supervision)的視導形式,也一直影響至今。

「臨床視導」(clinical supervision)是由 1960 年代哈佛教育研 究所的兩位教授 Cogan 和 Anderson 所發展出來(Acheron &

Gall ,1992;Glatthorm, 1990 ; Goldhammer , Anderson &

Krajewsk, 1980)。Cogan 從其他的科學領域中借用「臨床」這個 名詞,並運用在視導的過程中;也就是「參與活動的進行,從而 蒐集觀察教師在教學裡與學生在教室中真正的行為,分析並探究 教學上的效能」(Acheson & Gall,1992)。要言之,臨床視導與傳 統的普通視導(general supervision )的不同:(一)視導人員與

Zeon PDF Driver Trial

www.zeon.com.tw

教師面對面的關係,(二)視導的焦點是教室中教師的真實行為。

Goldhammer(1969)將臨床視導按照視導的歷程,劃分成 五個階段;而其後 Cagan(1973)則將臨床視導模式發展成數個 步驟。1980 年代以降,這樣的視導模式遂成為典範的意識形態工 具,並廣為行政人員與視導人員所接受。臨床視導的典範提倡「反 省性思考概念」,讓視導人員與教師做為教學本質上質的探究方 法(Smyth, 1988)。也運用明細性的規準去分析教學,使績效責 任的理想因而能落實於教育的實際( Tracy & MacNaughton, 1989)。

臨 床 視 導 的 計 畫 強 調 教 師 的 「 自 我 了 解 」

( self-understanding ) 和 「 合 作 關 係 」(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也凸顯了視導的民主化意識產生。

在這樣的趨勢下,自然的演進「同儕視導」(peer supervision)

在這樣的趨勢下,自然的演進「同儕視導」(peer supervisio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