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辦幼教─勝光法師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 (頁 20-111)

第三章 留學尼僧資料分析

第四節 創辦幼教─勝光法師

本論文主題為「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探討留學尼僧在甚麼樣的時代 背景到日本留學,在日本的學習環境為何?回臺灣後對社會的影響是甚麼?在 這樣的構想下,承繼前人研究和資料的運用下,分五章討論,除去緒論和結論 以外,共分析三章。第二章「臺灣與日本的尼僧教育」,首先探討臺灣的尼僧教 育。佛教自清治時期傳入臺灣,不過僧侶多無智識,加上清朝對女子出家有嚴 格限制,並且社會上也沒有女子接受教育的觀念,因此沒有「尼僧教育」。那麼 臺灣的尼僧教育在甚麼樣的背景出現,發展的狀況如何呢?相較於臺灣,佛教 自西元六世紀中期即傳入日本,不久即有受戒的「尼僧」,日本的「尼僧教育」

又是什從甚麼時候開始,發展的情形又是如何?以下問題將在本章探討。

第三章「留學尼僧資料分析」,根據筆者目前所蒐集到的二十多位尼僧資料 作分析,臺灣的尼僧教育始於大正初期、昭和初期,那麼臺灣甚麼時候開始有 尼僧去日本學習?大多集中在甚麼時代?去哪裡留學?留學管道如何?她們在 臺灣隸屬於甚麼法派?這些留學尼僧她們家世狀況如何?為甚麼會出家?在日 本學習環境又是如何呢?由於筆者能力與時間有限,實在無法一一將這二十幾 位尼僧資料蒐集完整,因此關於上述問題,則以勝光法師為探討中心。

第四章「留學尼僧與臺灣的佛教界」探討留學尼僧回臺灣的發展,這一段 留日生涯雖然不長,不過對於日後的弘法生涯是否有所助益?是否和臺灣佛教 界、以及日本佛教界密切接觸?戰後,面對的一個和日治時期語言、社會文化 迥然不同的臺灣社會,留學尼僧是否還能善用所學?她們從事的活動有哪些?

如何在這樣的時代教化弟子?在他們所住持的道場今日又是如何?如何為這一 群尼僧作定位?上述問題,將以達超法師、如學法師、勝光法師的戰後事蹟作 探討,這是本論文最後希望要探討的問題。

13

第二章 臺灣與日本的尼僧教育

自一九三○年代起,漸有尼僧前往日本的佛教學校學習。所謂的「尼僧」

是指剃度出家的女性,清治時期,由於法律對於女性出家規定嚴格,並且僧侶 素質不佳,因此臺灣僅有帶髮修行的「齋姑」,而尼僧人數很少。日治中期,隨 著日臺佛教互動的密切化,臺灣佛教教育產生了變革,逐漸有能力獨自傳戒。

一九二○年代左右,臺灣始有正式「尼僧」出現。

臺灣的佛教教育發展初期,主要接受教育的對象仍然以男僧為主,因為在 當時社會中女性受教育者仍屬少數,更何況是「尼僧」,因此到了一九二○年代 中期,隨著女子受教育風氣的漸漸擴展,臺灣僧侶也注意尼僧受教育的問題,

因此才有專門為女子舉辦的講習會活動。此外,當時日治時期著名的女眾道場 也有舉辦佛學院或者佛學方面的教育活動,然而,這方面的教育活動為數極 少,並且通常無法持續舉辦。

日本的尼僧自六世紀起出現於歷史上,不過即使如此,多數的尼僧仍然沒 有受教育。明治時期,日本佛教面臨重大挑戰,日本的尼僧面對此變革的時 局,有感於長期以來尼僧界缺乏覺醒而決定努力建立尼僧教育機構,因此在在 明治 29 年(1896),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以前,日本尼僧教育已經漸漸有了 成果。到了一九三○年代中期起,隨著臺灣尼僧人數的增加,如果希望繼續深 造佛學素養,也許會選擇到日本留學,這也是「留學尼僧」在臺灣出現的因 素。

本章主要首先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尼僧教育的背景,從清治時期到日治時 期臺灣的女子教育、佛教教育產生的變革談起,並對日治時期臺灣尼僧教育的 發展情況作一說明。其次,對於日本歷史上的尼僧以及明治時期的尼僧教育作 一介紹。

14

15

16

17

18

19

20

勸業共進會活動後,佛教界中理解培養僧侶智識重要性,因而舉辦許多講習 會、佛學院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屬於專門的佛教女子教育活動逐漸出 現。以下,將就尼僧教育發展做個說明。

二、尼僧教育的發展

日治時期臺灣尼僧所接受的教育,可以分成戒場、寺院本身、佛學院、習 會等作討論。關於尼僧受戒情形,在上述背景部分可略知一二,因此以下將由 寺院、佛學院、講習會等作討論。日治時期專為女眾舉辦的佛教講習會共有三 次,除此之外,在尼僧道場中舉辦教育活動或者舉辦佛學院也是提升尼僧素質 的一種方式,日治時期臺灣著名的女眾道場有毘廬禪寺、龍湖庵、觀音山研究 院等,上述道場都曾經舉辦尼僧教育活動。

臺灣尼僧教育始於一九二○年代,在大正 8 年(1919),臺灣已有受具足戒 的比丘尼出現,到了大正 14 年(1925),南瀛佛教會舉辦了臺灣歷史上第一次 為女眾舉辦的講習會。全名為「南瀛佛教會第二回特別講習會」,時間長達六個 月,其中講習會的講習科目與執教講師分別如表 2-1-1:

表 2-1-1 南瀛佛教會第二回特別講習會(女子部)講習科與教師

科目 教師

佛教經論理學 林覺力

佛教學理 吳引

佛教歷史 許觀英 佛教戒律與修身 吳月鳳 國語與佛教修身 羅芹妹

資料來源:《南瀛佛教》,第 11 卷第 12 號,(臺北:南瀛佛教會,1933)頁 41 這一次的講習會是由於覺力法師考慮派下尼眾諸多仍未接受教育而主張舉

21

辦。64其中吳引、許觀音、吳月鳳、羅芹妹為南瀛佛教會的女教師,且都是覺力 法師的女弟子。這是臺灣佛教史首次女眾弘法執教的講習會,講習會修業人數 雖然只有 25 人,不過能引起臺灣女眾興學的風氣。女講師吳月鳳和許觀英,法

名為達智、達慧。在講習會結束後,先是繼續參加覺力法師在法雲寺舉辦的

「法雲佛學院」活動,後希望能弘法利生,進行佛教經藏研究,將佛法普及到 社會國家去,此法雲佛學院,後改名「觀音山研究院」。65昭和 2 年(1927)基 隆林弘光女士也是因為參加法雲寺所舉辦的法雲佛學院活動後,希望組織女子

佛學會,定期講究經典,因此購建弘法禪院,位址也是在法雲禪寺附近。66在 此同一時間

(1927),日治時期臺灣其他地區著名的尼僧道場如圓通禪寺、毗盧禪寺等也紛 紛建立,而創建緣起也是和法雲禪寺大有關連,關於此一時期臺灣尼僧教育與 道場創建活動見(表 2-1-2)。

64 釋禪慧編,〈自述〉,《覺力和尚年譜》(永和:覺苑,1981),頁 119。

65 釋慧嚴,〈一九四五年前臺灣尼僧教育實況〉收錄於《心遊佛教文化交流》 (高雄:春暉,

2012)頁 105-108。

66 〈弘法禪院〉和〈觀音山研究院〉創辦緣由見徐壽,《台灣全台寺院齋堂名蹟寶鑑》(台南:

國清寫真館,1932),頁 52-55。

22

23

24

西洋哲學、中國文學等課程。70指導毗盧禪寺女眾修習和研習教義的是覺力法師 的徒弟真常法師,真常法師曾為寺內編撰《佛學淺要》,可供信眾修學做參 考。71

毗盧禪寺尼眾素質也非常優秀,第一代住持由覺力和尚擔任,第二代住持 由呂氏六姊妹妙塵尼師接任,妙本尼師則接任第三代住持,定曾經訪澳、美、

歐洲等國家地區。寺內聖光尼師、正果尼師還有第四代住持正定尼師曾經留學 日本。

圖 2-1-1 毗盧禪寺創建者與覺力法師

資料來源:《毗盧寺創寺五十週年紀念專輯》

上述所提到的觀音山研究院、弘法禪院、圓通禪寺、毗盧禪寺的尼僧教育 活動都和「法雲寺派」的的教育活動有所關連,地點都在中北部。其教育活動

70 《南瀛佛教》第 11 卷第 2 號(臺北:南瀛佛教會,1933 年 2 月),頁 38。

71 《南瀛佛教》第 11 卷第 2 號(臺北:南瀛佛教會,1933 年 2 月),頁 47。

25

26

由上可知,日治時期的臺灣尼僧如果想要接受教育管道有二,其一為參加 講習會。其二為在尼僧道場學習。日治時期女眾參加講習會的機會有多少呢?

根據釋慧嚴教授的整理,日治時期臺灣佛教界專為教育尼僧所舉辦的講習會有 大正 14 年(1925)在新竹香山一善堂、昭和 3 年(1928)在臺南彌陀寺、以及 昭和 15 年大崗山蓮峰寺舉辦的講會,另外,昭和 11 年(1936)在新竹州新竹 寺所舉辦的講習會中,共有二十三名女子參與,昭和 14 年(1939),靈泉寺舉 行的講習會有女子四名參與。75除上述整理以外,上表也可以看到昭和 7 年

(1933)毗盧禪寺開辦女眾講習會。綜而言之,從大正 14 年(1925),第一次 舉辦女眾講習會以來,直到日治時期結束二十多年間,女眾能參與講習會的機 會頂多五到六次,且每一次的講習會名額也只有二十多位,由此可知,日治時 期的尼僧藉由參加「講習會」的管道來接受教育機會是少之又少。

那麼臺灣的尼僧在道場接受教育活動的情形是如何呢?圓通禪寺、毗盧禪 寺等道場曾經有舉辦研究佛學的教育活動。圓通禪寺和毗盧禪寺皆創建於昭和 二年(1927),而在一九三○年代左右就有教育尼僧的活動,也就是說,在道場草 創未達十年之間,創辦者就為提升尼僧佛學素養作努力,然而,以一個尼僧道 場在草創初期要舉辦教育活動是有其限制的,要有適合的師資、有需要足夠的 財力支持才可以,否則無法持續。因此,從目前臺灣的尼僧教育活動研究來 看,日治時期的女眾道場所舉辦的教育活動實是很少。

綜上推論,如果臺灣的尼僧有機會、意願到日本留學時,應該會受到這些 有心栽培尼僧的法師們的鼓勵與與支持。這也促成了「留學尼僧」的出現,那 麼日本的尼僧教育情形又是如何呢?以下將介紹日本的尼僧教育。

75 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2008),頁 388。

27

第二節 日本的尼僧教育

從上一節的內容可知,佛教雖然自清朝時期傳到臺灣,然而臺灣少有到鼓 山受戒的僧侶,加上清代對於女性出家限制嚴格,因此臺灣長久以來沒有受戒

從上一節的內容可知,佛教雖然自清朝時期傳到臺灣,然而臺灣少有到鼓 山受戒的僧侶,加上清代對於女性出家限制嚴格,因此臺灣長久以來沒有受戒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 (頁 20-1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