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優婆夷(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徵引日期:2013 年 3 月 18 日)

2 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 戒。依戒法規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

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徵引日期:2013 年 3 月 18 日)

3 關於 1919 年到 1940 年之間受戒比丘、比丘尼人數,可見釋慧嚴,〈略探尼僧在臺灣佛教史上 的地位〉,《玄奘佛學研究》第 8 期(新竹市:玄奘大學),2007 年 8 月,頁 57。

4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頁 76。

2

圖 1-1-1 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指涉範圍

1930 年代左右,開始有尼僧到日本學習,直到日本統治時期結束為止,根 據筆者目前所蒐集資料,約有二十多位尼僧曾經到日本留學,並且多集中在 1936 年以後,她們就讀「曹洞宗關西尼學林」,「淨土宗尼眾學校」、「私立駒澤 大學」、「臨濟宗宗榮尼僧學林」等學校。是甚麼樣的因素促使尼僧去留學,當 時的時空背景為何?有多少尼僧去留學?她們學習了甚麼樣的內容?為甚麼要 去日本學習呢?

臺灣女子留學教育在一九二○年代始呈顯著發展,根據游鑑明教授的研 究,日本中等以上學校對申請入學限制較少,故有能力留日者趨之若鶩,然而 留學費用多屬自費,再者,留學女生多數由父母、兄弟攜至日本留學,並由家 長安排入學、住宿等事宜,甚少隻身前往,因此女留學生的家庭多屬中上階 層。5同是身為女性,那麼臺灣的留學尼僧的出身背景如何?如果家庭不是中上 階層,為什麼能去日本留學?是不是有甚麼相關人士的支持?赴日留學前是否 需具備甚麼樣的學歷資格?

除了上述的問題以外,本研究也希望探討,戰後,留學尼僧面對時局的轉 換,要如何傳承佛法,栽培弟子?回臺灣的發展如何?這些留學尼僧對於臺灣 佛教是否有甚麼樣的影響?

為這個時空背景下的「留學尼僧」作定位的意義何在?戰後,臺灣佛教界 中也有比丘尼到國外留學取得學位並任教於大專院校,然而日治時期的「留學 尼僧」和這一群高學歷的比丘尼的學識、境遇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此外,

5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頁 194-197。

學佛女性(受持三皈五戒)→剃度儀式出家→受持沙彌尼戒→沙彌尼→受持比丘 尼戒→比丘尼

3

4

練,並且成為日本佛教認可的尼僧。

儘管「留學尼僧」可能是在日治時期臺灣佛教中脫穎而出的尼僧,不過回 臺灣後不久,一方面要面對政治、語言、文化與日治時期政府相較之下迥然不 同的社會,一方面則要迎接民生困窘的四、五○年代,因此尼僧在此時局下可 能選擇還俗,然而多數尼僧仍然堅守岡位,致力於弘法布教,雖然沒有做甚麼 豐功偉業,不過為後代所經營的道場中紮下穩定的基礎,其中有些弟子在當今 臺灣的佛教界也有傑出的表現。今日,臺灣的比丘尼的表現,已受到國際的注 目,這一群留學尼僧,可以說是臺灣第一批優秀的尼僧,她們在歷史中所作的 努力是不是在今日優秀「比丘尼教團」的出現過程中扮演甚麼角色呢?因此,

「留學尼僧」在歷史中是一群容易被忽略、但是不應該被遺忘的一群人。

5

6

7

籍簿〉對於佛教留學生的留學管道、隸屬寺院、入學年度等作詳盡的探討。資 料其中有五位是尼僧。駒澤大學在大正十四年(1925)起,開放尼僧進入大學 深造,不過到 1940 年,每年入學的尼僧總數仍然未滿十人。由此可知戰前的日 本當地具有大學學歷的尼僧很少,日治時期的來自於殖民地的留學尼僧佔了五 十一名留學生中百分之十,這五位尼僧在臺灣佛教史上有它重要的意義。

上述,將目前學界研究中關於「尼僧」的重要觀點或內容列出,除此之 外,仍有許多文獻為筆者的研究中的重要參考文獻。例如:日治時期佛教史專 書《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17、《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18、《臺灣日

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19等書,

史料豐富,並且對於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脈絡有清楚的論述。另外,闞正宗教授 的《臺灣佛教一百年》20以工具書形態撰寫,介紹近百年來在臺灣具有重大影 響力的佛教宗派,並把從清治、日治、到戰後的在臺僧侶生平資料列出,對筆 者在蒐集尼僧資料有極大助益。另外,女性史著名學者游鑑明教授的〈日據時 期台灣的女子教育〉21讓筆者對清治到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變化有清楚的認 識。

17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2001)。

18 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2008)。

19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 (1895-1945)》

(臺北:柏楊,2011)。

20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21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8

9

10

在戰後所住持的道場,請教道場中的師父相關問題,這有助於筆者進一步驗證 所蒐集的資料。因此筆者拜訪南投德山寺、碧山巖、臺北法光佛研究所、新竹 永修精舍、慈心幼稚園等地,並對相關人士作口述訪談40

的勝光法師〉《風城法音》(新竹市:法音雜誌社,2003)頁 57-69。

40 筆者曾請教鄭欽仁教授與鄭淑雲女士、慈心幼稚園園長林培均女士,作論文資料補充。

11

第四節 論文大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史料與研究法 第四節 論文大綱

第二章 臺灣與日本的尼僧教育 第一節 臺灣的尼僧教育

一、尼僧教育的背景探析 二、尼僧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日本的尼僧教育

一、近代以前的日本尼僧 二、明治時期的尼僧教育 第三章 留學尼僧資料分析

第一節 留學尼僧概述 一、入學條件分析 二、隸屬寺院與法派 三、赴日時間分析

第二節 留學尼僧的留日經驗─以勝光法師為例 一、勝光法師的家世背景

二、勝光法師的留日學習 第四章 留學尼僧回臺發展

第一節 留學尼僧回臺發展概述

第二節 整建道場與教化僧俗─達超法師 第三節 獻身佛教教育─如學法師

12

第四節 創辦幼教─勝光法師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主題為「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探討留學尼僧在甚麼樣的時代 背景到日本留學,在日本的學習環境為何?回臺灣後對社會的影響是甚麼?在 這樣的構想下,承繼前人研究和資料的運用下,分五章討論,除去緒論和結論 以外,共分析三章。第二章「臺灣與日本的尼僧教育」,首先探討臺灣的尼僧教 育。佛教自清治時期傳入臺灣,不過僧侶多無智識,加上清朝對女子出家有嚴 格限制,並且社會上也沒有女子接受教育的觀念,因此沒有「尼僧教育」。那麼 臺灣的尼僧教育在甚麼樣的背景出現,發展的狀況如何呢?相較於臺灣,佛教 自西元六世紀中期即傳入日本,不久即有受戒的「尼僧」,日本的「尼僧教育」

又是什從甚麼時候開始,發展的情形又是如何?以下問題將在本章探討。

第三章「留學尼僧資料分析」,根據筆者目前所蒐集到的二十多位尼僧資料 作分析,臺灣的尼僧教育始於大正初期、昭和初期,那麼臺灣甚麼時候開始有 尼僧去日本學習?大多集中在甚麼時代?去哪裡留學?留學管道如何?她們在 臺灣隸屬於甚麼法派?這些留學尼僧她們家世狀況如何?為甚麼會出家?在日 本學習環境又是如何呢?由於筆者能力與時間有限,實在無法一一將這二十幾 位尼僧資料蒐集完整,因此關於上述問題,則以勝光法師為探討中心。

第四章「留學尼僧與臺灣的佛教界」探討留學尼僧回臺灣的發展,這一段 留日生涯雖然不長,不過對於日後的弘法生涯是否有所助益?是否和臺灣佛教 界、以及日本佛教界密切接觸?戰後,面對的一個和日治時期語言、社會文化 迥然不同的臺灣社會,留學尼僧是否還能善用所學?她們從事的活動有哪些?

如何在這樣的時代教化弟子?在他們所住持的道場今日又是如何?如何為這一 群尼僧作定位?上述問題,將以達超法師、如學法師、勝光法師的戰後事蹟作 探討,這是本論文最後希望要探討的問題。

13

第二章 臺灣與日本的尼僧教育

自一九三○年代起,漸有尼僧前往日本的佛教學校學習。所謂的「尼僧」

是指剃度出家的女性,清治時期,由於法律對於女性出家規定嚴格,並且僧侶 素質不佳,因此臺灣僅有帶髮修行的「齋姑」,而尼僧人數很少。日治中期,隨 著日臺佛教互動的密切化,臺灣佛教教育產生了變革,逐漸有能力獨自傳戒。

一九二○年代左右,臺灣始有正式「尼僧」出現。

臺灣的佛教教育發展初期,主要接受教育的對象仍然以男僧為主,因為在 當時社會中女性受教育者仍屬少數,更何況是「尼僧」,因此到了一九二○年代 中期,隨著女子受教育風氣的漸漸擴展,臺灣僧侶也注意尼僧受教育的問題,

因此才有專門為女子舉辦的講習會活動。此外,當時日治時期著名的女眾道場 也有舉辦佛學院或者佛學方面的教育活動,然而,這方面的教育活動為數極 少,並且通常無法持續舉辦。

日本的尼僧自六世紀起出現於歷史上,不過即使如此,多數的尼僧仍然沒 有受教育。明治時期,日本佛教面臨重大挑戰,日本的尼僧面對此變革的時

日本的尼僧自六世紀起出現於歷史上,不過即使如此,多數的尼僧仍然沒 有受教育。明治時期,日本佛教面臨重大挑戰,日本的尼僧面對此變革的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