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學習設計

在文檔中 第三節 數位學習設計 (頁 31-48)

數位學習是數位科技演化的應用之ㄧ,主要透過數位化的教學內容建立、傳 播、教育、訓練與學習等活動,開啟新的思考模式和多元學習選擇管道,成為教育 與學習新興的趨勢和傳遞方式。網際網路的學習典範不同於傳統學習模式,因為它 容許個體在選擇內容、時間和地點上,自由度與自主性較高,亦即網路突破時空障 礙,提供更多元性的學習機會。本章節將就「數位學習相關概念」、「系統化教學 設計」、「教學策略」、「數位學習設計規劃考量」分別探討之,以促進對數位學 習更全貌之了解。

壹、數位學習相關概念

一、數位學習(e-learning)的定義

對於 e-learning 的定義,Rosenberg(2000)認為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傳遞一系 列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法,以增進知識及提高績效。Chadha(2002)認為數位學習是 使用電腦科技創造與傳遞教育。美國訓練暨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則針對 e-learning 提出定義,認為數位學習包括了廣泛的 應用和流程,例如網路學習、電腦學習、虛擬教室和數位合作等;而且傳遞的媒介 包括網際網路、內部/外部網路、有聲/影片、衛星傳播、互動電視和光碟等(ASTD,

2000)。雖然 ASTD 定義把電視光碟與網際網路都視為學習的媒體,但由於網際網 路的普及性、連結性及即時性,都大幅超越其他媒體,所以多數討論數位學習時,

所指稱的是網際網路上的數位學習(田冠鈞,2004)。

國內學者鄒景平(2003)針對 ASTD 對 e-learning 的定義,認為強調的是電子 化設備的學習,注重在學習者學習時所使用的「數位工具」,但並未特別說明學習 的方式和學習內容,對應用的情境較缺乏深入的說明,因此建議參考美國高科技網 路公司思科(Cisco)對於 e-learning 提出的定義較適切,Cisco 將 e-learning 定義為

利用網路促進學習的方式,透過網際網路,即時傳遞各種資訊和知識給需要的人,

包含有正式的訓練及課程,也包括資訊的傳遞及網路上的互動,知識管理及績效管 理亦在範圍之中(e-learning,2006)。

國科會 2002 年在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總體計劃書中,針對數位學習定義:

「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

徐新逸(2004)亦認為數位學習為學習者透過電腦、衛星廣播、互動式電視、光碟、

網際網路等數位化電子媒介來進行學習的方法,並藉由其所提供之數位內容及教學 方法來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以便達成學習目的。

綜上所述,數位學習可定義為學習者和其他學習者或教學者之間,以網際網路 和全球資訊網為媒介,利用數位化的環境進行的學習活動或教學發展與傳送教育資 源。自國科會 2002 年針對「數位學習」提出明確的定義,此名詞才較常被使用,且 從各面向詮釋數位學習,例如從內容、技術工具、教學者或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特 別是重視以學習者的觀點,在探討數位學習方案發展時,則應考量其各面向,以符 合更多學習者的需求,達到數位學習的目標和效果。

二、數位學習傳遞模式

一般而言,數位學習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傳遞模式包括:1 非同步(asynchronous)

模式、2 同步(synchronous)模式、3 混合(blended)模式,分述如下(鄒景平,

2003):

(一)非同步模式

非同步模式指教學者和學習者不同時也不同地的教學模式,彼此不必在相同的 時間內出席,教材、作業等學習資源都放在網路上,學習者可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 來學習,遇有不會的地方,可透過 E-mail、留言板或討論區向教學者或社群成員請 教。非同步教學是目前廣為採用的一種數位學習模式,特色是學習時間彈性,使得 學習者能兼具獨自進修與集思廣益的好處。

(二)同步模式

同步模式指教學者和學習者同時不同地的教學模式,透過像「虛擬教室」、「視 訊會議」、「聊天室」等同步教學的軟硬體工具配合,達到互動的功能。

(三)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指視教學需要,而機動選用實體教室、同步模式或非同步模式來進行 教學的方式,例如早期的遠距教學,除運用電視或廣播來傳遞課程外,另搭配教室 面授時間與學生互動。

雖然數位學習有不同階段的演進過程,目前各研究者對數位學習的定義和區分 也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但總歸納之,數位學習乃是數位科技演化的應用之ㄧ,透過 數位化的教學內容建立傳播、教育、訓練與學習等活動。本研究父職教育數位學習 方案即運用網路化學習特性,提供父職相關的學習內容、互動活動及資源連結三大 部分,並採取非同步的學習模式,讓學習者更有學習選擇的彈性和自主性。

三、數位學習的特性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歸納,大致可將數位學習的特性歸納為以下幾點(何榮 桂、郭再興,1996;李永基,2002;林建仲、鄭宗文,2001;吳清山、林天佑,2002;

洪明洲,1999;陳一明,2005;Kearley, 1996):

(一)打破時空距離限制

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學習,即使工作忙碌的人也可選擇適合自 己的時間地點學習,打破傳統教室實體學習的限制。

(二)多元化學習資源

資訊的流通迅速,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透過互動介面溝通討論與共同研 究,讓全球學術相互交流並創造特別的學習經驗,經由上網,獲得最新資訊和學 習資源,讓多媒體運用增加學習豐富性和多元性。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

進度,強化其個體差異性學習和自主性。

(四)互動和合作學習

數位學習可藉由網路平台,例如聊天室、討論區或社群等,提供多人共同線上 學習及對話交流的機會,達到多元互動和合作學習的效果。

(五)匿名性及尊重隱私

網路環境很大的特色在於提供一個學習者隱私的對話環境,超越實體的許多限 制,例如不受性別、種族、個人形貌等影響,而讓學習者可以更開放和專注的參與。

(六)對等互惠的學習環境

網路提供一個公平參與的學習環境,打破階級及「教」、「學」角色的隸屬關 係,平等的溝通機制,讓學習者可以更開放的學習。

四、數位學習的優缺點

(一)數位學習的優點

以網路為基礎的數位學習有許多的優點,其中黃仁竑(2002)曾提出四點優點 包括:

1. 降低教學與訓練成本

透過電腦科技在網路上所製作的教材,有重複再利用的優點。

2. 學習者學習興趣高

透過電腦科技、網路及各種多媒體的呈現,教學不在變的呆板無趣,可吸引 眾多學習者的目光,並提高學習的興趣,配合設計及規劃良好的教材,學習將會 更有效率,增進學習者學習的特性。

3. 同時學習新科技

由於學習是在網路上呈現,在網路上學習除了學習各種知識之外,還可以學 習電腦、網路新科技,增加學習者學習新科技的能力,並可藉由增加新科技的知 識,跟隨著時代潮流,免於被科技淘汰。

4. 增加互動管道,學習更具彈性

線上學習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學員的學習意願,更能藉由網路跨 時空的特性,由學員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地點上網,透過教學者即時或非同步 討論的方式,消除學習者在課程上因時間壓力或環境因素所產生的溝通障礙。

(二)數位學習的侷限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比較起來雖有許多優勢和特性,但也可能有些侷限和不 足,根據陳一明(2005)綜合各學者對數位學習的限制提出幾項說明:

1. 對學習者而言

學習雖彈性,但必須很自律,否則容易半途而廢或容易在學習資訊中迷失。

另外對於過多資訊閱讀和電腦網路運用技巧,都可能因學習者技能不足或適應不 良而達不到學習成效。

2. 對教學者而言

若教學者對新科技的不了解或缺乏相關技能,有可能因資訊素養不足而無法 有效引導學習者;也可能因為缺乏教學支援或增加負擔,反而降低教學設計品質。

3. 對學習內容和環境而言

有些線上學習網站只是將傳統課程教材變成網路教材,並未有效運用網路的 特性,或者因網路環境的品質問題或開發教材成本過高,而影響其數位學習的品 質或成效。

總而言之,數位學習是一種線上資訊、溝通、教育及訓練的傳遞方式,對於傳 統學習的影響是提升,而不是取代,藉由新的科技傳撥媒介來傳遞學習內容,以促 進學習的進行。數位學習發展的優勢,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增加學習互動及透過數位 化媒介傳遞、保存和整理數位化資訊(王喬真,2004)。數位學習雖然有其優勢和 特性,成為一種新的學習型態和新的思考模式,但也有其侷限性,如何在教學規劃 設計中考量其影響因素和限制,發揮數位學習的特性功能,是教學設計規劃者值得

貳、數位學習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方案實踐的藍圖規劃,必須以整體而系統化的方法來考量各種相關 因素。系統化方法是一種概念,廣泛應用於企業界與教育界,將系統的理念運用於 教育以解決學習問題即是系統化教學設計。因此系統化教學設計基本精神,是一個 解決問題的過程,針對需求找出最具效能的方法,再以系統化的方法,分析、設計、

發展及評鑑教學的過程,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朱湘吉,1994;Andrews &

Goodson,1980)。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有多種著名模式,如 Dick & Carey 模式(1996)、 Kemp 模式(1985)。Andrews 和 Goodson(1980)分析了將近四十幾個教學設計 模式,結果發現其中大部份皆包含了教學目標、學習者分析、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 選定等,且這些步驟均以系統化原則為發展基礎。因此可知各個模式雖因設計理念

Goodson,1980)。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有多種著名模式,如 Dick & Carey 模式(1996)、 Kemp 模式(1985)。Andrews 和 Goodson(1980)分析了將近四十幾個教學設計 模式,結果發現其中大部份皆包含了教學目標、學習者分析、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 選定等,且這些步驟均以系統化原則為發展基礎。因此可知各個模式雖因設計理念

在文檔中 第三節 數位學習設計 (頁 31-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