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數位學習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節 數位學習設計 "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父職教育的需求和內涵,並建構一套適切父親學習的父職 教育網站教材,評估其應用於父親參與親職教育學習之適用性。但因國內對父職教 育的研究仍相當缺乏,因此文獻整理的架構先從父職教育的發展和實施現況探討 起,以美國父職角色的變遷和發展脈絡為參考依據,再比較國內父職教育相關研究 和實施概況。其次探討育有國中生子女之父職教育方案規劃時各面向的相關議題。

接著介紹數位學習設計相關概念,包括數位學習特性、設計模式、教學策略及規劃 數位學習教材時應考量的原則等,有助研究者對於數位學習更全貌之理解。最後,

藉由美國父職教育教育網站評析,綜合歸納其對父職教育數位學習網站建置之設計 啟發,以作為本研究在發展父職教育數位學習方案之重要參考基礎。

第一節 父職教育

根據文獻資料發現父職研究從 1970 年代之後漸受重視,國內研究起步較晚,

多半是隨著美國學術界的發展(魏秀珍,2005)。因此本節將從父職角色的轉變、

父職教育發展脈絡、國內外父職教育的實施概況及相關學術研究之探討加以說明,

以作為本研究父職教育方案發展之啟示。

壹、父職角色的發展和轉變

父職角色的改變與人類社會的變遷歷史有很大的關聯(Hewelett,2000)。

LaRossa(1988)認為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建構了屬於自己的父職文化(culture of fatherhood),特別是男性對親職的規範、價值和信念,社會對父親該做什麼及應該 做什麼的期待亦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改變(LaRossa, Gordon, Wilson, Bairan, & Jaret, 1991)。由於美國父職發展歷史起源較早,因此藉由美國父職發展經驗來作為探討 父職角色和社會變遷間互動關係之參考。父親的不同角色,在每個背景下其相對的 重要性,以下則分別說明闡述(魏秀珍,2005;Lamb,1986;Lamb,2000):

(2)

一、 殖民時期

此階段父親角色被覺知應負擔道德監督和教導的責任,父親主要責任是提供孩 子正確的價值,幫助孩子成為識字者且透過協助孩子在學術上的裝備及提供孩子一 個基督教徒生活與模範的角色,就像道德的監護者(the moral teacher)。

二、 工業化時期(1850-1930 年代)

父親角色開始轉移成強權的概念,尤其進入十九世紀中期的經濟大蕭條影響 下,父親不僅是道德模範更增加了經濟提供的角色(the breadwinner),能負擔生計 是父職的重要角色且是成為「好父親」的評估標準(Lamb,1986)。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0 年代初期)

由於經濟大蕭條、新政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引起的紛亂,戰爭結束後帶來父職的 新概念,雖然負擔生計和道德監護仍然重要,但父親功能移轉聚焦在性別角色的楷 模(the sex-role model),特別是父親對子女的影響(Lamb,1986)。

四、 1970 年代中期

新養育父親角色(the new nurture father),被視作為「好爸爸」的評價標準。

Pleck(1977)提出工作家庭角色系統(work-family role system)的概念,說明丈夫 和妻子間均工作的相互關係。太太的外出工作增加而降低在家庭中的工作以避免角 色超載(role overload),相對的也要求男性增加在家庭工作而得以減輕壓力。因此,

越來越多男性在今日須重新塑造他們父親的角色,但父親在執行此角色時卻沒有足 夠的角色模型優勢,因此也在摸索過程中拼湊父職角色。

五、 1980 年代以後

1980 年代以後,社會期望父親能共同參與親職的工作,但父親卻漸漸走出家 庭,在孩子成長中缺席。許多學者將此現象的父親歸屬於不勝任的失職角色

(LaRossa, Gordon, Wilson, Bairan, & Jaret,1991;LaRossa et al., 2000);當父親面臨 角色的衝擊和父親未符合社會期待般的盡責時,造成父親失職的現象,也帶給家庭 和社會相當多的負面影響,因此專家學者更強調父職教育的重要,呼籲政策協助介 入,而奠定日後的父職教育發展基礎。

(3)

六、 21 世紀的父職角色

21 世紀美國家庭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主要有四個社會趨勢:1.婦女參與勞動力 增加;2.許多非同住的父親缺席現象增加;3.在完整家庭中父親參與投入比例增加;

4.文化差異的增加,進而影響父親參與和孩子的發展(Cabrera et al., 2000)。LaRossa 認為父親實際之父職表現的改變並沒有如社會對父職期望的文化面來的快,亦指社 會雖期望父親積極扮演「新父親」角色,但父親實際的親職表現可能仍然一如往昔,

變化不大(引自張再明,2007)。 Horn 和 Rosenberg(1998)在「如何成為一位好 父親」書中提及,成為好父親要件,和賺錢養家沒有很大的相關,最有關聯的是關 愛子女、花時間與子女相處、實踐諾言且能擔負起子女心理福祉的責任。

國內關於父職角色內涵的研究中,王叢桂(2000)在華人父母職責信念的研究 中指出,理想的父職角色是由「合諧關愛」、「教育子女」、「生活照顧」、「子 女發展」、「經濟支持」五個因素所組成。最後再經由訪談及量化研究後將父職角 色內涵分為「分享陪伴」、「發展與關懷」、「養家與管教」、「日常照顧」等。

黃怡瑾(2002)在探討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中也指出,父親正處於一種價 值轉變和鬆動不定期,對於父職理念與行為正徘徊在傳統和現代間,顯示父親在父 職建構新舊交替混亂和摸索過程,而應變的方式則是教養方式因地制宜、隨時修正。

由上述父職角色的演變歷程,可知父親角色是社會期許下的產物,不同時代背 景、不同社會文化,其對父職的角色期許也會有不同(李淑娟,2004)。現代父親 若要成功扮演稱職父親的角色,的確面臨比以往更多的挑戰和考驗,在以孩子為中 心的前提下,共同教養(co-parenting)是目前親職的趨勢,強調共同教養的責任及 重視父親與家人應有足夠的相處時間,因此促進父職的參與無庸置疑。但因現代父 親需要學習扮演有別於傳統的父職角色,因此如何針對父親的需求,為父親發展適 切的父職教育便有其必要性。

(4)

貳、父職教育的實施概況

雖然 1990 年之後,美國有許多擁護父權的團體掘起,父權漸成了大家關心的 顯學(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但這些團體主要在強化父親權利的伸張及監護 權的法律議題,透過父職教育課程倡導父職參與的重要性。

國內在父職教育方面推展起步較晚,隨著國外發展腳步,近十年才陸續有相關 父職研究出現,但父職教育課程設計或方案實施仍屬少數,目前部份家庭教育中心 及宗教團體在推展家庭教育時,亦開始關切及發展與父親相關的父職教育活動,父 職教育領域仍有許多待開發之空間,值得更深入探究和發展。

一、 美國父職教育實施概況

1970 年代,美國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男性開始意識到其本身的成長和開 放(郭佳華,2001)。1980 年代晚期及 1990 年代初期的經濟萎縮,亦隨著女性就 業人口增加,男性面對傳統男性經濟供應者角色的矛盾和改變的適應,開始有些學 者強調男人的辛苦(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

雖然社會改變促使男性拓展親職參與的方向,但其他力量也可幫助形塑範圍和 參與,其中親職教育就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力量。美國第一個親職教育團體在 1815 年形成,親職教育課程直到 1980 年代,幾乎是完全忽視父親的,許多親職教育和訓 練的研究文獻均較少以父親為主或包括父親的父母團體(Levant, 1988)。

1980 年代之後,才有較多父職教育方案陸續蓬勃推展和實施,以下介紹部份 父職教育方案,分述如下:

(一)幼兒與家庭教育方案(Early Childhood and Family Education,ECFE)

明蘇尼達州品質教育議會(The Minnesota Council on Quality Education) 在 1970 年代初期提供資金開始實施約 30 個幼兒與家庭教育方案。此方案目標是希 望能促進父母親與幼兒的關縣。為使方案完整實施,父親亦被邀請參加團體和家 庭社會事件的討論,有許多代表性的親子方案成功實施多年。例如在 Bloomington

(5)

家庭中心的「爸爸和我方案」(Daddy and Me)及在明尼蘇達州親職計畫中的「爸 爸團體」(Dad’s Group)等(Kilnman,1986)。

「Daddy and Me」父親教育支持方案是親子共同參與的活動,利用星期六上午 進行,每次兩小時,共計十週次,其中父親團體討論的主題包括:父職的改變、工 作與家庭角色平衡、克服父職的刻板印象、分享親職責任、親職壓力和因應、父職 角色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夫妻衝突之處理、父職主動參與的意義、協助孩子學習時 父親的角色、父職之外還能做什麼等課題,提供父親一個分享交流的團體討論

(McBride & McBride,1993)。

(二)Bank Street College「父職方案」(The Fatherhood Project)

Levine(1981)年在紐約市 Bank Street College 推動「父職方案」,此方案主 要鼓勵男性可以拓展他們照護孩子的潛能。透過自我評量問卷,歸納出此方案實 施後三個面向中有趣的變化,包括(1)重新促使更多成年男性進入學習的興趣,

他們可以學習成為撫育型成年男子的角色模型;(2)嘗試建構男孩和年輕男人用 行為和感覺連結孩子照護的實踐(hands-on)之教育經驗;(3)意識到父親成為 家庭教育潛在的服務對象增加,不論在正式的公立學校或非正式的社區裡的親職 教育課程(Klinman,1986)。

(三)美國父親網絡(National Fathers’ Network)

美國父親網絡組織自 1985 年起,在美國、加拿大和紐西蘭各地區發展實施 父親支持方案(Father Support Program),以父親對孩子特殊保健需求和發展父親 能力為主,發展以「友善父親」(father friendly)為前提的醫療和教育服務,提供 爸爸及家人一個支持有效的資源,並希望促進全家人正面的影響,降低孤立、提 升自尊及照顧角色的分享(http://www.fathersnetwork.org)。

(6)

(四)波士頓大學父職課程(The Fatherhood Course at Boston University)

此方案主要提供已婚及單親父親促進與孩子的關係,每週一次共八周,教導 父親溝通的技巧,特別是傾聽與回應孩子的感覺且學習積極正向的表達自己的感 覺,並且認識孩子發展的階段和任務及孩子的管理等。課程採用技能訓練形式,

運用角色扮演、錄影帶及家庭作業練習等。此方案是設計適合傳統的男性學習型 態,不是諮商也不要求談論他們的情感,相反的它被視為發展技能的機會。參與 的父親來自各階層,年紀從 20 幾到 50 幾歲都有,孩子遍佈初生兒到青年各階段。

方案經過各種評量後發現,訓練結果提升了父親的溝通技巧,特別是敏感度的增 加,且藉由認知的重新建構,對家庭的觀點有所改變(Levant ,1988)。

(五)「負責任父親」方案(Responsible Fatherhood Project)

Doherty、Kouneski 和 Erickson(1998)提出「負責任父親」架構概念,認為 有效能的父親受到多面向因素的影響,包括父親因素、母親因素、孩子因素、共 親職因素及整個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等,因此需更深入了解其父職影響的多元層 面。1999 年美國國家貧窮兒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在推 動負責任的父職(responsible fatherhood)方案時,就提供了經濟上的誘因,除設 計有關父親的親職技巧和諮商團體課程外,還加上父親職業訓練課程,協助解決 家庭問題(郭佳華,2001)。

(六)新興促進父職之教育方案

自 1995 年柯林頓總統推動參與家庭的政策不遺餘力,並促成許多官方與民 間的合作研究(魏秀珍,2005),當時成立的官方組織「父親與家庭國際中心」

(National Center on Fathers and Families;NCOFF)就扮演關鍵角色(魏秀珍,

2005),NCOFF 致力於父親參與和家庭發展知識庫的研究和實踐並提供兒童福利 政策規劃的參考建議(http://www.ncoff.gse.upenn.edu)。

許多大型企業如蘋果電腦公司、紐約柯達影像公司等,也為了男性員工認識自

(7)

身在家庭中的角色,特增設爸爸專線並提供相關父職課程,形成同儕支持網絡

(Horn,1995;引自楊麗容)。

父職教育在網路上也有十分豐富的資源,1994 年華盛頓州設有「父親網絡網站」

(The Washington State Fathers Network ;WSFN)(http://www.fathersnetwork.org),

提供父親及其家庭支持和資源。美國全國父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thering)

建置的「父親網站」(Father.com),也提供不同階段子女的父職教育資源和文章,

並有線上學習的機制,提供父親基礎訓練(http://www.fathers.com)。

由上可知,國外父職教育方案大多由國家根據社會需要制定法令或是以經費補 助委託機構辦理方式來推行,服務對象與實施方式極富多元化,除一般親職教育活 動外,另有提供弱勢族群父親職業訓練及專業繼續教育,以提升謀職能力,滿足其 生活需求,對父親成長和改善家庭生活及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助益。

二、 國內父職教育發展概況

國內父職教育相關研究和方案實施起步較晚,隨者國外發展腳步,近十年才陸 續發展,目前部份家庭教育中心及宗教團體在推展家庭教育時,亦開始關切及發展 相關的父職教育活動,這是樂見現象和起步,但父職教育領域仍有許多待開發之空 間,值得更深入探究和發展。以下將針對國內目前部份有發展相關父職教育的機構 團體,介紹其實施父職教育的概況:

(一)中華民國紳士協會(http://www.garoc.org.tw)

這是有一群以「新男性」自許的義工群,於 1992 年成立,透過「紳士學苑」

活動舉辦,以男性家庭生活成長教育為訴求的男性社區服務團體,以成人終身學習 為導向,身入社區、學校,協會主要呼籲男性將生活重心回歸家庭,同時關心社區 發展。協助推動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服務社會等服務目標,不僅挑起一股男士們 終身學習旋風,為兩性學習開創新的領域。協會目前全省有 33 個分會,2003 年成 立各地區紳士社會大學推廣各類課程。舉辦活動形式包括家庭教育講座、親子活動、

讀書會、休閒及聯誼活動等,型態多元化。活動內容主要透過專家學者及學員心得

(8)

分享和交流,從家庭親密關係、親職教育、個人生涯規劃、自我探索與人際關係、

對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關係、休閒生活、健康養生等主題。

(二)中華 21 世紀男性成長協會

2000 年台灣成立了一個以關心現今男性處境的純男性社團「中華 21 世紀男性 成長協會」,並建置「21 男性網」(http://www.male21.com),該協會的成立主要 是有鑒於男性身心成長對家庭關係經營效益多超過女性,加上與時俱變的兩性處 境,常讓男人面臨調適不易的困境,進而影響家庭和樂,為此希望藉由透過個人身 心自覺,同步提昇男人與家庭成員間的生命品質。目前以推展主要成長方案為『書 霸軍團』,藉由讀書會的方式,透過閱讀與男性議題相關的書籍,分享與交流相互 學習,讀書會帶領者可自行招募團員,將閱讀心得整理在網站上,並由網友票選為 績優團體和獲頒勳章。另外並與 KTV 合作舉辦「男歌榜」比賽和票選活動,藉由 男人的歌聲進一步了解男人的心情世界。

(三)內政部男性關懷專線

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簡稱家暴委員會)於 2004 年 6 月 24 日家暴法施 行五週年當天,開辦官方「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由長期協助家暴加害 者處遇與心理治療的「中華溝通分析協會」承辦,接線時間為周二至周六下午兩點 至晚上十點,提供全國男性及隱性加暴者情緒支持與自我心理探索之門,其服務範 圍包括夫妻相處、親職教養、或與其他家屬溝通障礙之諮詢並對前揭現象引發之 民事問題提供相關法律說明、情緒支持、觀念澄清等,進而提升個案面對家庭衝突

的 能 力 , 達 到 降 低 家 庭 暴 力 衝 突 發 生 之 目 標 , 降 低 家 庭 傷 害 及 社 會 成 本

(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2004)。

(四)男人茶室-傾聽男性心聲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台北市佛教觀音協會辦理,首創傾聽男性心聲的「男人 茶室」於 2006 年 8 月 6 日正式成立,邀請面臨中年危機的男人、單親奶爸,或中年

(9)

失業、不滿現況的男人加入,卸除武裝的盔甲,放心敘說自己的心聲,以溫柔的心 對待自己及家人。自 8 月 15 日至 10 月 3 日,每週二晚上七時至九時三十分規劃主 題講座,主張不擇手段要男人幸福,議題包含性史、認識父與子、中年危機、育兒 經驗等主題共計八場次(http://www.kuanyin-line.org/news/news_49.htm)。

(五)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舉辦的父職成長團體-行走在父愛拼圖的生命線上 此父職教育成長團體,特別邀請為人父親者一起來探索、學習親職教育的議 題。活動於 2005 年 9/25-10/30(每週六上午 9:30—12:00)在台南市看西街長老教會 舉辦,整個活動設計是以成長團體討論的形式進行,內容有「相逢自是有緣」、「深 層自我覺察」、「家庭探索之旅」、「家庭生活 CVD」、「老爸的生命史」、「新 好爸爸宣言」等,透過主題的討論,除增加成員之間的認識與互動外,更藉以了解 別人的見解和整理自己的生活經驗,檢視並釐清爸爸們自己和別人的價值觀點,覺 知自己的親職模式是否適宜?可以讓父親在角色的扮演上,有著新知的吸收,與實 務演練的機會,整個活動全程免費,名額 12-15 人。

(六)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舉辦的『爸爸成長學』

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於 2001 年成立,從事自主學習理念之研究及推廣。

曾針對已為人父和將為人父者舉辦父親成長團體課程,每週六上午十至十二時,共八

週,十六小時,由唐光華教師授課,希望協助父親成長及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提升 父職效能(http://www.alearn.org.tw)。

由上述國內外父職教育發展概況介紹發現,國外父職教育發展多以方案模式配 合政策以組織運作模式長期推展,國內父職教育發展則多以民間機構為主,辦理短 期成長團體或講座形式居多,聚焦於父親自我成長或角色自覺和如何稱職扮演等,

但參與人數和規模較小,也較缺乏延續性,甚為可惜。因文化背景不同,其父職教 育發展取向亦有些差異,但如何落實配合父親的需要和關注議題發展適切父職教 育,以服務更多父親族群,應是相關單位必須重視並著力發展之部分。

(10)

叁、國內父職教育相關研究

國內目前父職議題的研究多集中在父親角色對孩子發展影響、父職經驗及父職 參與的因素。但針對父職教育方案為探討主題的研究資料很少,僅有李正傑(2000)

學習型家庭方案之父經驗;郭佳華(2001)針對一般家庭中的十六位父親設計五週/

次的課程;黃松溝(2005)探討父親參與家庭團體方案的研究:楊麗容(2007)探 討父職教育需求和意願。茲將各研究的重要發現與本研究相關的部份整理如表 2-1。

表 2-1 國內父職角色與父職教育議題之相關研究發現

作者 年代 主題 研究方法 與父職相關之研究發現

黃坤英 1989 父職角色 量化研究 1. 隨著生命週期不同,各階段的父職角色扮 演程度有差異

2. 母職和父職的發展模式不一樣

王舒芸 1996 父職角色 質性研究 1. 雙工作家庭的父職角色仍停留在「選擇性 育兒角色」階段

2. 選擇性育兒角色受意願、能力、勞動市場 結構及資源等機制交互影響而成

李淑娟 1996 父子關係 量化研究 1. 父子關係可以預測子女認同父親及孩子 學業成就

2. 影響父子關係因素包括父親職業、母親職 業及夫妻婚姻關係

陳曉慧 1998 父職角色 及親職需

量化研究 1. 父職角色重視「追求社會地位」及「影響 兒童社會性發展」為主

2. 親職教育需求以「孩子發展與教育方法」

最高

3. 影響父親不參與親職教育原因:工作太 忙、太太比自己適合、工作時間無法配合 活動、活動內容不符合興趣或需要、親職 教育多由女性參加,覺得尷尬

張佩韻 1999 單親父親 角色

質性研究 深度訪談

1. 父親角色以經濟為主,教育為輔實踐方式 2. 單親父親壓力主要來自負面社會形象與

子女教養問題

(11)

表 2-1 國內父職角色與父職教育議題之相關研究發現(續)

作者 年代 主題 研究方法 與父職相關之研究發現 李正傑 2000 父職經驗

父職教育 需求

質性研究 1. 影響已婚男性擔任父職角色原因:工作 壓力、親職技能不足、本身對父職承諾 不夠

2. 父職教育的需求主要在父職知能及家庭 與工作間的衝突

黃怡瑾 陳放子

2000 父職參與 親職教育 需求

量化研究 1. 30-50 歲男性其父職承諾、男性親職參與 及親職教育需求有較高之趨勢

2. 教育程度越高與親職教育需求呈正向關

郭佳華 2000 父職教育 方案

質性研究 1. 有效父職教育方案在程序面上以團體方 式進行,過程應提供父親有表達意見和 情緒支持的機會

2. 課程內容以自我成長、親子關係、夫妻 關係為主軸

王大維 2000 父職參與 文獻分析 父職參與包含情感、認知、行為與關係等四 個成分。

郭佳華 2001 父職教育 方案

行動研究 1. 父職教育學習需求:(1)自我心靈探索、

幫助自我成長;(2)溝通技巧,學會適當 的表達;(3)增進親子、夫妻和合諧關係 2. 提供父親一個支持的學習環境可促進父

職教育之成效 黃松溝 2005 父親參與

家庭團體 方案

行動研究 1. 以全家參與團體設計引導父親投入團體 2. 提供支持父親學習環境和互動,提高父

親參與意願

3. 方案執行結果父親在關懷輔導、課業發 展、陪伴支持三面係改變最明顯 楊麗容 2007 父職參與

父職教育 需求、意 願及阻礙

量化研究 1. 國中學生父親對父職教育整體需求高,但 參與意願偏低

2. 父親對於最想學習父職教育內容「指導子 女讀書方法」「培養子女獨立能力」「維 繫良好親子關係方法」

3. 阻礙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活動因素是工作 忙碌、時間無法配合、較少相關父職教育 活動辦理、不知活動資訊

(12)

綜合歸納上述資料,從探討美國父職角色和父職教育的發展脈絡可知,在不同 時代背景、社會文化,其對父職的角色期許有些轉變。父親不再僅是經濟主要提供 者,更被期待共同分擔親職的角色,而父職教育是促使男性拓展其親職參與的重要 動力。國外父職教育方案發展起源較早,國內雖然十分重視親職教育,但在推動父 親參與親職教育的部份仍嫌不足,目前父職教育實施多由機構舉辦,並採小團體方 式或講座形式進行居多,但參與的人數有限,常在訊息宣傳不足下影響其實際參與 情況,尤其國內目前甚少有專屬為父親規劃的父親網站或相關資源的整合,侷限了 父職教育實施的多元性,實為可惜。

另外有關父職議題之相關研究,許多學者致力於探討「父職角色」和「父職參 與」及「父親親職模式與子女行為的關係」之議題居多,但實際以促進父親積極參 與之父職教育相關研究和文獻卻相當缺乏,期待未來有更多父職教育方案發展和評 鑑相關的實徵研究,提供學術界和實務界參考,並藉由更多社會團體舉辦父職教育 相關活動,鼓勵父親參與學習,亦是身為家庭教育工作者未來更要努力的發展方向。

(13)

第二節 國中生之父親父職教育方案發展

本章節將針對「家有國中生之父子關係」、「父職教育需求」、「父職教育內 涵」、「父職教育實施方式」及「父職教育方案評鑑」等面向分別探討,以提供父 職教育方案規劃發展時之參考依據。

壹、家有國中生之父子關係

育有青少年之父親與子女本身都面臨身心發展和變化調適的動態歷程(黃馨 慧,1996)。在現今的父子關係中不再是絕對權威關係,而是一種彼此互動的相對 關係(馮潔瑩,2002)。為了使子女在青少年階段順利發展,父親必須積極參與他 們的事物,與子女保持密切接觸與互動,且給予適度的指導與協助(王曉萍,2005)。

父親積極參與父職,亦可發揮本身父愛及人格發展的促進經驗到情緒成長和表達的 快樂(李文龍,2002)。

以下就「父親角色對青少年子女的影響」、「國中生與中年父親的身心發展」、

「父子關係變化與常見衝突議題」分別作探討,以其希望對中學階段的父子間關係 變化和影響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父親角色對青少年子女的影響

父親對青少年子女發展有多層面的影響,包括認知發展、心理發展、性別角色 發展、道德發展等,甚至影響到青少年未來的發展(Martin,1985)。父親與青少年 之間所建立的關係品質,對青少年日後社會適應的影響最大,其原因主要經由與父 親養成的社會關係後,青少年會發展出價值、目標、規範、技能及行為方式,以面 對家庭之外的社會關係(Scheier & Botvin,1998;引自楊麗容,2007)。

父親的角色亦隨著孩子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參與程度。學者曾針對父親檢驗其親 職行為、態度、投入度與角色滿意度關係的研究發現,家有不同年齡孩子的父親在 投入度上漸減少,因為養育幼兒到青春期的孩子,所需面對的課題不同,而造成父

(14)

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發現,隨著生命週期的不同,各階段的父親親職角色扮演程度有 差異。從『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一書中,Stoop 認為稱職父親應隨著孩子不同年齡 扮演不同角色,他指出父親有四種角色,對孩子人格成長非常重要,尤其從子女小 學轉變為青少年階段,其角色也從「規範者」的角色轉為「戰士及保護者角色」,

主要功能是和子女並肩面對變化與挑戰,並引導孩子走向獨立、自我負責(柯里斯、

林為正譯,2003)。由此可見,父職的參與會隨子女年齡而改變,教養方式也需隨 子女成長有所調整,父親若能透過親職教育建立正確的親職觀念和引導子女發揮潛 能,才能展現父職角色功能。父親針對父親在其孩子各階段扮演的角色整理如表 2-2:

表 2-2 父親在孩子各階段扮演角色與功能 子女年齡階段 扮演角色 主要功能

子女五歲前階段 養護者角色 灌輸子女力量,並充分與子女情感交流,讓他 們覺得安全

子女小學階段 規範者角色 為子女道德規範的理想,以身示教,協助子女 判斷是非對錯

子女青少年階段 戰士及保護 者角色

和子女並肩面對變化與挑戰,並引導孩子走向 獨立、自我負責

成年子女階段 精神導師 協助子女規劃生涯,並不斷祝福鼓勵實現夢想 資料來源:出自柯里斯、林為正譯(2003:37-65)

由上表資料可了解,父親的積極參與對子女發展在每個階段有其重要性,雖扮 演角色和功能不同,但從中表達的愛心與關懷對子女自尊的形成都具有其影響力。

父親對青少年子女的貢獻包括:1.教導如何發展人際關係;2.在兒子日漸長大成人 時,做兒子競爭及模仿的對象;3. 肯定女兒的女性特質及邁向女人的成長過程;4.

協助子女在先前發展階段未解決的問題;5.成為子女的依靠和支持力量以渡過不穩 定的青春期;6.提供一個良好的婚姻關係典範;7.與母親合作,提供子女一致的管教 態度;8.在子女邁向成人時給予祝福;9.提供子女一個如何做父親的典範(柯里斯、

林為正譯,2003)。

(15)

父親對於青少年子女扮演的父職角色有些轉變,可能不再只是權威性角色,有 時還多了諮詢和協助支持者的角色。Lamb(1996)指出,父親溫暖與親密的情感表 現,是影響子女發展的關鍵。莫蔾藜和王行(1996)在對已婚男性家庭觀的研究中 亦指出,現代父親在與子女互動方面,父親其實是樂意與子女接近。Adams 在 1995 年更強調現代父親要放下身段與子女更親近,做個民主的父親將會對孩子成長有更 多的幫助(引自陳金煌,2005)。可見父子間的情感連結,在現代家庭中,開始被 重視且凸顯的議題。

二、 國中生子女與中年父親的身心發展

(一)國中生子女身心發展

一般而言,研究者多數認為青少年是銜接未成熟的兒童期和成熟的成年期之間 的過渡階段,他們必須經歷許多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急遽的變化和調適,也由 於身、心、社會各方面的改變,讓青少年必須適應不同環境的變化和角色扮演,因 此面臨許多成長期的不安和矛盾。

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子女年齡大約十三至十五歲,屬於「青少年前期」和「青少 年中期」的發展階段。2000 年 McClure 分別就生物、認知、情緒、認同及社會等五 個角度來探索青少年的發展過渡階段的特性(引自許鶯珠、黃玲蘭、丁介陶,2004):

1. 生物的發展

由於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身體的變化受到父母遺傳基因的影響,加上賀爾 蒙的變化也促使身體的成長以及第二性徵的成熟,青少年的性和攻擊行為在此階 段成了關注的焦點。

2. 認知發展

青少年的抽象思考能力增加,同時自我概念也逐漸發展初一個雛形,這與青 少年的認同有緊密關係,同儕意見也對青少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隨著時間 變化,青少年在晚期將更有自己個人的想法,且更為獨立與自主。

(16)

3. 情緒發展

青少年此階段在情緒上較容易產生變化,除了遺傳影響外,,其他如社會環 境、個人認知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青春期孩子表現出憂鬱或焦慮等不穩定情緒。

4. 認同發展

青少年以何種自我形象來面對外在環境,決定了他自己個人的認同發展以及 所扮演的角色,一個青春期孩子若認為自己外表很重要,則有可能導致飲食問 題,反之,若對自己有自信的青少年,則不會受他人眼光的影響,而呈現出屬於 個人特色的自我形象。

5. 社會發展

在青春期中,青少年尋求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包含同性的友誼、異性的愛情,

這其中也有孩子會發展出同性戀。另外家人關係與外在的環境對青少年也有相當 的影響。

(二)中年父親的身心發展

家有青少年階段子女的父親大約是中年期。一般中年期的年齡約 40-65 歲左 右,但因中年人的身體狀況個別差異及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以年 齡分類並不是很精確。根據 Erikson(1982)提出心理社會階段論,主張中年是人 生發展階段任務面臨「生產力」(generations)或「困頓」(stagnation)的關鍵時 期。其身心發展具有以下的特性:

1. 生理上的變化

不論男女,到了中年時期都有可能會有更年期的症候群產生。男性更年期發生 時間較不一致,早從四十來歲,晚則五六十歲,常見的更年期不適,包括臉潮紅、

冒冷汗、失眠、緊張、小腹凸出、腰痠背痛、肌肉減少、性欲減退等(國家網路醫 院,2006)。一般而言男性更年期發生比女性晚,速度也較慢,但持續時間較長,有

些 男 性 會 經 驗 到 沮 喪 、 疲 勞 、 性 慾 下 降 與 不 明 原 因 身 體 不 適 的 現 象 發 生

(王起杰、沈素月,2005)。尤其是健康議題更是被關注的焦點,例如心血管疾病、

(17)

慢性疲勞、高血壓、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等疾病(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2003)。

2. 心理上的變化

中年父親在此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包括(1)培育婚姻關係;(2)家庭管理;

(3)為人父母;(4)職業生涯規畫(郭靜晃、吳杏玲譯,1993;Newman &

Newman,1991)。

對父子關係而言,步入中年的父親所面臨的發展危機,不僅來自自我心理定位 的焦慮,亦與事業家庭的成就有關,甚至會影響到男子氣概的展現及父職角色的實 踐內涵(陳安琪,2003)。林惠絨(1998)探討 35-50 歲的中年者危機來源,發現 壓力源包括「事業發展停滯、教養子女壓力」、「生理老化」、「婚姻關係失調」、

「自我認同混淆」等。父親在中年階段面對人生階段中許多獨特的挑戰,若能適應 良好極有可能將這些挑戰化為轉機,增加生活滿意度,但若無法因應變化而和適應,

亦可能增加中年父親的失落挫敗感。中年階段的父親,因著豐富的人生經驗而產生 智慧,若能適時運用智慧適應生活問題,而發展兩性化特質,並能轉化自己的情緒,

尋求生命的意義,反而讓人生更加成熟圓融。

由此可知,青少年子女和中年父親,在面對其人生不同生命階段的發展時,都 有其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調適,若能運用父親的優勢和增強其親職知能,協助子女 和自己更佳的親子互動品質,將對父職參與有更實質幫助。

三、 父子關係變化與常見衝突議題

當父親參與親職時,與孩子的互動愈正向,對孩子的影響也可能愈正向,而親 子關係就愈傾向親密,然而,在父親參與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因此增加親子間的衝 突與壓力(馬惠芬,2002)。羅國英(1997)指出青春期階段的親子關係變化大致 包括四點:(一)青少年和父母共處的時間減少;(二)青少年和父母情緒上的親 密度減低;(三)青少年逐漸不願意將許多事情的決定權交給父母;(四)青少年 與父母的衝突增加,對家庭的滿意度減低。

(18)

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因子女進入青春期後而產生變化,青少年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而渴望能獨立,父母若未能給予子女自主的空間或忽略子女的需要,將亦有親子衝 突的情況發生,因此進入青春期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切與指導。尤其是傳統的 父職只包括負責供養家庭與提供子女受教與未來發展機會,多數父親與子女保持相 當距離,父子關係建立在倫理與責任上的成分可能高於親情的成分,但由於父親對 孩子有「教化」的責任,父子間的對立與衝突可能在子女逐漸成人時(國中到大學 階段)出現(王叢桂,2000)。父親的管教與期望若未配合青少年發展而調整,親 子間的緊張關係自然產生。研究顯示,青少年期的親職壓力比其他家庭生命週期階 段更大,尤其在親子互動層面,父親所承受的壓力大於母親(黃雅玲,2006)。

根據李美枝 1881 年的研究及王鍾和 1998 年的觀察,發現親子間的意見不和或 感情不睦,多半起因於經濟、價值觀、權力及溝通不良等四方面:(1)經濟方面:

當金錢或家事的分配不均時,便可能引起衝突;(2)價值觀方面:可能由於年齡、

成長背景、性格、文化因素等所造成在彼此意識型態及生活方式的不ㄧ致;(3)權 力方面:可能引起父母對子女的權力控制,企圖以各種方式讓子女符合自己的要求 與期待,導致衝突;(4)溝通不良方面-包括語言障礙、理解錯誤、訊息未充分交 換、過去溝通不良經驗的強化所導致的衝突,不過大部分的衝突並非單項因素,而 是混雜各種不同的成分(王鍾和,1998)

Montemayor(1983)也指出,親子衝突議題由日常家務瑣事、儀容打扮到影響 身心健康有關的事件都涵蓋在其中。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親子衝突議題大致包括人 際交友、課業學習、生活習慣和作息、家務分工、個性及責任問題、價值和道德觀 的差異等(李介至,1999;林瑩珠譯,1995;黃德祥,1994;Comstock,1994)。

親子互動的議題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研究目的不同而有些差異,但親子衝突的 導火線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幾乎針對青少年的日常行為為主,較少探究父母

行 為 所 造 成 的 衝 突 面 向 。 父 母 教 養 方 式 和 態 度 亦 有 可 能 造 成 親 子 間 的 衝 突

(李介至,2002)。黃昭烈(2000)在父子互動及電腦網路態度的研究中發現,有

(19)

近五成的父親會使用電腦網路,且近四成的父親指出電腦網路的使用曾經造成父子

(女)之間的衝突,衝突原因是父親擔心子女會過度沈溺於網路、使用時間過長、

接觸到不良的網站內容、網路上的交友等。雖然資訊科技進入家庭之後,親子互動 關係產生的變化,有正向的效果亦有負面的影響。父子雙方受時空脈絡的影響而產 生價值信念的差異,但也擴展了更多元的溝通管道。父子間的互動隨著教育學識的 提升、自我覺察與省思,逐漸發展成相互尊重的狀態,父子間的緊張關係就會獲得 改善(陳安琪,2003)。

另外大環境的結構因素亦影響其父子間的互動時間和品質,從 Doherty、

Kouneski 和 Erickson 提出的生態系統觀點說明父親涉入子女養育的因素時提出,影 響父職參與因素包括父親個人因素、子女因素、母親因素、婚姻關係及環境脈絡因 素等相互影響;其環境脈絡因素包括父親所面臨的經濟條件、文化價值、社會支持 和環境結構等因素,均有可能影響父親與子女之互動關係。吳黛宜(2001)研究發 現父親社經地位是影響父職態度及實踐的重要因素。父親收入短缺或沒有就業機會 對父職參與易造成負面的影響(Thomson, Hanson, & McLanahan,1994;引自孫綺穗,

2000)。孫碧蓮(2002)研究亦指出,當父親的職業屬於專業性或行政方面的工作 者、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對子女較常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而當父親職業 為技術或非技術的工人時、教育程度中學以下者,則較常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

可見父親社經地位、工作壓力及職業性質均會影響父親參與及與子女互動的情形。

尤其在國內以升學為主流的大環境因素影響下,課業常是國中生子女很大的壓力來 源,子女忙於課後補習情況普遍,這是否也影響著父親與子女互動的時間和溝通機 會?亦或是父親不知道孩子的需求和如何與青少年子女相處,而相對減少父親的參 與程度?則需更進一步深入探討之。

(20)

貳、國中生父親之父職教育需求

需求評估的目的是指教育服務規劃者能針對服務對象的特性,作為教育規劃的 判斷依據,而發揮活動的效益(Mckillip,1987)。需求評估是方案設計中很重要的 一個步驟,其關係到方案內容是否能符合人們的需求。為了確實了解家長需要何種 親職教育服務,實施之前必須進行需求評估(needs assessment),以做為推動親職 教育的參考依據(張愛華,1991)。接下來分別從「父職教育學習需求相關研究」

與「影響父親參與教育學習的阻礙因素」兩個面向來探討其父職教育需求:

一、 父職教育需求相關研究

根據 Monette(1977)指出,需求分為「基本的人性需求」、「感覺或表達的 需求」、「規範的需求」、「比較性的需求」等四類。人性需求係指內在的驅力,

非學習來的狀況;個人感覺需求則常受其知覺所限,較不容易具體表達出來;規範

需 求 指 在 可 欲 標 準 與 實 際 存 在 標 準 之 間 的 不 足 , 卻 含 有 價 值 判 斷 的 成 分

(何青蓉,1995)。

成人教育學者 Knowles(1980)將成人教育需求界定為個人為了自己、組織、

社會利益,所應學的東西。Bergevin 認為學習需求有表徵的教育需求、感受性的教 育需求和真正的教育需求等三類(引自張菀珍、黃富順,2006)。

Levant 和 Doyle 在 1983 年則表示父親接受親職教育為成人教育的ㄧ種,不宜 再以傳統上對下的模式,必須以「父親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方能吸引父親參加

(引自黃松溝,2005)。楊希珮(2000)探討已婚男性對家庭生活教育需求時,發現 多數已婚男性均感到有需求,尤以親職教育最為殷切。另外郭佳華(2001)在探討 父職教育學習需求時,特別重視:(1)自我心靈探索、幫助自我成長;(2)溝通技巧,

學會適當的表達;(3)增進親子、夫妻和合諧關係。

馮潔瑩(2002)探討高級中學學生家長對於親職教育內容的實施做法之研究,

發現家長以「了解青少年各階段的心理發展及溝通技巧」之學習需求度最高。

(21)

李惠瑩與廖永靜(2004)在探討家有國中生的母親之親職教育需求研究發現,

母親的親職教育需要提供一個論壇;需要注重「自我肯定」;宜採用多元化的支持 策略與服務方案;宜重視原生家庭經驗的探索等。母職教育需求雖可提供父職教育 需求探討時的參考,但因父職和母職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和評 估。

本研究父職教育需求亦指父親在扮演其角色時,所感到不足或與理想的差距,

希望藉由親職教育改善而所需要的學習活動。尤其在父職教育的內容設計或實施方 法上應多考慮父親成人學習的感受和心理障礙,多針對父親的特質和需求來設計,

才能讓父親樂於參與。

二、 阻礙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意願的因素

黃怡瑾、陳放子(2004)在探討影響男性實踐父職參與及親職教育需求的因素,

結果發現年齡、教育程度及職業別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以 30-50 歲、教育程 度越高、職業類別是半專業人士、一般公務員的父親,其父職承諾、男性親職參與、

親職教育需求明顯有較高的趨勢。

另外根據林惠娟(2000)研究指出,僅有母親與孩子參加親職教育,父親在認 知、行為及教養方面並沒有跟著提升,親職教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綜合多位學者 的看法,歸納其影響父親在親職教育路上缺席參與的因素如下(王叢桂,2000;白 怡娟,2000;陳曉慧,1998;郭佳華,2001;黃怡瑾,2002;黃松溝,2005;Levine,1993)

(一)工作和親職之間的兩難

對工作的投入卻也使得男人在家庭生活上的涉入程度減低,包括:參與家庭 活動、分擔家務工作以及照顧子女等時間上的不足(王舒芸、余漢儀,1997;

McBride & McBride,1993),這使得有意願為家庭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的男人,

缺乏有所貢獻的適當機會(白怡娟,2000)。

(22)

(二)父親愛面子不願自曝其短

有時父親不參加活動是感覺情境氣氛不對,認為親職是較私密性,不習慣與 人分享。根據 Lupton 與 Barclar 的研究顯示,父親對於參與親職活動,不是不願 意投入,只是從生理上、傳統習慣上的缺席,讓他們不知所措和不自在(引自郭 佳華,2001)。因此若能創造一個較舒適且受歡迎的情境,將對提升父親參與親 職活動有助益。

(三)父親仍將親職視為母親的職責,或受妻子的影響而阻礙參與

受傳統親職角色分工的文化影響,部分父親仍認為應由母親扮演親職主角,

參與教育學習的事務亦是母親的責任。或因母親扮演親職守門員的角色,擔心父 親過於干預,進而影響其父親的參與(黃松溝,2005)。

(四)不適當的方案設計及方案傳遞過程

課程設計不符合父親的需求,或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實施方式,而無法吸引 父親持續參與。要吸引父親參加父職教育課程,重要的策略是透過積極的誘因計 畫加以吸引,資訊的傳遞管道尤為重要。

(五)訊息的阻礙

訊息宣傳管道不夠普及,父親不知有那些父職活動相關訊息及哪些機構提供 服務。加強父職教育的行銷宣傳策略,有助於父親參與的意願。

由以上的因素探討可知,父親的特性、家庭成員及大環境的影響和不當的方案 規劃和實施,都可能影響父親參與的可能性,要鼓勵和支持父親積極參與,就必要 先對父親的需求做適切的評估,針對需求和特性規劃方案,才能提供滿足父親需求 亦吸引父親參與和學習。

尤其父親常因時間無法配合或社區學校舉辦的父職教育活動有限,阻礙其父親 的參與,若能加強訊息的宣傳行銷,或透過科技資訊的傳遞模式和超越時空學習的 優勢,將可擴大或普及父親對於父職教育的參與。

(23)

参、父職教育內涵

由於研究者蒐集國內外青春期子女階段家庭之父職教育方案內涵之研究,發現 資料很有限,大部分以學齡前及學齡階段的父職方案居多,內涵則以如何照護子女 議題為主(Kilnman,1986;McBride & McBride,1993)。另外國內有許多學者探討家 有國中子女之親職教育實施內容,但並不沒有特別區分父親或母親為實施對象(王 淑如,1994;李愛華,2002;許鶯珠、黃玲蘭、丁介陶,2004;馮潔瑩,2002;楊 政勳,2001),因此研究者認為,若要探討父職方案內涵時,除參照一般親職教育 內涵外,必須先以實際父親教育需求為設計核心,更應顧及父親的學習特性,尤其 在增加父親自我成長、父親角色和教養態度的覺察和調整部分,另外協助父親獲得 更多資源管道以建立自己資源網絡和支持系統,有助於父親成功扮演其父職角色。

一、 親職教育內涵

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包含甚廣,其實施的內容如大致可分為:父母角色的認 同、子女發展與適應問題、行為問題與輔導策略、父母管教方式與態度、人際關係 與家人關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幸福家庭經營、家庭結構與溝通、社會資源的 有效運用(邱書璇、林秀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1998;黃德祥,1997)。

另外根據 Duvall(1977)的家庭生命週期八階段,以及綜合黃迺毓(1991)、

林淑玲(2003)所提出之發展任務及教育重點,在青春期子女階段的家庭任務是學 習接納青春期的孩子,包括其個人在社會與性別角色方面的改變,此時期的家庭教 育重點為:

(一)學習接納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心理與社會關係的變化

(二)促進家人理性溝通、尊重彼此的互動模式

(三)協助子女自我肯定及獲取準備獨立生活所需的能力

(四)家人共同分擔家事並提供孩子某些程度金錢支配的獨立性

(五)婚姻與生活的再調整。

(24)

二、 父職教育內涵

相較於親職教育,父職教育內涵部分較少被探討,大部分被涵蓋在親職教育內 涵中沒有特別區分。Doherty、Kouneski 及 Erickson 於 1998 年曾針對美國父職教育 方案(fathering education program)研究,希望找出有效父職教育方案的內涵,發現 方案應該包括較廣泛的介入層面,以反映父職的多面向,其方案主要內涵和原則包 括:

(一)父職教育方案應考慮父職的多面性和多元性。

(二)父職教育方案應提供各階段角色轉換的心理調適或親職技巧。

(三)父職教育方案應該包括職業面向,例如如何平衡職業和家庭生活。

(四)父職方案應該協助父親與社區支持系統的連結。

(五)方案應該促進父親們相互支持、討論、分享的環境。

(六)方案應該包括如何促進參與者對於婚姻經營管理的承諾。

另外,郭佳華(2001)在有效父職教育方案研究中認為針對國中生之父親發展 之父職教育內容應以自我成長、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三面向為主軸。楊麗容(2007)

研究發現國中生之父親對父職教育內容需求,分別是「指導子女建立良好讀書方 法」、「培養子女危機及自我保護的能力」、「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

國外學者在探討父親面對其青春期子女教養重點時,強調須包括關心孩子的變 化、更新父職教養的策略及重新尋找最佳的父子關係(呂尚易、黃漢耀譯,1994)。

在「老爸 100 分」書中,作者說明稱職父親應運用七大訣竅扮演好其父職角色,包 括:(1)一生的承諾;(2)了解你的孩子;(3)言行一致;(4)工具性角色及善盡保護之 責;(5)愛你的配偶;(6)聆聽孩子心聲;(7)給孩子足夠精神食糧(陳柏蒼譯,1995)。

研究者綜合以上各學者提出子女國中階段之親職教育與父職教育的主要內涵 歸納如表 2-3:

(25)

表 2-3 國中子女階段之親職教育與父職教育的主要內涵

國中子女階段之親職教育 國中子女階段之父職教育

1. 具備優質家庭的維繫與經營知能 2. 具備了解青少年階段心理發展的知識 3. 具備了解青少年階段常見的行為

現象

4. 了解如何有效的幫助青少年,使其 健康快樂的成長

5. 了解如何適應時代的趨勢,和子女 一同規劃適性生涯發展

6. 充分了解目前國中教育改革政策 及作法

1. 父親本身對家庭及父職角色、親 子關係等信念的澄清與改變 2.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與特性 3. 了解父親對青少年子女發展的重

要性與影響力

4. 家庭中各種人際關係的有效溝通 5. 職業面向包括父親的自我成長、

職業與家庭生活平衡

6. 促進父親資源網絡和支持性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學者們看法,父職教育主要目標在於促進如何成為稱職的父親及擔當起父 親的角色,透過教育或學習的方法,使父親學習到上述的目標並改善本身表現。因 此協助父親擁有良好的親職教育觀念,藉由觀念建立,了解為人父親應扮演的角色 和責任義務,教養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及如何正確地與子女進行良好的互動和溝通,

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均是學習內容重點。

王大維(2000)在探討父親參與架構時,認為情意、認知、行為與關係等成分 最符合其內涵。徐麗賢(2003)認為親職教育課程設計,亦應該包括認知成份(觀 念和角色)、行為成份(親職任務和執行)、情感成份(意願和熱誠)及關係成份

(界線和互動頻率)。本研究之方案設計亦參考此四個層面,並考慮父親的感受、

障礙,針對父親特質需求加以設計,能讓父親更樂於參與,其主要內涵包括在「認 知層面」上提供父親自我和子女身心發展需求的知識,協助父親體認其職責;在「行 為層面」則增進父職參與及教養溝通技巧;「情感層面」上則希望激發父親學習動 機和興趣,增能父親自信和自尊的態度;在「關係層面」上則考量如何建立良好親 子互動品質和關係,並建立父親的支持系統和資源網絡。

(26)

肆、父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研究者目前收集到國內外研究針對父職教育的實施方式,發現大致與親職教育

相似,因此參考許多學者探討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大致可歸類為三種形式

(李愛華,2003;林家興、1997;袁潔瑩,2002;郭佳華,2001;廖永靜,2000):

一. 家長直接參加各種親職教育活動

包括專題演講、親師座談會、親職讀書會、參加有系統的親職訓練課程,親職 效能小團體、親職諮詢、參加學校各種教學活動或參觀日等。

二. 家長間接得到親職教育知能

包括接受電訪、家庭聯絡簿、親職刊物、親職教育書報雜誌、視聽軟體觀看、

親職教育節目或廣播、影片等,較屬於大眾方式。

三. 親子一起參與親職活動

包括參加親子共學讀書會、參加知識性親子活動、休閒娛樂性親子活動等。

另外,除上述提及三種實施方式外,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已有許多的家庭運 用傳播媒介獲得親職教育的資訊。黃德祥(1997)認為電子通訊是未來親職教育的 發展趨勢。有多種形式提供資訊包括電子郵件、檔案傳輸協議(FTP)、專題通訊 服務、電腦佈告欄、網站(網頁)等(Morris, Dollahite, & Hawkins, 1999)可傳遞親職 教育資訊。楊國德(2004)認為就資訊網路化社會的成人教育需求來說,則需要數 位與網路化學習,在網路化社會的成人教育供給建議上,他提出成人教育方案規畫 時應考量有關需求的滿足,包括學習內容網路化、學習媒體運用、學習情境適應、

學習方創新的課程發展等;在方法上,則應整合各多媒體於電腦通信網路中,提供 各類學習教材,使學習大眾有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皆能學習的環境。

數位學習打破刻板印象,因彈性化的特性,透過網路反而讓學習曲線拉長了。

例如頗具盛名的麻省理工學院 Open Course Ware (MIT OCW)是一個免費、開放

(27)

的豐富教育資源,目前已上線的 1000 多門課程中,內容包括了三十三門學科以及麻 省理工學院的五個學院資源,全世界各地的教師、學生、相關人士和自學者都可以 善 加 運 用 這 一 個 無 價 的 知 識 寶 藏 , 亦 成 為 大 眾 參 與 線 上 學 習 的 一 大 來 源

(http://ocw.mit.edu/index.html)。國內大專院校、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及企業等 目前也積極開發許多數位學習課程,但多以專業的管理課程、市場急需的語文、證 照方面等基礎類和工作相關課程為主,至於生活類的課程(人際關係、溝通、親職 教育等)則較少被發展(劉玟傑,2004)。尤其是國外已有許多父職教育機構發展 線上學習方案,網路學習資源豐富多元化,但國內目前實際發展的 e 化父職課程教 材並不多見,故其父職教育數位化學習是值得開發的領域。父親透過數位學習方式 來增進親職教育知能,亦需要更多相關研究和評鑑來深入探究其可行性。

(28)

伍、父職教育方案評鑑

一、方案評鑑的重要性

方案評鑑的目的在檢視活動設計及執行是否有效,以及活動目標是否達成。評 鑑工作乃是以所蒐集的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與判斷並做成決定,使未來的規劃更 有效也能更符合學習者的需求(魏惠娟,2001)。

1996 年 Posavac 和 Carey 指出方案評鑑的重要性包括(劉素芬,2001)

(一)使資源能夠提供給真正需要的人

方案若未能經過仔細評估診斷,提供其預測的可能需要服務,所提供的服務 與潛在的需求,將有可能產生嚴重的落差與誤解。

(二)確認方案能確實提供服務

經由方案評鑑,評鑑者可進行監督,確保方案人員、資源、設施、設備及方 案執行是否妥善適切完成。

(三)檢驗方案整體結果

方案評鑑有助檢視方案實施的具體成效與結果,可與預期成效做一評估比較。

(四)決定何種方案執行過程成效最佳

方案執行有多種選擇方式,方案評鑑有助我們了解各方案間的成效與結果,

以選擇最佳的方案決策。

(五)選擇最能滿足需要的方案

方案評鑑者可協助方案規劃者比較方案間的效益,做出公平的選擇以協助將 有限資源分配至最有需求的人身上。

(六)提供資訊以維持及增進品質

方案實施目的應能有益於方案接受者,並能夠維持方案的品質,發展適當的 評估方法確保服務輸送順利,並尋求更高的服務品質,增加方案執行的成效。

(七)注意非預期的反應

評鑑有助於方案規劃者,在執行方案時可能會產生一些未預期到的效應。

(29)

二、方案評鑑的類別

ㄧ般學者或專家將評鑑依目的分為「形成性評鑑」(formative evaluation)和「總 結性評鑑」(summative evaluation)兩大類型(李宜珍,1994;許鶯珠、黃玲蘭、

丁介陶,2004;高迪理譯,1999;簡建忠,1994;魏惠娟,2001;蘇怡如,2005):

(一)形成性評鑑

形成性評鑑試圖提供有關過程中的各種資訊,注重於設計過程中持續評量與 修訂,通常是方案仍在草擬或發展階段中執行,以修正課程定稿前的缺失為主,

同時亦用來檢驗教材效力、效率及受訓者對它的接受程度,其工作的重點在於探 討方案實施過程的活動與目標。

(二)總結性評鑑

總結性評鑑通常在方案週期或構成要素之最後階段中進行,甚至是方案結束 後才進行的評估。執行的目的則在考核課程的投資報酬率,及是否有保留課程的 使用(李宜珍,1994),或檢視方案的成果或成效。另外 Dick 和 Carey 於 1990 年 提出,形成性評鑑應由三步驟實施,包括一對一評鑑、小團體評鑑及實地測試教 材;總結性評鑑分有專家評鑑與實地評鑑兩個層次(引自李宜珍,1994)。

三、評鑑工具的設計與使用

評鑑工具為收集評鑑資料所需用的技術或器具。根據李宜珍(1994)綜合學者規 納出評鑑工具包括測試、問卷、態度調查、面談、實地觀察及工作表現時的記錄等。

以下針對這些工具設計原則分別說明:

(一)測試:設計測試問題必須與教育或學習內容相關,可採用是非、選擇、配合、

申論或技術表現為主的試題。

(二)問卷:問卷設計首重所問問題及學習目標的切要性,不以計算成績為主,而 是尋求服務對象的背景、教育程度及其他相關的訊息為目的。

(三)態度調查:藉由目標服務對象對方案內容的主觀感受,表達其感想或滿意度。

數據

表 2-1  國內父職角色與父職教育議題之相關研究發現(續)  作者  年代  主題  研究方法  與父職相關之研究發現  李正傑 2000  父職經驗  父職教育 需求  質性研究 1
表 2-3 國中子女階段之親職教育與父職教育的主要內涵  國中子女階段之親職教育  國中子女階段之父職教育  主  要  內  涵  1.  具備優質家庭的維繫與經營知能  2
圖 2-1 Dick 和 Carey 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Dick, W., Carey, L., & Carey, J.O. (2005:1)
表 2-4 Gagne’九大教學事件  教學事件  網路課程策略應用  1.引起注意(動機)  z 多媒體和圖片的使用  z 網站介紹  z 公告區  z 討論區  z 推薦網站  2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記敘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其他 其他 其他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微算機原理與應用 第6

甲型禽流感 H7N9 H7N9 H7N9 H7N9 H7N9 H7N9 H7N9 H7N9 - - 疾病的三角模式 疾病的三角模式 疾病的三角模式 疾病的三角模式 疾病的三角模式

‧ 「種籽」計畫名稱及編號 : 善用社區資源促進 常識科的探究式學習 (KP0107). ‧

美三甲 陳佳緯 東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貿三甲 李俊廷 東南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廣三甲 林子容 東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廣三甲 黃宣慈 東南科技大學

溫度轉換 自行設計 溫度轉換 自行設計 統計程式 簡單 簡單 統計程式.

則巢式 Logit 模型可簡化為多項 Logit 模型。在分析時,巢式 Logit 模型及 多項 Logit 模型皆可以分析多方案指標之聯合選擇,唯巢式 Log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