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配合普查的意願明顯降低,且在2010 年開始實施的抽樣調查(16%)代替原本的全 面性普查,造成調查品質下降。此外,從行政院主計處8的96 年國內遷徙調查結 果得知新竹市(差異 26%)、臺北縣市(差異 2%)等屬於工商發達或周邊腹地地區,

其常住人口大於戶籍人口數,而台東、屏東、嘉義與雲林等縣市(差距 13%以上),

因其縣市的工作與就學機會相對較差,導致常住人口小於戶籍人口。

本文亦整理 99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9與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比較各縣市在 2000 與 2010 年普查之常住人數以及戶籍人數差異,瞭解目前臺灣兩大人口數資 料上的差異性。圖1-1 為兩種人口記錄的差異比較,其中紅色為常住人數高於戶 籍人數的地區,藍色地區為戶籍人數高於常住人數之地區,而常住與戶籍人數差 異之比例的定義如下:

常住與戶籍人數差異之比例 = 𝐻𝑎(𝑡)−𝑅𝑎(𝑡)

𝑅𝑎(𝑡) (1)

其中,𝐻𝑎(𝑡)及𝑅𝑎(𝑡)分別為 a 地區在第 t 年的戶籍人數、常住人數。

圖2-1、2000 與 2010 年普查人數與戶籍人數之差異

圖1-1 可看出 2000 年及 2010 年常住人數明顯高於戶籍人數集中在北部,尤 其是新竹市、新北市,而戶籍人數高於常住人數的地區為東部地區以及中南部非

8 相關統計數據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的 96 年國內遷徙調查,http://www.dgbas.gov.tw/

9 99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http://ebas1.ebas.gov.tw/phc2010/chinese/rchome.ht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與癌症診療資料庫(Taiwan Cancer Data Base, TCDB),分析就醫地理可近性與病患就醫方向的地理關聯。透過各鄉鎮市區地理

Bogue(1959)提出人口推拉理論(Push and Pull Theory),其理論描述遷移者受原居 住地的推力及目的地的拉力之影響才產生遷移之行為。Greenwood (1985)也指出 在人生的某些特定階段有較高的機率會遷移。如年輕人因為求學、進入勞動市場、

或結婚因素而有較高的遷移機率。教育程度高者會因為遷移後所獲得的利益大,

使得遷移機率也大。如Schwartz (1973, 1976)、Levy and Wadycki (1974)、Inoki and Suruga (1981)、Greenwood(1997) 發現上述各國教育程度高者,為追求更高的薪 資報酬與就業升遷機會而選擇遷移。銀慶貞(2004)使用 1992 和 2002 年的人口遷 移資料,並對遷移背後動機作進一步的探討。其實證結果顯示,若是短距離移動,

則會以居家因素為主,若是長距離遷移,則以工作和教育相關的因素為主。薛立 敏(2007)利用民國 81 至 91 年國內遷徙調查報告與「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的資料來研究遷移行為。其結果發現,十年國人選擇遷入臺北、高雄地區的比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下降,且發現臺灣的遷移行為在十年來有很大的變化,遷入桃園、基隆、台中等 縣市的比例增加,顯示出都會區的外擴以及城鄉差距縮小。民國81 年時原居住 地的失業率會影響居民的遷移決策,民國91 年因 80 末期房價大漲,原居住地的 住宅支出成為了該地居民最顯著影響遷移之因素。

而本文參考過去研究所指出的人口遷移動機,輔以健保資料庫之優點(就醫 紀錄),進而將人口遷移與醫療資源、就醫需求等人口特性作分析,探討人口遷 移的誘因與特性,如:遷移者的人口特性、遷移距離等,以及與醫療資源之間的 關聯性,如;各縣市之間的遷移人數與醫療資源的關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