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回顧

在文檔中 歌手邱晨之研究 (頁 16-22)

第一章 緒 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三、大埔腔客家話

臺灣客家族群使用的聲腔,主要可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

等。東勢地區(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等四區)使用的客語腔聲,主要為大 埔腔。據客語學者江俊龍的研究,發現東勢地區使用之客語聲韻與廣東大埔縣 高陂鎮的客語極為相似,邱晨所創作之客語歌謠即屬大埔腔之聲韻。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學位論文

(一)傅世杰(2011)。《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本論文係以陳永淘的客家流行音樂為主軸,探討其個人生平與音樂作品。研 究內容分為三大面向:一、探究客家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二、藉由陳永淘的音 樂和生命歷程,瞭解其音樂發展的軌跡;三、藉由實地觀察和音樂分析,探討其 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以及音樂的創作理念及內容特色。

(二)賴建宇(2012)。《臺灣中部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 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本論文係以東勢地區的大埔腔客家山歌為研究主題,作者有感於近年來客家 母語的快速流失,盼能藉由客家音樂的創作,為自身文化的保存盡一份心力,於 是透過田野調查進行東勢地區客家山歌與人文概況的研究。研究中發現東勢地區 在當年隨著經濟繁榮,客家山歌的傳承並未因此而更加普遍,擅長山歌對唱者反 而快速凋零。

  5

(三)蘇宜馨(2007)。《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本論文係以涂敏恆於一九八一年至二○○○年間,所完成的 518 首客家創作 歌謠作為研究對象。作者將其作品分為:通俗歌曲、童謠、藝術歌曲、進行曲等 四大類進行研究,研究中探討客家創作歌謠之發展背景,敘述客家創作歌謠萌 芽、興起、發展之情形。論文中分三階段介紹涂敏恆生平,另蒐集涂敏恆作品手 稿與唱片公司出版之歌譜、專輯等資料,分類呈現其作品與出版品,統整歸納其 作品總數並分析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此研究中蒐集了許多相關的資料,對於筆 者在論文寫作時,有關資料蒐集的方法與歌曲分析的能力有諸多助益。

(四)羅素朱(2006)。《杏壇典範音樂家楊兆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教學 碩士論文。

楊兆禎教授可說是最早研究客家山歌的學院派代表人物,同時一生奉獻音樂 教育四十幾年,培養人才無數,在臺灣地區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與代表性。此論 文以音樂家楊兆禎之生平事蹟、學術著作與貢獻、音樂作品分析做簡楊兆禎教授 可說是最早研究客家山歌的學院派代表人物,同時一生奉獻音樂教育四十幾年,

培養人才無數,在臺灣地區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與代表性。此論文以音樂家楊兆 禎之生平事蹟、學術著作與貢獻及音樂作品分析,為其論文主要內容。

(五)柯桂香(2004)。《郭子究生平與作品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 士論文。

郭子究是臺灣花東地區貢獻卓著的音樂教育家,代表作〈回憶〉曾是一九七

○至一九八○年代合唱比賽熱門之指定曲之一,本文以「音樂背景」與「音樂作品 的分析」為兩大研究主軸,探討郭子究作品中的風格及特性,經由作品的解析,

探尋其音樂創作的內涵。

  6

二、專書

(一)呂郁秀 (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出版。

本書針對臺灣的音樂發展,透過田野調查、資料的蒐集與整理等方式撰寫 而成,主要內容包括簡述臺灣史前、荷西及各領政時期先後的音樂生活概況與發 展,再分別就各時期之歷史背景、音樂活動發展、音樂教育發展、音樂學術研究、

音樂傳播等方面進行詳盡敘述,有助筆者一窺臺灣音樂發展研究之脈絡,進而掌 握流行音樂在臺灣音樂發展裏的座標。

(二)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市:桂冠圖書。

本書作者藉由臺灣流行歌曲發展的歷程,探討流行音樂在教育上的應用;

呈現的生活品質及價值觀;社會的職業變遷;歌詞的文學性;歌詞與社會的互動;

流行歌曲與社會變遷;政治趨勢的探討;流行音樂的總結與探討等面向,提供多 元的流行音樂研究面向。

(三)翁嘉銘(2010)。《樂光流影:臺灣流行音樂思路》,臺北市:典藏文創。

本書作者有感於現代流行歌曲在商業機制的操控下,大半是規格化的作品,

匠氣味濃,少有自發性的創作,於是編寫本書,希望梳理出臺灣流行音樂史的肌 理、脈絡,期待在失落的現實困境,為臺灣的流行音樂發展提供前人多元多變、

色彩繽紛之成功經驗分享。本書以社會學、哲學和文化發展的角度,剖析臺灣流 行音樂變遷的脈絡,並從中探討流行音樂與社會現象的關聯。書中對於邱晨音樂 人之相關論述所佔篇幅諸多。

(四)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臺灣流行歌曲》,臺北市:萬象書 局。

  7

作者匯集其曾經以樂評人的身分,在報章雜誌發表關於華語流行音樂的現 象、評析以及時事變化等的單篇文章,彙集成書,文章內容緊扣當時樂壇時事。

該書討論範圍不侷限於臺灣地區,範圍擴大至對岸中國,是當時少數涵蓋兩岸的 音樂評論作品。

(五)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2009)。《臺灣流行音樂 200 最佳專輯》,

臺北市:時報文化。

本書由馬世芳主編,以「民歌運動簡史」揭開序幕,內容章節包括:民歌 的醞釀與萌芽、陶曉清與我們的歌、校園民歌與金韻獎、用歌來承載屬於大時 代的使命感、民歌的沒落等。對於民歌整個發展史,從萌芽達至巔峰、再到沒 落,敘述完整。在「誰在唱自己的歌~音樂人訪談錄中」,詳細記載民歌時期多 位歌手的回憶記述;至於「歌的故事」中,可以瞭解每一首歌都有屬於它的故 事;在「聽歌」中除了能感受到文化人的民歌情懷,也能欣賞民歌徵文的優勝 作品集;而「說歌」這個章節,則有王海玲的風言風語說民歌,以及姚厚笙暢 談金韻獎的時代背景;最後是「民歌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民歌二十年座談會記 實」與「民歌二十年演唱會實況記錄」,整本書有非常多民歌手的訪談及創作自 述。

筆者研究的對象——邱晨所屬之《丘丘合唱團》專輯,也獲選「200 最佳 專輯」之一。

(六)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北市:時報文化。

本書作者以歷史的角度來探討校園民歌從醞釀、發展、興起與衰退的演變 過程,從社會運動的觀察角度切入,進行臺灣流行歌曲文化變遷的研究論述,內 容包含的文化實作以及社會實踐,為校園民歌的研究與發展歷史留下許多寶貴的 採訪資料。探討一群臺灣年輕人在一九七○年代中,願意放棄他們僅有的一些利

  8

益,去換取心目中對臺灣這塊土地上無限期待的一個社會運動,於是發起「唱自 己的歌」或「現代民歌」,以實踐夢想的運動。當時愛好歌唱的大專院校學生尋 求新形式的表現方式,來期許新的音樂氛圍,並藉由歌聲「合法」的向執政者嗆 聲。

(七)馬世芳(1995)。《永遠的未央歌》,臺北市:臺灣滾石唱片。

本書由馬世芳主編,以「民歌運動簡史」揭開序幕,內容章節包括:民歌的 醞釀與萌芽、陶曉清與我們的歌、校園民歌與金韻獎、用歌來承載屬於大時代的 使命感、民歌的沒落等。對於民歌整個發展史,從萌芽達至巔峰、再到沒落,敘 述完整。在「誰在唱自己的歌音樂人訪談錄中」,詳細記載民歌時期多位歌手的 回憶記述;至於「歌的故事」中,可以瞭解每一首歌都有屬於它的故事;在「聽 歌」中除了能感受到文化人的民歌情懷,也能欣賞民歌徵文的優勝作品集;而「說 歌」這個章節,則有王海玲的風言風語說民歌,以及姚厚笙暢談金韻獎的時代背 景;最後是「民歌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民歌二十年座談會記實」與「民歌二十年 演唱會實況記錄」,整本書有非常多民歌手的訪談及創作自述。

(八)黃建昌(1997)。《永遠的未央弦歌》,臺北市:臺灣滾石唱片。

本書收錄《滾石金韻民歌百大精選》與《滾石民歌時代百大經典》等兩套民 歌專輯中兩百首歌的簡譜。

(九)陶曉清、楊嘉(2015)。《民歌 40:再唱一段思想起》,臺北市:大塊文化 出版。

本書由陶曉清統籌、楊嘉主編,把民歌時期的來龍去脈描述仔細。書中詳細 介紹一百張民歌時期的經典專輯,可以說是民歌的「作品集」,還附上三張獨家 CD,收錄 46 首經典歌曲,很多是已絕版或是未曾發行過的演唱會版、工作帶,

  9

讀者可以一邊欣賞四十年前歌與人譜出的感人故事,一邊聆聽歌曲,讓民歌的歷 史「立體」呈現。

本書共分為三個章節,首先在「思想起第一段:還原一個時代」中介紹民歌 的來龍去脈;再來是「思想起第二段:一個唱歌的故事」,介紹膾炙人口的民歌 專輯,讓讀者回味經典好歌,其中較特別的是蘇來獻唱的〈臺灣有什麼好〉,他 用一種遠距離的眼光,重新審視熱愛的臺灣,將對故鄉的愛融入於歌中;最後是

「思想起第三段:舖成一條夢想大道」,文中陶曉清強調,現代民歌運動除了留 下許多經典好歌,也帶動臺灣整體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

(十)文瀚(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臺北市:萬象圖書。 

        基於「流行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信念,作者將流派林立的美國流行樂 壇做了全盤而扼要的介紹,內容涵蓋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最後一章(第九 章)則以香港的流行音樂發展為主軸,探討港中臺三地的流行音樂發展軌跡、相 互的關聯性與未來走向,本書以簡潔的筆調與精簡的分類方式來呈現西洋流行音

        基於「流行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信念,作者將流派林立的美國流行樂 壇做了全盤而扼要的介紹,內容涵蓋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最後一章(第九 章)則以香港的流行音樂發展為主軸,探討港中臺三地的流行音樂發展軌跡、相 互的關聯性與未來走向,本書以簡潔的筆調與精簡的分類方式來呈現西洋流行音

在文檔中 歌手邱晨之研究 (頁 16-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