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手邱晨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歌手邱晨之研究"

Copied!
2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usic, Musicology Master’s Thesis. 歌手邱晨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a Composer and Singer Chiou Chen. 研究生:劉壽雄 Graduate Student:LIU Shou - Hsiung. 指導教授:徐麗紗 Thesis Supervisor:Prof. HSU Li - Sha.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June , 2015    .

(2)

(3)

(4) 誌  謝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徐麗紗教授,在整個研 究過程中,從研究題目的擬定、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的確定,到完成本研究論文, 老師都不厭其煩且細心的指正與潤飾,並且經常犧牲寶貴的假期時間給予學生細 心的指導與啟迪。  還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珀姬教授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馬上雲博士,感謝她們在口試期間耐心審閱及建議,除了在文字格式的指正外, 對於整個研究架構及邏輯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使我在研究的歷程中,能清楚掌 握研究的脈絡,讓本論文的撰述得以更周延。  在這段求學的過程中,感謝母校各位師長的打氣與鼓勵,也感謝其他在這段 日子中曾與我同窗共讀的每個人,因為你們的幫忙,讓我能完成作業與報告。感 謝您們!  最後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與父母;內人小吟一路相挺,照顧家庭,讓我無後 顧之憂,得以專心完成學業;同時也感謝讓我最可愛的小孩俊霆、耀中及士毓, 謝謝你們這麼懂事分擔家務、打理自己,讓我專心完成論文。 .   劉壽雄    謹誌                                                                                                        2015 年 6 月.

(5) 摘要         什麼樣的時代,唱出什麼樣的歌,校園歌曲興起於七○年代,是一個莘莘學 子抱著吉他在校園裡隨性歌唱的純真年代。當時一批愛音樂的大專院校青年學 子,有鑒於臺灣在外交上挫敗、社會經濟的演變、歌壇上又充斥著西洋音樂,因 此以「唱自己的歌」為口號,希望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唱屬於臺灣自己的歌,邱晨 即是當時的靈魂人物之一。後來他甚至將西洋搖滾樂的元素,引進臺灣的國語歌 曲,成立臺灣第一個搖滾樂團,引領國語歌曲走向現代多元的表演型態。          本文第一章首先闡述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研究對象,以名詞釋 義與文獻回顧。第二章則說明校園歌曲的興起、發展過程,並分析其沒落的原因, 以及敘述今年(2015)民歌四十的系列活動。第三章記錄邱晨的年少歲月;音樂 啟蒙與自學經過;描述在校園歌曲草創時期,邱晨如何一鳴驚人;以及邱晨建立 與離開丘丘合唱團的始末;接著描述邱晨日後淡出流行歌壇、轉投入人文社會關 懷運動的情形。第四章彙整邱晨的音樂作品,探討其音樂類型、題材,轉述其對 於臺灣當前流行音樂界的看法,及若干音樂與數學關係上的創見;陳述邱晨歌曲 作品在坊間歌本裏被收錄的情形;及介紹數位演唱邱晨作品的歌手。第五章歸納 校園歌曲的特色、影響與沒落原因,以及總述截至目前為止邱晨的音樂生涯及其 貢獻。            關鍵字:校園民歌、邱晨、大埔腔客家語 . I   .

(6) Abstract The thesis attempts to approach the life course and music of Chiou Chen, who is a composer and singer in Taiwan. Chiou composed and sang many beautiful campus folksongs, brought rock music into Taiwanese pop songs in 1980s, and put out the first album coverage music in Taiwan. Later, he devoted himself into the social movements, and composed the song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aiwanese society. The discussion direction and basic content of the thesis’s sections are divid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study’s motivation, objective, method, scope,and the structure.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and decliness of campus folksongs from 1975 to 1981.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Chiou’s life course and how he composed his music works which were interact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aiwanese society. Chapter Four analysizes the style and categories of Chiou’s songs, describes his opinion on Taiwanese pop songs, and transfers his ideas about the music. Chapter Five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Keywords: campus folk song, Chiou Chen , Dapu Hakka. II   .

(7)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10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0 第六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校園歌曲四十年 ......................................................... 13 第一節 臺灣校園歌曲發展背景 ......................................... 14 第二節 臺灣校園歌曲發展過程 ......................................... 21 第三節 臺灣校園歌曲沒落之原因 ..................................... 30 第四節 臺灣校園歌曲之價值及其影響............................. 35 III   .

(8) 第五節 二○一五年民歌四十系列活動............................. 40 第三章 邱晨的生平與音樂歷程............................................. 43 第一節 家庭背景及兒少時期 ............................................. 44 第二節 音樂的啟蒙與自學 .................................................. 47 第三節 校園歌手時期 .......................................................... 54 第四節 丘丘合唱團的組成與發展 ..................................... 61 第五節 第四章. 社會人文關懷 ........................................................ 68. 邱晨的音樂作品及其創見 ........................................ 85. 第一節. 作品概覽及其類型................................................ 85. 第二節. 音樂作品之題材及歌曲舉隅............................... 94. 第三節 邱晨詞曲創作在坊間歌本的收錄概述 ............ 110 第四節 對於當前流行音樂界的看法及其具有創意的 新發現 .................................................................................... 125 第五章. 結論 ............................................................................ 135. 第一節 關於校園歌曲 ...................................................... 135 第二節 關於邱晨 .............................................................. 138 參考書目 ............................................................................... 143 附錄 ............................................................................................. 153 附錄一:邱晨記事 .............................................................. 153 IV   .

(9) 附錄二:邱晨訪談紀錄 ...................................................... 163 附錄三:邱晨創作譜例 ...................................................... 183. 表次 表 3-1 《特富野》專輯曲目內容 ......................................... 72 表 4-1 邱晨音樂作品一覽表 .................................................. 86 表 4-2 邱晨被收錄於樂譜集裏的歌曲名稱及收錄次數 .... 123. 圖次 圖 3-1:該丘斯博士的著作《音樂的構成》封面 ................ 52 圖 3-2:該丘斯博士的著作《音樂的構成》封底 ................ 53 圖 3-3:邱晨大學時的模樣 .................................................... 55 圖 3-4: 《金韻獎(一) 》唱片封面 ........................................ 56 圖 3-5: 《金韻獎第二輯》唱片封面 ...................................... 57 圖 3-6:邱晨於 1979 年 12 月 29 日在公賣局球場演出的情形 .................................................................................................. 57 V   .

(10) 圖 3-7:陳明韶《傘下的世界》唱片封面 ............................ 58 圖 3-8:陳明韶《傘下的世界》唱片封底 ............................ 58 圖 3-9:包美聖《包美聖之歌》唱片封面 ............................ 59 圖 3-10:包美聖《包美聖之歌》唱片內頁 .......................... 59 圖 3-11:《新民風系列之一:邱晨的季節》唱片封面 ........ 60 圖 3-12:《新民風系列之一:邱晨的季節》唱片封底 ........ 60 圖 3-13:《丘丘合唱團 第一輯》唱片封面 .......................... 65 圖 3-14:《丘丘合唱團 第一輯》唱片封底 .......................... 65 圖 3-15:《特富野》(邱晨報導音樂)專輯卡帶封面 .......... 70 圖 3-16:《特富野》黑膠唱片專輯封面正面 ........................ 71 圖 3-17:《特富野》黑膠唱片專輯封面背面 ........................ 71 圖 3-18:1988 年 12 月 28 日的「還我母語」大遊行 ......... 75 圖 3-19:邱榮舉( 右一)於 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中擔 任總領隊,為近代臺灣客家運動的濫觴 .............................. 76 圖 3-20:2011 年 4 月 7 日鄭南榕自焚殉道 22 週年紀念追 思會 .......................................................................................... 79 圖 3-21:《馬鞍壩魚道》 ........................................................ 82 圖 3-22:《大雪山之歌》專輯唱片封面 ................................ 83 《永遠的未央弦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 200 首簡譜 圖 4-1: VI   .

(11) 紀念全集封面 ........................................................................ 111 圖 4- 2: 《校園民歌組曲》民歌伴奏歌本 ........................... 112 圖 4 - 3:《校園歌唱吉他》教本 .......................................... 113 圖 4- 4: 《校園民歌鋼琴百大首選—簡譜版》教本封面 ... 113 圖 4 - 5:《彈唱吉他大全》吉他伴奏歌本 .......................... 114 圖 4- 6: 《六弦金韻》吉他伴奏歌本 ................................... 114 圖 4 -7: 《民謠吉他突破教本》封面 ................................... 115 圖 4 - 8:《校園民歌精選集—2》教本封面 ........................ 115 圖 4- 9: 《懷念國語金曲—四》歌本封面 ........................... 116 圖 4 - 10:《乘著歌聲的翅膀》歌本封面 ............................ 116 圖 4 - 11:《西班牙與民謠吉他綜合教本》教本封面 ........ 117 圖 4 -12:《悸動的心弦》民謠吉他教本封面 ..................... 117 圖 4 - 13:《輕歌讚主榮》歌唱、吉他綜合教材封面 ........ 118 圖 4 -14:《魂縈舊夢》懷念國語歌曲專輯封面 ................. 118 圖 4 -15:《校園民歌直笛譜》懷念國語歌曲專輯封面 ..... 119 圖 4-16:《弦與歌》歌本封面 .............................................. 119 圖 4 -17:《民歌與吉他》技巧突破篇封面 ......................... 120 圖 4- 18:《國語懷念老歌精選》歌本封面 ......................... 120 圖 4 - 19:《六弦琴韻》民謠搖滾吉他綜合教材封面 ........ 121   VII  .

(12) 圖 4 - 20:《民謠與金曲》吉他綜合教材封面 .................... 121 圖 4 -21:《弦與歌》吉他伴奏綜合教本封面 ..................... 122 圖 4- 22:《民謠與金曲》吉他伴奏綜合歌本封面 ............ 122 圖 4 - 23:《浪漫吉他》精選名曲三百餘首 ........................ 123 圖 4 - 24:《民歌鋼琴曲集—2》小奏鳴曲併用鋼琴教本 .. 124.   VIII  .

(13)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沒有洗衣機的年代,利用晚餐過後或是週六下午的時間來清洗衣物,是許 多臺灣人共同的回憶。當時主流媒體只有電視和收音機,由於電視節目播出之內 容和時段,還無法完全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收音機與留聲機(黑膠唱盤)乃成 為社會大眾另一類重要的娛樂工具。            筆者幼小的時候住在臺中東郊的東勢鎮。當時,家中的姑姑、姊姊們常在茶 餘飯後的洗衣時間,邊洗衣物、邊收聽收音機或電唱機播放出來的各種流行音 樂。那時家裡有一部是筆者母親的珍貴嫁妝─歌林真空管黑膠唱盤,同時家裡還 收藏了多張黑膠唱片。拜許多長輩熱愛音樂之賜,讓當時年幼的筆者有機會一同 聆聽這些音樂。耳濡目染之後,每逢過年領到的壓歲錢都拿去購買流行歌曲唱 片,那些唱片常令筆者愛不釋手,喜愛的歌曲亦不勝枚舉。在此種音樂環境下, 許多豐富美妙的音符陪伴筆者逐漸長大。從此筆者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種 下日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遠因。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即一九七九年)間,筆者第一次聽到新格唱片出版的《金 韻獎》專輯,裡面幾乎每一首歌都讓筆者相當喜歡。其中,一首名為〈風,告訴 我〉的歌曲,更是筆者最喜愛的歌曲。而經筆者大姊告知,才知道該曲的作詞、 作曲者——邱晨,竟然就是土生土長於東勢的客家鄉親。在「人親土親」的緣由 下,從此筆者對於邱晨創作的歌曲產生高度的興趣。在爾後的成長過程中,更是 經常留意他新創作歌曲之發表訊息。  1   .

(14)         其實邱晨並不是一位多產的創作者,但是他發表過的多首歌曲,如:〈風, 告訴我〉、〈小茉莉〉、〈看我聽我〉、〈為何夢見他〉、〈就在今夜〉、〈河堤上的傻 瓜〉……等,均是當時臺灣校園歌曲及流行歌曲裏口碑甚好、且廣受聽眾歡迎的 佳作名曲。  邱晨創作的歌曲題材頗為廣泛,涉及男女情歌類、自然類、政治類、童趣類、 親情鄉土類等範疇……等,音樂風格亦跨及校園歌曲、搖滾樂歌曲、狄斯可歌曲 等,歌曲使用的語言除了國語外,尚包含客語、福佬語等,可說是當時臺灣流行 音樂界裏樂曲風格多元、內容豐富的創作者之一。二○一二年,筆者在臺中市政 府廣場上的一場表演活動宣導影片中,聆賞了邱晨以東勢大埔客家語演唱〈龍安 橋之戀〉。在受其優美曲調感動之餘,引發筆者想要蒐集、整理、研究邱晨音樂 作品的念頭,盼望藉此機會整理邱晨已發表過或未曾公開的所有創作,對這一位 曾經對於臺灣校園歌曲、流行音樂界,創作出多首受人歡迎經典名曲,且才華洋 溢、熱愛鄉土的東勢音樂家,蒐錄其音樂作品並記錄其人生迄今的生命故事。     . 二、研究目的 在臺灣校園歌曲時代的諸多創作者及歌手中,邱晨的音樂創作,支支曲調動 人流暢、歌詞清新雋永;後期則以富含社會批判、社會關懷著稱。相較其他歌手 而言,作品更具廣度與豐富度。此外邱晨還創建了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 的搖滾樂團,更是首位採取「報導音樂」方式進行創作的創作人兼歌手。筆者盼 望能藉由訪談這位客家鄉親,加上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呈現這位身兼校園歌曲大 將、搖滾樂團創立人及深入原鄉部落、城市邊陲的愛樂人,回顧其處於臺灣近四 十多年以來、政治社會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裏,如何實現他的音樂抱負。 . 2   .

(15)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校園歌曲 一九七○年代之前,臺灣一般大專學生普遍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 但是一九七○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活動,深深刺痛臺灣 地區的每個國民,當時許多年輕學子們開始對外抗議國際社會對臺灣的不公,接 著在大專院校裡,許多愛國學生開始加速省視自我文化,逐漸萌發「用自己的語 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學生們紛紛開始寫歌、作曲,拿起吉他唱出自己 的歌,這就是當時的「校園歌曲」。 這個運動初期以「民歌運動」自詡,稱呼所譜寫、演唱的歌曲為「現代民 歌」 、 「中國現代民歌」或「校園民歌」等。但是這樣的詞彙後來受到學者質疑, 因為其既非臺灣「民歌」 ,也不是中國「民歌」 ,尤其是音樂曲調之音階調式、和 聲結構、唱腔、伴奏手法等,主要皆以西洋歌曲的音樂概念為範本。因此在本文 主要稱其為「校園歌曲」。1. 二、邱晨 邱晨,一九四九年出生於臺中縣東勢鎮(現臺中市東勢區) ,是校園歌曲時 期重要的詞、曲創作人兼歌手,除了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之外,還將搖滾 音樂元素引入國語歌壇、創立國內第一個成功的搖滾樂團,將國語歌壇帶入另 一高峰。爾後投入社會、政治活動以及「還我母語運動」等,創作之歌曲亦應 和著臺灣社會變遷的脈絡。一九九○年邱晨回到故鄉東勢、並定居於家鄉,目 前投身於保護自然環境、關懷鄉土的工作,同時仍投身於其熱愛的音樂園地。                                                         1. 不過,為了呈現一九七五起若干年以來的情況,則會記以當事人或當年相關活動所用之詞彙, 諸如: 「現代民歌」 、「中國現代民歌」、 「校園民歌」等。 3   .

(16) 三、大埔腔客家話 臺灣客家族群使用的聲腔,主要可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 等。東勢地區(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等四區)使用的客語腔聲,主要為大 埔腔。據客語學者江俊龍的研究,發現東勢地區使用之客語聲韻與廣東大埔縣 高陂鎮的客語極為相似,邱晨所創作之客語歌謠即屬大埔腔之聲韻。.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學位論文 (一)傅世杰(2011)。《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本論文係以陳永淘的客家流行音樂為主軸,探討其個人生平與音樂作品。研 究內容分為三大面向:一、探究客家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二、藉由陳永淘的音 樂和生命歷程,瞭解其音樂發展的軌跡;三、藉由實地觀察和音樂分析,探討其 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以及音樂的創作理念及內容特色。 (二)賴建宇(2012)。《臺灣中部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 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本論文係以東勢地區的大埔腔客家山歌為研究主題,作者有感於近年來客家 母語的快速流失,盼能藉由客家音樂的創作,為自身文化的保存盡一份心力,於 是透過田野調查進行東勢地區客家山歌與人文概況的研究。研究中發現東勢地區 在當年隨著經濟繁榮,客家山歌的傳承並未因此而更加普遍,擅長山歌對唱者反 而快速凋零。 4   .

(17) (三)蘇宜馨(2007)。《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本論文係以涂敏恆於一九八一年至二○○○年間,所完成的 518 首客家創作 歌謠作為研究對象。作者將其作品分為:通俗歌曲、童謠、藝術歌曲、進行曲等 四大類進行研究,研究中探討客家創作歌謠之發展背景,敘述客家創作歌謠萌 芽、興起、發展之情形。論文中分三階段介紹涂敏恆生平,另蒐集涂敏恆作品手 稿與唱片公司出版之歌譜、專輯等資料,分類呈現其作品與出版品,統整歸納其 作品總數並分析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此研究中蒐集了許多相關的資料,對於筆 者在論文寫作時,有關資料蒐集的方法與歌曲分析的能力有諸多助益。 (四)羅素朱(2006)。《杏壇典範音樂家楊兆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教學 碩士論文。 楊兆禎教授可說是最早研究客家山歌的學院派代表人物,同時一生奉獻音樂 教育四十幾年,培養人才無數,在臺灣地區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與代表性。此論 文以音樂家楊兆禎之生平事蹟、學術著作與貢獻、音樂作品分析做簡楊兆禎教授 可說是最早研究客家山歌的學院派代表人物,同時一生奉獻音樂教育四十幾年, 培養人才無數,在臺灣地區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與代表性。此論文以音樂家楊兆 禎之生平事蹟、學術著作與貢獻及音樂作品分析,為其論文主要內容。 (五)柯桂香(2004)。《郭子究生平與作品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 士論文。 郭子究是臺灣花東地區貢獻卓著的音樂教育家,代表作〈回憶〉曾是一九七 ○至一九八○年代合唱比賽熱門之指定曲之一,本文以「音樂背景」與「音樂作品 的分析」為兩大研究主軸,探討郭子究作品中的風格及特性,經由作品的解析, 探尋其音樂創作的內涵。 5   .

(18) 二、專書 (一)呂郁秀 (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出版。 本書針對臺灣的音樂發展,透過田野調查、資料的蒐集與整理等方式撰寫 而成,主要內容包括簡述臺灣史前、荷西及各領政時期先後的音樂生活概況與發 展,再分別就各時期之歷史背景、音樂活動發展、音樂教育發展、音樂學術研究、 音樂傳播等方面進行詳盡敘述,有助筆者一窺臺灣音樂發展研究之脈絡,進而掌 握流行音樂在臺灣音樂發展裏的座標。 (二)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市:桂冠圖書。 本書作者藉由臺灣流行歌曲發展的歷程,探討流行音樂在教育上的應用; 呈現的生活品質及價值觀;社會的職業變遷;歌詞的文學性;歌詞與社會的互動; 流行歌曲與社會變遷;政治趨勢的探討;流行音樂的總結與探討等面向,提供多 元的流行音樂研究面向。 (三)翁嘉銘(2010)。《樂光流影:臺灣流行音樂思路》,臺北市:典藏文創。 本書作者有感於現代流行歌曲在商業機制的操控下,大半是規格化的作品, 匠氣味濃,少有自發性的創作,於是編寫本書,希望梳理出臺灣流行音樂史的肌 理、脈絡,期待在失落的現實困境,為臺灣的流行音樂發展提供前人多元多變、 色彩繽紛之成功經驗分享。本書以社會學、哲學和文化發展的角度,剖析臺灣流 行音樂變遷的脈絡,並從中探討流行音樂與社會現象的關聯。書中對於邱晨音樂 人之相關論述所佔篇幅諸多。 (四)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臺灣流行歌曲》,臺北市:萬象書 局。. 6   .

(19) 作者匯集其曾經以樂評人的身分,在報章雜誌發表關於華語流行音樂的現 象、評析以及時事變化等的單篇文章,彙集成書,文章內容緊扣當時樂壇時事。 該書討論範圍不侷限於臺灣地區,範圍擴大至對岸中國,是當時少數涵蓋兩岸的 音樂評論作品。 (五)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2009)。《臺灣流行音樂 200 最佳專輯》, 臺北市:時報文化。 本書由馬世芳主編,以「民歌運動簡史」揭開序幕,內容章節包括:民歌 的醞釀與萌芽、陶曉清與我們的歌、校園民歌與金韻獎、用歌來承載屬於大時 代的使命感、民歌的沒落等。對於民歌整個發展史,從萌芽達至巔峰、再到沒 落,敘述完整。在「誰在唱自己的歌~音樂人訪談錄中」 ,詳細記載民歌時期多 位歌手的回憶記述;至於「歌的故事」中,可以瞭解每一首歌都有屬於它的故 事;在「聽歌」中除了能感受到文化人的民歌情懷,也能欣賞民歌徵文的優勝 作品集;而「說歌」這個章節,則有王海玲的風言風語說民歌,以及姚厚笙暢 談金韻獎的時代背景;最後是「民歌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民歌二十年座談會記 實」與「民歌二十年演唱會實況記錄」 ,整本書有非常多民歌手的訪談及創作自 述。 筆者研究的對象——邱晨所屬之《丘丘合唱團》專輯,也獲選「200 最佳 專輯」之一。 (六)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北市:時報文化。 本書作者以歷史的角度來探討校園民歌從醞釀、發展、興起與衰退的演變 過程,從社會運動的觀察角度切入,進行臺灣流行歌曲文化變遷的研究論述,內 容包含的文化實作以及社會實踐,為校園民歌的研究與發展歷史留下許多寶貴的 採訪資料。探討一群臺灣年輕人在一九七○年代中,願意放棄他們僅有的一些利 7   .

(20) 益,去換取心目中對臺灣這塊土地上無限期待的一個社會運動,於是發起「唱自 己的歌」或「現代民歌」,以實踐夢想的運動。當時愛好歌唱的大專院校學生尋 求新形式的表現方式,來期許新的音樂氛圍,並藉由歌聲「合法」的向執政者嗆 聲。 (七)馬世芳(1995)。《永遠的未央歌》,臺北市:臺灣滾石唱片。 本書由馬世芳主編,以「民歌運動簡史」揭開序幕,內容章節包括:民歌的 醞釀與萌芽、陶曉清與我們的歌、校園民歌與金韻獎、用歌來承載屬於大時代的 使命感、民歌的沒落等。對於民歌整個發展史,從萌芽達至巔峰、再到沒落,敘 述完整。在「誰在唱自己的歌音樂人訪談錄中」,詳細記載民歌時期多位歌手的 回憶記述;至於「歌的故事」中,可以瞭解每一首歌都有屬於它的故事;在「聽 歌」中除了能感受到文化人的民歌情懷,也能欣賞民歌徵文的優勝作品集;而「說 歌」這個章節,則有王海玲的風言風語說民歌,以及姚厚笙暢談金韻獎的時代背 景;最後是「民歌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民歌二十年座談會記實」與「民歌二十年 演唱會實況記錄」,整本書有非常多民歌手的訪談及創作自述。 (八)黃建昌(1997)。《永遠的未央弦歌》,臺北市:臺灣滾石唱片。 本書收錄《滾石金韻民歌百大精選》與《滾石民歌時代百大經典》等兩套民 歌專輯中兩百首歌的簡譜。 (九)陶曉清、楊嘉(2015) 。 《民歌 40:再唱一段思想起》 ,臺北市:大塊文化 出版。 本書由陶曉清統籌、楊嘉主編,把民歌時期的來龍去脈描述仔細。書中詳細 介紹一百張民歌時期的經典專輯,可以說是民歌的「作品集」,還附上三張獨家 CD,收錄 46 首經典歌曲,很多是已絕版或是未曾發行過的演唱會版、工作帶, 8   .

(21) 讀者可以一邊欣賞四十年前歌與人譜出的感人故事,一邊聆聽歌曲,讓民歌的歷 史「立體」呈現。 本書共分為三個章節,首先在「思想起第一段:還原一個時代」中介紹民歌 的來龍去脈;再來是「思想起第二段:一個唱歌的故事」 ,介紹膾炙人口的民歌 專輯,讓讀者回味經典好歌,其中較特別的是蘇來獻唱的〈臺灣有什麼好〉,他 用一種遠距離的眼光,重新審視熱愛的臺灣,將對故鄉的愛融入於歌中;最後是 「思想起第三段:舖成一條夢想大道」,文中陶曉清強調,現代民歌運動除了留 下許多經典好歌,也帶動臺灣整體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 (十)文瀚(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臺北市:萬象圖書。          基於「流行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信念,作者將流派林立的美國流行樂 壇做了全盤而扼要的介紹,內容涵蓋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最後一章(第九 章)則以香港的流行音樂發展為主軸,探討港中臺三地的流行音樂發展軌跡、相 互的關聯性與未來走向,本書以簡潔的筆調與精簡的分類方式來呈現西洋流行音 樂發展史,有利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美國及港臺流行音樂的發展過程與初步的 認知,對於充實筆者所需之研究背景知識頗有助益。  (十一)羅悅全(2015)。《噪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市:遠 足文化、臺北市:立方文化聯合出版。          本書歷經多年田野調查、研究與蒐集,將臺灣聲響文化中的重要事件與運動 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史料、照片,在二○一四年先以展覽形式呈現。二○ 一五年,以展覽架構為基礎,邀集知名作家、學者、音樂人如何東洪、馬世芳、 張鐵志,以及羅悅全本人……等共同著述。在不同的章節中共同拼湊戰後臺灣聲 響文化運動的脈絡,可謂凝聚了集體心志,具體形塑臺灣近代流行音樂發展史。 . 9   .

(22) (十二)陳樂融(2010) 。 《我,作詞家:陳樂融與 14 位詞人的創意叛逆》 ,臺北 市:天下雜誌。          本書邀集了當代 14 位知名的作詞人,包括:丁曉雯、十一郎、楊立德、娃 娃、陳克華、林秋離、何厚華、陳樂融、鄔裕康、廖瑩如、姚謙、厲曼婷、許常 德、方文山,以訪談紀實的方式,記錄每個作詞家的創作理念與奮鬥過程,同時 介紹目前音樂產業有關歌詞的下單、採購、競標、量產流程等實際狀況。作者也 邀請被採訪的每位詞人都羅列二十首自選代表作,供讀者回味。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與範圍乃聚焦於音樂人邱晨及其音樂作品,而由於邱晨的 崛起與一九七○年代臺灣校園歌曲運動關係密切,因此文中亦將先探討當年校園 歌曲運動的起因、發展過程、沒落原因及其價值與影響,同時記錄當時臺灣政治、 社會的情況。 接著藉由訪談與相關資料的蒐集,記錄邱晨的生平與音樂歷程,呈現其自童 年迄今的人生故事。最後聚焦於一九七○年代迄今邱晨的音樂創作,討論其音樂 作品的類型、題材,並例舉其詞曲創作在坊間歌本裏的收錄概況。. 第五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要探討邱晨個人的生平與音樂,藉由個人生平經歷,以及其音樂創 作之動機、音樂作品類型、歌詞內容的題材等,做深入的研究分析。筆者使用的 研究方法如下: 一、. 資料收集:包含唱片、影音資料、網站音樂等有聲資料,以及期刊、   10.  .

(23) 雜誌、報紙與相關書籍等文字資料。 二、. 田野訪談:訪談邱晨本人、家人及朋友。. 三、. 資料比對與分析:包含音樂資料與社會時事資料之比對與分析,進而 梳理其個人生命歷程與音樂作品之互動關係。. 第六節 章節架構 本論文擬以「歌手邱晨之研究」為題,預定討論之章節規劃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一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名. 詞釋義」;第三節「文獻回顧與探討」;第四節「研究範圍與對象」 ;第五節「研 究方法」;第六節「章節架構」。 第二章. 校園歌曲四十年:探討一九七○年代,臺灣校園民歌的發展過程。. 將分為第一節「臺灣校園歌曲發展背景」 ;第二節「臺灣校園歌曲發展過程」 ;第 三節「臺灣校園歌曲沒落之原因」 ;第四節「臺灣校園民歌價值及其影響」 ;第五 節「二○一五年民歌四十系列活動」等。 第三章. 邱晨的生平與音樂歷程:探討邱晨各階段的成長歷程與從一九七○. 年至今所創作之音樂內容。本章將分為第一節「家庭背景及兒少時期」、第二節 「音樂的啟蒙與自學」 、第三節「校園民歌手時期」 、第四節「丘丘合唱團的組成 與發展」、第五節「社會人文關懷」等。 第四章邱晨的音樂作品及其創見:本章主要在探討一九七○年代迄今邱晨的 的音樂創作與演出。本章將分為第一節「作品概覽及其類型」;第二節「音樂作 品之題材及歌曲舉隅」 ;第三節「詞曲創作在坊間歌本的收錄概況」 ;第四節「對 於當前流行音樂界的看法及其具有創意的新發現」 ;第五節「相關歌手簡介」等。.   11  .

(24) 第五章. 結論:總結上述章節內容,彙整本論文結論。.    .   12  .

(25) 第二章. 校園歌曲四十年. 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楊弦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 九月楊弦得到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協助,出版《中國現代民歌集》,該專輯在短 時間內就得到許多愛樂人士的熱情支持。楊弦這場舉行於一九七五年的演唱會, 在一般習知的「民歌運動史」中,有著類似「辛亥革命第一鎗」般的地位,它啟 動隨後數串的相關行動。2所以,如果以一九七五年作為臺灣校園歌曲發展的起 始點,亦即今年(2015)六月將屆滿四十週年。 不過,這並不是說校園歌曲在臺灣通俗歌曲界風行了這麼多年,相反地校園 歌曲實際真正風光的時間僅短短數年。倘若以後續與校園歌曲發展關係密切的 「金韻獎」作為觀察指標,則一九八一年「金韻獎」的停辦比賽即可視為校園歌 曲步上沒落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縱然在臺灣音樂發展的歷史裏,校園歌曲僅能說是曇花一現,不過它終究曾 經對當時的社會引發一陣漣漪,而有其足堪紀念與研究的一面。尤其對於當時那 群年輕閱聽人而言,校園歌曲更是宛如其青春紀事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於 在三、四十年後,當那群年輕閱聽人逐漸步入五、六十歲的今日,一場場紀念、 懷念或回憶校園歌曲的演唱會、座談會活動,往往引發眾人共襄盛舉而得到熱烈 迴響。 校園歌曲興起於一九七○年代,回溯其興起原因即可發現其不單純是音樂本 身的因素,而是綜涵當時複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多方面因緣際會的影 響。就以楊弦舉行「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時的一九七五年為例,當年四月間國內                                                         2. 根據張釗維的研究指出,楊弦在一九七五年六月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啟動之後續行動包 括:洪建全基會支持的唱片製作發行、部分通俗音樂文化工業的投入,以及其他民歌手及作品的 浮現與傳播……等等; 「中國,現代民歌」的這個標記及其相應論點,也在其中浮現、成形。見 張釗維,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頁 67。   13  .

(26) 外即發生蔣介石(1886-1975)總統逝世、3越南西貢市淪陷與越戰結束等重大事 件。4 對於使用「現代民歌」、「中國民歌」抑或「民歌」等名詞,在當時曾經引發許多 學者們的激烈討論,直至數年之後,「校園歌曲」或「校園民歌」之稱謂得到較多數 人的認同。. 本章將回顧校園歌曲發展時,當時國內外的政治、社會背景;探討校園歌曲 發展過程裏的關鍵人物與事件;以及探究校園歌曲步上沒落之途的原因;論述臺 灣校園歌曲的價值及其影響;末則記錄今年(2015),國內舉行的一連串紀念民 歌四十年的系列活動,包括:演唱會、特展與座談會等。. 第一節 臺灣校園歌曲發展背景 一九七○年代臺灣深陷窘困的外交處境,尤其在越戰後期,「中華民國」的國 際地位因國際局勢的複雜詭譎而岌岌可危。 在政治方面,當時國內外發生的事件,包括:釣魚臺事件、退出聯合國,以 及國內民主運動開始崛起等;在經濟方面,國內自一九七○年代起,經濟開始高 度成長,民眾消費能力提昇;在文化方面,一九七○年代開始政府單位施行一連 串淨化歌曲運動,以及文學界掀起鄉土文學論戰等。然而,校園歌曲就在此般複 雜的社會環境背景下興起。 不過在檢視一九七○年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背景之前,我們必須先回溯一                                                         3. 當時筆者年僅五歲,不過迄今仍記得晚餐飯後坐在母親膝上,全家守著電視機、盯著一系列蔣 公逝世之新聞報導的情景,三家電視臺以黑白方式播出一個月。 4 馬世芳, 《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 20 年紀念冊》(臺北市:滾石唱片,1995),頁 158。   14  .

(27) 九七○年代以前臺灣社會的處境,才能清楚看出為何七○年代年輕人舉起「唱自 己的歌」之大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躍居世界強權,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體認到 臺灣在牽制中國上的重要性,而將臺灣納入防禦體系,於是美國開始對臺灣提供 援助。根據「共同安全保障法案」 ,自一九五一年起至一九六五年為止,總共提 供了約一十五億美元給臺灣,5而奠下臺灣從農業轉向工業、經濟大幅成長的榮 景。種種時勢造就美國在年輕人心目中之英雄地位,也使得美國成為當時年輕世 代嚮往之國度,所以出國留學、進而在異國謀職定居,就成為當時大專以上程度 的戰後世代,生涯發展的重要出路。6 一九六○年代時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知識階層已逐漸成形,但是不可諱言 的,此世代成長於國民黨制式化的歷史教育下,加上相當嚴密的政治監控與限 制,使得年輕知識層充滿國民黨建構的集體記憶,並內化戰後教育的國族歷史敘 事。但實際上當時這群年輕知識群對於臺灣或中國的歷史皆覺陌生,於是呈現虛 懸於歷史之外的孤絕心態。 7 當時年輕知識層普遍將臺灣置於中國的網絡下思 考,對於自己民族與國家的未來,有著強烈的不安定感。 一九六五年後,繼因越戰的關係使得臺灣被規畫成美軍的後勤地區,許多參 與越戰的美國大兵於休假時選擇來臺度假,造成美軍俱樂部及飯店夜總會的興 盛,這些據點帶動了演唱西洋流行歌曲樂團的發展,同時翻版美國暢銷歌曲的唱 片工業也興盛起來。8加上「臺灣美軍廣播電臺」及若干廣播電臺播出美國西洋 熱門音樂,因此西洋熱門音樂就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最愛。年輕聽眾們藉由不斷的 接觸與聆聽,進而學習西洋熱門音樂的演唱與樂器彈奏,接觸西洋歌曲不但成為                                                         5. 伊藤潔原著,陳水螺編譯,《臺灣歷史》 (臺北市:前衛,2004),頁 300。 蕭阿勤,前引書,頁 75。 7 蕭阿勤, 《回歸現實:臺灣 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2008) ,頁 75、90。 8 張釗維,前引書,頁 51。   15   6.

(28) 年輕人的時尚,甚至成為當時社會標榜先進、前衛的象徵。9 一九七○年代以前,年輕世代對於以美國為主之西方智識與文化的嚮往, 以及對於自己民族、國家的不安定感與自卑,卻在後續的一九七○年代的幾個事 件開始有了轉捩性的變化,促使年輕世代開始省思國家、民族的處境與追尋的人 生目標,而這也使得校園歌曲有了發聲的契機。以下即分別從政治、經濟與文化 方面進行探討。. 一、政治方面 (一)釣魚臺事件 釣魚臺列嶼位於臺灣和琉球群島之間,自古即為臺灣漁民的漁場,該群島因 不適人居,長久以來未獲列強關注。但是自從一九六七年該區海域被發現蘊藏鉅 量石油之後,隨即引起各國的覬覦,釣魚臺主權的國際問題瞬間引爆。一九七○ 年日本外務省對外宣稱擁有釣魚臺群島主權,同年九月美國更發表聲明釣魚臺群 島於一九七二年已和琉球一併歸還日本,此舉無異間接承認日本擁有釣魚臺主 權,於是引發臺灣及世界各地華僑的強烈反彈,舉國民眾包含僑生、華僑聯合發 起一連串「保釣運動」,如:「香港德明校友會」、臺大「僑生社」 、 「港澳同學會」、 「臺大學生代表聯合會」陸續提出嚴正抗議,用行動支持政府保衛釣魚臺主權。 此事件嚴重傷害我民族尊嚴,激起臺灣人民悲憤的民族意識和政治覺醒。 (二)外交失利,退出聯合國的連鎖效應 俗云:「屋漏偏逢連夜雨。」一九七一年十月臺灣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後,臺灣 原有的邦交國開始逐一與我國解除外交關係,在一個月內,比利時、秘魯、黎巴 嫩、墨西哥等國也紛紛棄臺從共,臺灣外交遭遇孤立。隔年九月二十九日,日本                                                         9.  . 曾慧佳, 《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市:桂冠,1998) ,頁 141。   16.

(29) 與我斷交並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臺灣各地發起抵制日貨運動,政府亦下 令禁止日本電視、電影和歌曲。臺灣在國際外交受到嚴重的打擊與挫折,蔣介石 總統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藉以安撫民心,並呼籲大家要「莊敬自強、處變不 驚」,而許多熱情的莘莘學子面對一連串的外交挫敗,無不感到憤恨不平,在校 園內掀起了一波波反省與自救的聲浪。接著,蔣介石總統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 逝世,造成島內人民的震驚及哀慟,對於臺灣社會可謂「禍不單行」。值此局勢的 臺灣青年目睹國際局勢的殘酷與現實,內心激起強烈的民族情感,覺醒於唯利是 圖、詭譎多變的世界局勢,也轉而省思之前崇尚西洋流行歌曲的行徑。 一九七八年美國宣布《中美建交聯合公報》,隔年美國宣布與我國斷交,這 個時期正是劉家昌創作的〈梅花〉 ,傳唱於大街小巷的年代。中美斷交可說是臺 灣退出聯合國後最嚴重的外交挫敗,當時蔣經國總統除了向美國提出嚴正抗議 外,對內發布緊急處分令、加強三軍戒備。 那個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歷經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及面對國際孤立的局勢,許 多年輕人和社會大眾的內心開始湧現「自強」、「改革」的信念,此時由侯德建譜 作、李建復演唱之〈龍的傳人〉,於政治意涵上應合政府官方的意識型態,在當 時成功撫慰了臺澎金馬復興基地的臺灣人以及各地僑胞的心靈。 (三)國內民主運動的崛起 一九七○年代起「黨外」一詞成為政治反對運動人士泛用的名稱,這段期間 由黨外人士所發起的民主改革訴求,開啟臺灣一連串的民主改革與社會運動,企 圖凝聚本土的民族意識與反對勢力共同對抗外來政權。這時期發生了中壢事件與 美麗島事件,簡述如下:.   17  .

(30) 1.中壢事件 一九七九年,臺灣舉行「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當時桃園縣選情激烈,脫 離國民黨參選的許信良在當時猶如「黨外」人士推派的代表。選舉當天,在中壢國 小投票所的一位主任監察員因協助一對老夫婦圈票,被現場的選民指為涉嫌作 票,消息傳開,群眾接連包圍投票所及警察局。在混亂與衝突中,兩名青年遭槍 擊死亡,現場群眾憤而焚燒警車、攻擊警局。當日許信良高票當選,黨外人士受 到極大的鼓舞,臺灣的街頭運動如春雷乍響。此事件即是「中壢事件」。 2.美麗島事件 一九七九年由黨外民主運動組織成立的《美麗島》雜誌於八月創刊,同年十 二月十日「美麗島」人士如期在高雄市舉辦國際人權日紀念大會,由於該次集會事 前未經治安單位的許可,且適逢國民黨四中全會揭幕,大批軍警嚴陣以待,不容 許「非法」的集會遊行向威權挑戰,終於爆發警民衝突,造成上百憲警及無法估計 的民眾受傷。事後治安單位採取霹靂行動逮捕重要幹部、查封《美麗島》雜誌及 各服務處。此事件爆發後驚動海內外,是為「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 事件爆發後,重要幹部皆被國民政府的軍事法庭處以重刑,例如:施明德的 無期徒刑,黃信介、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呂秀蓮……。等人士分別 被處以十二年至十七年的徒刑。這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民主抗爭事件,日 後受難家屬及黨外人士更趨團結、大舉進軍各種選舉活動,誓言改造臺灣為一人 民享有自由與民主的國家。. 二、經濟方面 一九七○年代的經濟乃延續一九六○年代的經濟發展,而一九六○年代時, 臺灣的經濟在外國資本、廉價勞工與輸出方向之下,促成工業化與出口大幅成   18  .

(31) 長。10 一九七三年政府宣布全力完成「十大建設」,充實臺灣的基礎建設。一九 七三年與七九年兩次石油危機,雖使經濟成長率出現大幅振盪,但是對於「加工 貿易國」的臺灣而言,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11一九七四年,政府推動「客廳即 工廠」計畫,提升農村家庭收入,同年臺灣晉升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一九七八年 中山高速公路完成,促進西部城鄉發展,加速本島向已開發國家邁進。由於經濟 不斷成長,臺灣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情形也愈趨明顯,社會裏中產階級開始崛起, 各項傳媒如:電影、電視、唱片業等蓬勃發展,娛樂消費市場亦隨之活絡。 國內經濟上的成長,使得一九七○年代的國民所得年年提高,也使年輕族群 的消費能力提昇,讓校園歌曲有了崛起的利基。. 三、文化方面 (一)淨化歌曲運動 一九七○年代主導國內文化發展的官方指導原則,基本上是以一九六八年蔣 介石總統在「第一屆全國文藝座談」中發表的訓示為主體,會中指示文藝具有承 先啟後的歷史使命,並對當時日益奢靡的文化、社會氣息發出警語。12在此訓示 下,一九七○年代開始一連串淨化歌曲運動的措施,一九七一年政府厲行「淨化 歌曲運動」;一九七三年行政院新聞局會同國內當時三家電視臺以及相關單位, 共同組成「歌曲淨化小組」,審查國語流行歌曲,13於是那些充斥著男女情愛、 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國語流行歌曲,因被視為靡靡之音而遭到禁唱,於是國語 流行歌曲出現衰退的景況,而呈現清新之風的校園歌曲,得以取而代之,順利得.                                                         10 11 12. 13. 伊藤潔原著,陳水螺編譯,前引書,頁 342。 伊藤潔原著,陳水螺編譯,前引書,頁 342。 曾慧佳,前引書,頁 138。 蔡明振, 《「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七○年代﹞校園歌曲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 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22。    19  .

(32) 到唱片公司支持,14校園歌曲也因為唱片業與大眾傳媒的推動與協助,受到廣大 社會聽眾的青睞。15 (二)政府官方對於民歌發展的默許 觀察民歌發展初期官方的一些作為,可以發現其受到當時政府官方的默許與 接受,而未遭禁唱的措施,例如:一九七五年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 ,即 獲准在官方管轄的臺北市中山堂裏舉行,並得到國內代表高層文化的藝文界之支 持。發展後期,一些表達民族情感的民歌,如: 〈龍的傳人〉 、 〈中華民國頌〉等, 甚至受到政府當局大加推廣。16 在後續發展裏,校園歌曲亦受到國民黨所屬組織及政府單位的支持,例如: 國民黨青工會旗下的《自由青年》雜誌,在一九八○年初舉辦一次座談會,肯定 校園歌曲與民歌的地位;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也在當年成功嶺大專生暑訓的演 講中, 〈龍的傳人〉為主要話題。17一九八○年在救國團舉辦的冬令自強活動中, 增設〈金獅歌謠創作研習會〉,輔導具有作曲資賦的高中以上青年,共同創作淨 化、美化歌曲。即使一九八一年校園歌曲呈現頹勢之後,文建會仍於一九八四年 策畫主辦「歌我中華演唱會」文藝季活動,邀請齊豫、胡德夫及新韻民歌手等參 與演出。18 從上述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發現,校園歌曲雖未被官方明文訂定為推展項目, 但至少是被政府默許、接受的,故在萌芽、茁壯的發展過程裏,未受到限制與打 壓。                                                         14. 曾慧佳,前引書,頁 139。. 15. 高仲恒, 《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臺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 》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頁 264。 16. 不過,當〈龍的傳人〉作詞、作曲者侯德健在 1983 年前往中國,違反《臺灣省戒嚴令》,以 致〈龍的傳人〉即難逃行政院新聞局處以禁唱命運。 17 張釗維,前引書,頁 173。 18 曾慧佳,前引書,頁 139。   20  .

(33) (三)鄉土文學論戰 一九七○年代發生「鄉土文學論戰」,對於文學作品是否「擁抱鄉土、關懷 現實」19有不同的意見,進而引發各方人馬的論戰。20論戰過程中,知識分子對 所謂「本土」 、 「鄉土」 (指臺灣)和「大鄉土」 (指中國)的界定,在文化認同上 的爭議,對西化和民族主義對立的反省,顯示此次論戰不只牽涉到「現代派」和 「鄉土派」在文學理論和實踐上的分歧,更是兩種政經社會意識型態理念的抗 爭。鄉土文學論戰的各個不同觀點,影響了民歌的路線之爭及後續的發展。21 一個時代思潮的形成,一定有其特殊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從以 上的歷史事件回顧,我們可以發現,臺灣的校園歌曲運動,實乃與當時的外交挫 敗、臺灣退出聯合國、保釣運動…。諸等事件息息相關,其激起民族的團結意識 以及年輕學子的愛國情操,使國人從崇拜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智識文化的迷思裏掙 脫出來,重新省視自己所生長的土地與人民以及自己民族的價值,進而激起「唱 自己的歌」的雄情壯志。而風起雲湧的黨外民主運動,激起年輕人思考臺灣人民 的處境與國家的定位;經濟的成長與轉變,帶動唱片、娛樂工業的發達及提升年 輕人的消費能力。各種複雜的面向,對校園歌曲的崛起與發展,產生漣漪般擴大 的深刻影響。. 第二節 臺灣校園歌曲發展過程 一九七○年代臺灣歷經一連串的外交挫敗與國際孤立的打擊後,引發國人本 土自覺的民族意識,年輕人目睹國際局勢的殘酷與現實之後,不再沉迷於西洋文.                                                         19. 彭小妍, 〈臺灣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頁 65。收錄於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二) :社會文 化篇》 (臺北市:東大,1994),頁 65-89。 20 參考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nrch.culture.tw/twpedia.php?id=2285,查閱日期: 2015 年 5 月 19 日。 21 曾慧佳,前引書,頁 145。   21  .

(34) 化,在音樂的領域裡開始回頭尋找老祖宗留下來的歌、並著手創作屬於自己的歌。 一九七一年洪小喬率先製作國內第一個以「創作、演唱我們自己的歌」為目標 的節目,除了演唱西洋現代民歌及各國民謠之外,也公開甄選國臺語創作歌曲, 開始了民歌運動的濫觴。22 有關民歌運動的發展,主要可以分為三個路線:其一是以楊弦為代表,以余 光中的詩作為歌詞而譜作傳唱的「中國現代民歌」路線;其二是以李雙澤、楊祖珺 為代表,稱為「淡江-《夏潮》路線的現代民歌」路線;其三為集合大眾傳播媒 體與唱片業,透過「金韻獎」 、 「民謠風」等民歌創作歌唱比賽,將民歌帶向商業 化的「校園歌曲」。23本文主要討論的對象——邱晨先生,即屬於前述「校園歌曲」 的路線。 若就發展的時間軸來看,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路線,主要活躍時期是在一 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年左右;李雙澤引發的「淡江-《夏潮》路線的現代民歌」, 主要是在一九七六至七九年,二者皆影響其後校園歌曲的發展。若以「金韻獎」 第一屆與最後一屆舉行的年代作為標誌校園歌曲的始末,則校園歌曲主要發展於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左右。24茲將一九七○年代,這些中國現代民歌、現代 民歌及校園歌曲的發展情形討論於下。. 一、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集」及其迴響 楊弦於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在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以余 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八首詩作而譜作的現代民歌。25當時在香港任教的詩 人余光中,特地返回臺北參加這場盛會,並在當楊弦演唱〈鄉愁四韻〉的同時,                                                         22 23. 24 25. 陳郁秀, 《音樂臺灣》(臺北市:自立晚報,1996),頁 122。 張釗維,前引書,頁 213。 張釗維,前引書,頁 213。 高仲恒,前引書,頁 266。   22.  .

(35) 親自上臺朗誦,臺下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該場演唱會可說是臺灣民歌運動最響 亮也最珍貴的第一炮,楊弦因而被稱為「現代民歌之父」 。演唱會後警察廣播電 臺的「平安夜」節目與中國廣播公司的「熱門音樂」節目,分別播出部分與完整的錄 音實況,得到樂迷熱烈迴響。 經由陶曉清的引薦,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資協助楊弦出版《中國現代民 歌集》專輯,此專輯初版一萬張,在三個月內銷售一空,隔年達到三版並持續再 版,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楊弦曾描述當時開始創作民歌的想法:. … 一九六八年進入臺大開始學吉他,大三、大四嘗試作曲,單純的 想法只是希望能以自己的語言、作自己的歌、唱給自己或喜好的朋友 聽,而非總是唱那些與我們隔一層的西洋歌曲,或無法產生共鳴的舊 民歌。於是不過是帶著拋磚引玉的念頭,我將余光中的詩譜曲,融合 中國和西洋樂風,邀集一些擅長音樂的朋友一起辦演唱會,試圖喚醒 新的民謠創作形式的可能。26. 楊弦當時所謂的「西洋樂風」應屬鮑伯・狄倫(Bob Dylang)和瓊・拜雅(Joan Baez)等,他們是一九七○年代影響臺灣當代青年既深且遠的美國民謠歌手,民 歌運動先驅楊弦與李雙澤唱自己歌的信念與作曲風格,也都間接受到他們的啟 蒙。27 此外,音樂學家韓國鐄先生認為:. 如果要更進一層來探索,我們可以提鮑伯・狄倫(Bob Dylang)、 朱蒂・可玲斯(Judy Collins)、凱・斯地汶基(Cat Stevens)、約翰・ 丹佛(John Denver)等著名歌手的音樂,為「中國現代民歌」因素的.                                                         26. 27.  . 馬世芳, 《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 20 年紀念冊》(臺北市:滾石唱片,1995),頁 15。 馬世芳,前引書,頁 15。   23.

(36) 可能來源,其中尤以丹佛的風格最為明顯。聽聽他的「歡迎我的清晨」 、 「尋找位置」 、 「卡力普素」等曲在副歌的寫法和伴奏的運用便明白。28. 而楊弦所選的余光中詩作,則皆是表達對中國的鄉愁、文化尋根、民族主義 等的文字意涵,這八首詩包括: 〈民歌手〉 、 〈白霏霏〉 、 〈江湖上〉 、 〈鄉愁四韻〉、 〈小小天問〉、〈搖搖民謠〉、〈鄉愁〉、〈民歌〉,其中〈民歌手〉呈現對「回不去 的家」的懷念; 〈江湖上〉表現對身處異鄉、心懷故國的迷惘; 〈鄉愁四韻〉以水、 血、酒、雪來表達中國文化的芬芳;〈鄉愁〉裏將鄉愁喻為郵票、墳墓、海峽、 船票,以對比的方式表達鄉愁。29這樣的詩作/歌詞意涵,剛好契合著一九七○ 年代臺灣因為外交挫折與國際孤立,所引發的追尋自我、自我定位的民族情緒, 也符合當時政府官方秉持的民族論述。 再者,以詩人余光中的詩來作為歌詞譜成「中國現代民歌」的手法,呈現出 詩/詩人的跨界,這也是當時受到矚目的一點。30 一九七七年,在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協辦下,楊弦舉辦「西出現代陽關」 創作作品發表演唱會,同時出版《楊弦的歌》一書和第二張專輯「西出陽關」, 此專輯延續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的風格,但歌詞不限於余光中的詩作, 並包含五首楊弦個人的歌詞創作,及一首卑南山歌。不過同年八月楊弦遠赴美國 留學,於是與後來的校園歌曲運動有了距離。31 自一九七八年起,屬於高層文化文藝界中對於「中國現代民歌」的疑慮日漸 明顯,支持的力量也漸有改變立場的跡象,繼而就在商品化的校園歌曲席捲大專 院校之時,原本文藝界的支持力量-包括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便都轉向離去.                                                         28. 韓國鐄, 《自西徂東:中國音樂文集》 (臺北市:時報文化,1981) ,頁 188。筆者按:標榜「中 國」、 「現代」及「民歌」意象的「中國現代民歌」,在音樂上大部分的歌曲卻是建立在美國城市 歌曲、美國民歌的旋律、音階、伴奏、唱腔、表演手法上,這也是嚴肅音樂之學院派學者對此詬 病之處。 29 曾慧佳,前引書,頁 144。 30 張釗維,前引書,頁 73。 31 蔡明振,前引書,頁 42。   24  .

(37) 了。32. 二、李雙澤「淡江事件」與後繼者楊祖珺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三日,甫自西班牙、美國遊學回國的淡江校友李雙澤,手 握可樂、背著吉他在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的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中,針 對當時普遍演唱西洋歌曲的大學生提出質疑與批判,並質問現場觀眾:「請問我 們自己的歌在哪裡?」令在場觀眾滿是錯愕。在演唱會主持人陶曉清兩面緩頰之 下,李雙澤唱完鮑伯・狄倫的 Blowing in the Wind 之後下臺。此事件在淡江校園 內開始引起熱烈的反思與討論。後來「唱我們自己的歌」的熱潮,就由淡江校園迅 速向外擴散。 「淡江事件」之後,李雙澤面對正反兩方不同的褒貶,在一九七七年與梁景峯 共同完成九首創作歌曲,其中較著名的有: 〈美麗島〉 (原詩作者陳秀喜;歌詞改 寫梁景峯)、〈老鼓手〉 、〈愚公移山〉(原詩作者李利國,歌詞改寫梁景峯)、〈少 年中國〉(原詩作者蔣勳,歌詞改寫梁景峯)等,九首歌曲表達學生、土地與人 民情感的民歌。33可惜在一九七七年九月李雙澤在淡水因救人而不幸溺斃,臺灣 就這樣喪失了一位偉大的文化先知與民歌運動啟蒙者。不過其作品諸如:〈美麗 島〉 、 〈少年中國〉則經由楊祖珺、胡德夫與淡江風謠合唱團的傳介,成了當時現 代民歌運動中知名的重要歌曲。34 「李雙澤事件」發生之後,讓許多臺灣的大學生從極度的崇洋氛圍中覺醒過 來。35在李雙澤過世之後,楊祖珺繼續他的理念與路線,秉持著音樂與社會結合 的理念創作歌曲。一九七八年夏天楊祖珺發起舉辦「青草地慈善演唱會」,當晚觀                                                         32. 張釗維,前引書,頁 105-106。 曾慧佳,前引書,頁 154。 34 張釗維,前引書,頁 132。 35 鍾綺華, 《七○年代「校園歌曲」之內蘊與藝術性探討》 (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頁 42。   25   33.

(38) 眾多達五、六千人,可謂盛況空前,成功地將現代民歌的演出和社會服務結合在 一起。但自從楊祖珺與「黨外人士」開始接觸後,成為情治單位的眼中釘,被列入 「問題人物」的黑名單中,爾後不斷遭到政府無情的封殺,禁止她所有的演唱及唱 片發行。一九七九年由新格唱片發行的《楊祖珺專輯》遭到國民政府的圍剿,專 輯裏的兩首由李雙澤創作的〈美麗島〉 、 〈少年中國〉幾次送審都未能通過,只能 「灌錄」卻不能「公開演唱或播放」,甚且本專輯在發片兩個月後,新格開始低調的 全面回收此張專輯。. 三、唱片公司的推動與校園歌曲的發展 (一)新格唱片的「金韻獎」 一九七七年,新格唱片公司創辦第一屆「金韻獎」歌謠比賽,同年十二月發 行《金韻獎紀念專輯一》,同時透過舉辦校園巡迴演唱會來推銷唱片,演唱會場 場爆滿,並衝高唱片銷售量。36其中,獲得優勝的楊耀東演唱了邱晨的〈誰來海 邊〉,成為新格頗為看好的歌唱新人;陳明韶與包美聖分別演唱了邱晨作詞、作 曲的〈情深無邊〉、〈小茉莉〉。37隔年,兩人皆由新格發行個人專輯,裏面也都 收錄了邱晨的作品,其中陳明韶的專輯裏有: 〈風告訴我〉 、〈山與雲〉 、〈一份遙 遠的想念〉 、 〈給我一片白雲〉 、 〈誰來海邊〉 ;包美聖的專輯裏有: 〈你在日落深處 等我〉、〈看我!聽我!〉、〈你是否珍惜〉 。 從此,校園歌曲正式進入商業市場。38由於唱片銷售反應熱烈,新格公司乘 勝追擊從一九七七年起至一九八二年共出版了十張合集。在金韻獎持續舉辦的這 些年間,許多年輕人開始學吉他,「自彈自唱」蔚為風潮,在唱片業的推波助瀾之 下,臺灣社會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校園歌曲」時代。                                                         36 37 38.  . 高仲恒,前引書,頁 262。 鄭魁訓《臺灣流行音樂 300 最佳專輯》 (長沙市:湖南美術,2013),頁 33。 馬世芳,前引書,頁 158。   26.

(39) (二)海山唱片的「民謠風」 有了新格的《金韻獎紀念專輯一》成功先例,吸引臺灣其他唱片同業的跟進, 例如:海山、麗歌、光美、歌林、四海、鄉城等,其中只有海山唱片的規模可以 和新格相比擬。海山唱片在一九七八年八月發行首張創作專輯《民謠風》之後, 每年在比賽之後都會發行一張唱片,當時有許多歌者或學生同時報名參加兩種比 賽,如齊豫曾同時獲得金韻獎和民謠風的雙料冠軍。 海山唱片的《民謠風》發掘了後來臺灣流行樂壇重量級的梁弘志、葉佳修、 蘇來等創作者,更讓齊豫、蔡琴、李碧華等歌手的聲譽直上雲霄,同時將校園歌 曲推向另一個高峰。39 於是我們看到校園歌曲在發展過程裏,與唱片公司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唱 片公司固然是以商業利潤為考量,而投入「校園歌曲」的推展,但卻也發掘了「校 園歌曲」的傑出歌手與詞曲作者,同時更開拓了「校園歌曲」的聽眾群。 (三)四海唱片的「新民風」 除了以發掘校園傑出歌手、詞曲創作者及開拓聽眾群為主要營運目的的唱片 公司外,尚有企圖提昇校園歌曲、以邁向國際市場的唱片公司,例如四海唱片。 四海唱片於一九八○年出版『新民風』系列,並決定以此『新民風』園地,讓所 有愛好校園民歌的朋友們,能在這園地中發表作品並互相學習。40而四海唱片規 畫的『新民風』系列第一集,其合作對象即是邱晨。接著第二集由陳明、王誠主 唱,專輯內亦收錄了邱晨五首作品。 .                                                         39 40.  . 鄭魁訓,前引書,頁 34。 引自〈邱晨的季節:新民風 第一輯〉裏的封套說明。   27.

(40) 四、推動「校園歌曲」的重要人物 (一)陶曉清 陶曉清素有「民歌之母」的美譽,「唱自己的歌」是當時許多年輕學子共同的想 法,她運用電臺主持人的職位,致力於傳播創作者的作品給聽眾聆賞,並積極舉 辦演唱會、擔任校園演唱會旳主持人,以及協助歌手發行唱片,舉辦座談會及在 雜誌撰寫專欄等。 一九七七年,陶曉清經過多方面的尋找與召集歌手,成功地於二月六日在中 廣公司音樂廳舉辦一場小型的音樂發表會——「中西民歌演唱會」,所邀集的歌手 包括:楊弦、吳楚楚、朱介英、林誌煌、陳屏、黃曉寧、韓正皓、潘麗莉、楊祖 珺等,演唱他們自己創作的歌曲,並於二月十八日在其主持的中廣「熱門音樂」 春節特別節目中播出實況現場錄音。許多聽眾在聽完實況錄音的轉播後紛紛要求 再次重播。三月十日,陶曉清將類似的音樂節目擴大到中山堂舉行,定名為「現 代的民歌」演唱會,深獲各界好評。同年五月,陶曉清在中廣調頻臺主持的「熱 門音樂」節目,開始定期播出中國現代民歌,且因應聽眾反應,到十一月時播出 頻率增加至一週兩天,同時規劃設置「中國現代民歌」排行榜。41 同年七月十四日,由陶曉清策畫主持「中國現代的民歌」演唱會,於中山堂 舉行,該演唱會由臺北華江獅子會與佳佳音樂中心主辦、國際兒童村協辦。同年 十月中旬,陶曉清策畫「我們的歌:中國創作民歌系列」第一、二輯,由洪建全 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發行,這是一張蒐集當時多位民歌手創作作品的合輯,收錄 了吳楚楚、胡德夫、楊弦、楊祖珺等歌手的創作作品。一九七八年三月,陶曉清 策劃「我們的歌-中國創作民歌系列」第三輯。一九八○年,陶曉清擔任中華民 歌詞作家學會中「民歌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該委員會後來定名為「民風樂府」,                                                         41. 蔡明振,前引書,頁 48、49。   28.  .

(41) 展開許多推廣民歌的活動。42 有關陶曉清當時整合與串連一些主要資源的情形,張釗維整理如下: 一、由楊弦等架構出的一些空間及論述,特別是來自文學界人士 的支持力量;二、部分已有創作或有志於此或願意演唱這類歌曲的歌 手;三、陶曉清本人在廣播界及熱門音樂方面的既有資源(包括其聽 眾)及網絡;四、正在發展中的通俗音樂雜誌,特別是《滾石》 ;五、 少數音樂界的關心者,如《音樂與音響》發行人張繼高、當時正在整 理閩南語通俗歌曲及傳統民謠的林二,及留美專攻通俗音樂的翟黑山 等。…事實上在商業體系未強力介入之前,幾乎所有的歌手都與以陶 曉清為主導所鋪設起來的建制化軌道,有過相當程度的聯結或搭配。43 從上述引言,即可看出陶曉清對於臺灣校園民歌發展的重要性,其挖掘詞曲 創作者及歌手、尋求文學界支持、運用自身在廣播界與熱門音樂的人脈與力量, 加上在通俗音樂雜誌上的撰文……等,因為她的付出與貢獻,終於使得校園歌曲 運動終能開花結果、香氣四溢。如果沒有「校園歌曲之母」——陶曉清女士的努力 推動、無私奉獻,相信臺灣近代流行歌歷史必定會被改寫! (二)姚厚笙 一九七七年新格唱片創立「金韻獎」歌唱比賽,幕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製作人 姚厚笙。在進入新格唱片公司之前,姚厚笙即有類似「金韻獎」的想法,但舊東家 不看好也不願配合他的建議,直到進入新格遇到志同道合的黃克隆,44共同努力 提出企劃案,說服公司而有金韻獎的誕生。                                                         42 43 44.  . 蔡明振,前引書,頁 49~53。 張釗維,前引書,頁 89-90。 馬世芳,前引書,頁 111。姚厚笙的妹夫帶他到中山北路的一家名為「雙佳人」的西餐聽進而接 觸到在餐廳駐唱的黃克隆。   29.

(42) 民歌手李建復接受訪問時曾說道: 金韻獎是當時第一個商業唱片公司投入到民歌運動裡,當然我們不 可否認它的著眼點還是非常商業的;藉助這股風潮來獲取商業的利潤, 這是不可諱言,但也無可厚非的一件事。不過這畢竟是第一個唱片公司 介入校園歌曲,可以說在它的推波助瀾下帶動了整個風潮,就這一點, 金韻獎的功勞非常大。45    . 第三節 臺灣校園歌曲沒落之原因 校園歌曲在一九八○年代達到顛峰,但之後卻漸步上沒落,校園歌曲沒落的 原因之一是唱片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於是在短時間內發行過多風格相似、內容空 洞的作品,此外唱片業者未能提升產品的精緻度,僅利用年輕學子歌手的形象來 包裝,把民歌當作賺學生錢的金雞母,以致社會大眾對於良莠不齊的校園歌曲失 去信心與新鮮感,加上戒嚴政策之歌曲審查干預。 一九八一年舉辦完第五屆「金韻獎」後,隔年就停辦了這項比賽,這也等同 宣告民歌時代風停雲歇。民歌沒落原因茲歸納如下各點原因進行探討:. 一、外在因素 (一)歌曲審查制度的箝制 一九四九政府遷臺實施戒嚴制度,根據當時制定的《出版法》及《廣播電視 法》規定,唱片出版品必須經過行政院新聞局出版處的審查才能上市;而電臺所.                                                         45. 馬世芳,前引書,頁 114。   3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更喜歡主題歌A Whole New World,歌詞中有一句:「 No one to tell us NO.」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One, the response speed of stock return for the companies with high revenue growth rate is leading to the response speed of stock return the companies with

慧沼也說「若是理性,體性常住 ,何得云展轉相續?……如理既常住,近不為 因,遠亦非因,性體凝然 」,[47]

△△聯合診所所提供之服務範圍計有門診醫療服務(一樓)及 復健治療服務(二樓)兩項,本研究係針對一樓「門診醫療服務流 程」進行研究。由於△△聯合診所之門診醫療服務不具設計及研發

由於 DEMATEL 可以讓我們很有效的找出各準則構面之因果關係,因此國內外 有許多學者皆運用了 DEMATEL

卻存在著軟體有效掌控的困難。因多核心為現在電腦架構主流,且較不受網路或跨帄 台影響,所以本研究乃著手尋求多核心環境的解決之道,並提出 MATI (Multi-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