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關於鄭成功的研究可說成果豐碩,但有關鄭成功信仰之研究發展較晚,近十 年來才有較明顯的成長,又以江鑀萍與高致華之研究最具代表。以下為與鄭成功 信仰相關之文獻,分為傳說、形象論述與信仰專論兩個大類進行回顧。

一、傳說、形象論述

碩士論文,涉及鄭成功傳說、形象研究者主要有民國 80 年(1991)的蔡蕙 如18、民國 86 年(1997)的楊瑟恩19、民國 88 年(1999)的江仁傑20與民國 92 年

(2003)的周士煌21

蔡蕙如以歷史學的研究方式,廣收全臺與鄭成功相關之傳說,比較同型故事 並以角色論與功能論為探討依據,分出生傳說、事業傳說以及逝世傳說等項目,

可引以作為研究「鄭成功信仰」之形成與興盛的緣由根據之論點;另外,蔡氏該 論提出鄭成功被神格化的事蹟可能是來自鄭軍刻意塑造的,藉助「神」的觀念來 說服人們,以作為政治的號召來駕馭這個新的局面。

楊瑟恩之碩士論文則以文學研究之視野,剖析為鄭成功生平、事業、相關風 物三部份傳說,就故事類型、母題進行比較,以詳傳說重塑英雄形象筆法,並歸 納鄭成功傳說特色,究其延伸根由。蓋流傳於民間的歷史人物傳說,多是以真實 事件為核心,再經庶民緣飾附會擴充增色,即所謂「起諸歷史,口傳比附」。既 然傳說起諸歷史,便具有某程度之「可信度」,為其事件背景提出舉證,令聽者 聞之信其實。然而,傳說過程難免浮誇渲染,時而真人假事、時而假人真事,虛 實相參而塑造人物之形象,真實歷史人物因而被神奇化、神格化。但是,傳說中 誇大渲染的內容,則更是表達鄭成功開臺功業之深以及庶民對其信仰之篤。誠如 曹永義所言「因為它通俗,所以本色自然,樸實無華;因為它流行民間,所以品 類繁多,體用廣大;因為它出庶民之手,所以任性而發,最多真實,最能沁人脾 肺。」22傳說的靈異故事造就了信仰上深厚的基礎,因而筆者以為研究「鄭成功 信仰」之際,實不容忽視「鄭成功傳說」的影響力。

江仁傑著重於鄭成功海上威權之影響,江氏該論以文化霸權與抗爭

18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 年。

19 楊瑟恩,〈鄭成功傳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0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形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 年。

21 周士煌,〈鄭成功的民族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2 曹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頁11。

(hegemony and resistance)的觀點,探討日本殖民者當時在臺灣如何重新塑造鄭 成功的形象,以及身為被殖民者的臺灣人是否接受此一歷史解釋的問題;其中,

探討的鄭成功的形象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江戶時代到帝國時代出版 的各類鄭成功傳記、小說、劇本、政府與民間的宣傳品,以及官方所支持的「開 山神社」;第二部份則是探討臺灣漢人的鄭成功傳說,以及民眾祭祀鄭成功的活 動,用以檢驗臺灣漢人接受殖民者的歷史解釋或文化霸權的程度。該論在信仰部 分有所略涉祭祀事項,然而因為信仰課題並非其論所要處理之重點,所以並沒有 在該點深入著墨。

周士煌以民族學研究鄭成功,不單是研究鄭成功這個人,而是研究形成了的

「鄭成功」這樣的一個概念。這一個概念的展延,很大的部份展現出某種獨特的 臺灣特殊性。而這樣的特性正是從鄭氏本身臺灣/中國的雙重性當中所發展出來 的。為了展現出對鄭成功的全貌視野,其研究對象並不單純只是「鄭成功」,而 是「鄭成功這個概念」。作者企圖從歷史、傳說、信仰三個方面企圖勾勒出臺灣 鄭成功的全貌。可以這麼說:沒有臺灣經驗,就沒有今天的鄭成功概念。因之,

解構鄭成功概念的形成過程,從統治者、也從常民的角度來尋找鄭成功概念形成 的脈絡,並進而展現鄭成功這個概念對今日臺灣的意義。因此該文中作者處理臺 灣開臺聖王信仰的歷史發展、空間分佈以重塑出鄭成功的臺灣面貌。

二、信仰專論

關於鄭成功信仰方面的著作,近年來多有發展。期刊方面,包含〈清代臺灣 之鄭成功祠祀考〉23、〈雲林縣「國姓公過股」之研究〉24、〈臺灣延平郡王信仰初 探〉25、〈開臺聖王「成」為神格「功」在漢人〉26、〈漫談延平郡王祠〉27、〈諸 神讓位:鄭成功廟多現象之探究〉28、〈側論日本人的「鄭成功信仰」〉29、〈鄭成

23 蔡相煇,〈清代臺灣之鄭成功祠祀考〉,《臺灣文獻》,第35卷第3期,1984年9月,頁37-50。

24 許嘉明、蔡金蓉,〈雲林縣「國姓公過股」之研究〉,《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1995年,頁129-148。

25 朱榮貴,〈臺灣延平郡王信仰初探〉,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年,頁141-167。

26 董芳苑,〈開臺聖王「成」為神格「功」在漢人〉,《新臺灣新聞週刊》,112期,1998年5月,

頁65。

27 郭果夫,〈漫談延平郡王祠〉,《歷史月刊》,1999年1月,頁18-25。

28 翁佳音,〈諸神讓位:鄭成功廟多現象之探究〉,《歷史月刊》,2002年12月,頁108-113。

29 高致華,〈側論日本人的「鄭成功信仰」〉,《臺灣風物》,2003年3月,頁9-22。

功信仰在臺灣-異文化之各自表述〉30、〈臺灣地區鄭成功信仰之研究〉31、〈光復

緣關係為基礎的祖先崇拜,逐步擴大為橫跨雲林縣、嘉義縣六個鄉鎮間不同聚落 群間的共同輪祀活動,是從家族神到地方神的一種演變過程,並提出「五房過股 的活動代表著臺灣漢人社會裡,宗族維繫及共信神明結合人群的一種方式」的觀 點。39

由家族神演變為地方神的形態,其實也可見於民間信仰中的其他神祗,如媽 祖信仰。而這種源於家族神的崇拜型態,在開臺信仰中所佔比例為何?其實相當 值得探討。

朱榮貴之〈臺灣延平郡王信仰初探〉一文,依時代順序討論延平郡王信仰的 形成、演變,並輔以田野調查之資料,則要介紹信仰之現況。

文中提出有關延平郡王信仰的 7 項重要觀點:一、是臺灣島人特有的信仰。

二、民間信仰中的「王爺」「王公」是否即指鄭成功持疑。三、超越鄉土的感情 與地域的觀念,團結漳泉移民的信仰。四、官方的崇祀和民間傳說是延平郡王成 神的主因。五、延平郡王信仰與臺灣其他的民間信仰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差別,顯 示漢人宗教的封閉性及漢人文化的優越性。六、民間信仰中最政治化的信仰。七、

全臺聯誼會將原本沒有分靈關係的廟宇組織起來,形成一種新的「香火」。 朱氏認為延平郡王信仰僅見於臺灣本島的這個觀點,其實相當有趣。但官方 的崇祀是否真為民眾膜拜鄭成功的主因?筆者認為有待觀察。

董芳苑之〈開臺聖王「成」為神格「功」在漢人〉, 此文嘗試以漢人、平埔 族及原住民等三方不同立場,檢視開臺聖王信仰的性質。文中指出,就漢人而言,

鄭成功的確是「開臺聖王」,但對平埔族及原住民而言,鄭成功來臺開拓一事則 如同美洲印地安人被歐洲人剝奪、侵略賴以生存的土地。鄭成功是外來政權的霸 主,因此祀奉鄭成功不但無助於族群和諧,而是一種障礙,具負面之影響,完全 貶抑此一信仰存在之意義。

由於董芳苑是長老教會牧師,因此對民間信仰的理解、評價也與一般學者不 同,對民間信仰的存在抱持著相當負面的看法。所以上述他對開臺聖王信仰有如 此之貶抑,筆者不感意外。

郭果夫之〈漫談延平郡王祠〉40:明鄭時期,承天府附近即有民間的開山王

39 許嘉明、蔡金蓉,〈雲林縣「國姓公過股」之研究〉,《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1995年,頁144。

40 郭果夫,〈漫談延平郡王祠〉,《歷史月刊》,1999年1月,頁18-25。

廟,以開臺聖王名義供奉鄭成功。清領之後,礙於政治現實,只能以民間信仰方 式進行。後因沈葆楨上奏為鄭成功建祀請命,該廟因而成為臺南延平郡王祠。

翁佳音之〈諸神讓位:鄭成功廟多現象之探究〉41、〈人神湊熱鬧:媽祖與鄭 成功信仰的一個「新」論〉42,後論為前論之補充說明。主要論述鄭成功評價不 一,但現今卻不分族群的共同供奉國姓爺,尤其以鄭成功生前足跡未到的臺灣 中、北部及東部為特別。其原因系自國家、宗教與社會三層交錯關係,對臺灣眾 多「鄭成功廟」之本質(原本之主祀神)提出質疑。到 1930 年代後期,因日本 政府推行寺廟整理運動,因而有部份寺廟改祀孔子與鄭成功。另外原為郭聖王的 廣澤尊王也讓位給國姓爺了。而這種諸神讓位的例子有多少呢?

高致華採用人類學及歷史研究方式,以中文或日文發表十餘篇研究期刊。大 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其一多是從日文資料著手,以臺灣總督府之調查報告與日 治時期之論著為基礎,解析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接納臺灣人「鄭成功信仰」的表 象與實態;其二則自日本江戶時代以來的「國姓爺文學」導入,探討國姓爺鄭成 功之所以廣受日本人青睞的緣由所在,並藉此解析日本人對鄭成功之印象與觀 感;其三為實地之田野調查對照史料之考證。其中,〈側論日本人的「鄭成功信 仰」〉43,特別說明:日治時期,日人將延平郡王祠改立為「開山神社」,主祀即 為鄭成功。然而早期「鄭成功」對日人而言,以庶民的娛樂性為主。直到日治時 期,日本官方才正視鄭成功,將之視為開拓臺灣的先鋒,並於明治 30 年(1897)

將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之後,日本國內也有關於鄭成功的祭典活動。可見

將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之後,日本國內也有關於鄭成功的祭典活動。可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