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文獻緒論

在文獻回顧方面將針對以下幾個項目進行:

1. 人口趨勢的調查與評估:根據文獻(內政部戶籍人口統計資料)顯示,自 1998~2007 年間台灣的自然增加率由 6.8‰下降到 2.8‰,且預估會不斷下降。

竹北市由於六家地區土地重劃與高鐵興建等因素,雖然人口成長,但多傾向 於在重劃區內。舊市區的人口老化並遷出的現象將會影響基地本身的人口結 構。基地本身在內的許多中小學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面臨學校資源閒置等問 題,本研究將針對區域內的人口結構進行分析尋找最佳的使用者模式。

2. 相關計畫的蒐集與檢討:包括新竹縣上位計畫、新竹縣發展計畫概要、竹北 市發展計畫概要、台鐵內灣支線計畫、親水空間及設施整規劃設計等。在研 究區域中之原本農田水圳並未見公部門有任何改善管理方式,只有髒亂的垃 圾阻塞大排水溝,研究計畫將針對水圳的保存與規劃進行檢討。

3. 永續校園的相關政策與理論瞭解:「永續發展」為聯合國在 1992 年對環境提 出的一個重要思維與方向。台灣在 921 地震後加速了校園空間的改革運動,

自 2002 年起,教育部更積極的推動「永續校園」並列為重要發展計畫。本研 究將汲取國內外成功案例的經驗,並對其所提出的相關理論與政策加以瞭 解,嘗試對永續校園社區化之操作模式尋找最適當的模式。

4. 校園基地相關區域的歷史文獻與環境資料的整理與調查:主要分為基地環境 現況的詳細調查與紀錄以及文史資料的查訪兩大類進行。環境調查含括內容 為植栽調查、生態調查、宗教活動調查等現況部分,而文史資料主要為新竹 縣與竹北市誌等文史資料、鄉土教材、地方耆老、文史工作者與地方民眾、

政府官員的座談會。希望能建立完整的地方歷史與環境檔案,並進一步提出

環境規劃課題。

5. 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方法探討:利用學校資源與社區環境結合的方法準則(黃瓊 慧,2002)、(陳怡君,2005)、(李麗日,1999),進行「學校社區化」與「社 區學校化」之議題。除了學校、社區之間的知識與資源的互動外,校園視覺 景觀與內外空間的連結,對於社區結合無圍牆校園是否增加學童自行通學的 數量與安全性,將在本研究中做更深入的探討。

第二節. 上位計畫

一. 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

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作為各層級政府、基層機關及民眾意見之整合與未 來發展的目標方向,目的為做全縣未來長期發展,並能動態回饋地方發展之 實踐成果。

1. 新竹縣發展計畫概要

(1)計畫年期:民國 90 至 101 年,短程為民國 90 至 93 年,中程為民國 94 至 97 年,長程為民國 98 年 101 年。

(2)發展定位:永續經營全球城市區域-靈活創新且充滿地方自主性的北 台灣生態、文化、科技、休閒城鎮網絡:

2. 竹北市發展計畫概要 (1)竹北是未來發展定位

 引領新竹城市-區域轉型的首要衛星城鎮。

 新竹都會區的明日發展核心(六家高鐵特定區)。

 臺北-新竹高科技走廊上的產業發展重鎮。

 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發展支援基地。

 大竹北地區的都市公共服務中樞。

 新竹都會近郊的文化休閒園區。

 北台灣黃金海岸休閒帶上的遊憩節點。

 新竹都會近郊的市民有機休閒農場發展地帶。

3. 竹北市未來發展構想

 整體規劃以六家高鐵車站特定區為核心的聯外交通運輸系統,

透過示範性的都市設計及開發企劃,引領竹北市東區朝向良性 發展。

 建立以大學城為核心的人文科技園區,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

38 

協助其他地方產業升級及轉型。

 串接桃園、苗栗的黃金海岸休憩帶,規劃開發竹北市的西部濱 海陽光花園大道帶狀休閒專用區。

 打通臺北-新竹高科技走廊及竹北-湖口-新豐發展軸、竹北-新 埔-關西發展軸、竹北-芎林-橫山發展軸的任督二脈,促進傳統 工業用地轉型再發展,吸引新興科技產業進駐。

 鼓勵透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重新塑造主要市區的空間意象。

 採用複合式的多角化經營模式,轉型發展都會近郊之市民有機 農園或生態休閒農場。

 改造河川、灌溉水圳新風貌。

二. 新竹縣上位計畫

在空間架構利用發展上,新竹科學城發展計畫為主要的上位指導計 畫。基於此計畫,河川空間發展應循整建優良生活環境及區域性基盤設施 之目標,推動空間綠地之維護、創造合流資源之保護,包含以下幾項策略:

(1)溪流河岸宜保留相當寬度作為有機農業生產綠地,並可整建利用 為親水遊憩空間。

(2)河川中上游集水區、保安林與森林區之保護區。

(3)景觀資源與河流之保護。頭前溪橫跨科學城整體架構中之科技 帶、生活帶、保育帶,因此其定位隨著沿岸土地發展架構,各有不同。

◎科技帶:

頭前溪貫穿科技帶核心區,包括科技交流中心、都會商業中心、

企業辦公區、河濱新社區、六家高鐵區、大眾運網路、都市公園等。

因此本段應發展屬於都會性開放空間、休閒遊憩系統之區域公園。

◎生活帶:

生活帶範圍在頭前溪的河口段,主要為南寮漁港之發展計畫,因 此本段頭前溪之發展應將河川資源與休閒遊憩活動結合,提供半日之 休閒遊憩系統。

◎保育帶:

保育帶範圍在頭前溪中上游段,多環境敏感區,應保育各項自然

資源。休閒遊憩型態以教育、研究導向為主,並慎選活動形態、控制

活動量,避免與自然資源保育之目的衝突。

第三節. 文獻與討論

街道是都市中重要的外部空間,無論到哪裡都要由這些線形的開放空間來相 連,也是構成城市的骨幹與架構,此外也是反映地方文化與特色的地方。

街道空間顯示都市的紋理,這些架構將土地切割得分散,但也藉此互通有 無,依其空間特性及使用功能能歸類成以下幾類:(袁國花, 2005)

●林蔭大道

具創造城市景觀、視覺走廊及塑造都市環境品質的功能。

●商業街道

較一般性質的街道具連續性,擁有高強度的商業活動,可供人休閒娛 樂、購物、社交、停留、觀賞等功能、也能劃為專屬的徒步區,如;西門町、

寧夏夜市。

●住宅巷道

具有融聚鄰里共識與情感的連結,是兒童的遊戲巷、社區的公園巷,應 創造人車分離且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歷史街道

如迪化街、三峽老街等具有延續民族文化、傳統意象與歷史景觀的街景 區塊,並具有遊憩觀光、休閒娛樂等功能。

●道路

一般之車行通道,依照不同交通功能特性區分層級的系統網絡,如:地 區街道(Local Street)、次要幹道系統(Collector Street System)、主要 幹道系統(Major Arterial System)、快速道路系統(Expressway System)。

愛坡亞(Appleyard,1981)指出: 「街道是住家之外最重要的生活環境,

他是小孩子成長的地方,家庭主婦投注心力的生活場所,以及老人消磨時間 的所在」 ,雖然此想研究是以美國城市的街道為研究對象,但台灣的街道空 間又何嘗不是如此,林區(Lyncg,1960)對於街道的說法為; 「街道就是路徑,

藉由一連串的節點引發生命活力,這街節點可能是道路的交叉口,也可能是

場所與休憩功能大過於通路與動線的活動延伸點,其距離必須在兩到三百公

尺之內,以確保活動的連續性」

40 

竹北市豆子埔地區屬於老舊市區,公共設施與公園綠地缺乏,面積與密 集度都大不如新興的六家地區,長久對居民來說,商店、住家、天后宮、市 場就是附近的戶外空間,事實上到這些地方都要藉由街道的串連,研究範圍 內為確保活動的連續性,固選擇北以中山路、東以仁義路、南以中正東路、

西面大致上以竹北市場為界,在此一完整的區塊內,街道不僅扮演著竹仁國 小學童的通學機能性,事實上,街道巷弄也彌補了公共設施的不足。

「通學道路」的功能與目標必須達到:

●安全性(Safety) ●安心性(security) ●方便性(convenience) ●連續性(continuity) ●舒適性(satisfaction)

●系統一致性(system coherence) ●吸引力(attractiveness)

等七項目標,而其實這些指標與「生活道路」(Livable Street)的功能是一致的。

另引述 Donable Appleyard 所描述的「生活道路」(Livable Street),做為 一理想之街道空間應達到以下功能:

●街道需要一個可居、健康的環境 ●街道如同一個安全的庇護所 ●街道應是一個如同社區班的環境 ●街道應是鄰里領域的一部分

●街道應是一個可以遊戲與學習的場所 ●街道應是一個綠化、愉悅的場所 ●街道應是一個具有獨特歷史感的場所

本研究透過假設打破竹仁國小西側與南側的圍牆,並透過規劃設計整合兒童

公園、天后宮廟埕廣場、街道巷弄等步行開放空間,讓綠地缺乏的斗崙地區里民

擁有一個能滿足以上目標的生活環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