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短程計畫:(民國 99 年-100 年)

1. 建議以學區為單位,並以竹仁國小為主導,透過就讀竹仁之學童、家長、

校友、里民、教職員為參與者,短期以作業與調查的實際參與共同繪製 社區記憶地圖、綠色生活地圖來找尋民眾共同的寶貴記憶與社區資源,

以利將來對公園與社區巷弄進行環境改造。

2. 通學時段透過流量管制並觀察竹仁國小與新開闢之 10 米道路、兒童公園 的使用慣性,並針對無圍牆校園議題提出親和性圍牆、兒童公園(包括天 后宮廟埕廣場)與通學巷弄的初步規劃設計與具體建議。

新竹縣竹仁國小與天后宮一帶(竹仁或豆仔埔地區)是竹北早年的生活與經 濟中心,因三十年內快速的都市化,造成老舊市區缺乏綠地空間與日常休閒場 所,根據竹縣上位計畫指出,竹北市的都市化隨著高鐵特定區、台大、台科大竹 北分部、生醫科技園區等的相繼開發,在未來仍將朝向高度的都市化發展,基地 相較於新興的六家地區與七十七年遷入的縣政中心一帶,極度缺乏路樹與休閒綠 地。竹仁國小從被水圳與農田包圍逐漸演變成被住宅大樓包圍,僅存的舊水圳也 因為都市化需求成為社區的都市大排,小時候摸魚蝦的共同記憶被一遇雨就暴漲 且發出臭味的水溝所取代,2009 年 9 月 11 日新竹縣第六期竹北市天后宮市地重 劃工程展開, 眼看社區的記憶即將消失,而原本寧靜的社區住宅巷弄被一道 10 m 的道路劃破,唯一慶幸的是,原本閒置的水利地即將搖身一變成為兒童公園,

預計 2010 年 2 月農曆春節前完工,社區嚴重不足的綠地系統與防災空間可望紓

緩需求,但在完工後,公園的意象與豆仔埔或是竹仁社區一點關係也沒有,而社

區環境的永續經營還需仰賴社區使用民眾的維護管理,建議透過作業與調查讓學

童與家長共同繪製社區記憶地圖、綠色生活地圖來找尋民眾共同的寶貴記憶與資

源,以利將來透過社區民眾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對公園與社區巷弄進行環境改造。

52 

中程計畫:(民國 100 年-103 年)

1. 竹仁國小北側(仁和街 2 巷 6 弄)、西北側(仁和街 2 巷)、南側(中正東路 300 巷與 240 巷 7 弄)、西側(新開闢之 10 米道路)圍牆拆除,改以無圍 牆或親和性圍牆代替。

2. 仁和街 2 巷與中正東路 240 巷 7 弄 3~5m 通學道柏油鋪面置換成透水的地 磚鋪面。

3. 竹仁國小西北一側停車場與南側閒置校地不透水鋪面置換。

4. 10m 道路與通學巷在通學時段透過流量管制達到低事故率的訴求。

5. 提請相關單位申請停車場地下化。

6. 兒童公園、天后宮廟埕廣場、公有停車場綠地合併設計案初步構想。

竹仁地區的人口結構也如同其他都市一樣趨向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竹仁社區 的清晨巷弄多是學童和到市場的婆婆媽媽,傍晚的活動則是到校園裡運動的使用 者為多數,據調查發現,在南側圍牆的翻牆行為是不分男女老少的,一方面是進 入校園比較方便,而且離目標(運動設施或操場)也最近,為此校方在管理上費盡 腦筋,校方表示不讓民眾穿越是怕打擾到課程的進行,但事實上穿越動線離教學 區還有一段距離,從文獻資料中顯示,竹仁國小附近居民穿越校園的行為由來已 久,因為校園位於竹北車站、竹北天后宮與竹北傳統市場的中間位置,固穿越活 動頻繁。竹仁地區每逢大節日或假日必定人滿為患,原 228 個車位皆不敷使用,

雖中正東路 300 巷公有停車場 43 個車位新增停車格 39 位、天后宮廟埕廣場卻因 兒童公園工程減為 35 個車位,固建議公有停車場全面地下化。而校園在都市化 過程中也築起了水泥圍牆,不同於其他國中小是因為緊鄰幹道的安全需求,竹仁 國小被一圈社區巷弄與住宅區所包圍,本來無明顯的交通安全之顧慮,但都市道 路剛新後,學童通學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固建議拆除北側、西側與南側的圍牆,

讓校園腹地與通學巷完善結合。

在現況通學路線中,路線 A(參考圖 4-2-5)在視覺觀感上最為自然,但已經因 近期的都市更新而破壞殆盡,建議此路線能結合年底落成的兒童公園、路面停車 場和天后宮廟埕做一整體的規劃設計,實施雨水回收的濕地淨化系統活化舊水圳 空間,並以限制車速與透水之鋪面為設計原則。為解決天后宮在假日或重大節慶 時一位難求的停車問題,可透過協調與政府相關單位爭取公有停車場地下化,可 望在廟埕現況大面積的停車空間中騰出更多的綠色休閒空間。而路線 B、C、D 則建議透過巷弄畸零地的都市農園綠化與鋪面替換來達到「生活道路」的指標。

路線 F、G 建議以無圍牆與鋪面改善的設計手法達到永續校園社區化的訴求。

建議校方在與里民協調後,能在未來工程結束後,通盤考慮里民與學童的使 用慣性,在校園與社區的重要節點上採用「無圍牆」與「親和性圍籬」的方式改 善現況與使用者疏遠的互動關係。由於竹仁國小校園前身是遍佈石礫的農地,故 地勢低於周邊路面又排水不良,可將圍牆改為線性的生態濕地與草溝並配合永續 校園的水資源再利用來解決排水的問題,高差部分可透過軟式鋪面的地形緩坡達 到校園內外的通用可及性及永續指標,並藉由直接的開放與鄰近的兒童公園、舊 水圳道、天后宮、傳統市場結合,成為竹北市較大的生活機能區與休閒綠塊。

表 7‐1 社區營造短中長期

54 

長程計畫:(民國 103 年-109 年)

1. 建議以共同參與式的社造手法達到社區的永續經營,藉由記憶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與開放綠地的初步設計。

2. 導入更多參與元素,以學童的參與、里民的積極爭取與相關單位的支 持為動力,開始開放式綠地的建設工作。

3. 將來,週邊的設施節點也勢必隨著都市化改變,此計畫中的綠地系統 與通學巷便達到連結的功能,達到使用者與傳統市場、天后宮、台元 紡織廠產生更親密的互動關係。

近日來都市學童「指鹿為馬」和「雞鴨不分」的現象顯示,除了一般國民教 育課程外,更應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讓學童體會基本的生命教育,固可藉由鄰近的 傳統市場結合綠色通學步道來傳達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而綠色通學道除了可藉由 都市菜園的形式達到管理維護與提升安全性外,也可藉由「本土性」 、 「適地性」

的植栽設計來營造社區環境,結合含地形起伏之覆層式植栽取代有安全顧慮之部 分水泥圍牆設計,以符合林憲德 2002 年提出之「國民中小學綠建築設計手冊」

之「綠化指標」評估中增列之「樹種多樣化指標」中的「喬木十種、灌木七種以 上」之原則,可以選擇茄苳、樟樹、光蠟樹、苦楝、烏心石、台灣櫸、相思樹、

大葉楠、香楠、台灣赤楊等林務局有在育苗之常用造林樹種,這些本土的闊葉喬 木根據樹種的不同其碳儲存量在 344(kgC/株)到 719(kgC/株)之間,另外選擇誘 蝶誘鳥與食草的圍籬植栽或地被,如:春不老、山芙蓉、月橘、葛藤、月桃、野 薑花、姑婆芋、颱風草、野牡丹…等,能進一步達到生活環境即教育的永續理念。

近年來全球性議題受到普遍重視,愛護環境不僅僅是大人的事, 「節能減碳」

雖是一個口號,但你、我之於每一個人,只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便能做到,

學齡兒童透過「走路上學去」也能出一份心力。城市的公共建設中,國中小的分

布最多也最為平均,作為竹仁地區現階段唯一的綠地系統,藉由校園 250 m 人行

範圍內的鋪面變化,達到警示、減速、透水的作用,以新竹市護城河文化走廊為 例,原本相關單位計畫將車輛難行的地磚鋪面改為平順的彩色瀝青,經由市民「行 人優先」的極力爭取下免於被替換的命運,由此可知,鋪面對於安全性需求較高 的學校周邊地區有實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由於社區環境危險因子的減少,里 民便能在巷弄中從事更多的休憩活動,綠色的通學步道配合社區化的校園環境,

節能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在社區中的普及性便隨著提升。從規劃的角度來看,視 野擴大到國中小 500 m 服務範圍,將達到都市生態與環境復育的最終目的,總括 來說,綠量的增加與連結是從都市社區中校園的「點」到巷弄的「線」所組成的 綠色生活圈的「面」 。

1899 年(明治 37 年) 1976 年(民國 65 年) 1986 年(民國 75 年) 1996 年(民國 85 年)

2009 年(民國 98 年) 2010 年(民國 99 年) 2015 年(民國 104 年) 2020 年(民國 109 年) 表 7‐2  竹仁地區地景演變

56  圖  7‐3 綠色通學道規劃示意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