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說明 MS 的定義及盛行狀況,並提供過去相關的防治建議。

再利用過去到近期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研究發現作為基礎,

分析其主要的效果,再對目前尚未確立的相關理論與矛盾進行範圍的界 定,以形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主要內容先以探討阻力訓練的健康與代謝 相關效益;探討高強度阻力訓練有利於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研究;於後 提出最近相關的整合性分析研究的結論,以作為本研究必要性與價值性的 支持。主體分為六部分撰寫:一、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二、阻力訓練 對體重管理與身體組成的改善;三、阻力訓練對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症候群 因子的效果;四、阻力訓練改善代謝症候群因子需有的劑量;五、阻力訓 練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最近的研究結論;六、本章總結。

一、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

(一) MS診斷及盛行的說明及相關研究

WHO 於1998年除統一了MS的名稱亦首先提出診斷的準則 (Alberti &

Zimmet, 1998),強調胰島素阻抗為主要的基本危險因子,並要求胰島素阻 抗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當個體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其中一個指標,加上其 他兩項危險因子時,即可判定為MS。1999 年歐洲胰島素阻抗研究小組 (European Group for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 EGIR) 對

WHO 的定義提出修正版本,將第二類型糖尿病從症候群中排除,而採用空 腹血漿胰島素作為診斷標準。由於WHO 對MS 的定義主要是統一操作型定 義,以利研究之間的比較 (Hu 等, 2004),但在流行病學研究及基層臨床醫 療上卻較不易執行;因此,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第三次成人治療專案小組之報告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Report [ATP-Ⅲ], 2001) 改採臨床診斷的替代標準,包括 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高血壓、空腹血糖異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及HDL-C 偏低等項目,五項之中如有三項以上異常時則判定為MS。

2003 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 (American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ACE) 修正ATP-Ⅲ的診斷標準,再次將胰島素阻抗視為 代謝危險因子的主因,並且強調肥胖是增加胰島素阻抗的途徑,而非診斷 參數。

近期,國際糖尿病學會 ( IDF, 2005 )

公佈新的標準,再度修正ATP-Ⅲ的定義將腹部肥胖為必須被診斷的因子,然而腹部肥胖和其他 MS 危險 因子之相關性具種族上的差異,因此不同地區之腹部肥胖標準亦須有所修 正。IDF 以腰圍作為腹部肥胖的判定依據:歐洲男性 ≧94 公分,女性≧

80 公分;亞洲國家中,除了日本男性 ≧85 公分,女性 ≧90 公分之外,

其餘亞洲國家之腰圍標準為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我國國民 健康局亦邀請專家及專業團體,參酌我國國情,2004年訂定我國之臨床診 斷準則,基本上是採用ATP-Ⅲ 的定義,只不過在肥胖指標方面除了腰圍 外,還增列BMI≧27 kg/m2,兩者擇一即可;而後國民健康局又基於種族差 異,再將BMI的判定標準刪除,而成為現在的版本 (國民健康局,2006)。

有關 MS 的流行病學研究,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皆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 果,其主要與研究者取樣民眾之背景條件(如年齡、種族、社經地位、危 險因子異常情形等)、採樣年代或診斷定義不同有關。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健康局於2002年進行政策性的分層抽樣全臺地區7,576 人,進行高血壓、高 血糖、高血脂之盛行率調查發現,全體 MS 的盛行率為14.99%(男性 16.9%,女性 13.8%),有隨年齡上升而增加的趨勢;而歐美國家在10-25

%;亞洲國家10-20%。

在國內外橫斷性研究中,蔡崇煌、黃素雲與林高德(2006)研究發現 年齡越大、有抽菸習慣、高尿酸血症異常、身體質量指數越大皆與 MS 罹

患率呈正相關,且男性罹患率大於女性 (男性為22.7 %;女性為19.9 %);馮 世祥 等(2007)進一步指出男性罹患 MS 危險性為女性的 3.7 倍,年齡 每增加一歲,罹患 MS 的危險性就提高 6 %;由此可知 MS 罹患率與生 活習慣、肥胖及年齡增加有關,且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其他研究指出大 約每 4-5 人就會有一名MS罹患者 (Malik 等,2004; Ford, Giles, & Diles, 2002);最主要兩個潛在性危險因子為肥胖及胰島素抵抗 (Isomaa, 2003;

Deen, 2004; Yang 等,2007)。MS 危險因子表現於生理的症狀為:腹部肥 胖 (abdominal obesity)腹部肥胖和 MS 有高度相關,臨床上為腰圍的增 加,而坐式生活型態是其加速的因素之ㄧ;胰島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是MS 患者大部分的現象,胰島素阻抗和代謝及 CVD 危險因子有高度相 關,長期胰島素阻抗會伴隨葡萄糖耐受度不佳 (glucose intolerance) 的現象 產生;致粥瘤性血脂異常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會伴隨脂蛋白異常的現 象產生,包括三酸甘油脂增加及低濃度 HDL-C;血壓升高和肥胖者相關聯 且常發生於胰島素抵抗者身上,因此高血壓常被列於代謝的危險因子;此 外,發炎前期 (proinflammatory state) 、血栓生成前期 (prothrombotic state) 等,都是MS發展中的生理症狀 ( Grundy 等,2004;Grundy 等,2005;

Grundy,2006 )。MS 危險因子並非獨立存在造成發病原因,通常會相互作 用並經過一緩慢過程而產生,導致患者通常不會有所察覺而(楊宜青與張 智仁,2007)。另外,黃麗卿與黃國晉(2007)也指出 MS 定義標準與危

險因子量測仍有可能改變,未來應會有更多組成因子加入診斷,以便精準 判定 MS 發生率。

(二) 身體活動對 MS 的影響及一般改善建議

心血管系統功能和心肺適能有密切關聯性,當心血管系統能力越差,

反應在心肺適能上會有較差的表現。過去研究發現,MS 患者心肺適能較 無 MS 者差 (LaMonte 等,2005; Nagano 等,2004),其原因可能與 MS 患 者具有罹患 CVD危險因子有關,研究並指出心肺適能也是預測 MS 發生 率強有力的獨立因子,且較佳的心肺適能會有潛在的保護機制預防 MS 發 生。

Laaksonen 等 (2002) 指出較佳的心肺適能可以預防罹患 MS,即使過 重或是肥胖者;Nagano 等(2004) 將 200 名 22-81 歲葡萄糖耐受度不佳 及二型糖尿病受試者,經漸進式腳踏車測驗預測最大攝氧量後,發現高體 適能組的高胰島素血症顯著較低,並指出心肺適能也許可歸類為代謝異常 的獨立預測因子;Bertoli 等 (2003) 發現最大攝氧量 (V‧

O2max) 和胰島素 敏感度呈顯著正相關且和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及低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 (LDL cholesterol) 成顯著負相關。由上述兩研究可推測當胰 島素敏感度越高時 V‧

O2max 也會相對增加,代表心肺適能較佳,然 MS 患 者通常會有胰島素阻抗現象,由此可推測 MS 患者可能於在心肺適能表現

較為低落;LaMonte 等 (2005) 以 9007 名男性及 1491 名女性年齡介於 20~80 歲非 MS 患者,接受最大攝氧量測驗後將心肺適能依年齡和性別分 成低、中、高三組,發現中及高體適能組罹患 MS 機率相較於低體適能組,

分別低 20~26 % 及 53~63 %,結論指出排除混淆因子後,不論性別,心肺 適能是預測 MS 發生率強而有力的獨立因子,且較佳的心肺適能會有潛在 的保護機制預防 MS 發生,即使個體已出現 MS 危險因子。

由上述研究可知,心肺適能好壞與代謝症候群罹患率有密切關係。運 動訓練可增加肌肉質量、提高微血管密度和調節自主神經等功能,進而有 助於增進心肺適能表現,過去研究也指出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及運動訓練介 入,可減少 MS 危險因子及其罹患率。

Katzmarzyk 等 (2003) 以105 名 MS 患者,接受3天/週,30-50分/

次,55% V‧

O2max 漸增至 75% V‧

O2max,20 週漸進有氧運動訓練;MS 罹 患率降低 30.5%。Watkins 等 (2003) 將 MS 患者分別接受3-4 天/週,35 分/次,70-85 % HRR, 24 週有氧運動及有氧運動結合0.5-1 kg /週減重 計劃介入,發現兩者皆可顯著改善高胰島素血症,且有氧運動結合減重又 可顯著降低血壓。Okura 等 (2007) 研究也發現有氧運動結合減重可降低 MS 症狀。Orchard 等 (2005) 將 3434 名葡萄糖耐耐受度不佳者隨機分配 為生活型態組、藥物治療組 (Metformin) 及對照組,實驗介入 3.2 年,結 果發現每週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結合低熱量、低脂肪飲食且減重 7

% 的生活型態組,腰圍、三酸甘油脂、血壓、空腹血漿葡萄糖濃度以及 HDL-C獲得改善,減少41 % 發展成 MS。另外,Tsuzuku 等 (2007) 以體 重做為負荷 (using body weight as a load) 的 12 週阻力訓練,訓練後也能顯 著減少腰圍、腹內脂肪且增加 HDL-C 以及減少三酸甘油脂和糖化血色素 (HbA1) 的濃度。Bertrais 等 (2005) 則以問卷方式分析 1902 名男性以及 1932 名 女 性 , 年 齡 介 於 50 - 69 歲 者 過 去 一 年 休 閒 時 間 身 體 活 動 量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LTPA) 和 MS 發生率,結果發現不論性別,當 運動量達3-6 METs 的中等強度,每週150分鐘,則減少 35-45 % MS 發 生率,當身體活動達較大於6 METs 的高強度時,每週60分鐘,每次持續20 分鐘以上,更進一步減少達 55-65 %,而坐式生活型態比例增加時,MS 發 生率也相對增加。Gami 等 (2007)也建議以生活型態的介入方式減少 MS 發生率。其他研究亦指出,較高的身體活動量 (Brage等,2004; Brien, Janssen,

& Katzmarzyk, 2007)、低-中程度碳水化合物飲食、低脂肪飲食、無吸煙習 慣 者 以 及 BMI 維 持 在 非 肥 胖 的 範 圍 內 (Zhu, St-Onge, Heshka, &

Heymsfield, 2004),皆會顯著降低 MS 發展的危險。另外,越來越多的證 據 顯 示 , 規 律 的 從 事 中 等 強 度 以 上 的 身 體 活 動 (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 MVPA) 有益於身體健康。因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 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和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根據這些運動介入和流行病

學的證據發表聯合聲明,建議每一位成年人每週至少應參與數天(最好是 每天),每次30 分鐘以上適度的身體活動 (Pate 等, 1995)。其中,身體活 動是 MS的一個保護因子,可以藉由降低MS 的發生率或改善其組成要素來 達到預防和治療CVD 和第二類型糖尿病的效果。

綜上可知,代謝症候群的防治,當前最主要是以增加身體活動、從事 有氧運動、飲食控制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達成體重控制促進 MS 因子改善。而 其主要理由就是因為有氧運動及身體活動的執行性較容易,有氧運動中能 量消耗的能量較多,並可藉心肺能力的增進而提升心血管系統功能以達成 相關的健康效益;不過,其缺點就是需花較長的時間維持在中等強度以上

綜上可知,代謝症候群的防治,當前最主要是以增加身體活動、從事 有氧運動、飲食控制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達成體重控制促進 MS 因子改善。而 其主要理由就是因為有氧運動及身體活動的執行性較容易,有氧運動中能 量消耗的能量較多,並可藉心肺能力的增進而提升心血管系統功能以達成 相關的健康效益;不過,其缺點就是需花較長的時間維持在中等強度以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