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的防治是全球性公共衛生與 醫療議題,尤其在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其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導致醫療 及健康照護體系重要負擔。為了要在個人心血管疾病發生前,作好臨床前 監控及預測,有效預防並改善心血管疾病之盛行,與CVD 和第二類型糖尿 病有強烈相關的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MS) 成為近年來頗受重 視的健康議題之一。MS 是個體處於CVD高風險中的指標,包括腹部肥胖 (abdominal obesity)、高血壓、血脂異常 (dyslipidemia) 和胰島素阻抗 (insulinresistance) 等互有關聯的CVD危險因子群集 (cluster) 在同一個體的 現象 (Deen, 2004)。MS是近年成為來全世界對健康嚴重威脅的症狀之ㄧ (Eckel, Grundy, & Zimmet, 2005; Grundy, 2006)。在1923年時,醫界就已發現 高血壓、高血糖和痛風 (gout) 等三種危險因子群集成為一種症候群,不過 當時並未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Giogia & Agarwal, 2006)。直到約40年後,MS 一詞再度被提及 (Roberts & Barnard, 2005),此議題才逐漸被重視。其後陸 續有學者提出X 症候群 (Reaven, 1988)、死亡四重奏 (deadly quartet)

(Kaplan, 1989)、胰島素阻抗症候群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Haffner 等, 1992) 等相關名詞;這些名稱所具有相同概念及意涵,因這些危險因子皆與 代謝異常有關。隨後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於

1999 年將導致慢性疾病以及常伴隨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子,其中包括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壓、高血糖以及血脂異常(三 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五項危險因子符合其中三項(或 以上)稱為 MS;而臺灣則是由行政院衛生署國健局【國健局】於2004年 訂定及2006修正符合國人條件的 MS 定義標準:腹部肥胖:男性及女性腰 圍分別 ≧ 90公分及80公分、三酸甘油脂 ≧ 15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 固醇男性及女性分別< 40 及50 mg/dL、血壓:收縮壓 ≧ 130或舒張壓 ≧ 85 mmHg、空腹血糖 ≧ 100 mg/dL;其中「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 升」之判定,包括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

血壓或血糖之檢驗值正常者亦為異常。上述五項危險因子符合≥三項,即為 MS。國健局(2006)資料顯示,我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為15-30 %,隨 年齡上升有增加的趨勢,且許多研究指出,MS患者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 壓的機會為一般人的3倍及2倍。國健局亦表示雖然MS盛行率在成人較兒童 與青少年高,但是應就孩童與青少年族群肥胖的預防與體重控制著手,因 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在這族群中有大幅上升的情況。

研究顯示,具有 MS 的個體將增加 CVD 罹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第二 類型糖尿病的危險 (Grundy 等, 2005; Katzmarzyk, Church, Janssen, Ross, &

Blair, 2005)。MS 最主要的兩個潛在性危險因子是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及胰島素抵抗 (Isomaa, 2003; Yang 等,2007)。由於 MS 患者聚集許多心

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其心肺適能方面的表現的能力較一般人差 (LaMonte 等,2005; Nagano 等,2004),且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死亡率高於非 MS 患 者數倍之多 (Gami 等,2007; Lakka 等,2002; Wang 等,2007)。MS 的防 治及改善建議,包含國際糖尿病學會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2007) 及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2002) 等權威組織,原則上是以減重、增加身體活動量 及從事有氧運動來改善這些症狀。有氧運動訓練在過去的研究上一致發現 其可改善血糖與血脂肪並控制體重。因此,有氧運動常被建議於改善疾病 與健康促進。但是過去探討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的效果之研究較少。

美國心臟學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2007) 發表『AHA 科學聲明』(AHA Scientific Statement) 內容表示,阻力訓練對心血管疾病患 者及健康人的防治效果並不亞於有氧訓練,如表 1-1-1 (Williams 等,2007)。

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Medicine 【ACSM】, 2009)、美國心臟學會(AHA)、IDF ( 2007 )、國健局 (2006) 所公開的聲明 皆表示,累積足夠的運動量是防治代謝症候群及相關疾病的主要關鍵。最 近整合性研究發現阻力訓練可改善血糖控制與胰島素阻抗的部分機轉和有 氧訓練相同 (Dela & Kjaer, 2006) ,另有其他路徑可提供胰島素訊息傳遞的 效益。全身性的阻力訓練可能在相同時間內招募更多的肌肉參與 (Braith &

Stewart, 2006);而使阻力訓練在糖尿病防治與血糖代謝異常的管理上逐漸被

重視。此外,阻力訓練可增進肌力,世界的運動醫學與公共衛生權威組織 建議將阻力訓練納入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運動處方 (Pescatello 等,2004;

Pollock 等,2000; Sigal, Kenny, Wasserman, & Castaneda-Sceppa, 2004)。

表 1-1-1 有氧及阻力訓練在健康及體能變項效果之比較 變項

( Variable )

有氧運動 ( Aerobic Exercise )

阻力運動

( Resistance Exercise ) 身體組成 Bittner, V., Franklin, B. A., et al. (2007). Resistance exercise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07 updat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Circulation, 116(5), 572-584.

最近的橫斷性研究發現,肌肉質量與各種原因的致死率(all-cause mortality)

(Fitzgerald 等,2004) 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呈負相關 (Jurca 等,2005) , 無論其心肺適能優劣。第二類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是肥胖或有其他的併發 症狀,短期內不易達到有氧運動訓練所建議的強度與運動量 (Dela & Kjaer, 2006; Willey & Singh, 2003);Gordon 等(2009)在系統性綜評(systemetic review)文獻中,表示阻力訓練在改善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狀與有氧訓練有許 多相同的效果,因此如能考量阻力訓練,或許可提高糖尿病或前期患者運 動依附性(compliance)和改善健康狀況。因此阻力訓練最近被許多公衛及 醫療權威機構認為是改善代謝症候群的重要介入計畫 (Albright 等,2000;

Donnelly 等,2009; Sigal 等,2004; Williams 等,2007)。阻力訓練對於改善 心血管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效益(如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肥胖及 胰島素阻抗等)長期已有許多研究;最近的整合研究分析發現(Strasser, Siebert, & Schobersberger, 2010),阻力訓練可使糖化血色素 (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HbA1c) 降低 0.48%、脂肪含量減少 2.33 kg、收縮壓下降 6.19 mmHg;結論認為阻力訓練可顯著改善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如肥胖、糖化 血色素濃度與收縮壓的改善,建議阻力訓練可應用於第二類型糖尿病與代 謝異常者的健康管理;不過,過去的研究異質性(heterogeneity)很高,在 人數、對象及訓練等變項差異較大,無法顯現阻力訓練對所有相關因子的 劑量與反應效果(dose-response effect),所以在訓練的強度與頻率等並沒有 一致的結論;未來的研究在對象、訓練量與訓練相關變項應做適度的控制。

二、研究問題

在 Gordon 等(2009)的系統性綜評與 Strasser 等(2010)的整合分析 顯示過去大部分的阻力訓練研究是以每週 3 次作為運動訓練的頻率;每週 組數 (set/wk) 約為 6-9 組/週;運動強度則有較大的不同,範圍在最大肌 力(1RM)的 40-85% 或 10-15 次反覆次數。Gordon 等表示高強度阻力 訓練是改善葡萄糖控制與提升胰島素敏感度的有效方法;另外 Dustan 等 (2002) 發現高強度阻力訓練(75-85 % 1RM)除了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之 外,也可有效提升肌力與瘦體組織 (lean body mass, LBM);過去較少有研 究探討不同阻力訓練強度對身體組成、代謝症候群及健康的效益。

因此,為了要進一步了解高強度的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的效果是否 與一般建議的阻力訓練強度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比較高強度與中等強度 阻力訓練在相同訓練量的條件下,對身體組成及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改 善效果。

三、 研究目的

(一) 比較 10 週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身體 組成之效果。

(二) 比較 10 週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代謝 症候群危險因子之效果。

(三) 比較 10 週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脂肪 代謝激素的差異。

四、 研究假設

(一) 10 週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身體組成 的效果沒有差異。

(二) 10 週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代謝症候 群危險因子的效果沒有差異。

(三) 10 週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的脂肪代 謝激素的效果沒有差異。

五、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 不同強度阻力訓練:係指每週總訓練量相同,最大反覆次數 (Repetition Maximum, RM) 與負荷不同的阻力運動;總訓練量 = 每週訓練組數 × 個人相對負荷 ( % 1RM ) × 反覆次數 ( RM )。

1. 高強度(high intensity, H)阻力訓練:係指 4-8 RM (約 80-90 % 1RM )強度的阻力訓練。

2. 中強度(medium intensity, M)阻力訓練:8-12 RM ( 約 60-75 % 1RM) 強度的阻力訓練。

(二)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18-22 歲就讀大學並符合國民健康局

(2006)定義代謝症候群定義 (如表 1-1-2 )1 項以上危險因子的男性。

(三)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factors):由國民健康局於

六、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本研究以大學年齡層的男性為研究對象,因此在研究結 果的推論僅限於相同特質的族群。

(二) 飲食控制部分的限制:本研究無法在研究期間提供受試者飲食,只 能在研究期間建議受試者為平時的飲食行為與習慣,無法作嚴謹的 飲食控制。

(三) 受試對象的選擇:本研究以大學年齡層的男性為招募對象,具有代 謝症候群的人數較少,不易招募到較足夠的樣本數,且其危險因子 的異常值不像高齡者嚴重;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統計的檢定力。

七、研究的重要性

(一)以相同的訓練量比較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對 MS 因子的效果:過去較少 有研究控制相同訓練量以比較不同強度阻力訓練的效果;本研究有 其學術之價值與創意。

(二)阻力訓練對象的特殊性:過去研究較少探討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 對象的影響,而本研究對象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在預 防醫學的觀點上,可提供此族群 MS 的相關防治之道。

(三)增加本土縱向性阻力訓練研究之實證:國內有關代謝症候群之縱向 與橫向研究皆少,且國人較少從事阻力訓練;本研究將可提供實際 的訓練資料與過程,提供國人未來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之研究方向。

(四) 增加阻力訓練的應用:過去的阻力訓練往往運用在競技運動的場 合,以提升運動員的肌肉適能與運動表現,少應用在健康促進與疾 病預防;本研究由另一角度來探討阻力訓練對 MS 危險因子的效果,

可提供未來運動健身的參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說明 MS 的定義及盛行狀況,並提供過去相關的防治建議。

本章主要說明 MS 的定義及盛行狀況,並提供過去相關的防治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