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步驟分成以下五個部份:一、受試者;二、實驗時間與地 點;三、測驗方法與儀器;四、實驗流程及步驟;五、統計分析。

一、受試者

本研究招募 30 位具有代謝症侯群危險因子且無規律運動之大學男性

(18-22 歲),過去一年無從事任何阻力訓練,無嚴重心血管疾病、氣喘、

糖尿病、上下肢功能損傷或其他重大疾病病史。實驗開始之前,將先向受 試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實驗流程及整個實驗流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若 受試者對於本研究的說明及流程無任何疑慮並且同意參加本實驗,再請受 試者填寫受試者頇知、參與同意書、健康情況調查表、個人資料與運動習 慣問卷,以確保雙方權益,並篩選出適當的受試者。受試者招募如圖 3-1-1。

1. 初篩:由臺灣師大健康中心初篩及通知符合資格人員

2. 招募:有意願之同學由依健康中心指示轉介至本研究報名

3. 篩選:由本研究人員檢測血壓、血糖、腰圍、總膽固醇;

抽血送驗:血脂(HDL、TG)、血糖

4. 符合條件:具有代謝症候群因子,成為本研究受試者 圖 3-1-1 受試者篩選流程

二、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 時間:本研究於西元2011年2月15日起開始招募受試者,2011年3月1 日之後進行阻力訓練與各項檢測;2011年7月25日完成所有介入及檢 測工作,再將非常規檢測項目所需之血液檢體整批送驗。

(二) 地點

1、阻力訓練地點: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本、分部重量訓練室為訓 練地點。

2、分析檢測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理學及實驗室。

三、測驗方法與儀器

(一) 身體基本資料值:利用 Inbody3.0 進行身體組成的分析以建立受試 者身高、體重。

(二) 個人身體組成資料建立:利用 Inbody3.0身 體 組 成 分 析 儀 八 點 觸 感 式 電 極 系 統 分 段 生 物 電 阻 抗 分 析 (SBIA) 多 頻 生 物 電 阻 抗 分 析 (MFBIA)。 分析脂肪量、脂肪百分比、肌肉量、肌肉百分 比、去脂體重等資料。

(三) 腰圍:受試者放鬆站立,不可縮小腹,找出肚臍位置為定點,皮尺 水平繞過腰部,讀取小數點1位。國內臨床判定代謝症候群在與身 體組成有關的指標目前是使用腰圍,因其為腹部脂肪量推估的重要 參照;由於人種體型上之差異,雖已不再使用腰臀圍比,但其亦被

視為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之一 (國健局,2006)。由於腰圍在測量 上差異大,因此本研究受試者腰圍前後測皆是由施測者參照行政院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代謝症候群防治手冊》親自測量以減少誤差。

1.測量方法:

(1) 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2) 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 中間點(如圖),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3) 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2.判讀方法:

若腰圍:男≧90 公分、女≧80 公分時,表示「腹部肥胖 (Central obesity)」。皮尺置放於虛線處。

(四) 血壓:使用

肋骨下緣 腹部中線

合世電子血壓計 (手臂充氣式) HL888ES 測計。受試者以坐姿方式 安靜休息約5分鐘後測量兩次,取低值。

(五) 阻力訓練測試內容及強度之界定與最大肌力的測試

1. 熱身:測量最大肌力前受試者應先進行 5 分鐘的伸展與 5 分鐘的 跑步熱身活動和輕負荷的阻力運動,刺激肌肉進入預備狀態。

2. 測試動作:胸肌及上背肌群、坐姿划船後拉、腹部及下背部肌群、

股四頭肌及肱二頭肌群、比目魚肌等肌群,共9-11個動作。

3. 最大肌力測試:於胸肌及上背肌群、坐姿划船後拉、腹部及下背部 肌群、股四頭肌及肱二頭肌群、比目魚肌等肌群,共9-11個動作有 阻力訓練儀器上,進行8-12 RM重量,並推估各肌群1RM 重量。

(1) 受試者熱身,採用可以輕鬆做20次以上的重量。休息 1 分鐘。

(2) 上半身訓練動作加重 5~10 %。下半身訓練動作加重 10~20 %。

休息2 分鐘。

(3) 在 3 次測試中,測量出 8-12 RM 重量。

4. 注意事項

(1) 受試者完成一次8-12 RM重量的測試後,在接受下一次的重新測試 皆在需休息 5 分鐘,並且上、下肢肌群不做連續性的測試。

(2) 阻力訓練強度與訓練方式每次測試前皆讓受試者在跑步機上熱身 5 分鐘後接受阻力訓練。

(3) 阻力動作及順序阻力訓練動作形式及順序如下:二頭肌及三頭肌、

胸肌及上背肌群、腹部及下背部肌群、股四頭肌及肱二頭肌群、比 目魚肌等肌群。

(4) 阻力訓練強度舉例以漸增式課表進行。

(六) 肌力測驗: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2010)《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導 手冊》,並參照對過重與肥胖者之指示與檢測流程與注意事進行相關評 估,並進行各受試者之上下之肌力之評估、檢測與力值判定。皆以公斤 為單位四捨五入取自小數點以下第1位。

(七) 血液分析方法

1. 血液取樣:每名受試者於實驗前由合格護士在其肘前靜脈抽出安靜 血 10ml 後,本實驗中採取血漿部分,分析介入前、與後的相關血 液變項。

2. 血液生化值分析:於每一種實驗處理的運動前與運動後,每一位受 試者分別抽血 10ml,抽出的血液注入含抗凝血劑 EDTA 之真空採血 管後,於 4。C、3500×g 立即離心 15 分鐘,待血球與血漿分離,取 血漿部分放置於 -70。C 冷凍待即送至合格檢驗所進行檢體的檢驗;

分析項目為血脂及胰島素、脂聯素、瘦體素等。

(1) Insulin 檢驗程序的原理

a.檢驗方法: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儀器 Pelkin Elmer r-counter)

b.原理:以標示試管作分離之放射免疫檢測試劑。捕捉抗體 (Mabs 1) 附著於塑膠試管之內底部表面。試管內加入校正劑與檢體,

這些將首先對 Mabs 1 顯示低親和力。再加入 Mabs 2 125I 標幟 之信號抗體,促成整個檢測系統完成,並觸發免疫反應。經 清洗後,剩餘結合於試管壁的放射性物質,即反映抗原濃度。

在檢體中的 Insulin 濃度與放射性結合複合物的濃度成反比。

(2) HDL 檢驗程序的原理(儀器 Toshiba 200FR)

a.檢驗方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

第一步:消除乳糜微粒(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VLDL-CHO)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

Cholesterol ester cholesterol + fatty acid

Cholesterol + O2 cholestenone + H2O2

2 H2O2 2H2O + O2

第二步:針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O)的特殊測定

Cholesterol ester cholesterol + fatty acid

Cholesterol + O2 cholestenone + H2O2 Cholesterol esterase

Cholesterol oxidase

Catalase

Cholesterol oxidase Cholesterol esterase Catalase

2 H2O2 + 4-AA + HDAOS quinine pigment+4H2O 觸酶(Catalase)在第二步驟中會受到 R-2 中 sodium azide 的抑制。

測定 quinone 吸光度增加量與標準液增加量相比,即可求出 HDL-C 濃度。

(註) 1.4-AA:4-amino-antipyrine

2.HDAOS:N-(2-hydroxy-3-sulfoproplyl)-3,5-dimethoxyanilin

(3) TG 檢驗程序的原理(儀器 Toshiba 200FR)

維特司三酸甘油脂試藥片是以多層膜塗布技術將化學分析試劑分層塗布 在聚酯層上。將病人檢體滴在試藥片上, 藉由擴散層可均勻擴散分布, 而溶質分子滲透至下一層試劑層。擴散層上之介面活性劑 Triton X-100 會將 TG 從 lipoprotein 中解離出,然後 TG 被水解成 fatty acid and glycerol 擴散到 reagent layer 被 glycerol kinase 於 ATP 存在下磷

酸化,產物再進一步被氧化成 H2 O2,H2 O2在與 leuco dye 作用產生 dye,

Dye 產生之量與 Triglyceride 的量成正比。

Peroxidase

(4) 瘦體素及脂聯素檢驗: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

進行定量分析,使用儀器 Pelkin Elmer r-counter,Human Leptin RIA-kit 及 Human Adeponectine RIA-kit(Linco Reasearch Inc., Missori, USA)。

(八) 飲食與生活中身體監控

1. 於適應與調適期前,向受試者進行飲食、身體活動教育與指導。

2. 於運動訓練期期間,以面談及抽問,提醒受試者飲食與身體活動之注 意事項。

四、實驗流程及步驟 (一)受試者訓練分組

本研究採獨立樣本設計,受試者分成:高強度阻力訓練組(H group)、

中強度阻力訓練組(M group)、控制組(C group),如圖3-4-1。

隨機分派召募的30位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

10 10 10

1、高強度阻力訓練組( H group)

2、中強度阻力訓練組( M group)

3、控 制 組( C group)

相同每週總訓練量 = 每週訓練組數 × 個人相 對負荷 ( % 1RM ) × 反覆次數 ( RM )。

圖3-4-1 受試者訓練分組

(二)實驗工作流程

由於本實驗之受試者大部分皆為肥胖與過重者,所以本研究依據 ACSM(2010)《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導手冊》,並參照對過重與肥胖者之指 示與檢測流程、注意事進行相關評估與檢測。無論於最大或非最大能力測 試時皆考量受試者當下之自覺身體能力與實際狀況衡量。實驗分為前測、

運動訓練介入、後測三大階段,如表 3-4-1。

表3-4-1 實驗三大階段

1 前測

其中包括抽血檢測、身體組成以及阻力訓練負荷強 度前測。

2 運動訓練介入

1.找出運動負荷強度後,即展開表定之運動負荷訓 練(10 週)。

2.依進步情形調整負荷(阻力訓練依據動作達疲勞 之反覆次數或次數完成後之疲勞程度,以自我評 估與自覺疲勞程度判定。

3 後測

運動訓練結束後三天,同前測檢測流程(阻力訓練 負荷強度除外),進行後測。

(三)阻力訓練處方內容設定依據及原則

1.阻力訓練處方設定原則:依 ACSM (2010) 《體能測試與處方指導手冊 第八版》之『肌肉適能的改善執行原則』及依美國動醫學會立場聲明 (2009)-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10 週的阻力訓練,中強 度之處方以 50-70 % 1RM,12-15 次反覆,每週 5 組作起始,而 60

-75 % 1RM,8-12 次的反覆次數,每次 5-9 組為目標;高強度之 處方以執行增進肌力之處方,以 50-70 % 1RM,12-15 次反覆,每 週 5 組作起始,進階後再達到 80-90% 1RM,每周以 5-9 組為目標。

並且設定相同之訓練量,總訓練量 = 每週訓練組數 × 個人相對負荷 ( % 1RM ) × 反覆次數 ( RM )。對同一肌群的刺激至少間隔 48 小時。

阻力訓練漸進處方內容如表 3-4-1。

2. 阻力訓練動作執行原則:每組預定次數在完成時達到”疲勞(fatigue) ” 的狀態 (約 RPE 7-9),而避免”無法完成 (failure)” (約 RPE > 10 以 上)。當負荷反覆次數大於預設之次時,增加阻力或是頻率增加。阻力 訓練之執行動作如圖 3-4-2a 至圖 3-4-2k 。

3.細部執行注意事項

(1)執行以 2 個互為擷抗的動作為原則,之間不作特定休息;

(2)每個動作範圍在 2-4 秒內確實完成,以 90-110 度為佳;

(3)動作執行時下背挺立胸部自然前挺;用力時吐氣,避免憋氣;

(5)過程中有感覺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運動;

(6)進入訓練其時每組在 10-15 分鐘內完成,每組間休息 3-5 分鐘;3 組約為 30-40 分鐘內;

(7)每組(循環)進行上肢 5 個、下肢 4 個共 9 個動作;每次的熱身與恢

(7)每組(循環)進行上肢 5 個、下肢 4 個共 9 個動作;每次的熱身與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