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SF-36 歷史沿革

SF-36 為一個一般性(generic)的心理測量工具,並不是針對特定年齡、疾病或是 治療而設計。SF-36 美國版(SF-36 Standard Version)在 1990 年定稿,共有 36 項問題。

主要測量受訪者身心健康狀態的 8 個面向(concept),分別為身體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身體疼痛

(bodily pain)、一般健康(general health)、活力(vit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因情緒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此外另含一項自評健康變化(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由於其簡短及信效度皆佳。SF-36 已被多國所認同,包含有丹麥、西班牙、法國、挪威、荷蘭、瑞典、義大利、德國、英

SF-36 健康量表是由 Dr John E. Ware, Jr 於醫療成效研究(Medical outcomes study)中擷 取出來的 36 題項所發展評量健康及醫療結果的測量工具,於 1990 年定稿,此量表為一 (SF-36)。(Ware et al.,1993)

三、SF-36 健康量表之構面

題項 構面

SF-36 健康量表於 1990 年定稿,擷取自 Medical Outcome Study(MOS)的健康生活品

(一)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 PF):共有 10 題,分數越低,表示在執行所有生理活 動時有許多限制,包括洗澡或穿衣;分數越高,表示執行所種類的生理活動,沒有

第二節 健康促進

一、健康概念(Healthy Conception)

綜合健康概念的穩定性與實現性特質,將健康概念定義為是先天與後天獲得的自我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Promoting Health)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安寧程度、自我實現、自我

早期健康概念著重在生理層面,慢慢才加入了心理層次以至多元健康概念,並發展 出健康概念模式。

健康行為包含了幾個層面,1.Laffrey(1985)認為健康行為包含三方面:預防性健康 服務(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疾病預防行為(illness prevention behavior),及健康促進 行為(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

2.Pender(1987)認為健康是個人生活的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應包含健康保護(healthy protection)和健康促進(healthy promotion)兩種行為,前者指的是去除危險及預防的行 為,後者指的是個人自發性的行動模式,以維持及增進其自我實現、充實感,心理健康,

亦即個人用來維持或增加安寧幸福,以達到自我實現及個人成就所採用的所有行為稱 之,如規律運動、適當的營養、減輕壓力等。由兩位學者的說法可知,預防性與保護性 的行為(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behavior)又稱為健康行為,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動機向 度不同,但卻是兩面。

四、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Dever (1976)提出影響現代人健康的四大因素:

(一)生物遺傳 (占 27%) (二)環境 (占 19%) (三)生活型態 (占 43%) (四)醫療照護 (占 11%)

第三節 自覺健康狀態

亦可作為預測健康照護的使用率(Bath,1999)、住院率(Mutran & Ferraro, 1988)及死 亡率的指標之一(唐億淨、李孟智、王玉潯、吳麗芬、黃孝鏘、卓良珍、周碩頌,1999)。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探討健康照護服務的研究,都以自覺健康狀況作為服務對象之健康成 果評量的工具(Bosworth, 1999),因此,自覺健康狀況在評量個人的健康狀態上,具 有相當程度的地位。

由此可知,自覺健康狀況是一種評價自身健康狀況的描述,有可能影響己身參與健康 促進之行為。評量時最好是以一年來作為時間切割點(Manderbacka & Lundberg,1996),

方能獲得較可信的自覺健康狀況評量結果。 從事健康行為(Pender,1987)。Belloc 及 Breslow (1972)結果發現常見的健康行為,例如:

身體活動、良好飲食習慣、睡眠型態等,也與健康呈正相關結果,這些好的行為對正向 健康狀態具有加成的效果。Wiley 及 Camacho (1980)也發現身體活動、7-8小時的睡眠、

不抽菸、體重控制等正向健康行為,可顯著預測往後9年的全部身體健康狀態。這幾年

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陳美娟(2007)以大一、大四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經濟來源全 部由父母或長輩提供、有運動習慣、有睡前運動習慣、室友或家人會影響睡眠有顯著的 正相關,而自覺在班上成績差、有喝茶可樂或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學業、家庭、情感 壓力較大、睡眠品質較差者,自覺健康狀況得分較低,以自覺健康狀況對睡眠品質之皮 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來看,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愈差睡眠品質愈差。Pender 等(1990)自覺健康狀態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最重要的預測因子。Mahon (1994)也指出運 動、營養、健康促進與自覺健康狀況有較高的相關性。邱啟潤、柯任桂(2000)在健康相 關的飲食運動效能研究中,發現飲食與運動自我效能與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生活型態呈 顯著正相關。

楊雅雲(2005)表示人活著就是要動,而運動是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也可藉此提升 體適能,以促進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健康,特別是在紓解壓力、降低焦慮及預防 疾病上有很大的功效。張君如、李敏惠、蔡桂城(2008) 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 況均會對銀髮族的生活效能成正向影響關係,動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影響銀髮族自覺健 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靜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影響銀髮族社會支持與生活效能之關 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 2004 年表示:「影響人類健康,造成生病以及死亡的原 因可以歸納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人類的生理因素,如先天性遺傳;第二類是外在的環境 因素,人為造成的,如空氣污染;第三類是醫療的服務體系,如醫療保健體系不健全;

第四類則是與個人的健康行為有關,如飲食、嗜好。其中個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佔 大部分約 50%,主要有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吸煙、嚼檳榔、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等」

(李純華,2005)。 這四大類中尤其以健康行為在健康因素中佔了決定性的角色。

第四節 健康行為狀態

一、健康行為定義

Kasl 和Cobb(1966)定義「健康行為」為一個自認健康的人,為了預防疾病以及在症 狀前期偵測疾病所行使的一些活動。並將健康相關行為分為三類:(1)預防性與保護性行 為,(2)疾病行為,(3)疾病角色行為。Kannas(1982)將個人健康行為分成危害和促進兩概 念,而危害健康行為的概念包括吸菸、飲酒、不當飲食等行為。Liang, Shediac-Rizkallah, Celentano & Rohde (1999)將健康相關行為分成三大類:(1)每日的習慣,包括吸菸、飲酒、

蔬果消費和運動。(2)使用健康相關服務,包括醫療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和癌症篩檢等。 這些好的健康行為對正向健康狀態具有加成的效果。Wilson與Elison (1981)以3025位20 至64歲成人為對象的研究,亦發現實行愈多健康習慣的人,較少有身體健康問題。

這一代青少年面對的健康問題已不是傳染病或一般的生理疾病,而是因心理及行為 影響的健康問題。許多研究證實健康行為與健康狀況有密切關係(Williams, Arnold, &

Wynder, 1977),如運動和飲食習慣與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有關(Huijbregts, Feskens, &

Kromhout,1995) ;吸菸會導致肺癌、慢性肺病和心血管疾病(USDHHS, 1989; Ayanian,&

Cleary, 1999)等。因此,若能及早改變個人危害健康行為,應可降低慢性病的罹患率與 死亡率。

相關研究指出,影響人類健康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系和生活型態 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影響健康最大(Laframboise,1973;Paffen Barger﹐

R. S.﹐Wing﹐A. C. and Hyde﹐R.T.(1995);Koyama, 2000)。大學生因有較高的自主習性 和較具彈性的作息時間,會產生睡眠和生活適應問題,導致容易忽略個人健康、減少身 體運動、社交圈子也變小,甚至呈現較多生理與心理問題(陳淑惠,2002),這些現象都 值得社會各界所關注。

大學時期正是個體發展的高峰階段,如果長期處於不健康的封閉環境和坐式的生活 型態,也都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發展與人際互動關係。我國受西式飲食影響甚鉅,且

身體活動頻率日益降低,肥胖影響健康其所造成醫療資源負擔,實不容忽視。且大學生 是國家培育人材希望之所在,如果長期處於不健康的坐式生活型態,除了可能忽略自身 健康意識外,也可能導致飲食不正常而造成肥胖或過瘦現象,這些現象也是相關單位應 於關注的課題 (李素箱、楊欽城、徐志輝、賴金模、邱睿昶,2007)。

近年來國人疾病的流行型態已從過去的急性傳染病轉變為以惡性腫瘤、腦血管疾 病、心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為主的疾病型態。慢性病的防治需由三段五級的預防 觀念來進行,至於預防疾病的觀念落實與否,則表現在個人的生活型態與健康行為的好 壞。生活型態的好壞,明顯影響了個人的健康狀態。一個在美國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指 出:體能活動、抽菸、喝酒、肥胖及睡眠等生活型態與死亡率有明顯相關。許多健康促 進行為可以改善健康狀況,進而預防及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如從事規則運動者,其自覺 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程度與壓力處理程度,均較無規則運動者為佳。而全國衛生醫療政 策會議中關於「建構全人照護之健康體系組共識報告」亦提出「第一段預防」是平時就 重視保健,適當運動、正確飲食、不吸菸酗酒、避免肥胖,而從事健康安全之生活行為,

需要包括疾病前期之保健、預防,避免或延緩疾病之發生 (賴其萬,2003)。行政院將「全 方位健康照護,確保全民健康」作為其施政方針之一,若要進行全方位健康照護,則需 要了解國人的健康狀態、健康行為,以作為施政目標的擬定 (陳怡君,2005)。

第五節 健康風險評估

「風險(risk)」一詞源自拉丁美洲人民日常生活常用的俚語(resum),指各種伴 隨著航海或海上活動而來無法預測的危險(謝、王,2007)。「風險」在字典中,定義 為冒險、暴露在傷害、危險或損失的機會中(吳,2007);「評估(assessment)」則 被定義為判斷、評值、估價(Parker, 2008; Summers, 2005);在當代英漢大辭典中,「風 險評估(risk assessment)」被定義為個人對於採取某措施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行分析(吳,

2007)。可見,風險評估乃是對個人可能發生的危險或損失進行判斷及分析。

健康風險評估(health risk appraisal,HRA)是用來估計人們暴露於危害物質時,所可 能承受的不良健康效應的科學工具;評估的結果可作為制訂管制方案之決策的參考。健 康風險評估是一種以廣大基礎的流行病學資料與個人之資料比較以推估個人罹病或死 亡風險之運算過程,進而結合個人的結果、本土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及國家死亡等統計 資料,來計算個人未來死亡或發病的風險,並提供改變生活型態和其他活動的建議,以

健康風險評估(health risk appraisal,HRA)是用來估計人們暴露於危害物質時,所可 能承受的不良健康效應的科學工具;評估的結果可作為制訂管制方案之決策的參考。健 康風險評估是一種以廣大基礎的流行病學資料與個人之資料比較以推估個人罹病或死 亡風險之運算過程,進而結合個人的結果、本土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及國家死亡等統計 資料,來計算個人未來死亡或發病的風險,並提供改變生活型態和其他活動的建議,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