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針對認知負荷理論、注意力與視覺搜尋、多媒體學習理論及數形規律進 行探討。

2-1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 ( Cognitive Load )」一詞源自於歐美的人體工學與人因工學等領 域,從心理、生理與認知層面,探討工作與任務對執行者的影響與適合性。早期 應用於軍事訓練與各種企業上,稱為「心智工作負荷 ( mental workload )」。1980 年代,Sweller 將此概念引入教育界,開始聚焦於教學法及學習內容對於學習者概 念獲得與認知層面的影響(黃克文,1996)。

Sweller ( 1988 ) 認為傳統的問題解決法太強調解題技巧,學習者必須使用大 量的認知記憶能力,導致沒有多餘的認知能力來從事學習與獲得基模,因而造成 認知負荷。他指出認知負荷與工作記憶中的記憶單位數有關,個體若將一大堆的 記憶項目儲存於工作記憶中,就容易造成「過度」的認知負荷。其後,Sweller 等 人將「認知負荷」定義為將一特定工作加諸於學習者的認知系統時所產生的負荷 ( Sweller et al. , 1998 )。

Paas & Merriënboer ( 1994 ) 也認為認知負荷是將一特定工作加諸於學習的認 知系統時,所產生的負荷,也就是工作記憶的負荷。他們進一步並指出認知負荷 是多向度的,包括了「因果要素 ( Causal Factors )」與「評估要素 ( Assessment Factors )」。分述如下:

1. 因果要素是認知負荷的來源,包括任務環境(例如:教材本身結構的複 雜度、壓力、噪音、溫度等)、學習者的特性(例如:年齡、認知能力、

先備知識等)及任務與學習者的交互作用(例如:績效、動機等)。 2. 評估要素可以用來評估個體的認知負荷,包括心智負荷 ( Mental Load )、

心智努力 ( Mental Effort ) 及工作成效 ( Performance )。「心智負荷」為工 作任務本身的困難度或外在環境所造成,「心智努力」則為個體為了完成 任務而付出的努力所造成,若個體對於學習內容所感受到的困難度越 大,或者在心智上需付出的努力越多,則認知負荷就會越大;而「工作 成效」是心智負荷、心智努力融合因果要素所呈現的反應。

2-1-1 基本假定

認知負荷理論對認知架構有四項假定,分別為:

1. 工作記憶區的容量有限

接收資訊時,必須仰賴工作記憶對訊息的處理,但工作記憶區容量 有限,平均能儲存七個元素 ( Elements ),若要進行組織、對比、比較等 處理,則同時間僅能處理 2-3 個。此外,訊息在工作記憶區所停留的時 間極為短暫,若未經覆誦,大約 20 秒就會遺忘。

當處理的訊息本身的內部成分關聯性很強,要相互參照才能了解,

則會耗費工作記憶的容量,產生較大的認知負荷,因而增加學習的困難。

而當處理的訊息提取自長期記憶時,工作記憶限制便會減弱 ( Leahy &

Sweller, 2005 ) 。 2. 長期記憶區的容量無限

工作記憶中的訊息經過處理後會進入長期記憶區,長期記憶區的儲 存量不但無限,同時也是永久的(張春興,1996)。長期記憶中所儲存的 內容是專家與生手之差別所在,專家在長期記憶中存有大量的問題狀態 知識與相應的解決策略,面對問題時,可以從中提取較好的策略。反之,

生手則需在工作記憶區中推理以尋找解決之道,耗費較多的工作記憶容 量,因而增加了認知負荷。

3. 知識和技能是以基模 ( Schema ) 的型態儲存於長期記憶區中。

知識和技能是以基模的型態儲存於長期記憶區中,基模在長期記憶 中具有組織與儲存訊息的功能,透過工作記憶區的運作,能將眾多訊息 融成一個複雜的高階基模,成為一個單一的處理單位,因此可使工作記 憶區釋放出更多的資源空間,進而達到降低工作記憶區的負擔。

4. 基模運作自動化 ( Schema Automation ) 是基模建構的重要過程。

人類有控制式和自動化兩種處理訊息方式。控制式處理受意識所控 制,在工作記憶區中進行,運作時佔據較多工作記憶容量;而自動化處 理不太需要意識監控,耗費較少的工作記憶容量,因此可對訊息做更深 入的處理。許多知識技能起初都是經由意識處理,透過不斷地練習之後 才轉換成自動化處理 ( Sweller et al. , 1998 )。

2-1-2 認知負荷的類型

Sweller 等人就教學設計以及訊息在工作記憶區中處理的難度和負荷感的來 源,將認知負荷分為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有效認知負荷,分述如下:

1. 內在認知負荷 (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

內在認知負荷和教材本身元素交互作用流量的總量、學習者的先備 知識及專門知識有關。元素交互作用流量的總量越高的教材,學習者必 須在工作記憶區內處理較大量的元素,因而產生的內在認知負荷越高;

而先備知識、專門知識較高者因擁有自動化的高階基模,可以降低工作 記憶區容量的消耗,因此產生的認知負荷較低。

Kalyuga ( 2009 ) 指出若內在認知負荷超出工作記憶的容量,那麼我 們就必須適當去管理它,例如:將最初的目標切割成數個必要處理過程 在工作記憶限度下的子目標,也就是說將教材分割成較小的部份,讓學 習者逐步地處理教材的內容。

2. 外在認知負荷 ( 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 )

Clark 等人認為外在認知負荷是指學習者所感受到的心智負荷,但卻 不符合學習目標且浪費有限的認知資源的認知負荷 ( Clark, et

al.,2006 )。外在認知負荷與教材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有關,藉由修改訊息呈 現方式及訊息組織等方面的設計,可以降低外在認知負荷。

Kalyuga ( 2009 ) 歸納產生外在認知負荷之教學的四種典型如下:

(1) 空間/時間分散注意力情況:

將相關內容的表徵分開呈現使得學習者必須大量進行搜尋和比 對的過程。

(2) 過多訊息情況 ( excessive information situation ):

訊息變換的步驟或速度過大,以至於大量新的元素進入工作記憶 或太快進入工作記憶區,而無法成功地與長期記憶的架構整合。

(3) 引發搜尋情況 ( induced search situation ):

未提供適當的引導,無法補足有限的知識,而迫使學習者使用隨 機程序去搜尋。

(4) 重複情況 ( redundancy search situation ):

因為外部的引導使得學習者必須在相同內容卻以不同表徵呈現 的教材間耗費認知資源去進行參照比對。

3. 有效認知負荷 ( Germane Cognitive Load )

有效認知負荷是指透過有助於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或設計以吸引學 習者的注意力,使其因為專注於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或基模建構而造成 的認知負荷感。在不超過學習者總認知負荷量(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 知負荷、有效認知負荷之總合)的情況下,適當的引入有效認知負荷始 有意義。

2-1-3 認知負荷的教學設計原則

Sweller 等人 (1998) 根據之前認知負荷理論的相關研究結果先提出了七項教 學設計原則,其後Sweller 於 2004 依據眾多實驗證據發展為十一項教學設計原則,

2010 年再歸納成十四項教學設計原則,以下就教學設計所產生的效應與其影響之 認知負荷類型,分述如下:

1. 開放目標效應 ( Goal Free Effect )-外在認知負荷

開放目標效應是指讓學習者在沒有具體的目標下,盡可能地表達個 人思考過程中的任何步驟或結論,適用於解決方式之數量有限及解決方 式和過程是有教育性意義的領域 ( Sweller, 2004 )。

單一目標或標準答案導向的解題方式容易侷限想法,造成較大的認 知負荷,若能讓學習者能不受目標限制的自由思考,不但能降低外在認 知負荷,基模的建構也更有效,當開放目的的問題比傳統問題引發更多 的學習時,開放目的效應就發生。

2. 工作示例效應 ( Worked Example Effect )-外在認知負荷

教師教導程序性知識時,呈現適當的工作示例供新手學習者參考,

協助他理解問題狀態與步驟,可以減少無謂的探索與資源耗損,藉由降 低工作記憶的負荷,使學習者能有更多的資源去形成基模。

3. 完成問題效應 ( Completion Problem Effect )-外在認知負荷

完成問題是指給定一個特定的目標狀態,提供學習者部分的解決方 案,其餘的則由學習者繼續完成,適用於以設計為導向的軟體設計、電 子電路設計、生產流程規劃等主題領域 ( Sweller, et al., 1998 )。證據顯 示,相對於傳統問題解決,完成問題與工作示例一樣,能降低外在認知 負荷、減少心力付出、促進基模建立並引發更好的學習轉化 ( Paas, 1992;

Sweller, et al., 1998 )。

4. 分散注意力效應 ( Split-attention Effect )-外在認知負荷

當學習者面對必須加以整合才能達到學習與理解的多重訊息來源 時,若這些訊息的分散在不同的位置或時間,學習者必須分散注意力將 訊息保留在工作記憶中並在相關訊息間來回搜尋、比對,耗費額外的工

作記憶資源,以致於增加了認知負荷。Mousavi 等人( 1995 ) 指出許多研 究驗證,將相同內容訊息以實際整合的方式呈現,而不是靠心力去整合 時,可以減低工作記憶區的負荷量、去除分散注意力的效應。

5. 重複效應 ( Redundancy Effect )-外在認知負荷

倘若圖像、文字和口語解說都傳達同樣的內容,而且僅用圖像、文 字或口語其一解說便能將訊息傳達清楚,那麼當多碼同時被展演就會產 生重複效應 ( Sweller, 2004 )。當學習者面對多元但可獨立呈現(不需相 互參照整合就能理解)的訊息時,若這些不同形式的相同訊息在空間或 時間上同時出現,大量的訊息同時進入到工作記憶中,反而會導致工作 記憶負荷過度,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荷。例如:當圖片與文字分別都能 解釋內容時,若二者同時放置一起,將強迫學習者去建立二者間的關聯,

此舉非但不能加強學習效果,反而會造成認知負荷(范懿文、陳彙芳,

2000)。

6. 形式效應 ( Modality Effect )-外在認知負荷

當學習者接受圖像搭配口語解說之形式與圖像搭配文字解說之形式 的教材呈現,前者的學習成效會優於後者,這便是形式效應 ( Kalyuga, 2009 )。相對於同屬視覺形式的圖像和文字解說,圖像與口語解說分別進 入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不會有通道阻塞和資源不足的問題。來自不同

當學習者接受圖像搭配口語解說之形式與圖像搭配文字解說之形式 的教材呈現,前者的學習成效會優於後者,這便是形式效應 ( Kalyuga, 2009 )。相對於同屬視覺形式的圖像和文字解說,圖像與口語解說分別進 入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不會有通道阻塞和資源不足的問題。來自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