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張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登革熱之概述,第二節說明登革熱流行 現況,第三節登革熱防治與政策,第四節分別闡述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 效能理論,第五節說明影響積水容器減量防蚊行為之相關因素。

第一節 登革熱之概述

登革熱(Dengue fever)於 1869 年命名,1911 至 1931 年間陸續證實 由節肢動物-蚊子(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或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

所傳播的熱帶或亞熱帶之急性病毒傳染病,以高燒、出疹、頭痛、後眼 窩痛、肌肉及骨頭關節的疼痛為主要症狀。自1953 年開始,另有一種類 型發生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

緬甸、越南等各地,主要侵襲3~10 歲的兒童,以嚴重甚而致命的出血 症狀及休克為特徵,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其感染對象、症狀以及 預後與原來的登革熱明顯不同,稱之為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疾 管局,2012)。

登革熱病毒並不會人與人直接傳染,而是人在受到帶有登革熱病毒 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 天至 8 天潛伏期(最長可達 14 天),在宿主 發病前1 天至發病後 5 天期間,稱為「可感染期」(又稱病毒血症期),

於此階段感染者若被病媒蚊叮咬,則此病媒蚊將會感染登革熱病毒,病

12

毒會在病媒蚊體內經 8 至 12 天的繁殖,此時病媒蚊就具有傳染力,當牠 再叮咬他人時,即可將病毒傳給下一人,該名受感染者經3 至 8 天潛伏 期即會發病,如以指標病例發病日起算,次一波病例最快可能在第 10 天 發病,最慢則為第31 天(圖 2-1)。因此,在病媒蚊具有傳播登革病毒之 傳染力前,是登革熱流行防治之關鍵。

圖 2-1 登革熱傳染期程圖

13

登革熱在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疾管局,2009)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 病,當醫師診治病人為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時,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報告 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採集檢體送驗,並立即進行相關疫情調查及防治措 施。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是該傳染病之傳染媒介,以人工容器及人為積 水處(例如:花瓶、水桶等)為埃及斑蚊主要孳生源,而白線斑蚊除了 孳生於人工容器外,還可以於天然容器中孳生(例如:樹洞、竹筒等)。

登革熱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型,當宿主感 染其中一型,後體內會產生血清交互反應,再經過21-42 天,會對此四型 病毒皆有短暫性免疫力,但僅對當次感染型別具終生免疫性。在臨床上 宿主如遭到不同型別登革熱病毒重複感染,可引起宿主產生不同程度反 應,如:輕微不明顯之症狀或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症狀(Classic Dengue),嚴重時甚至會有登革熱出血型,及登革熱休克症候群。臺灣 傳播登革熱病媒蚊之習性與人類居住環境密切相關,一旦有本土登革熱 陽性個案,生活周遭即可能存在有具傳染力之病媒蚊。因此,為防堵再 次傳染及疫情擴大造成流行,以往作法會針對登革熱陽性個案可能遭受 感染地點及病毒血症期曾停留的地點,迅速噴灑殺蟲劑,以殺死帶病毒 之成蚊,快速切斷傳染鏈;然而,國內多年來實施空間噴灑殺蟲劑防治 登革熱已有二十多年,但南部地區每年皆有大小不一疫情發生。緊急噴 藥由於需大量使用殺蟲藥劑撲殺蚊蟲,不但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

14

態平衡,連續使用同種藥劑亦容易導致蚊蟲抗藥性的產生,也限制瞭化 學防治的成效(王任鑫、吳智文、黃子玫、劉定萍,2009),而且通常 在噴藥後 1-2 週後病媒蚊族群又會恢復;另一方面住家噴灑後地面溼滑,

常遭民眾抱怨而產生拒噴現象,且在社區中實施噴藥,會使社區民眾認 為病媒蚊已被消滅,而忽略社區動員、容器減量及徹底清除孳生源之重 要性。因此,登革熱防治策略與作為以容器減量及清除孳生源為主,才 能有效遏止疫情擴散。

15

第二節 登革熱流行現況

全球登革熱流行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與白線斑蚊存在 的國家,包括:亞洲、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北部以及部分太平洋地區 島嶼。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登革熱傳播覆蓋面積已擴及中國寧波、尼泊 爾、阿根廷南部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其西太平洋地區(Western Pacific Region)及東南亞地區(South-East Asia)中之國家受影響最為嚴重(表 2-1),已生根為地方性傳染病(WHO, 2013)。

表2-1 2000-2010 年西太平洋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登革熱陽性個案數

國家

年份 越南 寮國 柬埔寨 馬來西亞 新加玻 菲律賓 泰國 印尼** 緬甸**

2000 25269 1377 3145 7103 673 8561 18617 33443 1884 2001 42878 3968 10266 16368 2372 25002 139327 45904 15695 2002 31760 9176 12441 32767 3945 16663 114800 40377 16047 2003 49751 17645 12081 31545 4788 29946 62167 51934 7907 2004 78692 3714 9983 33895 9459 23040 38367 79462 7369 2005 56980 5471 9040 39686 14209 33901 45893 95279 17454 2006 68532 6356 16669 33556 3127 37101 42456 106425 11383 2007 104393 4943 39851 48846 8826 55639 62949 157442 15285 2008 96451 4149 9542 49335 7032 39620 89626 155607 14480 2009 105370 7214 11699 41486 4494 57819 25194 156052 24287 2010 128831 22929 12500 46171 5364 135355 57948 80065 11704

*西太平洋地區 (例)

**東南亞地區

資料來源:WHO Number of Cases of Dengue Fever and 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F/DHF)in the Western Pacific2000-2010;Situation update of dengue in the SEA Region, 2010

16

雖然登革熱不是臺灣的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但近幾 十年來仍有大小規模的流行情形,如 1915、1931 及 1942 年發生全島性 流行,以及在1988、2002、2007、2010、2011 年於臺南、高雄及屏東地 區爆發嚴重疫情(劉英姿等,2012)。其中 2002 年、2010 年及 2011 年 疫情主要發生在高雄地區,2007 年病例則集中於台南地區(林慧真等,

2011);2002 年南台灣地區爆發大流行病例數創歷年新高,所累計陽性 個案達 5388 例(表 2-2 及圖 2-2),高屏地區即佔 90%,2010 年及 2011 年分別再度流行同樣的高雄地區陽性個案亦佔 58%及 83%以上,其中三 民區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之陽性病例數 2002 年 510 例、2006 年 141 例、

2010 年 441 例及 2011 年 481 例,該地區近 10 年陽性病例數佔高雄地區 總陽性病例數達 25%以上(疾管局,2013);此外,每年本土疫情流行 之病毒株均與當年東南亞病毒株相近(疾管局,2012),如東南亞登革 熱疫情日趨嚴重,將造成境外移入病例逐年增加,登革病毒侵入臺灣的 相對危險性也隨之提高。

17 高屏區:5203(97%) 東 區:4 III:396 IV:5

109

18 III:362 IV:15 高屏區:1085(58%) 東 區:0

I :124 II: 266 III:381 IV:266

高屏區:1415(83%) 東 區:0

19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12 年 11 月 25 日 17:30

20

第三節 登革熱防治與政策

病媒蚊繁殖自卵、幼蟲、蛹至成蟲期有四週期,其中幼蟲、蛹期主 要孳生於積水容器中,故台灣登革熱防治著重孳生源清除及容器減量為 主要之工作項目,並以化學防治為輔。許多國家如:古巴(Kouri, Gusman,

& Bravo, 1989)及新加坡(Ooi,Goh, & Gubler, 2006)等國家,在疫情控 制亦是以容器減量與孳生源清除為主要防治作為,因此,徹底清除病媒 蚊孳生源為預防登革熱最根本方法,在平時防治時應透過多重管道,提 供學校及社區民眾登革熱防治環境教育相關訊息,提昇防疫技能,融入 於日常生活習慣中而達到行為改變,並整合社區中相關團體,動員防疫 種子或志工力量,清除孳生源及廢棄容器,有效落實環境管理,並定期 實施病媒蚊密度調查,一旦指數偏高時,衛生單位即時介入,密切監控 疫情,及早採必要防疫措施。

目前有關我國登革熱防治政策由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擬定,由專家學 者每年依據流行疫情分析及參酌國內外文獻而增修,爰參考「2012年登 革熱防治工作指引」說明相關防治策略如下:

一、 平時防治策略 (一) 衛教宣導

登革熱防治是需要全民動員,且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其衛教策略著 重於使社區居民清楚知道預防登革熱方法,並能於日常生活中主動進行

21

容器減量,並清除積水容器及加強自我防蚊措施;衛生及環保單位製作 衛教宣導教材,針對學校、醫療機構人員、旅行社等做重點宣導,並經 由舉辦公開活動及大眾傳播媒體等方式,積極辦理衛教宣導等相關活動。

(二) 社區動員:

實施策略以各鄉鎮巿(區)公所及衛生所(局)負責督導、動員及 全面培訓志工,指導社區民眾進行容器減量及清除孳生源,並示範教學 活動,為及早防範登革熱疫情,可運用風險地圖,將防疫能量挹注於高 風險地區,以降低大規模疫情爆發。

(三) 登革熱病媒蚊孳生源清除

孳生源清除及容器減量與登革熱疫情息息相關,也是預防登革熱感 染最簡單、經濟、環保之有效方法,故加強清除孳生源才能阻斷登革熱 流行,因此,平時就應做好所有積水容器清除與管理工作,動員各級衛 生、環保單位、機關團體及社區民眾,積極加強環境衛生管理,防止登 革熱病媒蚊孳生。

實施策略包括:建立病媒蚊孳生地通報機制及普查列管,縣市政府 應檢視完成轄區重要病媒蚊孳生地點的清查,並列冊管理,由專責單位 派員定期及不定期巡視查核及督導,尤以人口密集區域更需加強落實環 境整頓、容器減量與孳生源清除,地方政府可結合教育力量,推動國中 小學校積極參與容器減量工作,以加強國中小學童對積水容器減量重要

22

性的認知。

(四) 登革熱病媒蚊密度調查

定期建立病媒蚊密度調查資料,隨時監測社區內登革熱病媒蚊密 度,若達到預警值時,動員相關單位進行孳生源清除工作及加強衛教宣 導,以降低感染登革熱風險。

依登革熱病媒蚊生長階段調查可以分為卵期,幼蟲(含蛹)期以及 成蟲期,說明如下:

1. 卵期

卵期調查工具為誘蚊產卵器,其敏感度較高,因此較常於布氏指數5 以下使用(於偵測病媒蚊密度較低時),高密度時則較不適合。

2. 幼蟲(含蛹)期

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密度以指數作為表示,分別為住宅指數、容器指 數、布氏指數及幼蟲指數四種,其相關性如列表2-3,定義及計算方法如下:

(1)住宅指數:調查100戶住宅,發現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孳生戶數之百分比。

計算方法=陽性戶數/調查戶數×100

例:調查100戶住宅發現其中10戶有斑蚊幼蟲孳生,則住宅指數為 10%,查表2-3得出病媒蚊密度級數為3級。

(2)容器指數:調查100個容器,發現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孳生容器之百分比。

(2)容器指數:調查100個容器,發現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孳生容器之百分比。

相關文件